餓死“三千萬”的討論可以休矣!
——1983年《中國統計年鑒》人口數據根本不可靠
新生
首發:烏有之鄉毛主席紀念堂
一、前言
1959-1961年中國“三年困難時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多年來一直是被普遍關注的問題。1964年中國政府進行了建國后第二次人口普查,但結果沒有公布。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之后,兩次普查結果和歷年戶籍統計資料一起在國家統計局1983年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以下簡稱《年鑒》)里公布。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根據戶口統計,中國人口總數在1960年減少了整整一千萬。
《年鑒》公布以后,中外學者以此為主要依據,對三年饑荒期間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做出了各種估計。其研究成果經西方及國內媒體的廣泛宣傳,三年大饑荒“至少餓死三千萬人”似乎已經成為主流共識,甚至得到一些中國官方媒體和機構非正式的認可。
在近幾年里,越來越多的網友,學者通過推敲《年鑒》人口數據發現,1960年前后的數據存在明顯的“不準確”,甚至很“人為加工”的痕跡非常明顯。
由于中西方學者在研究推算這段時期中國“非正常死亡人數”的均是在1983版《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為基礎,并通過不同的算法得出結論,因此如果這個數據其本身就是“錯誤”的,那么這些研究成果也將是錯誤的,不足為信的。
下面的主要分析一下《年鑒》人口數據的可靠性。
二、 數據說明:
1、下表數據均來自1983版《中國統計年鑒》第103頁“人口數”和第105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下面圖中背景為“淡綠色”的數據,即“年份”、“年末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為原始數據;
3、 第3列“增量A”,為按照每年的年末人口數量,推算出的每 “年人口增量”;
4、第5列“出生人口”,為按照“年出生率”計算出的“年內出生人口”,公式為 年內出生人數=(年內平均人口數× 出生率)/1000‰;
5、第7列“死亡人口”,為按照“年死亡率”計算出的“年內死亡人口”,公式為 年內死亡人數=(年內平均人口數× 死亡率)/1000‰;
6、第8列“增量B”,為“年內出生人口”-“年內死亡人口”;顯示了通過“年出生率”和“年死亡率”方法計算出來的“年人口增量;
7、 第9列“A-B”,顯示了A與B兩種不同算法所得到的“年人口增量”的差異。
8、第10列“A-B差值相對誤差比率*1000”,由于A、B、A-B,與“年末人口數”具有一次線性關系,為了消除影響,算出“相對誤差比率”,用來衡量兩種算法“年人口增量”差異比率,這里用比率只是為了做一個參照,乘以1000,便于觀察。
9、第11列“誤差比率均值”,通過觀察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第九列,從1957年-1964年期間的數據(背景為橘黃色),與其他年份相比較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按照年份將1949年-1979年劃分為三個時期;1950-1956為第一時期;1957-1964為第二時期;1965-1979為第三時期;然后根據第10列所得到的數據按每個時期取平均值。
年份 |
年末人口 |
增量A (本年-上年) |
出生率(‰) |
出生人口 |
死亡率(‰) |
死亡人口 |
增量B(出生-死亡) |
A-B |
A-B差值相對誤差比率*1000 |
誤差 比率 均值 |
1949 |
54167 |
|
36.00 |
|
20.00 |
|
|
|
|
|
1950 |
55196 |
1029 |
37.00 |
2023 |
18.00 |
984 |
1039 |
-10 |
-0.18 |
0.53 |
1951 |
56300 |
1104 |
37.80 |
2107 |
17.80 |
992 |
1115 |
-11 |
-0.19 | |
1952 |
57482 |
1182 |
37.00 |
2105 |
17.00 |
967 |
1138 |
44 |
0.77 | |
1953 |
58796 |
1314 |
37.00 |
2151 |
14.00 |
814 |
1337 |
-23 |
-0.39 | |
1954 |
60266 |
1470 |
37.97 |
2260 |
13.18 |
785 |
1476 |
-6 |
-0.10 | |
1955 |
61465 |
1199 |
32.60 |
1984 |
12.28 |
747 |
1237 |
-38 |
-0.61 | |
1956 |
62828 |
1363 |
31.90 |
1982 |
11.40 |
708 |
1274 |
89 |
1.42 | |
1957 |
64653 |
1825 |
34.03 |
2169 |
10.80 |
688 |
1481 |
344 |
5.33 |
7.49 |
1958 |
65994 |
1341 |
29.22 |
1909 |
11.98 |
783 |
1126 |
215 |
3.26 | |
1959 |
67207 |
1213 |
24.78 |
1650 |
14.59 |
972 |
679 |
534 |
7.95 | |
1960 |
66207 |
-1000 |
20.86 |
1392 |
25.43 |
1696 |
-305 |
-695 |
-10.50 | |
1961 |
65859 |
-348 |
18.02 |
1190 |
14.24 |
940 |
250 |
-598 |
-9.07 | |
1962 |
67295 |
1436 |
37.01 |
2464 |
10.02 |
667 |
1797 |
-361 |
-5.36 | |
1963 |
69172 |
1877 |
43.37 |
2959 |
10.04 |
685 |
2274 |
-397 |
-5.74 | |
1964 |
70499 |
1327 |
39.14 |
2733 |
11.50 |
803 |
1930 |
-603 |
-8.56 | |
1965 |
72538 |
2039 |
37.88 |
2709 |
9.50 |
679 |
2030 |
9 |
0.13 |
1.81 |
1966 |
74542 |
2004 |
35.05 |
2578 |
8.83 |
649 |
1928 |
76 |
1.02 | |
1967 |
76368 |
1826 |
33.96 |
2562 |
8.43 |
636 |
1926 |
-100 |
-1.31 | |
1968 |
78534 |
2166 |
35.59 |
2756 |
8.21 |
636 |
2121 |
45 |
0.58 | |
1969 |
80671 |
2137 |
34.11 |
2715 |
8.03 |
639 |
2076 |
61 |
0.76 | |
1970 |
82992 |
2321 |
33.43 |
2736 |
7.60 |
622 |
2114 |
207 |
2.50 | |
1971 |
85229 |
2237 |
30.65 |
2578 |
7.32 |
616 |
1962 |
275 |
3.22 | |
1972 |
87177 |
1948 |
29.77 |
2566 |
7.61 |
656 |
1910 |
38 |
0.43 | |
1973 |
89211 |
2034 |
27.93 |
2463 |
7.04 |
621 |
1842 |
192 |
2.15 | |
1974 |
90859 |
1648 |
24.82 |
2235 |
7.34 |
661 |
1574 |
74 |
0.82 | |
1975 |
92420 |
1561 |
23.01 |
2109 |
7.32 |
671 |
1438 |
123 |
1.33 | |
1976 |
93717 |
1297 |
19.91 |
1853 |
7.25 |
675 |
1178 |
119 |
1.27 | |
1977 |
94974 |
1257 |
18.93 |
1786 |
6.87 |
648 |
1138 |
119 |
1.26 | |
1978 |
96259 |
1285 |
18.25 |
1745 |
6.25 |
598 |
1147 |
138 |
1.43 | |
1979 |
97542 |
1283 |
17.82 |
1727 |
6.21 |
602 |
1125 |
158 |
1.62 |
三、數據分析:
我們知道,《年鑒》人口數據是通過人口普查和歷年戶籍統計資料得出的,其中人口普查只有兩次,即1953年和1964年,其他的應該是根據各地戶籍統計資料匯總而得。
所謂各地歷年戶籍統計資料,實際上也就是,某某地區,某某年,出生多少人口,死亡多少人口。這個是公安局日常所做的常規工作。也就是說年出生人口,年死亡人口,這個數據是從各地公安部門報上去的,出生率、死亡率又是根據年總出生人口,年總死亡人口除以當年平均人口算得的。
那么,用“出生率”、“死亡率”算得的人口增量,理論上說就是還原了各地報到統計局的出生人數之和,死亡人數之和,然后算得的差值。
用年末總人口相減算得的增量應該也反映了各地報上來的年末人口總量差值。
這兩種算法得出的結果理論上來說不會完全一致,肯定有誤差,但由于這些數據之間根本上是有緊密聯系的,就像財務報表的不同算法一樣,最終無論是從那個角度分解組合,最后數據之間應該有很好的吻合。
如果不能吻合,理論上說統計局是一定需要找出原因,并予以糾正的。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上面這個表:
第一時期:1950-1956 誤差比率均值為 0.53
第二時期:1957-1964 誤差比率均值為 7.49
第三時期:1965-1979 誤差比率均值為 1.81
第二時期 的誤差比率均值 為第一時期的 約14倍;是第三時期的 4.13倍,誤差比率顯著,如果我們將第三時期的誤差比率算作正常能夠許可的誤差范圍,那么第二時期的誤差比率 顯然超出過多。即使按照第三時期中的峰值 2.5來說,也已經是3倍左右,而且第二時期中任何一年的誤差比率 均高出很多。
因此,按照統計學意義上講,1957-1964年這個期間的數據所顯示出來的誤差已經嚴重超出正常的誤差范圍,這組數據可以直接歸結為“錯誤數據”。而這個時期正是包含著國外學者“熱心關注”的“三年困難時期”。
本文到這里,已經可以得出結論了。不過事實上,針對這些數據的質疑角度還有很多,但結論是趨于一致的。因此,既然1983版《中國統計年鑒》1957-1964年數據有錯誤,那么在此基礎上所做的任何推測研究,都是基于錯誤的延伸,其本身也只能是錯誤的。
在國家正是公布1983版《中國統計年鑒》的1957-1964年人口數據是如何算出來的,為何非常明顯的漏洞卻不更正或者解釋說明之前,爭論具體在那個年代“非正常死亡人數”,是不會有結果的。
四、后記
非常明顯的“錯誤數據”,為何國家統計局會看不出來,為何在引發國內外學者層層放大的研究仍然無動于衷,不做任何回應,甚至默許。
結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可以看出,這個“錯誤”很可能是有意的,目的是為了徹底否定大躍進年代“總路線,人民公社”,以便于推進改革開放的特色社會主義路線。
五、附件—供下載
人口數據分析表格.xls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