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代表社會整體的市場交易之手,既屬于市場的決定作用,又屬于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是市場的決定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結合部位,不僅優化了后兩者,而且是后兩者協同作用的基礎,為解決中國經濟頑癥提供了有效手段。通過錨定土地,捆綁土地出讓全民分紅發行人民幣,使得人民的基本紅利與勞動者工資和資本的利潤之間,通過房地產的價格波動,形成動態的平衡關系,為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奠定基礎。
關于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一些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劉國光、程恩富認為:“在資源配置的調節中,市場和政府或計劃,怎么分工?依我看,可按照資源配置的微觀層次和宏觀層次劃分市場與政府或計劃的功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應該限制在微觀層次。而政府職能如行政審批等的縮減,也主要在微觀領域。至于宏觀層次上的資源配置問題,政府要加強調控和管理,不能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盲目操縱,自發‘決定’,當然,對市場提供服務、實施監管、做‘守夜人’的責任,政府責無旁貸。”[1]
劉學梅、李明、丁堡駿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職能,既包括斯密提到的“守夜人”的職能,還包括西方國家干預主義提到的調控宏觀經濟的職能。此外還應包括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職能,即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政府直接投資國有企業,通過國有企業引導整個國民經濟沿著社會主義軌道向前發展的職能。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作用。”[2]
本文認為,原則上,在市場基礎地位的前提下,應該把市場的決定作用限定在微觀領域,而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主要限定在宏觀領域。同時,確立政府代表社會整體的市場主體地位,把政府之手,區分為強制之手和交易之手,把政府的交易之手伸進微觀領域,在市場決定作用的前提下,通過政府交易之手符合市場規律的作為,彌補市場缺陷,引導經濟快速、平穩發展。同時把政府的交易之手伸向宏觀領域,與政府的強制之手共同起作用,保障經濟快速、平穩發展。
一、市場失敗的根源
市場是必需品,但幾百年的市場經濟實踐證明,市場又是失敗的。市場失敗的根源是產權以及市場主體結構的不合理建構。體現在經濟學理論上,市場經濟理論是描寫市場失敗歷程的故事,應該為市場失敗的持續負責。市場經濟理論有兩個源頭——洛克勞動價值論的產權來源說和亞當斯密的市場說。這兩個源頭其實也是兩個陷阱。洛克產權來源說的錯誤在于它的虛假前提——自然資源是無主物而且無限豐富。這樣,就傾覆了產權的正當性,造成兩個惡果:第一次分配的本質是分贓,分贓里包含分配,以及市場是贓物市場。又由于人類財富中大部分是天賦的,只有一小部分是勞動創造,而人類按價值(勞動)分配了所有財富,這就給了少數人撬動社會財富的杠桿,最終,不正當的產權制度是兩極分化的基礎和加速器。
亞當斯密市場有效說的錯誤在于:
第一、結構上欠缺社會整體作為市場交易的主體,市場是社會個體之間交易形成的市場,社會整體的利益只能被動、偶爾而且不必然地實現,這樣的市場是低效、失靈、周期和浪費資源的。試想,欠缺社會整體的市場主體地位,社會整體的利益怎么能夠實現?社會整體又怎樣保障社會個體利益的實現?市場怎么能有效?
第二,空間和行業范圍上,市場不能滿足其覆蓋地區的所有需求甚至基本需求,但是,卻要求國家不停地去開辟市場,導致戰爭不斷,而且一旦市場范圍停止擴大,市場主導國家們就衰弱,衰亡。
第三、性質上,勞動力進入市場,成為交易的標的,使市場嚴重喪失平等性,使人和人格成為被市場經濟奴役的對象,結果是資本綁架政府,市場綁架社會。
這三條中,第一條是根源。解決問題必須從它入手,它改變了其它兩條也就改變了。當然市場和產權都是必要的。要克服市場的弊端只要設計社會整體(包括世界的社會整體和國家的社會整體)作為市場主體與社會個體進行市場交易就可以了。而克服洛克產權來源說的弊端,也是設計社會整體作為資源分配者對社會個體進行分配就行了,當然方法是社會個體通過競買用自己的勞動換社會整體的經營性資源,無償平均分配社會整體的非經營性資源。這樣,經濟學就科學了。
二、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理論和交易的發展史
西方人沒有搞懂市場經濟,無論市場和經濟,其本質都是交易,因此,我們應該把西方人所說的市場經濟更名為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筆者先談一談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理論和交易的發展史。
所謂社會主義交易經濟,是指:資源是上天賜予社會整體的財產,而社會整體是每一個社會成員作為平等股東組成的社會法人。社會法人把一部分資源(如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無償地、平均地分配給股東利用,把另一部分資源通過競賣的方式交給作為資源利用者的公私資本家利用,所得在做出必要扣除后在全體股東中平均分配。社會成員的收入包括兩部分:股東收益和勞動所得。所有制上的平權和財產流通上的交易存在,使得社會法人得以以資本家為“剝削”對象,通過交易獲取剩余,成為資本家的資本家,因而這種經濟是自由、平等、高效和綠色而且計劃性的。在社會主義交易經濟中,政府代表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交易,這個交易與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互為基礎。
作為經濟本質的交易,由市場和計劃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而成。市場說的是交易的主體、客體和客觀方面,計劃說的是交易的主體、客體和主觀方面。兩者結合,使交易具備了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交易結構。以交易為內容和特征的經濟叫做交易經濟。把交易割裂為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是不承認社會整體法人地位的結果:市場經濟不承認社會整體的主體地位,結果是否定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只承認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計劃經濟不承認社會個體的市場交易主體地位,結果是排斥社會個體之間的現實交易,否定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形式交易,只承認他們之間的實質交易。說到家,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過是經濟的左右兩個半邊臉。
組織交易是市場交易的基礎,歷史上,組織交易的發展在古代衍生出市場交易,在現代又衍生出計劃交易,兩者在趨勢上是融合的,最終會融合出交易經濟——政府代表社會整體交易。迄今為止,人類的交易發展史如下:
交易者,交換也。所有的交換都是交易。人之初形成的氏族組織——交易的最初形式,就是組織交易。所謂組織交易即獨立的個人通過組成組織獲得大于單個人利益之和的平均值。任何動物聚集成群,甚至發展到組織,都是動物之間組織交易的結果。沙丁魚聚集成群,是因為這種合作是一種交易,交易的結果是聚集至少在安全上,大于它們每一條魚獨自生存之和,即沙丁魚聚集成群的存活率遠高于每一條魚獨自生存。組織存在的奧秘在于,組織給個體帶來的利益大于個體單獨生存的利益之和,兩者之間有個差額,這個差額叫組織剩余。組織進化的奧秘在于,組織內部的交易可以通過促進組織的進化,促進組織剩余的擴大。這就是組織密碼。[3]
市場交易是組織交易的產物:組織交易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了分配給個體的剩余,人們拿到組織之外去交換自己所需,就產生了市場交易。不同的是,組織交易的功能是獲得利益的增值,市場交易是用多余的利益換取自己沒有的利益。原始社會瓦解后,便產生了國家與社會個體之間的強制交易,表現為稅收等換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最初表現為國防、治安、國家賑災等等,現在又增加了社會保障。
市場交易的發展,要求社會整體作為市場主體的交易。這在近代產生了政府代表私人資本集體的交易——資產階級宏觀調控。政府代表私人資本集體的交易并非真正的代表社會整體,造成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和經濟周期,導致計劃經濟產生。計劃經濟是人類第一個政府代表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交易的經濟形式。它以計劃交易+組織交易為主體,以組織交易為基礎,交易的內容是生產資料,同時它又以市場交易為補充,市場交易的內容是生活資料,交易發生在企業和個人以及個人和個人之間。
由于政府代表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交易,計劃經濟可以避免市場競爭帶來的資源浪費和市場環節帶來的時間浪費,并節省市場環節的費用,因而它在滿足社會基本需求方面效率奇高。這已經被毛時代工業化和前蘇聯二戰前幾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證明。但是,計劃經濟欠缺市場交易的基礎,無法高效滿足社會個體的多樣性、差異性需求,無法完全排斥市場,導致被排斥的市場通過變革辯證否定計劃經濟的必要。
計劃經濟欠缺市場交易基礎表現為:我們的計劃經濟體系中,市場是用來分配消費品的,是計劃交易的市場形式,是計劃交易和市場交易的對接,它欠缺交易的自由和形式平等特性,不能靈敏反映需求變化,同時又欠缺社會個體的投資市場,造成計劃經濟滿足多樣性、差異性需求的能力弱。為此,計劃經濟體制必須進行改革,必須把計劃建立在市場基礎上,或者說,把計劃改為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市場交易,并與社會個體之間的市場交易對接,讓我們的經濟體制,既能高效滿足國家和社會個體的基本需要,又能高效滿足的多樣性、差異性需求;既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又能保障社會個體充分的經濟自由;把我們的經濟體制建設成民主、自由、平等、文明、高效的經濟體制。
以上是計劃經濟體制需要變革的內因。外因是開放條件成熟,產生利用世界市場的可能和必要。
但是,改革并沒有走直線,中國逐步用政府代表國有資本的整體與社會個體的市場交易,取代計劃,并培育社會個體之間的市場交易,產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了一條曲曲折折的發展道路。
三、用政府的兩只手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社會整體干預經濟是政府政府有效干預市場的原因。中國政府作為社會整體的代理人,雖然不是社會整體本身,但在角色上或多或少具有社會整體的功能。我們應該確立政府代表社會整體的市場主體地位,把政府之手,區分為強制之手和交易之手,把政府的交易之手伸進微觀領域,在市場決定作用的前提下,通過政府交易之手符合市場規律的作為,可以彌補市場缺陷,引導經濟快速、平穩發展。同時把政府的交易之手伸向宏觀領域,與政府的強制之手共同起作用,可以保障經濟快速、平穩發展。
(一)、政府的強制性交易的作用
傳統經濟學認為所有制和分工是市場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其實,還應該補充第三個前提條件——政府的強制性交易。沒有第三個前提條件,社會就不能維持,交易就不可能經常性的發生,市場就不可能形成。所以,政府的強制性交易是市場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同時,政府的強制性交易也是市場存在和發展的保障。市場是有邊界的而且邊界很狹小,市場發展超出自己有效性的范圍,就會崩潰。市場的周期性也可以認為是市場時間上的邊界的擴張和崩潰。而且市場主體對市場失靈和崩潰沒有治理能力,只能自我適應。面對市場對經濟的種種缺陷,必須用政府的強制性交易來調節市場和經濟結構,恢復市場和經濟的功能。政府的強制性交易,主體是政府和全體社會成員,所以是實質平等的交易。客體主要是市場結構和市場的交易者,所以是強制性的,而且也不具備平等交易的形式。
政府的強制性交易可以起到以下保障作用:首先,政府監管是市場有效運行的保障。其次,平衡市場交易主體的地位,優化市場交易的結構。比如社保,政府強制企業為職工買社保,提高了勞動力在與資本交易中的地位,優化了市場結構。再比如用稅收搞全民福利,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力,補足有效需求不足的短板,也優化了市場結構。
(二)、政府通過模擬社會整體與個體平等交易,調控市場
社會整體法律地位的缺失,并不代表著社會整體與個體平等交易的市場結構可以缺失,政府的強制性交易也不能取代這一功能,另外,政府掌握著部分支持政府進行市場交易的資源,因此,政府可以通過模擬社會整體與個體平等交易,管控市場,表現為:
首先,政府可以代表社會整體以交易之手與個體進行交易,以此優化市場交易結構,彌補市場失靈造成的交易空白。以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為例: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不僅優化了市場交易結構,實現了社會效益最大化,而且擴大了有效需求,帶動了上下游投資,比如上游投資,政府修建公路和地鐵會帶動建材等上游的需求和投資;再比如下游投資,政府修建公路和地鐵作為上游投資,還可以帶動下游投資。“沒有國家修建高速公路,就沒有高速公路兩旁遍地開花的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工廠,沒有國家修建地鐵,就不可能有地鐵沿線拔地而起的現代居民樓房,沒有國家在電信網絡方面的投入,也就沒有各行各業互聯網+的火熱。”“當國家投資掉下來后,民間投資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如果沒有國家投資先行,或是沒有國家投資做基礎,大部分民間投資根本無法啟動。”[4]
其次,政府還可以用交易手段優化微觀領域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結構,規范社會個體的交易關系。我們知道,銀行吸收儲戶存款并不向儲戶提供擔保,兩者之間是信托關系,是不平等的。銀行僅憑少量資本就吸收了儲戶大量存款,這樣,銀行和儲戶之間的高杠桿率和信托經營,形成銀行風險經營的基礎。結果是銀行往往違反穩健經營的原則,給儲戶的存款帶來風險。政府不可能直接改變兩者之間的不平等地位,但可以通過立法,強制銀行繳納保費,形成保險基金。保險基金就成了銀行集體對儲戶的擔保,這樣,就改變了銀行和儲戶之間的信托關系,提高了儲戶的交易地位,形成了較為平等的交易關系,為銀行的穩健經營和監管部門的謹慎監管奠定了基礎[5]。在這個交易關系中,存款保險基金就是政府的平等交易之手,規范的是銀行和儲戶之間的交易關系,調節的是銀行業的市場結構。
除了上述作用外,還有:
第一、調控稀有資源的兩級市場。用政府的平等交易之手,通過政府壟斷稀有資源然后公開向社會拍賣開采權、所有權等形成稀有資源的一級市場,然后通過調控一級市場來調控二級市場,為經濟健康、平穩發展和共同富裕奠定基礎。這種辦法是政府作為社會整體的代理人配置資源的方式,在中國的適用范圍較廣,重要、嚴重稀缺的資源都適用。用這種辦法,可以把稀土等嚴重稀缺資源的生產、流通和出口管起來,贏得國際市場的定價權,而且它是最公平、最高效的市場分配方式,不怕去國外仲裁。
第二、調節二級市場中原有市場機制調節不好的部分。用政府的平等交易之手,直接調節二級市場中原有市場機制調節不好的部分,可以增加生產的計劃性,惠民生,促發展。市場機制由于欠缺整體與部分和個體的交易,不能有效調節的盲區很大。這個盲區往往適合用政府的平等交易之手調節。比如藥品的供求,舊的市場機制就不能有效調節,必須形成新的市場機制和市場結構:成立全國統一的、國資的、藥品代購機構,代表全國的公立醫院和自愿加入的其它醫院,面向國內市場(必要時含國外市場)招標,集中采購藥品,在合格供應商中采用合格藥品價低者中標的方式,降低藥價,附加必要的代購成本后賣給醫院,然后低價賣給患者。其中的藥品專利障礙問題,本人的知識產權論著中已有解決方案,不會成為政府代購的障礙。
第三、用政府的平等交易之手優化三農經濟結構。我們知道政府收購形成的糧價穩定,是農村穩定的基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政府收購農民的糧食,就是政府代表社會整體以交易之手與農民個體進行的平等交易。除了政府收購的農產品以外,其余農產品價格都是市場調節形成的,農民沒有定價權,而且很受傷。再看農資市場,單干的農民同樣是被市場主宰的力量。政府引導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成立各種合作社,是政府用交易手段,把弱小的單干農民變成相對強大的農民合作社的股東,改變農民不利的市場地位。這里的交易手段是指,農民用自己手中的承包權,通過農民之間的交易,形成農村強大的經濟體,承包權成為股權。這個交易是農民在政府指導下,按農民自己和政府的意愿在政府保障下實施的,所以,是政府代表社會整體以交易之手與農民個體進行的平等交易。很顯然,只有用政府的平等交易之手,才能優化三農經濟結構。
(三)、政府的兩只手缺一不可,相互配合
傳統理論認為,市場經濟兩只手——一只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另一只是政府看得見的手。其實,在配置資源方面,政府有兩只手——強制性交易之手和平等交易之手。政府的兩只手是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
比如,稅收—投資新農村建設:一方面,稅收—投資新農村建設所包含的稅收——公共服務是強制性交易。另一方面,投資新農村建設,為農村增加基礎設施,又是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為農村免費提供水、電、氣、網絡等公共服務設施,可以帶動農民的消費和農村的投資。
再比如,稅收——社會保障和“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稅收——社會保障作為強制性交易可以保障居民的消費能力,而政府投資基礎設施,作為政府代表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平等交易之手,可以帶動上下游投資,促進經濟增長。顯然,“稅收——社會保障”和“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在作用上是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效果是促進公共福利和經濟發展。
四、房地產業里的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
中國的房地產經濟,所以能促進中國城市化和經濟迅猛發展,是因為它部分符合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的雙層市場結構。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的雙層市場結構是指:社會法人把經營性資源通過競賣的方式交給作為資源利用者的公私資本家利用,另外,通過市場把非經營性資源向公民做無償、平均和貨幣化的分配。這樣就形成兩個兼容性市場,兩者之和就是一級市場。在此基礎上,社會個體相互之間的交易就形成了二級市場。政府可以通過參與一級市場的市場交易來調控一級和二級市場,也可以直接參與二級市場的市場交易來調控二級市場,還可以通過強制交易(非市場交易措施)來調控兩級市場。
中國房地產市場是通過土地有償出讓在政府和開發商之間形成一級市場,通過居民和開發商的交易形成二級市場。政府通過在一級市場的土地交易來調控一級和二級市場,也直接參與二級市場的市場交易來調控二級市場,還通過強制交易(非市場交易措施)來調控兩級市場。其中,前者政府的土地交易之手,就是政府的市場交易之手;后者的非市場交易措施包括限購等等是政府的強制交易之手,征地則是兩只手并用。而且整個房地產業不僅以市場為基礎,而且整個行業的運行也是市場化的。由于政府之手科學細分為政府的強制之手和政府的市場交易之手,兩只手各有不同的作用領域,并且分工配合,最終使政府的兩只手與市場之手形成較科學的配合,中國房地產業實際上成為市場基礎上成功的計劃經濟,也叫三只手的計劃經濟。它帶動了整個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
但是,中國的房地產有重大缺陷,比如經濟結構畸形和大規模堆積債務導致經濟崩潰的風險日益加大等等,根源在住宅用地由免費供應變成有償購買導致土地金融從股東分紅變成土地財政。
中國的市場有兩個缺陷:
第一、中國資源分配的一、二級市場,除了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一、二級市場外,是坍塌的,即二級市場跌落到一級市場,只有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關系,形成片面、扭曲的市場。
第二、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一、二級市場是僭越性市場。表現為:招拍掛的兩端是政府和土地使用者及開發商,政府由所有人——社會法人的代理人變成所有人,使用人——全體公民反而被剝奪了使用權,由一級市場的賣方,變成二級市場的買方。老百姓自己的地被政府賣了,而且還強迫自己從二級市場上買回來。
第一個缺陷使得經濟不能根據市場信號來實現經濟的有計劃、按比例增長。第二個缺陷,不僅造成房地產成為資本品,炒房成為必然,而且,人為地設置了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推高房價和地價的沖動,人為地削弱了老百姓的有效需求,導致普通百姓買不起房、財富兩極分化以及經濟脫實入虛,最終房地產市場的崩潰引發經濟危機。最重要的是第二個缺陷破壞了中國經濟中僅存的、科學、正當的資源分配一、二級市場。本來這個市場可以是自我均衡而且可調控的,自我均衡的理論基礎是需求方和供給方是同一方,需求的數量和結構,經過宏觀調控,可以就是供給的數量和結構,雖然有時間差,但宏觀調控可以解決。但是,政府越位把這一切都破壞了。
債務堆積的根源是分配體制出了錯誤。住宅用地的拍賣,實際上是貨幣發行,是財富再分配。怎樣通過貨幣發行實現財富再分配呢?按照黨愛民的按人發錢理論,應該按人頭平均發錢用于消費,因為貨幣不是中性的而是債務性的,導致宏觀投資必然虧損和債務堆積[6]。這樣,就要求政府拍賣住宅用地所得按人頭平均發錢,這樣發行的貨幣是對中國社會的股東派發股息和紅利,是按人頭平均發放經濟增長的貨幣利潤,可以極大促進消費,有助實體經濟的實物利潤轉化為貨幣利潤,從貨幣發行上減少債務,保障宏觀經濟健康運行。
按照社會主義交易經濟學理論,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所得,是發行的新貨幣,也是社會整體非經營性資源的分配,而且附加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部分紅利,因此應該人均發放。
社會主義交易經濟學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發行于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資源換勞動的交易以及社會整體對其勞動增值和無增值的生活必需的資源的分配,通過社會個體的競買實現。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資源換勞動的交易,實質上是社會整體對經營性資源的分配,與社會整體對其無增值的生活必需的資源的分配,共同構成社會整體所有資源的分配。這個分配叫做社會資源的第一次分配。社會整體對其所獲得勞動增值的分配,實質上是貨幣產生后的價值或貨幣分配,不產生新的貨幣量。因此,貨幣發行量等于社會資源的第一次分配中凝結在社會資源(商品)中的勞動總量,包括出售經營性資源的的所得量和非經營性資源貨幣化分配的的所得量之和。其中,非經營性資源貨幣化分配,分配的不僅僅是社會資源的第一次分配中凝結的價值,還包含了部分二級市場分配中凝結在社會資源中的價值,即經濟發展的紅利。但是,這僅僅是貨幣科學發行的基礎,科學發行貨幣,還必須解決以下具體問題:
第一、超發:超過第一次交易的所需增加量。由于欠缺科學的貨幣發行機制,超發是常態。第二、違背交易的結構,即沒有向第一次交易的對手按交易量發放貨幣。這會造成資源錯配,扭曲資產負債結構。因此,必須通過錨定土地,捆綁土地出讓實現全民分紅[7]發行人民幣,即向全體公民定向平均發放土地人民幣,讓公民平均分享依附在住宅用地上的經濟發展紅利。這樣,通過錨定土地,捆綁土地出讓實現全民分紅發行人民幣,使得人民的基本紅利與勞動者工資和資本的利潤之間,通過房地產的價格波動,形成動態的平衡關系,使經濟結構的合理化有了基礎。
而土地財政,是國有資本、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對非經營性資源和經濟發展紅利的瓜分,不僅導致實體經濟結構畸形以及經濟脫實入虛,而且由于利用了國有銀行貸款的杠桿,隨著房價上升,上述資源和紅利瓜分過程堆積了大量債務,這些風險由銀行承擔。最終當房市背不動這些債務時必然崩潰,引發經濟危機。
總之,中國房地產的住宅用地使用權應該實行貨幣化平均分配,同時,貨幣發行錨定并捆綁土地出讓。
五、結語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關鍵是發掘并用好政府代表社會整體的市場交易之手,并協調好政府的兩只手與市場之手的相互關系。政府代表社會整體的市場交易之手,既屬于市場的決定作用,又屬于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是市場的決定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結合部位,不僅優化了后兩者,而且是后兩者協同作用的基礎,是解決中國經濟頑癥的有效手段。當然,政府僅僅模擬社會整體的市場交易之手,效果是有限的,還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讓社會整體真正成為法律主體。
注 釋:
[1]劉國光、程恩富:《全面準確理解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年第2期。
[2]劉學梅、李明、丁堡駿《對社會主義國家資源配置理論的再認識——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中政治經濟學思想研究》
[3]經濟組織的交易屬性發展到現代公司則更為明顯,公司就是雇主與雇工之間的契約和股東之間的契約之和。
[4]高連奎,《為什么財稅改革是目前一切經濟問題的牛鼻子?》,草根網。
[5]參見李宇辰等,《論存款保險基金在銀行破產處置程序中的地位》
[6]參加草根網張二寅的博客。
[7]全民分紅只限于住宅用地使用權出讓所得,其它土地出讓所得通過財政用于公共設施建設。
(作者單位:李東宏,山東泰誠律師事務所;李宇辰,南開大學;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