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鄧小平曾經認為社會主義不可能出現兩極分化,他甚至認為,如果出現兩極分化,改革就失敗了。但隨著改革的深化,到了晚年,他改變了看法,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兩極分化自然出現”,應該積極采取措施,解決兩極分化帶來的社會矛盾。顯然,這是他從實際出發進行思考得出來的結論。
圍繞兩極分化,在理論上必須回答這樣幾個問題:什么叫兩極分化?為什么會出現兩極分化?怎么對待兩極分化?運用毛澤東指出的必須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出發來研究分配問題的原理,就可以回答這些問題。
人們往往把兩極分化理解為收入差距過大。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這種解釋并沒有科學地回答問題。收入差距達到什么程度才叫兩極分化,量的界限在哪里,根據什么定這個界限?誰也沒有說明白這些問題。更何況兩極分化指的是一種經濟關系,它應該有質的規定性,這種質的規定性是什么,更沒有得到揭示。
一般來講,人們在使用“兩極分化”這一概念時,指的是這樣一種社會現象: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另一極是貧困的積累。馬克思科學地分析了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指出資本主義私有制造成了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在這種對立的基礎上產生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而兩極分化則是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23章中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所以,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產物,在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反映。如果把兩極分化僅僅看作財富分配的不公平,僅僅看作分配問題,那么,這種認識只是停留在現象的表面,而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只有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才能把握兩極分化的實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并把它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性質范圍內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兩極分化必然帶來許多社會矛盾。在目前條件下,我們既不能徹底消除兩極分化現象,又不能聽任社會矛盾的積累和發展,如果聽之任之,有可能引發社會動亂的。這就形成一種復雜局面,必須謹慎處置。
那么,怎樣對待目前我國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呢?按照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的原理,從根本上說,還是要正確貫徹執行黨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的政策。首先要強調堅持和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使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始終處于輔助地位,從而把兩極分化現象限制在一定范圍內,不致蔓延到全社會。我認為,鄧小平說的“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公有制失去了主體地位,兩極分化現象必然擴大到全社會,社會矛盾勢必激化。其次要注意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朝著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保障私有經濟中工人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這兩條是主要的、根本性的措施。
為了緩解兩極分化帶來的社會矛盾,在上述前提下,還必須在分配領域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實行差額所得稅制、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等,改善民生,努力縮小貧富差距。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應該指出,在再分配領域采取措施,終究是第二位的。如果不堅持和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如果不注意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朝著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僅限于在再分配領域采取措施,那是很難完全解決兩極分化所帶來的問題的,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兩極分化現象還會不斷擴大、蔓延。
我們再來分析共同富裕問題。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實現共同富裕。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的,我們“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問題在于,什么叫共同富裕?怎樣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許多人追求的價值水平目標,但人們對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樣實現共同富裕,理解卻很不一樣。有人認為,每個人的生活都提高了,那就是共同富裕了。于是他們把瑞典等北歐國家的福利主義看作共同富裕的典型,仿佛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他們認為不需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不需要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只要國家調整一下分配政策,就可以實現共同富裕。他們希望中國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甚至提出“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口號。其實,北歐國家搞的“福利社會主義”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自己統治地位所采取的一項政策措施。它不觸動壟斷資產階級私有制,不改變雇傭勞動制度,只是由壟斷資產階級從剝削第三世界以及本國勞動人民獲得的高額壟斷利潤中拿出一部分來實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因而至多只是對資本主義制度做若干改良而已。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共同富裕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經濟關系,它屬于分配領域的事情,是由所有制決定的,因而必須從所有制出發來研究共同富裕問題。
在公有制條件下,由于勞動人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人們在生產資料面前是平等的,誰都不能憑借占有生產資料來參與生產成果的分配,這就排除了剝削的可能性。雖然在生產力不夠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還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由于為社會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熟練程度不同,人們的生活水平還會有一定差距,但人們勞動數量和質量的差距終究是有限的,不可能太大,這就為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剝削與共同富裕是水火不相容的,有剝削就談不上共同富裕,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消滅剝削。只有在公有制基礎上才能消滅剝削,從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這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現在有一種理論:要把社會主義從“公有制的框框里解放出來”,社會主義不一定要搞公有制,只要能夠實現共同富裕就可以了。既要“擺脫”公有制的“框框”,卻又侈談共同富裕,豈不南轅北轍了嘛!他們提出,在私有制基礎上,通過發展生產力,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能提高,也可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然而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從原始社會瓦解以來,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什么時候實現了共同富裕?從來沒有!毫無疑問,在私有制基礎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人民的生活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存在剝削和兩極分化,根本不可能有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改善生活與共同富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取決于個人占有的生活資料的多少,后者則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定的經濟關系。生活改善不等于共同富裕。資本家是按照勞動力價值購買勞動力的,勞動力價值除了包含維持生活的生理因素外,還包含社會歷史因素,它的物質內容客觀上是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增加的。例如,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里,我們可以看到工人生活水平在提高,這是事實。但與此同時,剩余價值率也在提高,兩極分化在加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