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數次的軍事沖突中,包括股市、黃金、原油、美元、保險、期貨等市場是如何反應的?下面我們來從二戰、海灣、伊拉克等戰爭中看戰爭的威力有多大。
1、股市上漲
相關記錄顯示,美國股市曾經發生過所謂的戰爭效應,即市場在開戰之前表現疲軟,在戰爭爆發之后卻出現大幅反彈。如1991年海灣戰爭前夕,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一路走低。在同年1月17日,美軍首輪轟炸伊拉克的一個月中,標準普爾500指數反彈了12%。2003年春季伊拉克戰爭期間的股市同樣表現了同樣的特點。
實際上股市知道被戰爭所破壞的,終歸會獲得重建,這意味著增長、利潤和工作機會等等。當然這指的的是局部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個例外,因為當時幾乎全世界都陷入了戰爭,對投資而言是個非常不確定的時刻。
花旗銀行指出,沖突一旦爆發,股指將會上升。這一次(敘利亞沖突)應該也不會有什么不同。
更具體來看,戰爭會對一些概念股產生很大影響。如國防類股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股票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得到不少基金的青睞。該公司是F-16戰斗機和其他軍事飛機的制造企業,是美國第一大國防承包商。消費產品和醫療保健類股票同樣受到投資者重點關注。戰爭爆發會引起投資行為的變化,如戰爭期間消費者會大幅削減采購支出,但在某些消費必需品上的購買熱情不會明顯降低。而且,人們對藥物的需求將會大大增加。博彩類股票也是戰爭受益類股票,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后,賭博業在美國一度高漲,賭博活動的興起將大幅提升類股表現。
2、黃金價格攀升
政治動蕩,無疑會降低黃金生產國的黃金的生產能力,并直接減少世界范圍內的黃金供給。當黃金生產國的財政赤字增加,就會使他們將大量的黃金兌換成外匯,以保持其貨幣的價值,減少黃金的供給。另外從投資的角度講,政治不穩,將會使大量投資者從其他的金融市場撤資轉向黃金保值投資,這種實物性投資將給投資者帶來更多安全感,這會擴大對黃金的需求,刺激金價上漲。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從上世紀70年代的蘇聯入侵阿富汗還是到最近發生的利比亞戰爭,都對黃金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遠的我們可以看兩伊戰爭,當然兩伊戰爭其實背后都有美國的身影,當時兩伊戰爭是美國支持伊拉克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兩伊戰爭前夕,國際金價在1977年年底每盎司為244美元,而到1979年國際金價達到500美元/盎司。1980年1月21日國際金價飆升至850美元/盎司歷史新高。兩伊戰爭后,金價創下850美元/盎司新高后回落。
而在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當天,國際金價從370美元/盎司漲至380美元/盎司,后面攀升至413美元/盎司的水平。
3、原油價格被推高
回顧十余年的歷史,海灣地區發生的戰爭,實際上都是奪取石油的戰爭。不論是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還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戰爭,還是1991年美國發動的海灣戰爭,無不是伴隨著石油的爭奪“黑金戰爭”。
石油價格曾因中東政治軍事危機而3次大漲。上世紀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就導致了全球經濟蕭條。而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原油價格一下竄升超過40美元,也使世界經濟遭到打擊。
不過,有評論認為,原油價格受戰爭恐慌影響多于戰爭本身。
"沒人知道戰爭會帶來什么,或者為原油供應帶來什么。一些分析師參照目前原油市場走勢,認為原油價格可能再上升65%。"
這句話摘自1990年9月28日的紐約時報,當時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以及北約軍事干預的威脅將油價推高了166%。這篇文章中,權威人士與分析師們甚至認為油價可達100美元/桶,在1990年油價還只有16美元/桶的情況下,顯然會造成全球經濟崩潰。
然而,盡管這樣的恐慌情緒被散布開,伊拉克又蓄意造成史上最大的原油泄漏,油價卻并沒有超過1990年9月28日39.56美元/桶的水平。事實上,在1991年2月美軍進入科威特之前,油價已經回跌到了19.5美元/桶。
事后看來,當初對大規模原油供應中斷的空間被大大高估了,投資者、交易所甚至消費者們最大的敵人變成了他們自己。當時的美國戰略石油儲備有足夠的存儲,可以維持一天350萬桶供應長達數月,能輕易平息原油進口的中斷。并且,當時的伊拉克和伊朗早已進入戰爭8年之久,但兩國總共原油供應在沖突中卻反而增加了40%。
4、美元重返主導趨勢
花期銀行指出,1991、2003和2011年軍事行動后,美元走軟,當時的美元處于熊市中。而1999和2001年的情況正好相反,當時是美元牛市。這一次,一旦軍事干預開始,美元應該會重返強勢。
整體看來,如果發生戰爭,就會造成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擔心,人們就會購買硬通貨黃金來保值,這樣金價就大漲,美元就會貶值。所以美元和戰爭是相反的關系,沒有戰爭,美元就升值;發生戰爭,美元就貶值。
而美元不負責地大幅度貶值,使美國的伊拉克戰爭所需要的巨額開支以另一種方式轉移到美國的債權國身上。
為什么美國會出兵伊拉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會秘書長王建甚至認為美國打擊伊拉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打擊歐元,這是自科索沃戰爭后美國利用軍事力量對歐元進行的第二次打擊。對于美國來說,石油固然是重要的,但是美元霸權才是美國能夠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左右逢源的奧秘。有了美元霸權,美國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將世界各國的資本吸納過來,但是美國的付出只是一張張綠色的紙片。
5、保險聞戰漲價
保險業對戰爭高度敏感。
2003年3月5日,也就是伊拉克戰爭爆發前15天,世界各大保險公司突然宣布,從3月11日起,對開往海灣水域的船只和運載的貨物將征收高額戰爭風險保險費,每個集裝箱的戰爭風險保險費可能高達1000美元。當時的沙特阿拉伯《經濟日報》援引巴林麥納麥海運人士的話說,一旦對伊戰爭爆發,運往海灣的貨物運費將增加3倍。麥納麥海運人士透露,各大保險公司已經通知各地的代理人,在3月份的頭10天內,暫不會對開往海灣水域的船只和運載的貨物征收戰爭風險費,但此后將強制性增加這一風險保險費,而且價格極高。
麥納麥海運人士當時還介紹說,各大海運公司已經把海灣的港口按風險級別劃分為3大類:科威特、伊拉克、沙特(東北部)和其它海灣北端的港口為一級風險區;巴林、卡塔爾港口以及沙特的達曼港和阿聯酋的迪拜港為中級風險區;海灣南端的阿曼被劃入無戰爭風險區。
短短15天后,戰爭爆發,世界大保險公司對敏感地區的戰爭風險保費調整成了預判該地區戰爭可能性的風向標。
伊拉克戰爭爆發后,持續不斷的戰事和恐怖活動使得該地區的戰爭和恐怖主義保險保費激增,有些險種的保費甚至漲到了原先價格的10倍以上。此外,還有零星的報道說,一些運輸公司取消往該地區的航班,原因是保險費用的增長以及風險的加大。
6、商品期貨上漲
戰爭的代價之一就是國內物價的飛漲。而物價本身對商品期貨市場的影響非常大。
1812年,美西戰爭爆發,批發物價指數從38一直竄到58,在戰爭結束后,物價指數迅速下滑,在1845年甚至一度達到25的低點。
1862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物價指數從32迅速飆升到70,而在南北方實現統一后,批發物價指數又再度大幅下滑,在1896年再度探低25。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批發物價指數從35迅速竄到80,在1919年戰爭結束后,物價指數又像前兩次一樣迅速回落,在20世紀30年代初回落到35左右。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批發物價指數又從40迅速飆升到80,緊接著進行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把物價指數推向100。在越南戰爭失敗后,物價指數再度下滑,經濟陷入衰退。
一般而言,戰爭爆發前及戰爭爆發后,戰略物資(銅、石油等)長期上漲,糧食(玉米、大豆等)長期上漲,并在戰后較長時間內維持高位或緩慢下降。
以國際銅價為例,一戰是國際銅價創出當時的歷史高位;戰后緩慢下降,在1934年形成階段底部;隨后在二戰的預期下,開始上漲,并在戰爭全面爆發前形成以小波加速上升,小幅回落后又開始持續上漲;45年戰爭結束后,由于二戰的破壞性遠大于一戰,戰后重建和經濟恢復需要大量的銅,因此戰后銅價繼續上漲。
7、國際資本流動轉向
可能爆發或已經爆發的戰爭對資本流動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海灣戰爭,就使國際資本流向發生重大變化,在戰爭期間許多資金流往以美國為主的幾個發達國家(大多為軍費)。戰后安排又使大量資本涌入中東,尤其是科威特等國。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黃維玉表示,對于資本而言,謀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它的根本目的,資本當然會尋找一個安全的市場來發揮作用。
他認為,戰爭的爆發必然會為美國經濟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美國在戰后將有可能遭受更大更頻繁的恐怖主義襲擊。由此看來,無論戰爭的結果如何,美國國內的投資環境將面臨嚴峻的形勢。
而在這個過程中,相對于全球局勢的動蕩,亞洲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和平的地區。國際資本極有可能加速流向亞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