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金融資本與民主
劉仰
·
2011-10-06
·
來源:烏有之鄉
美國金融危機已經好幾年了,至今余波未消,哪里是個頭也難以預料。最近,美國民眾占領華爾街,再次引發民眾對于金融資本的關注。但已有中國人幫著美國金融資本說話,說是,把金融資本逼急了,全跑了,你們這些人上哪里找工作?這種偏向于金融資本的言論頗有迷惑性,它不能回答一個問題:金融資本能跑到那里去?最近,中國溫州等地區發生企業主資金鏈斷裂問題,跑路、失蹤現象引起高層關注。與美國不同的是,美國占領華爾街針對的是金融資本對民眾生活的影響,中國面對的是金融資本對私營業主的影響。兩者的不同,有其道理,或者叫中國特色。
現代人經常說民主,必須指出的是,民主并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也不只是一項政治權利,民主同樣是經濟權利。真正的民主實際上就應該是經濟權利,因為經濟關系到人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利益。理論上說政治民主可以保障經濟民主,事實上未必,關鍵要看政治制度的經濟基礎以及它所設計的經濟制度。不能保障經濟民主的政治制度,即便名義上稱其為民主,也不能算真正的民主。中國老百姓很實際、很現實,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國民眾懂得一個簡單的道理:只要經濟民主得到保障,政治民主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政治民主不能當飯吃、不能當衣穿;政治民主不是目的,經濟民主才是目的。政治民主只是為了實現經濟民主的手段。
我在《超與利益集團》一書中說過,中國從商鞅開始就把土地分給了農民。此后兩千多年,雖然土地兼并間歇性地發生,但是,盡可能地讓每一個農民都擁有土地,是中國政治的一項基本要求。這項政策實行得好,說明經濟民主得到較好的貫徹;如果土地兼并嚴重,導致改朝換代,說明經濟民主被破壞,民眾的反抗就是全民公決,重新開始另一輪的經濟民主。新中國成立后包括成立前的根據地、解放區,共產黨將土地分給農民,就是最直接的經濟民主,它使得絕大多數人的經濟利益得到保障。當一些人說中國古代沒有民主的時候,他們其實只在說“一人一票”這件事,只在說“政治民主”的形式和程序,嚴重忽略了中國兩千多年來始終在追求“經濟民主”這一真正的民主。
“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兩者的關系頗為類似“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政治民主相當于程序正義,經濟民主相當于實質正義。選票政治是政治民主的程序,但選票不是目的,不能當飯吃,民眾需要實實在在的利益,這就是實質正義。從經濟民主的角度說,暫且拋開工業社會的經濟方式,在工業革命之前,人人擁有土地的中國是最民主的國家。全世界至今都沒有一個國家在最根本的經濟民主上超過中國,中國完全有理由為自己的民主成就而驕傲。
西方社會在工業革命之前,除了少數貴族外,大眾既無政治民主也無經濟民主。世界大戰打得昏天黑地,為了鼓舞民眾上戰場送死,終于開始有了政治民主,但長期以來,依舊沒有經濟民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對于國內民眾的這種狀況才開始改變,這就是福利國家。以福利形式賦予的經濟民主是二次分配環節賞賜性的民主,它與擁有土地這樣的生產資料的一次分配的經濟民主,孰優孰劣,我已在其他文章中討論過,此處不再詳述。福利形式二次分配的經濟民主,對于民眾來說是被動的,不像中國古代民眾擁有土地那樣主動、那樣牢靠。一旦福利沒有了,經濟民主便名存實亡。當今在歐洲幾個國家以及美國發生的群體性事件,本質原因就是福利的減弱導致脆弱的經濟民主被破壞。而且,福利所給予的經濟民主權利比較有限,大多只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不像中國古代掌握生產資料的經濟民主,在市場經濟原則下,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改變自己在經濟上的獲益。
資本主義國家與福利形式的經濟民主同時存在的是私人金融資本,它不是民主,反而能高效地操縱政治民主與經濟民主。在后農業經濟時代,土地創造財富的價值下降。工業革命之后,資本主義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已經不再是農業意義上的土地,而是礦山、大型機器、技術等,它們都是資本密集型的。西方資本主義從來沒有像中國古代那樣把生產資料相對平均地分給民眾來實現經濟民主,福利型的經濟民主只是一個安慰。面向所有民眾的上市公司理論上具有了生產資料經濟民主的特征,但是,由于制度設計的偏向,給金融資本留下了極大的操作空間。
貨幣是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貨幣本來只是交換的憑證,但是,當貨幣權利掌握在少數私人手中時,它便能成為掠奪財富的工具。由于貨幣被私人控制,政治民主也難以制約它。以股市來說,貨幣量的多少會使上市公司的股價產生巨大波動,嚴重偏離上市公司的真實價值。然而,當今全世界號稱政治民主的西方國家,沒有一個用民主方式來決定貨幣量。貨幣量的多少,貨幣投放的利率,都是少數人關門決定的,美聯儲是一個典型。號稱政府不能干預市場經濟,實際上只是金融壟斷不受控制的幌子,是金融壟斷掌握的話語權營造的愚民觀念。因而,資本主義便以金融壟斷的方式,隨時可以破壞表面的、脆弱的經濟民主,政治民主對它幾乎毫無制約能力,即便有,也非常有限。奧巴馬曾經說要華爾街降低工資,這根本沒有涉及到金融壟斷的根本;美國民眾占領華爾街,能否改變金融壟斷的作用,完全是一個未知數,在我看來,希望渺茫。
金融資本常常以鼓勵借貸的方式操縱經濟。從社會整體而言,能夠拿到貸款,等于憑空比別人多擁有了很多權利,因而,放貸給誰不給誰,已經完全不是經濟民主,而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獨裁性,并且因私人財產不可侵犯、市場經濟不容破壞等原則而使得監管極為薄弱。一個很顯然的事實是,能夠獲得大筆貸款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更容易造成貧富差距,破壞經濟民主。在當今中國我們很容易就看到這樣的現實:某人因為同銀行關系不錯,能夠拿到貸款,便一夜暴富。這與中國在金融政策上以美國等西方國家為榜樣、以國際慣例為標準有極大的關系。
一般來說,小額放貸對經濟民主的破壞不算大,有時候還有助于經濟民主的實現。巨額放貸則包含了大量的不公正。巨額放貸這一破壞經濟民主的方式,還不是金融資本的全部。為了防止有人賴賬,金融資本必須將政權也掌握在自己手里,這一現象從資本主義早期就開始了,欠債不還就要坐牢。金融資本通過控制政權,建立嚴密的法制環境,營造了對自己有利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即便接受巨額貸款的人,通過不公正的經濟權利而大量獲益,在金融資本面前也未必有安全感。一般來說,接受貸款都要用某種實物財產作抵押,在還清貸款之前,抵押物處于所有權未定狀態。當金融資本使得實體經濟離不開負債經營的時候,它隨時都能利用自己的私人權利做手腳,侵吞他人的財產。這一私人權利就是控制貨幣量和利率。
很多人在接受貸款時高高興興,以為自己得了便宜,白手起家成為富豪。但是,金融資本只要在紙張上做點動作,例如抽緊銀根,實體經濟立即就面臨危機。最終,抵押物很可能就成為金融資本所有。西方資本主義歷史上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說到底就是金融資本人為制造的大規模清洗和掠奪。每一次經濟危機受苦受害的都是普通民眾,而不是金融資本家。所有接受貸款、負債經營的人,包括房奴,本質上都在為金融資本家打工。平常狀態下是以利息方式甘受剝奪,特殊狀態下便是全部財產。而這一切不過是因為金融資本掌握了特殊的權利。用本文的概念來說,金融資本掌握的特殊權利,在資本主義社會,任何政治民主或經濟民主都無法約束它。
二次大戰以后,西方國家的金融資本因為生存環境的原因,對于本國民眾經濟民主的破壞有所收斂,其表現就是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有所緩和。那是因為他們利用自己設計的國際經濟秩序,對全世界的經濟民主造成更大的破壞。所謂全球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金融資本的全球化,以方便他們在其他國家的掠奪。上個世紀亞非拉國家普遍面臨的債務危機,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和財富轉移到金融資本手中。對此,《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有較為清晰的描述。然而,金融資本對世界的掠奪也不可能是無止境的,世界可能會有被榨干的一天,或者其他國家利用主權來反抗。當金融資本在世界各地遭受挫折時,他們在本國安慰型的、福利化的經濟民主也會受傷。美國金融危機某種程度上就是這一結果,以至于美國民眾也無法忍受。在占領華爾街的抗議中,美國民眾喊出“我們是99%”的口號,意指以華爾街為主的1%的有錢人占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這一抗議的實質是,美國民眾意識到,政治民主并不等于經濟民主,現在,美國民眾開始要求真實的經濟民主。能否實現很難說。
發生在溫州等浙江地區的情況與美國并不完全相同。其一,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對發達國家以及金融資本的實質缺乏清晰的了解,我們誤以為金融資本建立的規則就是最公正的國際慣例。中國以向其靠攏為榮,導致企業的經營與銀行之間形成了與發達國家金融資本類似的狀態。因此,一旦銀根緊縮,某些企業便難以承受壓力。第二,中國多少也有點因禍得福的意思。一段時間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要求中國深化金融改革,表面上說是因為中國的金融制度“落后”,與國際慣例接軌不順,實際上就是為了更有效地控制中國的經濟。中國則因各種原因未能徹底進行金融制度的深化改革,換句話說,在私人擁有方面,未能達到西方國家的要求;在監管方面,也還未放棄政府的權利,從而使得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的掠奪,在中國還不能為所欲為。
第三,我在《超越利益集團》一書中指出,西方國家的政治是利益集團平衡政治,當各個利益集團掌控了政府之后,他們的恣意妄為往往只要在各利益集團之間達成默契即可,大家可以共同參與對社會對世界的掠奪。而中國雖然目前在政治形態上比較模糊,但是,得益于祖先留下的悠久傳統,政權的超利益性始終是強大的歷史慣性。當然,有些并沒有搞清政權超利益性的人,將這種歷史慣性稱之為落后、保守等。但是,這種背靠西方的觀念,尚沒有徹底改變中國的傳統。因而,當江浙地區發生企業因負債而難以為繼時,受中國政府主導的銀行系統還不至于無情地剝奪這些企業的財產,而是想辦法讓企業繼續運轉。對此,我不得不說,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受惠于我們的祖先。
第四,最近發生的企業資金鏈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和反思。此類事情并非第一次發生,在此之前已有多次,有些還導致企業主以自殺來逃債。因此,要對所謂國際慣例的金融制度做出必要的反思,從而調整我們的金融政策。中國的金融政策需要改革,這沒有問題。但還是我多次強調的觀點:要改不是問題,如何改才是問題。換一個角度看,當前集中發生的企業家“跑路”逃債的現象說明,西方金融制度的負面影響在中國已經開始出現,如不加重視,未來的危害可能更大。
在后農業經濟時代,如何實現經濟民主,是一個巨大的課題。從資本主義中誕生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就是針對工業條件下生產資料較難平均分配的局面而設計出的制度。它試圖以全民共同所有來實現經濟民主。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已有的實踐中,這種方式并不十分理想。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調節手段,還是有必要的。在市場經濟中,金融的確有它積極的作用,但是,金融資本由于其與生俱來的特性,極容易破壞經濟民主,因此,必須對其加以控制。這種控制并不是資本主義所說的監管,而是要對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地位和運行方式有全新的認識。
一方面,我們需要以政治民主的方式來制約金融,發揮其有價值的長處,另一方面也需要將其約束在保障經濟民主的框架內,防止其為所欲為。關于這方面的具體制度設計,本文不展開討論,以后有機會再說。也許,這將是我《超越利益集團》續集的主要內容之一。之所以對當今中國的很多事情要回到宋朝這樣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的確確在保障民眾經濟民主方面是做得最出色的。同時,宋朝的歷史悲劇中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世界最早的紙幣由于經驗不足、觀念與手段的不配套,導致金融的混亂,從而動搖了政權的根基。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東林氣節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