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市場機制和市場重構
清湖漁夫
內容提要:本文從行為經濟學的視野繼續闡述大眾行為過程中的市場機制。明確指出所謂的市場“看不見的手”就是資本本身。在大眾行為的市場機制當中,存在三個必要的要件:1、主導資本,2、市場價值,3、市場大眾。
主導資本操縱著市場過程,市場就是主導資本的狩獵場。改革開放過程中金融和資本市場的亂象源于中國資本在市場中迷失和價值觀的混亂,在我國的市場機制的運轉過程當中,一方面,本國資本的掌管者在對市場運行方面毫無應有的主導和控制意識,在市場的主導權方面嚴重缺位;另一方面,就是市場中的人們缺乏不同于西方的屬于自己獨立思考和理解的價值觀,對西方的價值觀的滲透無法抵御,出現迷信和盲從。在分析中發現了國家行為受到跨國資本的影響和左右的危險傾向。市場主權的實現,依賴于兩個基本方面,其一是市場由本國資本主導和控制,其二,通過市場運行,主導資本的利益和意志得以充分體現,也就是在市場價值的形成中,主導資本將自身的理念或者價值觀貫徹于市場過程,對市場大眾的觀念進行塑造和改變。
市場重構必須從兩個方面展開:中國的主導資本應該重新控制市場運行,為后資本主義時代進行經濟理論準備和重塑我們的價值觀。
正文
長期以來,我們對市場本質及其諸要素的理解,都是模糊地和片面的;造成這種模糊和片面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西方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和市場觀的持續灌輸,一些所謂被西方經濟學系統訓練的人們在市場本質的認識上具有盲從和迷信的傾向,主張照搬他們自己都不甚了了的西方的市場經濟模式,洋為中用,丟掉了文化觀念的傳統和自主性,不肯也不敢對西方的舶來品進行批判;另一方面,也是另一些人們,常常痛陳現實市場的種種弊端甚至罪惡,擺出一副慷概激昂的正義人士形象,極力否定市場本身,將自己心中的簡單想法和看似科學公平的辦法大肆宣揚,和前一種人一樣,玩弄眼球效應;在指責、恐嚇和辱罵過后,常常是一地雞毛。這兩種傾向,都在思想上鉆了牛角尖;使得冷靜而又批判地研究問題成為不可能。批評別人誤導的同時,如果又產生新的誤導,社會思想就會更加混亂,害人誤國。我們的社會仍在不斷地變革當中,我們的國家究竟應該走什么樣的路,仍在探索當中。就我們的經濟運行而言,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不僅要批判,而且更重要的是為改革開放繼續提供有益的思路和設想,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本文試圖從社會化的角度,重新概述市場機制構成的諸要素和運行方式,描述市場機制的現實運行狀態,提出一些重構市場機制的設想,拋磚引玉。
基本的市場機制
在以前的論文中,筆者從簡單的商品交換開始,對市場過程進行過詳細的分析和推導,現將基本觀點概述如下(注①):
在貨幣已經形成的條件下,商品交換中間的價格差異,導致了市場投機行為的產生;投機行為的結果,導致投機者獲得價格差或者利潤,用來投機的貨幣,就成為資本最初的形態,也是資本的起源。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商品交換行為的發生,意味著對商品交換價格的看法在市場買方和賣方間交流后達成一致,某個交換行為的達成之前如果在市場中存在不止一個參與者,就會存在競爭,即以更低的價格買進和以更高的價格賣出,詢價行為和討價還價意味著市場參與者之間的看法和觀念的傳遞,一輪又一輪的商品交換,意味著對商品價格的看法和觀念在市場里的人群中反復傳遞和相互影響,從而導致看法和觀念越來越接近或者趨同,這就是市場價值的形成過程,市場價值存在于一組存在差異的商品交換價格當中。
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投機者的市場角色和以滿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市場角色是不同的;投機者以低買高賣、謀取價格差異為生,一方面,投機者不僅要找到自己的交易對手,而且要找到愿意低價出賣商品的賣方和愿意高價買進的買方,要克服這些買方和賣方時間和空間上的阻隔,在詢價過程中要與更多的市場參與者接觸,詢價和討價還價,從而將市場的范圍擴展和將更多的人群銜接到市場中;另一方面,在反復的投機中,投機者積累差價利潤,這是最初和最簡單的資本積累,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投機者也就能與更多的市場參與者交易。這就是商人和商業的起源。市場價值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就以商品交換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的市場參與者而言,由于他與交易對手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和次數有限的交易行為,其觀念和看法的交流傳遞比較有限。商人(也是資本所有者)由于資本積累的逐步擴大和與更多的市場參與者交易,商人的看法和觀念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和交流,商人的這些觀念和看法就會對其他市場參與者的看法和觀念產生更多更頻繁地影響,從對市場價值的形成具有意見領導性。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商人們會將他們的意見領導性或者說這種市場優勢又反過來用于他們的投機事業,面對商品的買方,盡力抬高交易價格,面對他們的賣方,盡力壓低交易價格,擴大投機利潤,并且運用他們的意見領導性證明這些價格的合理性。同時因為時間、空間和等待或者尋找的費用限制,商人們既是商品生產者的最便捷的買方和商品消費者最便捷的賣方,從而成為他們之間的中介,這樣商人們將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消費者分離,既控制了商品生產者,也控制了商品消費者。在完成必要的商品低價收購或者對商品來源獲得足夠的控制后,為了獲得更多利潤,商人資本會提高賣出報價;為了在更高的價格上將商品賣出去,就必須給予人們漲價的理由,在討價還價中使更高的交易價格為消費者所接受。在商品漲價過程之初,商人資本會根據市場里歷史經驗和已經塑造完成的市場理念或者市場價值,釋放相關信息或者理由,這些信息和理由如果在市場參與者人群中已經熟識,那么隨著消息和理由的發布,漲價就會被市場再次證明“合理”而自然而然。這種市場的既有理念,是一個奇怪的復合體,這個復合體中,可能包括各種觀念和想法,甚至還有某些復雜邏輯的理論體系,但是這些想法、觀念和理論的合理性,不是由所謂的經濟或者市場科學來證明的,而是由市場本身的歷史經驗來反復“證明”和足夠多的市場參與者的行動來支持的。價格上漲的消息和理由,可以來自于既有的市場觀念體系之中,也可以是新的市場理念(理念實際上是一種觀念體系)。新的市場理念能否建立,并且被廣大消費者認可,同樣要通過漲價過程來證明,如果發布一次有關新理念的消息和理由并且價格隨之上漲還不夠,那么多發布幾次消息或者理由,通過商人資本的主動買入提價以及有其他市場參與者追隨成交,反復來幾次就“證明”了。商人們的理念和價格及其變動的社會聯系就這樣建立起來,久而久之就有了“理論”的外殼包裹,而且因為理論多多,這種外殼就花樣翻新;反復宣揚和反復的市場證明,人們就可能接受所謂的種種“科學”解釋。
隨著一次次導致價格上漲的消息的發布,交易價格的反復上揚,價格上漲的趨勢在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當中確立,消費者的趁“低價”買入和價格的上漲將反復自我推動和自我強化,商品交易量不斷增加,一方面,交易價格不斷攀登新高,另一方面消費者人群不斷入市和擴大,在價格的高位形成消費者的買方市場。在價格高峰附近,因為漲價的樂觀預期,至于漲價理由已經一次又一次地向市場參與者們提示過了,在提示過程中的價格屢創新高也反復證明了這些漲價理由的“正確”。于是由消費者們自發集合而形成的買方市場就形成了,這也是商人們或者商人資本所需要的:消費者蜂擁而入,形成消費熱潮和市場高潮,商人資本原先在相對低價收購的的商品則源源而出,市場的交易量更是驟增。隨著商人資本的投機性賣出逐步走向尾聲,商品高價套現活動結束,商人資本實現了商品到貨幣的轉變,繼續推高價格已經沒有意義;同時由于“導致”價格下降的消息或者理由的露面或者不再被商人們掩蓋,市場會轉向下降。同樣,因為“導致降價消息和理由”與價格的“聯系”或者關聯,市場的價格下降過程會自我強化,直到價格跌到商人資本認可的低價為止。商人資本在自身認可的低價區域,又開始緩慢的收購活動。在完成必要的商品低價收購或者對相對低價商品來源獲得足夠的控制后,新的漲價過程又重新開始。如此反復不已。
在大眾行為的市場機制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存在三個必要的要件:1、起主導作用的資本,我們這里稱為主導資本。在相對簡單或者初級的市場階段,就是商人資本,商人資本在這里有兩個特征:一是因為投機的需要和以資本作為基礎,成為大量的市場參與者的交易對手;二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念或者與私欲有關的林林種種的想法和構思,利用自己在市場的交易中建立的聯系,向廣大的市場參與者傳遞或者灌輸。在其它種類或者歷史階段的市場上,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我們都界定為主導資本。2、市場價值,這是一種趨同的理念或者觀念體系,形成于商品交換或者交易過程之中并且存在于一組價格當中。它是在主導資本和市場大眾的互動或者博弈中形成的。市場價值是市場中的資本和人群的社會聯系的基礎。3、市場大眾,也就是在交換中形成和與主導資本相對的大量的市場參與者。他們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在市場中居于被動地位,因為時間、空間和信息限制,在交換過程中只能接受被市場中主導資本和市場大眾自身互動或者博弈所“證明”的市場理念和價值,因為自利和自我保護的動機,構成市場中追漲殺跌的群體行為或者大眾行為,這也是羊群行為或者羊群現象在市場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市場中“看不見的手”究竟是什么?
“看不見的手”這個概念的提出,最早起于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斯密認為,每個人都應利用好自己的資本,使之產生最大的價值。從主觀上講,一個人無意去增進公共福利或者利他,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利益所得的增加。當每個人都如此行動的時候,就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著他們去幫助實現增進社會福利的目標。通過追求個人利益,卻無意識地增進了社會福利,其效果比自覺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要好。斯密認為人們的“利己心”驅使著人們去獲得最大利益,每個人都得到了利益,那么社會也就得到了,因為財富是所有國民對必需品和享用品的消費。“看不見的手”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在后世引起諸多爭論,對西方經濟思想和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亞當·斯密關于“看不見的手”的表述,與他的傳世“名作”《國富論》是分不開的。據一些經濟史家考證,1766年至1776年間《國富論》的寫作,得到了著名的猶太財團——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資助。當時正值羅斯柴爾德家族試圖奪取大英帝國的貨幣發行權、與英國傳統的銀行家集團的爭斗進入白熱化的時期,羅斯柴爾德家族基于自身利益需要,提出了一系列關于英國經濟政策的想法和要點,只是需要一個人或者槍手加以“理論”包裝,找到了亞當·斯密。經過亞當·斯密的努力,羅斯柴爾德家族需要的經濟政策,被包裝成普遍性的“經濟原理”,都寫進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后來簡稱“國富論”)。亞當·斯密是一個共濟會成員,也是一個愛國者。此后他感覺出如果否定政府管理,英國經濟會大亂,最終將使羅斯柴爾德家族一切說了算。作為金融僭主羅斯柴爾德的代言人,使他良心不安。他提出有一只“看不見的那只手”在主導市場,還提出要防止“大資本的壟斷”。實際就是在影射羅斯柴爾德家族對英國經濟的幕后主導。亞當·斯密67歲突然暴斃,死因不明。亞當·斯密死前在懺悔中留下了一個遺囑:燒毀所有手稿(包括出版和未出版的)。斯密死后,羅斯柴爾德家族把亞當·斯密塑造成了“圣人”,《國富論》被奉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看不見的手”被解釋為“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的市場經濟原則”。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正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社會分工廣泛發展,社會化大生產以及市場正在向社會的方方面面滲透,人類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依賴于以市場為中心的社會聯系,因此,亞當·斯密能夠看見市場,也能夠看見大資本的用心,但是對社會化的市場過程和機制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傳統的靜態的邏輯體系中,因而不可能對市場過程和機制進行清晰的描述,比如市場機制出現的經濟理由是什么,市場機制為之服務的未被覺察的目的又是什么。這些也可以在諸多的亞當·斯密的后繼者們的著作中能夠看到,比如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實際上,羅斯柴爾德家族通過《國富論》,要掩蓋的是自己的利益企圖或者說資本企圖,那只所謂的“市場看不見的手”——大資本,或者說即將成為英國市場主導的資本,從西方經濟學誕生之日起,就因此被掩蓋了;西方經濟學因為有了市場的主導資本的支持,發展成了洋洋大觀的體系。
在資本時代,在市場中,利潤是資本天然的報酬,投機也就成了資本最原始和最自然的行為方式;在市場中,資本通過投機主導大眾行為過程,從而實現大眾的社會財富向資本的流動和積累;資本主導的市場機制,反復地在市場中說明,資本才是一個市場的主人。
資本操縱的價值觀傳播
資本以市場作為生存和活動的基本土壤,離開了市場,資本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資本在主導市場的同時,也在對市場進行符合自身利益的改造和控制。市場是一個財富的分配場所,參與市場的人群及其手中的財富,就是資本的利潤源泉;要保障資本獲取利潤,就有必要塑造和穩定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市場的行為方式,從而讓這些市場參與者長期穩定地為資本“奉獻”自己的財富。而有意識地改變和控制市場中人群的行為方式,就只能對市場中人群的觀念或者理念進行塑造,改變人們的價值觀。所有市場參與者通過自身的行為而形成的市場價值,都是基于這些市場參與者個人的基本價值觀。經濟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經濟價值及創造經濟價值的過程的認識和評價,即對經濟行為和經濟意識相聯系的價值判斷。經濟價值觀是價值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思想決定行為,觀念決定行為方式。資本對市場的主導以及有利于資本的市場價值觀,在一個市場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成為一個市場運行的必要基石。
在資本主義體系的興起和發展過程中,資本極力推廣有利于自身的價值觀的傳播。通過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凱恩斯以及薩繆爾森等一大批資本主義經濟學家的著作以教科書的方式從歐美推向世界,從而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橫行于世。不僅如此,在竭力向人們灌輸這些理論與倫理和控制人們思想的基礎上,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組織方式進行改造,不斷納入以市場為中心的資本主義體系,諸如“華盛頓共識”、美國資本推行的以美國經濟和金融霸權為主的全球化和我國近三十年來開辟的一個“進口西方經濟學”的時代,都是這個過程的最新發展。資本通過市場對一國的經濟命脈的掌握,首先實現了對國家政權的控制,使國家機構的運行從滿足這個國家所屬人群的公益轉向為資本獲取利潤服務,并且按照資本的設想或者說西方經濟學的思路,建立國家經濟管理部門,操縱國家經濟管理政策,逐步改換經濟統計體系和信息收集制度。其次,隨著資本走出國界,二戰后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全球泛濫,在西方壟斷資本的意志和利益基礎上的世界貿易組織的不斷擴大,貫徹西方價值觀的附帶政治條件的經濟援助和干涉,西方資本主導的市場向全球擴展。因此,在經濟和市場領域,從理論到具體實務,出現在市場大眾面前的都是滲透了資本意圖的現象、言論和輿論,資本也就操縱了人們的經濟價值觀的狀態和發展,以資本為主導的市場在越來越深廣的范圍內滲透和控制了社會經濟生活,市場大眾的行為也就被置入了一個大玻璃瓶,以資本可預見和可操控的方式發生。
這方面的例子不計其數,我們就以人們最熟悉的信用評級舉例說明(注②)。近兩年來,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國際金融市場為所欲為和翻云覆雨,不是因為這些信用評級機構的所謂“科學、客觀和公正”的威力,而是因為整個的信用評級理論,都是以西方經濟學為基礎的,僅有一個“科學”的外殼;而且這個科學的外殼,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反復思想灌輸和價值塑造,已經在市場大眾當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或者說人們在別無選擇的條件下篤信或者迷信信用評級,從而在無形當中人們被主導和影響了在市場中的行為方式。如果沒有信用評級調整前后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可預見的市場大眾的行為方式,沒有人們的大眾行為的及時有效配合,美國金融壟斷資本需要的市場變局就不會出現!如果信用評級調整不能為美國金融壟斷資本謀取利益,比如通過調低甚至連續下調歐盟有關國家的主權信用級別,達到攻擊歐元、鞏固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驅趕歐洲資本進入美國的實質是資本絞肉機的金融市場以供屠宰,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就不會選擇三大評級機構作為金融戰的工具;如果沒有市場大眾對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科學、客觀和公正”的迷信,沒有相應的群體行為或者大眾行為發生,市場也就不會出現對歐元不利的變局,信用評級機構作為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信用評級僅僅是個典型例子,其它諸如推行所謂的國際慣例、資本通過控股和培植的世界知名媒體控制和操縱全球輿論、通過控制國家機構操縱所謂的經濟政策等等,一方面進一步塑造和鞏固資本所要求的大眾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在這些價值觀的基礎上,對市場價值的形成或者說價格波動進行操縱。
市場與狩獵場
資本主導的市場范圍是逐步擴展的,首先是主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市場,繼而市場的邊界超越國界,從而將越來越多的民族和國家卷入市場體系。在自然界,一群狼,或者某一只狼,會形成它們自己的領地,也就是它們的勢力范圍,無論是外界的狼或者羊,闖入這個領地,都會受到攻擊,它們的勢力范圍,他們自己保護;外來者要么被攻擊得傷痕累累并趕出去,要么就是橫尸當地被吃!與自然界法則相似,一個國家的市場,一定是由該國的的資本勢力主導,即使是開放的市場,也應該是該國資本的勢力范圍,也是它們的狩獵場,這個市場的規則,由它們制定,也因它們的利益需要而改變,市場的操控,隨他們的意志而定。美國市場,號稱是最“自由”的市場和全世界的市場,而實際上這個市場是被華爾街的財團所控制;這些華爾街財團掌控美國政治,推銷和販賣所謂的經濟科學“真理”,控制美國輿論,玩弄市場監管規則,操縱市場情勢,對外來資本進行打擊和掠奪;兩房“債券”的無賴行徑是針對中國資本,美國國債的價值縮水針對中國資本、日本資本和英國資本,雷曼兄弟的破產則是針對歐洲資本。其他市場國別市場也上演著同樣的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人做多日經指數期貨,被日本財團狙擊,享譽幾百年的巴林銀行轟然倒塌,是日資對英資的狩獵!
1998年金融危機,香港特區政府在中國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不惜改變市場規則和動用政府基金狙擊索羅斯量子基金,是中資對美資的狩獵,是捍衛自己的領地!可惜的是,當年狙擊索羅斯的金融戰,是因為保證香港平穩過渡的政治需要而進行的,很少有人就這件事的經濟和價值觀上的意義作進一步剖析。索羅斯敗走香港之際,也是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出場護犢子、指責中國市場不自由之時,隨后而至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因為運用證券組合的“科學”理論在俄羅斯市場失敗而引發金融地震,格林斯棒的口水也就嘎然而止,急忙轉身去干“金融消防業務”。中資機構和香港本地資本堅決的市場行動,以操縱對操縱,說明了市場主導權掌握在本國資本手里的極端重要性。不惜改變市場規則來維護自己的利益,說明了市場主導權觀念以及以自己的思維來主導市場的必要性。格林斯潘利用“自由市場準則”來指責中國政府,同時又去救助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說明了美國資本價值觀和自由平等原則的虛偽性,利益才是實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整個資本主義時代,特別是二戰以來,跨國資本利用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美元本位制等等符合他們利益需要的國際經濟秩序和規則,壓迫其它國家開放其國內市場,以與所謂“國際慣例”接軌名義不斷將它們控制的市場邊界線向其它國家國土內部擴展。以華盛頓共識和所謂的普世價值觀的推行,改變其他國家人民的價值觀念,建立起與宗主國相同或者相似的市場體系和機制,將自己的狩獵場擴大,將其他國家的資本和財富作為自己的獵物。那些市場被跨國資本主導和掌控的國家的結果不言而喻。墨西哥、東南亞國家被國際資本大鱷洗劫,多少年的財富積累被大量掠奪,經濟成就毀于一旦,而離我們最為切近的則是中國資本市場上的跨國投行的暴利奇跡!
中國在市場的迷失
中國資本,包括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在國內市場的主導權方面毫無主人意識,在實行市場經濟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社會歷史責任,用市場機制和市場法則來捍衛自己的利益和國民財富。在強調國有資本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的時候,27個經濟支柱產業被跨國資本參股和控股。銀監會2008年發布的《銀行控股股東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中,取消了對外資控股中國銀行的比例限制(此前規定,外資單獨控股中國銀行不能超過20%,聯合控股中國銀行不能超過25%),中國將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國有銀行任憑外資控股的唯一國家,成為世界一體化過程中國民喪失經濟和金融控制權的第一個國家。雖然對市場主體或者說市場參與者實施了形式上的資本限制,似乎掌握了控股權和做大股東就能萬事大吉,但是中國資本對市場運行的主導和掌控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卻在政府和資本機構的思考之外。本來,在我們自己的市場上,境外資本的的行為應該受到一定限制,對市場的惡意進入和預謀洗劫國內財富的境外資本,應該受到本國資本阻擊和狙擊,讓他們傷痕累累、留下錢走人是應有之義!而迄今讓人吃驚不止的奇怪的結果是,我們的資本機構和市場人群在自己的國土上被境外資本肆意洗劫了,跨國資本在樓市、股市和期市肆意妄為,高盛、摩根、瑞銀的暴利聳人聽聞。而諸多中央企業還傻乎乎地進軍海外資本市場,紛紛折戟沉沙,鮮有勝績;敗不怕的中投公司本錢虧空嚴重,最近又不得不被政府注資上萬億人民幣,只不過是一個縮影。以中投公司進軍的美國金融市場而言,美國壟斷資本利用二戰后的全球金融霸權,將本土市場打造得如同鐵桶一般,金融產業成為美國的生存支柱之一,數百萬億的美國金融市場已經成為了全球資本的絞肉機,以絞殺外國資本和本土中小資本作為資本循環和獲取利潤的方式。從科索沃戰爭以來,美國壟斷資本利用戰爭威脅、輿論轟炸和信用評級等等手段將全球資本趕向美國或者引誘到美國,供美國壟斷資本在市場中絞殺;中國購買的美國巨量國債、兩房債券已經被綁上了絞架,中投公司在美國市場折戟以及眾多中資機構被高盛設局,就成為必然。從來就沒有讓美國市場給中國資本也洗劫一把、獲取暴利這么便宜的事情!天真地輕信美國人的大大咧咧和孩童般的笑容,還傻乎乎地對著美國人晃悠的“自由平等”的萬花筒的頂禮膜拜!結局也就是反復演繹古典的不能再古典的“小白兔和狼外婆”的童話故事。
中國資本的迷失,主要原因還是對資本的本性和市場的本質的認識,停留在西方資本讓我們能夠認識到的水平上,也就是我們還在相信跨國資本來我國投資是秉持他們交給我們的“理論”和和“科學”宣揚的自由、公平和合理的原則。資本迷失的背后,是我們國民的價值觀的迷失;偽科學的為西方資本服務的西方經濟學在我國學界大行其道,虛偽的資本理念和市場觀念在我國社會泛濫成災。普世價值的人們,配合美國人迄今仍未放棄的遏制和超越遏制戰略、配合華盛頓共識的推行,在我國大肆灌輸和宣揚西方的人們自己都懷疑的經濟教條和市場教條,沖擊和改造我國國民的思想價值觀,進而影響和主導我國的經濟戰略和經濟哲學,實現思想控制和挑動我們既有價值觀的混亂。主張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人們,則利用所謂的美國資本主導的全球化和西方成功制度與經驗,改變國家經濟管理部門的設置,將經濟和市場的法則規條向西方靠攏,實際上是在為西方資本擴展市場邊界和請西方資本來主導我們的市場。進而試圖將國家政權變成西方資本利益的工具。于是跨國資本主導了我們的市場運行,同時通過觀念的灌輸,又讓我們的市場大眾行為方式和過程成為跨國資本可預見和有辦法控制的方式和過程。中國市場的現實,也就向普世價值的人們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人們的理想靠攏,向西方資本希望的方向前進——我們的市場就成了跨國資本的狩獵場,我們的資本和國民財富就成為跨國資本的獵物。據統計,僅2006年境外投資者在工、建、中、交等銀行身上就狂賺了7500億元,加上從其他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享受到的利潤,保守的估計,境外投資者該年從我國的銀行身上賺取暴利超過1萬億元。跨國資本的這些利潤,都是在證券市場兌現的。中美之間完全相反的金融開放政策也是是典型例證:美國自1991年通過專門法案,到2007年11月8日招商銀行獲準在美國紐約設立分行,期間整整16年中資銀行無一家能夠進入美國市場;而與此同時,有20多個國家近80家外資銀行在我國30多個城市建立了數百家分行和法人機構,參股控股中國銀行的外資金融機構30多家,同時還有約150家外資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在上述所有這些金融機構中,有三分之一是美國銀行和金融機構。美國是世界上經濟上最強大的國家,所有的經濟規則都由美國制定,有著全球最龐大的金融市場,可美國金融市場卻是壁壘森嚴,外人免進;中國則是市場最脆弱的國家之一,卻是國門逐步洞開,允許甚至邀請美國資本狼群前來圍獵。伴隨著美國壟斷資本主導的所謂全球市場的邊界線在深度和廣度上向中國擴展的同時,我們悲哀地發現:大量中國廉價商品流向美國,推動美國物價越來越便宜,美國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而中國得到的只是一大堆美國印制的綠紙美元,即便這些白條也沒有真正到手,而是用來購買美國國債和美國金融市場的垃圾工具,祭祀犧牲般地送回了美國的資本絞肉機或者金融絞肉機。看清楚這些的人們不禁要問:這就是我們追求的開放成果或者全球化成果嗎?
近年來,經濟和金融主權成為國內有識之士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其主要的思路,是通過政策和法律的層面,對境外資本的行動進行限制和打擊。這些思想,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它們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國家應該對資本進行控制!而不是資本對國家進行控制,不能讓國家政權成為資本謀利的工具。其次,國家層面的對跨國資本的政策和法律反擊,雖有必要,也能夠在阻止國民財富外流方面發揮一定作用,但是不能改變在市場經濟體制存在仍有必要的情況下的經濟亂象。前不久,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財政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等幾家權威部門組織的課題組發布了《美國滲控我國信用評級業嚴重威脅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研究報告》,以翔實的資料揭露了美國穆迪、標準普爾、惠譽等利用我國在信用評級管理方面的薄弱環節,在幾乎沒有任何障礙情況下,長驅直入掌握了我國信用評級市場,已嚴重威脅我國金融主權和經濟安全。我國信用評級業的問題也因此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在解決問題的對策上,也拿出了長長的措施清單,但是清單內容背后的思想,仍然在沿襲西方經濟學的一些理論邏輯,很難找到我們自己的對于市場和信用評級的理解和理論思維。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及其理論和方法,不過是美國壟斷資本在全球推行其經濟價值觀的產物,也是美國資本操縱市場的核武器和工具。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之所以能夠獨霸金融市場的話語權,是因為它存在和依賴于美國資本主導和控制的市場,以這個市場中的人群的價值觀為前提。而我國的信用評級業的發展,迄今為止是依據什么樣的價值觀?我國的資本對市場的主導、控制和操縱尚處于無為狀態,對信用評級業的發展缺乏理論和實踐的支持,我國的信用評級又能夠走多遠?如果我們以西方經濟理論作為信用評級業的理論基礎,在全球市場的人們對三大評級機構的邏輯和做法普遍質疑的情況下,一旦西方資本價值觀被摒棄,我們怎樣才能占據市場話語權和道德的制高點?
由于我們在市場主權問題和資本本質上的認識誤區,我們的經濟和國家還存在一個更加危險的傾向:國家行為受到跨國資本的影響和左右。撇開按照西方經濟理論設置國家經濟行政管理的架構不提,我們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應該由國家來控制資本,還是由資本來控制國家?西方的所謂財政和貨幣政策,本質上是資本將國家機構納入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利用國家政權為資本牟利而損害該國全體國民公益的產物,資本通過對國家信用摻水,從信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導致了不可遏止的國債膨脹和貨幣膨脹,國家政權在國民中信用會因此逐步喪失。由此而產生的貨幣崩潰、市場崩潰和國家體制崩潰都不乏先例。改革開放以來,跨國資本通過經濟學教育,對我們的經濟學者和官員進行洗腦,然后派遣返回我國作為新時代的“特洛伊木馬”,幫助進入我國的政商要職,通過種種形式的收買和賄賂加以控制,創立了一個“權力尋租”市場,形成腐敗逐波擴大的惡性循環:外資收買控制的腐敗官員越多,廉價獲得的中國資產就越多;廉價獲得的中國資產越多,又會控制更多的腐敗官員;最終把中國各級腐敗官員變成西方國家控制并為西方國家服務的“海外公務員”。普世價值派和國際接軌派人士身居要職,看跨國資本眼色行事,和大洋彼岸遙相應和,出賣國家政治和經濟情報,推行跨國資本希望的經濟法律改革和政策,國家行為已經實際上被跨國資本影響和左右;邯鄲學步,盲目模仿西方所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將本來缺乏科學性的東西借國家權威和信用濫用硬施,亂象已然頻生,后果難以逆料。
市場主權問題
筆者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市場主權問題。所謂市場主權,就是一國國民在本國市場上的主人權利。市場主權,簡而言之,有三個方面的含義:本國市場由本國國民掌握和守衛,在本國市場的利益流動和分配由本國國民享有,外來的市場參與者的侵略和掠奪行為必然被打擊和驅逐。市場主權的實現,通過市場機制,而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是市場主權完備的根本保障。市場主權同時也是經濟和金融主權的具體體現,經濟和金融主權的完整性,是靠市場主權的實現來保障的。市場主權的實現,依賴于兩個基本方面,其一是市場由本國資本主導和控制,其二,通過市場運行,主導資本的利益和意志得以充分體現,也就是在市場價值的形成中,主導資本將自身的理念或者價值觀貫徹于市場過程,對市場大眾的觀念進行塑造和改變。從前述的情況來看,在我國的市場機制的運轉過程當中,一方面,本國資本的掌管者在對市場運行方面毫無應有的主導和控制意識,在市場的主導權方面嚴重缺位;另一方面,就是市場中的人們缺乏不同于西方資本主導的屬于自己獨立思考和理解的價值觀,對西方的價值觀的滲透無法抵御,出現迷信和盲從。如果我們在這兩個方面發生改變,或者根本扭轉,跨國資本在我國將無所逞其伎,他們也就由此失去了為所欲為的土壤和空間。即使我們需要這些外國投資,也可以讓他們謀取利益;但是利益的給與只能限于足夠吸引和利用,外國投資就再也沒有了我們見過的驚人的暴利。
在一個國家的市場上,市場的組織和運行,必須由資本基于其利益動機來推動。一國的社會財富總量,以該國國民對財富的具體占有為限,其基本來源,是該國全體國民的勞動創造;而財富的分配和流通,則是在資本主導的市場中進行的;資本和財富因為市場的邊界和國界的不一致,能夠跨越國界,但是資本家,卻是屬于自己的祖國。因此在一個國家的市場上,本國資本或者資本家對本國市場的主導,是市場主權的標志;通過市場機制,本國資本對進入市場的財富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就市場機制而言,財富分配本身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改變財富分配結果的不平衡和不公正的狀況,可以考慮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必須警惕資本對國家政權的滲透、影響和操縱,將資本的活動和利益訴求置于國家的控制之下,而不是由資本來控制國家;國家始終保持其公益特征,經濟管理著眼于全體國民福利的增進,而不是為資本服務;國家建立針對資本暴利的稅收體系,所得收入轉向各種社會保障;稅收與工資掛鉤;促進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結構。二是逐步培育和推崇推廣新興的社會化的經濟價值觀,在新的市場土壤上推動資本行為方式的轉變,讓資本負更多的社會責任;摒棄因資本逐利本性而發展起來的欺騙欺詐的價值傾向。
當前也明顯存在全盤否定資本和市場的走極端的言論傾向。這些言論,僅僅關注的是資本和現行市場的種種弊端,而忽視了資本和市場的產生和存在,是人類自身發展起來的經濟運行機制。西方“原始資本積累”誠然是一個是個歷史性的、充滿罪惡的觀念,它代表的是從地理大發現到金本位結束這段時間的西方資本觀念。因為資本無止境的欲望得不到從人類內心到資本之外的限制,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后果就是對人類的奴役和控制,體現出反人類的一面,這一點也可以從作為現代資本主義標志和巔峰的美國壟斷資本身上找到證據,美國壟斷資本在推行全球化的同時,也發展了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制造了世界最多最先進的殺人武器,反過來用于對付人類自身,為了資本的利潤頻頻動用這些殺人武器去奪走世界其它國家人民的鮮血和生命。同時,資本和市場也開辟了一個資本主義時代,人類生存從自然生存第一次過渡到社會化生存。只不過人類的生存方式被資本在市場中運行的這個模式包裹。我們知道,商品交換和市場起源于社會分工和私有制,人類的生存競爭及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料也就表現為無遏制的私利沖動。以追逐私利為主導的商品交換,推動了市場的形成,市場的發展又催生了資本,資本主導著市場的運行,將越來越多的民族和國家卷入市場,導致了人類生存的第一次社會化。實際上,只要有私利,只要人類仍存在對生存資料的爭奪,市場就會存在,資本也就會在市場中開始積累和運行。在當前的歷史階段,我們還離不開市場。不過也應該看到,資本只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產物,以市場為基礎的社會化生存,只是人類的第一個社會化生存方式,而不是最后一個!人類自身對這個資本主導的社會化生存方式應該而且也必然會進行改造,克服資本逐利本性無限擴張而帶來的反人類的一面,將資本和市場作為社會化生存的工具,而不是人類被資本持續控制下去。
價值觀的重塑
我們要想獲得經濟和市場的主權,必須正視我們社會的價值觀的混亂和危機。因為豬肉漲價,豬竟然堂而皇之地被統計部門當成了領漲CPI的通貨膨脹的替罪羊,這也成為了官方經濟思想界的一大奇觀。鬧鬧穰穰的關于“共和國脊梁”和“中華脊梁”的買票評選,堪稱庸俗無聊之極。價值觀混亂的原因可以歸結出很多,但是主要在于一是放棄了對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合理繼承,二是對舶來品缺乏批判態度,照單全收。這兩個方面,是我們在思想上突破、提出自己能夠被世界廣泛接受的理念、范式和規則,繼續走向世界并弘揚中華文化于世界的根本性障礙,也使我們重構市場機制失去了基本依托。每當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新的經濟體制產生以后,與其相應的利益群體都會極力的去保護它的成長,并且不斷的完善和宣傳它,不斷的向別的民族和國家灌輸和推薦它,使它逐漸的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而被廣泛的接受、認可和使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通過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凱恩斯以及薩繆爾森等一大批資本主義經濟學家的著作以教科書的方式推向世界的,從而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全球流行;但是這些只是一個時代的思想和文化片段,而不是一種永恒觀念承載和歷史沿革。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開始找回我們的自信,開始我們的哲學思維,開始后資本主義時代的中國的經濟理論準備,創新性地繼承和發展我們的傳統價值觀,創新性地提出我們對經濟和市場的理解。中國人過去不缺、現在不缺,將來也不會缺少高超的對抗謀略、韜晦權謀、博弈技巧型智慧。在面對外來的經濟思想時,我們必須有與之相抗衡的一套價值體系,維系我們思想的獨立性、民族團結和凝聚力。惟其如此,才能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惟其如此,才不會墜入西方為我們設計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泥坑。在此方面,我們首先要啟發民間智慧,開放言路,掀起討論熱潮,全民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得失;其次要整頓和重新控制國內的思想文化傳播渠道,改變西方資本對媒體、出版和互聯網的輿論控制和操縱。再三,有必要在全體國民中補上資本、市場和資本主義的課程,讓人們了解市場機制的真相,以此為契機,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在價值觀念變化的基礎上,人們在市場的行為方式會自發地發生變化,市場機制的內涵也就會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注①:清湖漁夫,《論金融市場中的題材-價格模式》,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02e4d80100t0s1.html;
烏有之鄉,http://www.wyzxsx.com/Article/finance/201105/232992.html。
注②:清湖漁夫,《信用評級在市場中的一般過程和特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02e4d80100t8kj.html;
烏有之鄉,http://www.wyzxsx.com/Article/finance/201107/246717.html「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