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在市場中的一般過程和特征
清湖漁夫
內容提要:本文從行為經濟學的視角闡述了信用評級在大眾行為的市場中的一般過程和特征。信用評級產生于資本主導的市場價值的形成過程,資本在市場價格過程中通過傳播有利于自身的觀念和理念,推動市場價值形成,同時強化對市場大眾的思想控制,影響市場大眾的行為方式。
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市場地位和話語權的建立,依于兩賴個支柱:一根是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對全球金融市場的主導權,另一根是美國金融資本的一整套理論或者價值觀;失去了這些生存條件,信用評級的公信力喪失,信用評級的話語權也就煙消云散。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對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而言,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因為西方金融理論的偽科學性和資本為了操縱市場過程的需要,信用評級披上了“科學、客觀和公正”的外衣,信用評級的結果,具有題材性質。
在國內信用評級問題上,我們要樹立國內金融市場的“市場主權”概念,一是建立資本的聯合陣線,牢牢掌握資本市場的主導權;二是進行我們自己的經濟金融理論準備和戰略思考,利用市場主權維護國內信用評級業的利益只是權宜之計,同時也要為美國信用評級體系的崩解準備后事!
正文:
人們關于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和資本暗戰中的翻云覆雨和興風作浪的記憶檔案仍然在被持續刷新,由于美國資本的全球霸權,由于美國是一個以金融生存為基本生存方式的國家,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肆意妄為是為美國資本的全球金融戰鳴鑼開道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的市場影響力或者說輿論控制力,是美國資本的全球話語權的重要表現之一,這種全球話語權的運用,引導了全球資本流動的一個個浪潮,已經在嚴重威脅和侵犯了其他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安全。盡管當前理論界對信用評級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方興未艾,但是從有關國家的相關政策和對策來看,人們對信用評級的思想認識,因為傳統經濟學影響,仍然難以突破,因而相關政策和對策的實際作用也就很有限。我們認為,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大行其道,是美國資本的全球霸權發展到頂峰階段的必然現象;美國資本的全球霸權和統治,只不過是在市場產生的資本自我發展到巔峰的產物;信用評級,作為這個架構和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產生和確立于市場本身;盛極而衰的結果,就是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從巔峰上開始跌落,并且隨美國金融霸權一道,黯然退出歷史舞臺。充分認識信用評級在整個市場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發展及消亡的過程,有助于我們在國際金融戰中有效反制和抗衡跨國資本的國際話語權,并且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提出自主性構想。
資本主導的市場價值形成(注①)
就信用評級的結果發布而言,本身就是題材的一種,是資本主導的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中的特有現象,信用評級對金融市場的價值形成具有推動作用。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開始,討論市場價值是如何形成的。
在原始的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換行為的產生具有個別性和零散性的特征,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和投機行為的產生,導致了最初的商業和商人的產生,商人們利用投機所得到的價格差價就是最初的利潤,商人們用來獲取利潤的商品和貨幣就成為資本。在交易價格產生的過程中,相應的市場參與者經驗在積累,在一次次交易中會形成一些看法,這些看法又返回交易中在市場參與者之間反復流轉和回饋,愿望和看法開始交鋒,在討價還價和不斷的估價修正中逐漸趨于一致,形成市場理念。市場會越來越被這種理念所覆蓋,一方面,因為這種理念的的相關信息被市場所有交易者或多或少地共享,另一方面買賣雙方的尋找過程和等待會大大縮短,市場因此也越來越組織化,市場有關各方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商品交換取決于相互需要,而穩定市場的形成則是觀念趨同或一致的產物。市場理念在越來越多的交易行動當中被支持和證明,理所當然和深信不疑是一個漫長的社會心理積淀過程。這種觀念的積累和趨同,就是市場價值。商品的市場價值存在于參與市場的人們的觀念體系之中,包括是非曲直、經驗積累和邏輯思考等等,價格只不過是市場價值的標準化和可衡量的市場外在表現。由于資本的積累和專業分工的發展,商人們——特定的買方或者賣方因為信息渠道和資本優勢,從而逐步形成自身的市場優勢,市場會逐步走向集中和壟斷。由于信息渠道和信息收集能力的不同以及資本相對優勢,商人們的報價會具有市場引導性。他們會在一個區域市場逐漸參與越來越多的交易,甚至作為市場絕大部分的賣方或者買方;由于相對較強的信息收集能力,他們在與越來越多的交易者交易的同時,一方面會在交易中了解市場絕大部分參與者的價格認知,在歸納總結的同時將自己的價格認知輻射到整個市場的參與者,在反復的頻繁的交易中逐漸形成意見領導性,并且在絕大部分交易中證明他們的邏輯和意見的正確性。這種意見領導性當然也離不開市場其他參與者的參與和認可。因此,資本在市場價值的形成過程中具有主導作用,資本的市場活動,加速了市場價值的形成,而市場價值的產生,一方面會推動市場價格的形成,另一方面會在更大的空間和更長的時間上組織市場。越來愈多的人們被卷入市場,人們的社會聯系和互動也就更加緊密,市場也就更加組織化和集中。同時資本的優勢和信息的優勢,以及獲取越來越有利的差價,使得商人們的投機活動朝更低的買價和更高的賣價兩個方向努力,逐步開始操縱價格。價格操縱,仍然依賴于他們的交易對手的認可,他們要做的是:給予更低的買價和更高的賣價的理由,這些理由在詢價和競價過程中傳播,接受這種價格認知的人越多,這些理由就越具有正確性和合理性;既形成市場理念,同時也推動市場價值的改變。這些商人邏輯或者理念,經過足夠的時間,成為所有市場參與者的行動依據,不接受這種理念的人們,會被市場冷落或者拋棄。隨著理念和價值在交易過程中行走,隨著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的加入,這種群體性的行為持續反復地發生。商人們的意見領導性也是市場話語權的起源。這種市場的話語權,首先而且必然是被資本掌握的。
在信用授受市場上利率的形成和在由短期資本參與的長期信用市場上的證券價格形成,都是由資本通過投機主導的大眾行為過程的結果。前者通過銀行,后者通過狼食資本。銀行資本和狼食資本分別在各自的市場起主導作用,我們暫且稱為主導資本。在金融市場上,資本的市場話語權或者主導權,通過題材創造和發布來實現。題材,常常表現為一個或者一組消息。對于普通市場大眾而言,由于信息獲得的成本限制、渠道依賴和方法缺失,他們難以審核消息內容的全面性、鑒別消息的準確性和評估消息的及時性及可能的市場影響,只能被動接受!這是市場普通大眾的劣勢。主導資本卻有針對性地因此獲得優勢;主導資本因為資本優勢和信息優勢,可以對消息進行主觀和蓄意加工,進行消息的選擇性釋放和操縱利用,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參與市場的人們,每個人對一只和自己相關的交易標的——比如股票、國債、期貨合約和選擇權等等,都存在著估價,我們這里以股票為例。股票估價已經不限于估價本身的高低,而且因為投機的需要擴展到股價向什么方向波動。消息通過某幾個或者一批市場參與者進入市場。接收消息的市場參與者首先開始解讀消息,分析推斷這個消息對某個市場或者說某一只股票會產生什么影響,他們將消息的影響的歸類可能有很多種,比如常見的是屬于利好消息,還是利空消息,并預見股價的漲跌。這種解讀邏輯和每個市場參與者的歷史經驗有關,即過去某個時期的某只股票在類似甚至可比的某個消息面世后,股價是漲是跌。反復面世的消息和股價漲落在市場大眾中傳播和形成印象,進入歷史記憶,就成為股價形成機制的心理基礎。具體買賣行為的產生可能需要一個啟發點。我們在這里還先討論買入行為,賣出行為可以做相反的推理。就買入行為而言,啟發點就是消息過后股票價格開始上漲;上漲的結果驗證了消息正確,消息受眾人群中的觀望者出于繼續漲價的預期、貪欲的覺醒或者從眾心理依賴,魚貫地或者說是爭先恐后地進場買入。一些準備賣出的人會停止銷售,已經賣出的人會發現行動錯誤而可能追高買入。隨著消息在市場中傳播和持續買入推動的漲價,市場參與者估價和股價之間會反復自我強化,市場大眾的行為越來越具有一致性,這就是股票市場價格循環的自我強化過程。一個股票的短期買方市場也因此形成。這個短期買方市場的形成或者說是組織,始作俑者就是一個或者一組特定的消息。賣方市場則相反。
市場參與者的思考邏輯和市場理念是在長期的市場活動中形成的,歷經積累的市場經驗和反復的消息解讀,也就逐漸定型解讀消息的思維模式,市場參與者能夠對消息迅速定性歸類,形成股價漲跌預期,重新對股票予以估價。表面上,消息和股價是一種簡單映射關系,實際上,股票估價形成,參照和回憶了歷史經驗,并在歷史經驗基礎上對消息進行心理積淀。對這些經驗的研究總結和形成理論,是新的專業分工——經濟和金融分析研究;理論會因為信息和證據的相對充分和邏輯推理的技巧性而讓人敬畏,傳播這些理論和觀念的專家名人會帶上種種“權威”和“科學”的光環,這些理論也會通過課堂教育和社會教育向更多的人群推廣和反復地灌輸,從而試圖塑造人們的市場思維模式和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理論的創立者和傳播者無論是怎樣的大方之家,在整個的市場中他的觀點僅僅是一家之言。如果他的受眾廣泛并且受眾采取的行動確實推動了市場群體行為的改變,其受眾也因為根據這種理論和策略行事而獲得實際利益,這種一家之言就會產生號召力,理論的成功不在于理論本身,而在于理論塑造了一個市場群體行為過程和和社會化過程,這是理論對實踐的反作用。
在股票市場,主導資本,也稱狼食資本,在市場居于主導地位,從而主導一個市場過程;消息影響市場大眾的過程是被主導資本不同程度地加以控制的。這種控制,首先體現在對信息傳播渠道的控制,這一方面表現在培養著名名機構或者著名專家,對專家進行必要的市場包裝,套上種種光環,或者對既有的知名學者的言論加以利用,掀起反對或者贊同的浪潮;專家的研究報告和預測分析在背后的資本勢力的授意下紛紛出籠,營造市場的傾向性輿論。就出籠的報告和分析本身而言,言論灼灼,理論鑿鑿,無不秉持科學、公正和客觀的名義。對合意的消息進行渲染,而對于相反的消息進行封殺和屏蔽。對于無法經過渠道控制的不合意消息或者證據,則通過市場本身進行打壓,利好消息就控制市場不讓上漲甚至反而下跌,對利空消息的面世就推動上漲,持反對意見的人們在資本的捉弄下成為小丑。有傾向性的消息連綿出現,對市場大眾持續轟炸,市場大眾對此別無選擇,只能被動接受,相反的信息根本無從獲得,也無從反駁。盡管作出判斷是自己的事情,但是被動接受和選擇這些信息的人們,自覺不自覺地都會被這些信息的傾向性所影響,被誘導甚至誤導。由于選擇性信息的傳播,信息在傳播中又被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接收、過濾和加工,看多或者看空的情緒和氣氛開始籠罩市場。在這個過程中,主導資本在傳播一種理念,將自己的這種理念逐步塑造成市場理念,在這種被塑造的市場理念的支配下,市場大眾在思維上已經落入某種社會化的控制之中。這是市場從眾心理和羊群行為的根源。
在資本主導的市場長期發展中,資本總是毫不放松地控制和操縱市場價值的形成過程,通過對社會大眾的觀念的反復塑造和改變,從而主導社會大眾在市場中的行為方式。在資本主義時代,資本為了持續投機獲取利潤,對影響人們觀念的方方面面逐步加以滲透和控制。在這里,我不想對西方經濟學進行系統的評述,只想指出一點,西方經濟學的發展依賴于市場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通過這些理論和思想的傳播,對所有和市場相關的人們的思想觀念進行影響和改造,從市場領域開始,學校經濟學教育、社會大眾的經濟理念灌輸、經濟組織體系、乃至國家層面的經濟管理的社會設置,都被這種思想體系主導,并且逐步蔓延到社會的其它領域,從而奠定資本主義的統治地位。除了資本利潤的秘密,幾乎其它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自由討論。我們知道,資本和利潤同時產生于市場的價格投機,并且完全依賴于市場而生存,作為市場的另一面和資本交易的對象——市場的廣大參與者的行為方式,就成為市場機制的必要條件和應力。對社會的思想改造和控制過程以及對市場中的人群的看法和觀念的主導過程,也就是資本影響和控制大眾行為方式的過程。在市場中,資本通過投機獲取利潤,同時主導市場的大眾行為過程,通過交易達成看法和觀念的一致,形成市場價值,市場價值存在于往復的價格升降循環之中,應資本的獲取利潤需要而發生改變。
在金融市場,信用評級盡管背后具有貌似強大的經濟和金融理論支持,因此具有在市場存在的理由和依據,但是,信用評級的實際意義在于,這個市場設置對大眾的觀念和行為能夠產生影響;這種影響的形成和確立,和題材一樣,是經過在市場的主導資本的“有效配合”;同時,這種影響,也正是資本操縱市場過程所需要。信用評級只不過是資本主導場價值形成市的工具。信用評級在金融市場的權威和魔力,是資本給予的,并且通過市場過程被灌輸到大眾的觀念當中,從而成為市場機制的一個“閃亮”要件!
美國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全球影響力的由來
由于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獨特地位和他們在市場的行為方式,美國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為我們解剖信用評級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我們的分析由此展開,兼帶分析其它相關問題。
美國的信用評級業產生于19世紀末,在此后很長的一段時期里,該行業處于一種自發狀態。1929-1933年大危機以后,美國貨幣監管當局先后在有關法令中運用信用評級結論,信用評級在資本市場的作用日益顯著。眾所周知,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在一戰中利用與交戰國的戰爭貿易大發橫財,使美國成為當時主要國家的債權國,初步贏得國際金融市場的主導權,世界金融中心從英國倫敦轉向美國紐約,美國資本逐步走向全球。二戰后,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美元成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美國確立全球金融霸權,美國資本也就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導資本。與美國資本向全球輸出的同步的當然也就包括美國資本與金融價值觀的輸出,美國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在全球大行其道,美國人不僅帶來了大把的綠鈔票,同時也要求人們接受美國人的金融價值觀。為了配合美國資本的全球輸出和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掌控,從1975年開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信用評級機構實行認證制度,也就是“全國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NRSRO)制度。此后,信用評級被進一步用于對證券、銀行、養老金、保險以及房地產的監管。NRSRO認證制度下美國認可的信用評級機構只有穆迪、標普、惠譽三家,形成事實上政府支持的寡頭壟斷。
然而,美國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理念和方法,能否被全球市場的參與者廣泛接受,從而對全球資本的流向和行為產生實際的影響,不在于他們的理論體系和方法有多么科學,而在于如何將這些理念與實際的市場變動聯系起來;在利益至上的市場上,所謂的“科學”程度僅限于對利益的助進,如果與利益不相干,科學的理論會被擋在市場之外。美國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市場權威的確立,當然離不開美國資本在全球市場的配合。我們在前面的論述里說過,資本通過傳播理念或者題材,影響市場大眾的行為,從而影響市場價值的形成和價格波動,這種理念或者題材和市場價值或者價格之間的關系,就是通過類似于題材價格模式的機制。三大信用評級公司對信用標的的評級結果,作為市場價格波動的“理由”,通過價格操縱就可以證明;對信用級別的提升,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可以利用其國際金融市場的主導權,對相應標的的價格進行拉升,從而建立資信評級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如果一次不夠,多來幾次就能夠證明,配合廣泛的有選擇性或者傾向性的研究報告和市場分析預測的出籠和流傳,從而在市場大眾的思維當中建立這種“因果關系”。經過反復灌輸和塑造之后,市場大眾在求知欲和把握利用市場規律獲益的思想引導下,久而久之就建立了新的關于信用評級級別與市場標的物價格的邏輯思維途徑。對信用級別的調降則進行相反的運作。信用評級的金字招牌在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的大力配合下終于樹立起來,以后的信用評級結果,就成為市場大眾的期待以及他們進行市場操作和行動的依據,市場的大眾行為也就如市場主導資本所期望的那樣發生;信用評級機構成為新的牧羊人,指揮著市場的群羊按照資本希望的方向前進;但是指揮棒所指的方向由美國金融壟斷資本來決定,信用評級機構對金融壟斷資本的幫助必須作出回報,否則金融壟斷資本就不再保證信用評級機構的預言和評價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一旦信用評級結果在市場缺乏相應的大眾行為反應或者大眾行為過程被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利用其它工具進行阻撓,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就會“失準”。 1997年,美國穆迪宣布對日本山一證券降級,引導市場參與者的賣出行為,直接導致其股價狂跌和倒閉,美國美林公司乘機低價收購并且接管山一證券,以極小的代價成功進入日本證券市場。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期間,韓國政府請求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暫不調低其主權信用評級,并表示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勢。但三大評級機構不顧韓方請求,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為由,迅速調低韓國主權評級,特別是穆迪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韓國主權信用級別連續下調11個級別,使韓國資本市場賣空涌動,哀鴻遍野。韓國陷入嚴重經濟危機,大量韓國本土企業破產,韓國金融市場因美國的壓力被迫全面開放,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則以救贖的名義將許多韓國金融機構收入囊中。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和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國際金融市場合唱雙簧、配合“默契”的例子當然是舉不勝舉。一方面,三大信用評級公司的“市場信譽”開始確立和不斷地被添磚加瓦,另一方面,美國金融壟斷資本也因此大獲其利。
作為理論和金融價值觀的載體,作為美國資本全球擴張的工具,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利用其龐大的資本實力和全球金融市場的主導權,一方面在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的確立上不遺余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擴展過程也能夠也就是其國際化過程。美國資信評級業的標準和做法在美國資本強勢下也只能被接受和被“歡迎”,從而成為國際慣例,成為全球金融游戲規則,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全球市場也就贏得了“公信力”——誤導市場大眾的能力,美國金融壟斷資本也就掌握了國際評級話語權。同時這個慣例和規則也鞏固了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對市場的控制能力。
信用評級的“科學性”(注②)
三大信用評級公司經過美國金融資本的運作和市場配合,確立了在全球金融市場的話語權,開始打著“科學、公正和客觀”的幌子,利用市場大眾的適從性和羊群行為,充分引導全球金融市場的的價值形成和價格波動,成為美國金融壟斷資本控制和操縱全球金融市場的架構中最有力的一環。“科學、公正和客觀”成為金融市場上資本拜物教或者金錢拜物教最耀眼的光環。
我們知道,信用評級本身是關于信用風險衡量的方法。信用風險是指授信的資本發生損失的可能性,信用是和資本循環以及市場大眾行為過程相聯系的(注②)。如果發生資本循環的阻滯,資本損失的發生不可避免,但是這種資本損失,是市場大眾行為過程的后果;就社會資本總體而言,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會引起資本的再分配,從而對其中一部分資本進行打擊;市場是資本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風險產生的根源,因為資本的利潤動機,資本反復不停地復制這個市場過程,復制一部分資本的滅失或者死亡現象;就資本總體而言,部分資本發生損失具有必然性,就個別金融資本而言,具有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因為總會有某些資本因為資本循環的阻滯而發生風險中獎而導致損失。信用風險恰恰是因為信用形式的資本參與了資本循環過程,從而在市場中通過資本的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既創造了部分資本增值,也讓部分資本走向滅失和死亡,這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在信用市場上,隨著市場中人們對風險的認知的變化以及與這些認知變化直接相關的的信用交易行為的發生,信用的風險特征也會發生很大變化,而且信用風險不是孤立的,它通過人們的信用交易行為相互影響。早期的銀行擠兌風潮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一個對某銀行不利小道消息的流傳,會引起直接針對該銀行的擠提存款行為;擠提行為的示范,如果沒有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和安撫,隨后而來的是擠提風潮;這種風潮,往往能夠將一個經營正常的銀行迅速推向倒閉境地,同時,大眾的跟風,會使在排隊擠提存款的隊列中靠后的人們血本無歸,同時與這家銀行有關的其他銀行和企業同樣會采取相應措施,或多或少地會有損失發生。
在有價證券市場,信用風險隱含于價格風險之中。有價證券市場同樣是資本通過投機主導的市場,有價證券的的價格形成同樣是大眾行為推動的市場過程,這里上演的是金融資本之間的博弈,是在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主導資本對羊群資本的吞并和掠奪。在這里,風險和收益出現分野,收益歸主導資本,風險歸羊群資本。在西方金融創新中所發展出來的所謂轉嫁和分散信用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具有和有價證券市場的題材價格模式同樣的市場機制,都具有零和博弈特征,收益歸主導資本,風險毫無疑問轉向中小資本或者羊群資本,高杠桿化的交易只不過讓主導資本對羊群資本的吞并過程更加猛烈,羊群資本的風險狀況也就更加慘烈。
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關于信用評級的理論基礎是美式經濟和金融理論,但是,三大信用評級機構所秉持的理論和方法,因為回避和掩蓋了資本在信用風險的生成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因而對信用風險的認識和界定是不正確的。山一證券的風險、韓國被十一次下調級別的的主權信用風險以及另外的無數的事實可以證明,因為信用評級在市場價值和觀念塑造中的作用,以及因為資本的主導和推動而建立起來的與金融市場價格變動的關系和機制,使得信用評級能夠對市場中的大眾行為產生影響,因而能夠對信用風險的生成及其特征加以改變。使用的工具對工具衡量的對象會發生影響,相應的衡量結果的產生會否定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信用評級的有效和被證明,不是因為其背后作為理論基礎的所謂“科學邏輯”,信用評級的存在和運行,和風險的生成一樣,植根于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和機制,信用評級和信用風險存在互動的途徑。
信用評級的“客觀性”
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觀點,信用風險(Credit Risk)又稱違約風險,是指交易對手未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即受信人不能履行還本付息的責任而使授信人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發生偏離的可能性;并且認為,利率是和風險水平的高低相聯系的,風險高低與利率正相關。從在西方經濟學的風險評估理論和方法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是風險的衡量具有個人觀念特征,幾乎每個人的風險評估的方法、途徑和結果都各不相同;并且這種局限于個人觀念中的風險,盡管會出現廣泛傳播,但是因為沒有被資本利益青睞以及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而成為市場行為的依據,總是零散的和孤立的,脫離了整個社會化過程而存在;就某些風險理論而言,風險的數學化模型是缺乏社會過程基礎的,結構精巧但毫無用處。二是因為這些源于理論的“風險”概念僅存在于個人觀念中,似乎產生于各自孤立的契約,缺乏社會基礎,而利率卻是在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中形成,因此利率和風險本身毫無關聯,關于利率的風險補貼得不到任何社會機制的支持。無風險利率一向被視為整個利率體系的基礎,普遍地將美國十年期國債利率充當無風險利率的做法由于美國國債的信用逐步坍塌而使這種觀點失去了意義;基礎崩解,上層建筑自然垮塌。
任何評級方法,都會穿上系統“科學”的外衣,其理論闡述可謂林林總總。每一個評級方法或者體系,實際上都是反映某個闡述者的價值觀,或者某一群人的價值觀;一個評估報告,畢竟是某種理論或者假說的執行結果,也就是價值觀的產物;究竟科不科學,或者有多少科學成分,不是評級報告自詡的,也不是從報告中得益的人迎合奉送的。
任何信用評級報告,都是某種信息集成;報告里的信息具有選擇性。首先,沒有任何報告能夠囊括相關項目的所有信息,這不是報告篇幅能夠延長的問題,只能選擇性陳述。其次,由于利益傾向性,有意的信息忽略和截取不可避免。再次,由于思維方法和其他因素的緣故,無意的有意的信息忽略和截取也會發生,從而將不合理論和邏輯并且不被報告意圖所包容的信息過濾出去。即便有充分披露的法律要求,不違法的遺漏會有,如果利益需要,犯法的遺漏也會發生。基于這種信息的評級報告的可信度,應該審慎看待。另外,就信用級別的劃分、給任何被評級的對象或者標的定級,明顯得具有人為和武斷的特征,信用評級理論和方法不會因為某種數學化而能夠讓定級結果擺脫某個或者某幾個執行人的主觀認定特征,更不能因為數學化而被科學化了。如同演戲的信用評級,不可能脫離編劇和導演的主題思想和操控,也不會因為演得嚴謹精彩,戲劇就成了現實生活本身。
信用評級的“公正性”
美國有償評級制度的實施始于20世紀70年代。評級收入包括向投資者出售評級情報和向被評對象收取評級手續費,同時辦理與信用評級有關的業務。信用評級機構是信用評級活動的載體,作為一種公司法人和經濟人,獲取收益才能生存;在現實的經濟環境中,利益分割對利益主體的行為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明顯和潛在的影響,最常見的就是“評級選購”這種競爭性的行為,即委托人讓提供最有利評級的機構得到自己的業務。“評級選購”的一開始,信用評級就在公正和中立的執業準則上后退,評級結果要有利于委托人,在法律許可的尺度內,其信息的收集和選擇,方法運用,級別選定,都會發生投資人不樂見的微妙變化,一定程度上就是委托人(被投資人)要求的結果,基本是出于利益上的協調一致;盡管透明,不經意的微妙變動估計世界上最好的顯微鏡也難以覺察。盡管“評級選購”受到廣泛譴責,監管當局也可以立法試圖阻止這種利益聯系,但是,規則只能消滅某種行為狀態,并不能消滅利益要求本身;利益驅動在新規則下會改變評級機構的行為方式,新的行為方式會繞過或者躲過監管,事后的懲戒或許能夠補償,但是損害必定發生。
不僅如此,還有更廣闊背景上的利益傾向性。首先,信用評級機構生存于一定的市場環境,與所屬的資本集團會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為這些債權人和投資者服務。其次,監管機關也只會維護本國資本的整體利益,不會對有可能損害這種利益的信用評級機構放任自流,諸多監管措施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信用評級機構的生存狀態和行為方式。這些利益傾向也就成為信用評級活動中內外雙重標準的根源。近年來,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主權國家信用評級上,對日本、韓國、中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的信用評級的調升調降緊緊跟隨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的國際金融戰戰步驟,但是迫于政治壓力,好長時間都不肯也不敢撤銷對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的AAA評級。
信用評級的工具性
信用評級能夠因應在人們理財過程中對投資標的的信息的獲得和鑒別的需要,毫無疑問便利了人們的選擇,有總比沒有強。事情伊始,人們對信用評級的理解肯定是僅具詞匯上的意義,由于思維和方法手段上的缺乏,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想再窖藏財富而將其用于牟利,又囿于諸方面因素的限制而難以獲得相關信息,不自覺依賴某種現成的信息,相應的投資活動就有了依賴的傾向。當這種依賴的人群達到相當的規模,就對信用評級給予選擇和“信任”,信用評級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有了市場人群基礎。在這里,因為資本操控了信息來源、信息傳播路徑和信息加工的方法,因而,市場大眾所得面臨的信息海洋,都是經過過濾和篩選的,是一種扭曲變形、偏離了真相的世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大眾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資本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希望大眾看到和得到的東西。在這里,沒有純經濟學的東西,資本為了影響和控制大眾行為,已經深深地滲透進了社會心理領域,運用信用評級手段影響和控制人們的思想,滿足資本的私欲。
信用評級既然作為資本利益的工具,那么其工具性的宿命,就決定了資本會因為自身的利益需要對信用評級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改變;信用評級就其市場的功能而言,是為了界定和衡量信用風險,因為風險在西方經濟理論中的“科學”界定從來就不是那么清晰,從而相應理論和方法的準則也就沒有任何對資本行為的約束力;那么,信用評級這個籮筐里裝進去的絕不是什么閃光的科學箴言和準則,而是適應資本利益需要的雜七雜八。為了西方資本利益,為了推行和捍衛西方資本價值觀,他們的現行國家主權評級標準是這么排列的:一是按西方民主政治理念進行國家政治排序;二是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國家經濟實力排序;三是用金融和經濟的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程度作為國家經濟結構和經濟前景的主要判斷標準;四是把中央銀行獨立性和國際貨幣發行權作為獲得高信用等級的必備條件;五是擼掉國家財政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根本地位,把舉債能力作為衡量國家債務償還能力的判斷標準。將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其它方面的與信用風險不相干的內容硬性塞進信用評級這個籮筐,早就不是第一次,當然也不會是最后一次。三大評級機構強調的諸如貿易和金融開放度、金融的外資化程度、央行的獨立性、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產權保護等正向關鍵指標,實際上為美國通過直接投資控制其他國家的經濟命脈創造了有利條件。1993—2003年這10年正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外匯儲備穩定增長的10年。2003年底,我國國家外匯儲備由1993年的212億美元逐年增長到4032億美元,年遞增高達34.3%。這10年,中國銀行業經過治理整頓和改革,經營效益明顯提高。2003年,我國商業銀行謀求海外上市,美國標準普爾卻宣布仍維持其10年前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BBB級,即“適宜投資”的最低限,中國13家商業銀行的信用級別竟都被評為不具備投資價值的“垃圾等級”,同時美國評級機構又高調肯定境外戰略投資者參股中國銀行,使其在與中國商業銀行談判時壓低價格,為國際壟斷資本攫取我國的國有資產大開方便之門。
“次貸危機”爆發后,人們發現掌握話語權和金融資產定價權的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絕對不是金融市場被動的旁觀者。過去10多年它們是次級貸款的垃圾債券最積極的推動者。在次貸危機前夕對“兩房”次級債券給予了一致的3A評級,目的就是引誘全球的債券購買者跳進陷阱。三大評級機構同樣也站到了利潤最豐厚的贏家行列,從而引發了全球性的對三大評級機構濫用“市場公信力”的指責和批評浪潮。面對三大評級機構搖搖欲墜的“市場信譽”,美國政府避重就輕、裝模作樣地對以穆迪為代表的評級機構展開了包括司法部、證監會、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和參議院永久調查委員會等多部門的聯合“圍剿”,“縫補”美國信用評級“科學、客觀和公正”外衣上的裂口和漏洞,給全世界一個交代,挽回一點所謂“市場公信力”,不至于被全球市場棄如敝履。美國當局煞費苦心的努力之一,就是拉大旗作虎皮,將美國“股王”巴菲特老先生硬扯進來為信用評級制度貼金。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CIC) 召開名為“信用評級的可靠性,基于這些評級的投資決定,以及金融危機”的聽證會希望聆聽巴菲特關于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的見解,三度寫信邀請均遭拒絕。FCIC最終想出的辦法是,給他發一張傳票,強制巴菲特出庭作證。巴菲特就此接受媒體采訪說,穆迪公司對一些次貸產品給出的評級并不是欺詐,而是犯了錯誤,穆迪的商業模式并沒有問題。他稱最近拋售穆迪公司股票并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其價格已經到了一定的位置了。巴菲特當時依然持有穆迪13%的股份。
對美國金融壟斷資本而言,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畢竟還大有用處。G20峰會上對評級機構監管問題的分歧爭論口水未干之際,美國三大信用評級公司對日益發展的歐債危機火上加油和推波助瀾,一再地調低希臘的國家主權債務的信用評級,導致了這些問題國家的融資成本急劇上升,直到完全失去市場的融資能力;從而又一次幫助美國對沖基金完成了“做空”歐元牟取無風險暴利的投機行為。美國歷來具有具有“世界最高信用等級”,就能以最低成本融通資金,保持其最大國際信用資源占有國的地位。盡管近期發生了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向下微調美國主權信用等級的行為,但是,中國作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信用等級高于美國仍然是不可接受的,于是對中國相關方面的信用問題開始“熱情”關注,找機會將評級調到他們認為適合的級別以下才甘心。
美國信用評級是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重要話語權之一,也是美國資本主導的整個市場體系不可或缺的功能要件。作為話語權,信用評級由美國壟斷,不容他國染指。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三國分立”局面的形成,和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有恃無恐”,很大程度得益于美國政府的政策庇佑。2006年頒布的《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和美國的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NRSROs),給予了三巨頭評級決定不受干涉、評估投資風險時犯錯也不會受到任何制裁的絕對優勢,而這一決定評級機構能否發展站穩的關鍵政策優惠,新興的非美評級機構卻很難享受。在次貸危機發生后,美國證監會加速批準了一些已經申請NRSRO多年,但一直未獲得批準的信用評級機構,防止三大信用評級機構萬一在全球的討伐浪潮中倒下后美國信用評級的話語權被“真空”。
作為美國資本主導的整個市場體系不可或缺的功能要件,則不允許競爭和替代。2010年6月16日,美國方面連發兩議案,不僅除去了此前一直保證評級三巨頭可以不為自身錯誤買單的NRSRO成員身份,還表示會設立中介機構,為金融機構安排指定評級機構,并同時協調各評級機構間的工作份額,避免了評級三巨頭一手遮天和自行選擇所引發的“誰付費,誰評級高”的利益沖突。自2008年7月就啟動了美國“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申辦工作的中國大公國際信用評級公司,在經歷了美國嚴苛審查及兩次“延期批準”后,最終仍被拒絕;防微杜漸,以免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擴大影響力和發出不同的聲音,影響了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權威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信用評級業的壟斷性,也更加可靠地保證信用評級的“權威性”,而信用評級的權威性,減少了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給全球金融市場定調、操縱觀念流行、協調輿論立場和影響全球資本流動的難度,增加了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利用信用評級工具的便利性。這恐怕也是信用評級市場無法競爭、走向兩級分化的根本原因;一般的評級機構因為缺乏市場中主導資本的支持,套用美國信用評級理論和方法的評級結果在市場“失靈”,難以滿足市場大眾的風險和利益需要和取得市場大眾認同,因而很難打破聲譽低、市場小、規模小的惡性循環。
走向崩解的美國信用評級
《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曾經說過:“以我之見,當今社會有兩大超級權力機構,那就是美利堅合眾國和穆迪評級。美利堅合眾國用炸彈摧毀你,穆迪通過降低你的債券評級毀滅你。而且,相信我吧,有時,誰也說不準這兩者誰更厲害。”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魔力成為美國控制全球貨幣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命門和樞紐。這種魔力的形成,來自于資本通過投機主導的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是資本控制市場價值形成的需要,也是資本對市場中大眾的思想和行為控制的需要。信用評級的存在和發展,也就是資本及其價值觀的存在和發展的方式之一,它依賴于資本對大眾的思想控制和掠奪動機,通過資本在一輪又一輪的市場價格循環中對大眾觀念和看法的塑造,借助“科學、客觀和公正”的外衣包裝,被隱藏起來的資本意圖和價值觀在不斷的逐利游戲中被市場大眾所接受。一旦隱藏在“科學、客觀和公正”的外衣里面的利益本質被市場大眾逐步發現,包住利益本質的外衣層層脫落,籠罩在信用評級上面的魔力光環也就黯然退去。次貸危機以來,人們對三大信用評級公司市場公信力的質疑已經開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歐債危機和世界其他各國主權信用和商業信用方面的所作所為,使人們進一步認清了三大信用評級公司的真實面目。G20倫敦金融峰會《加強金融系統》宣言,已明確提出擴大金融監管的范圍,將信用評級機構涵蓋其中。歐盟則開始制定自己的《信用評級機構法規》。俄羅斯明確宣布要建立本土信用評級機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也紛紛采取措施,加快培育本土信用評級機構,同時加強對國際評級機構的市場監管。從全球各國和市場的反應來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市場公信力明顯處于動搖和坍塌之中,隨后而來的市場影響力的下降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我們知道,支撐三大信用評級公司的兩大臺柱,一根是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對全球金融市場的主導權,另一根是美國金融資本的一整套理論或者價值觀。隨著人們對信用評級系統的方方面面的反思,以及在人們這種質疑氣氛中三大信用評級公司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繼續胡作非為,人們原來廣泛接受的美式信用評級理論和方法的諸多弊端也就進一步暴露;并且在三大信用評級公司“科學、客觀和公正”的外衣逐漸褪去的過程中,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的利益指向和包藏禍心在華爾街資本與三大信用評級公司彼此狼狽為奸和密切協同配合的諸般作為中彰顯于天下。盡管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的全球霸權依然“健在”,政府層面也可以就所謂的信用評級的國內國際監管做做樣子,甚至萬般無奈地請股王巴菲特老先生出來借尸還魂,仍想保留信用評級公司的商業模式;當然也有可能自行斷臂拋棄這三大機構、樹立新的全球市場的信用評級“樣板”;但是信用評級背后的理念和價值觀毫無疑問地被全球市場的人們越來越多地否定和拋棄。在未來的日子對三大信用評級公司的越來越混不下去或者選擇關門,我們不應感到奇怪;對這種局面最痛徹心扉的應該是美國金融壟斷資本,曾經在全球市場大行其道的理念和價值觀黯然式微,信用評級的話語權煙消云散,能夠到哪里去安身立命?對國際金融秩序進行改革的全球呼聲,實際上是世界其它金融勢力因在實力格局中的地位上升,要求分享市場話語權。這種分享,必然是對美國金融霸權的輪番圍攻,爭吵和激烈討價還價的背后,是美國全球金融霸權的越來越動搖!三大信用評級公司有幸坐在了市場話語權的波峰浪尖上,隨著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在全球市場不斷被阻擊和狙擊,打擊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的子彈和炮彈會先通過三大信用評級這個外衣的千瘡百孔,然后再進入美國資本本體。
我國信用評級問題的再思考
我們知道,美國信用評級制度實際上是美國金融資本這個市場“看不見的手”,根據美式金融理論和價值觀,為他們自己在金融市場量身定做的市場話語權工具。資本的主導權和相應的理論基礎,是信用評級背后的兩大支柱。我國的信用評級公司,對美式的信用評級方法的引進不可謂不認真,但是在我們自己國內的市場竟然都無法取得這一項市場話語權!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我國關于信用評級的理論基礎,仍然是引進或者照搬西方模式,換言之就是按照西方的邏輯和理論來處理我們自己的問題,經濟學理論實際上是關于利益創造和分配的理論,它是有自己的利益立場的。西方國家極力地想將我國納入他們主導的世界經濟舊秩序,利用加入世貿組織、與國際慣例接軌、拿市場經濟地位予取予求,都是為了西方資本的利益。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從2006年開始對我們的市場進行滲透和控制,很快借助被收購公司的分支機構,迅速將觸角伸展到全中國,直接或間接從事所有評級和相關業務。中國評級市場上具有信用評級資格的機構共5家,但有4家已被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三巨頭以參股或簽署技術服務協議的方式“被同化”。此時也是我國的“與國際慣例接軌論”甚囂塵上的時候。信用評級的話語權拱手相讓的結果,就是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對我國金融市場價格的煽風點火,西方資本控制的國內媒體當然一個鼻孔出氣而推波助瀾,導致國有資產和百姓私人積蓄被跨國投行席卷而去,損失驚人,嚴重威脅了我國經濟和金融安全。
從信用評級角度看,我國的金融市場尚缺乏市場主權觀念。市場主權,就是一個國家的市場必須由本國資本主導和控制,也就是自己的“市場看不見的手”來控制、運作和調節,如果說存在經濟和金融主權的話,本國資本的主導和控制就是經濟和金融主權的關鍵。本國資本要獲得市場的主導權,首先資本所有者要具有國家和民族觀念,建立國內的資本聯合陣線,國有資本和民間私人資本聯合和融合,實行混合所有制;國內資本可以在市場上按照機制反復博弈,但是應對外來資本的進攻和威脅必須建立統一戰線,誰都不能忘了手中的資本是億萬中國人民流血流汗的辛勤勞動,自亂陣線、自毀籬笆和在外來資本面前自相競爭都應受到嚴厲制裁;參與國際競爭必須一致對外,國家和資本聯合互動,而不能各自為戰。其次,國家在對外開放政策上要對外資的國民待遇予以限制和選擇,與西方國家之間對等開放,尤其要取消外資超國民待遇;我們如今不是缺錢,而是有錢沒地方投資;對一些圖謀暴利和威脅我國金融和經濟安全的外資,要想辦法驅逐,或者利用市場手段和經濟措施消滅之,不能讓他們渾水摸魚。
市場主權的第二個方面,就是要在我們的影響所及之處推行我們自己的理論和價值觀。目前,我們的經濟理論建設狀況實在堪憂,仍處于“進口經濟學時代”。一個國家和民族,必須對經濟和市場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進行自身的制度設計,不可能長期將別人的腦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思考!普世價值派和國際慣例接軌派已經被西方資本和西方經濟學洗腦。理論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戰略問題,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經濟和金融戰略仍然不清晰的問題,讓西方經濟學長驅直入失去了文化和思想批判的原則,以囫圇吞棗代替了批判性消化吸收,在戰略上是致于人而不致人,將我們自己納入了西方的戰略架構和經濟殖民化進程,得小利而失大局;經濟和金融戰略必須立足于13億人民福祉這個基本點。
就信用評級而言,它本身是美國資本利用自身的市場主導權和經濟理論制作出來的產物,構成市場話語權的一部分,但是市場話語權的選擇,未必要信用評級這種方式,很多市場在沒有信用評級的情況下或者自身的信用評級無效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正常運行。對于現階段美國等三大信用評級公司在我國市場的翻云覆雨,一是要注重我國資本對國內市場的主導權建設,加強跨國資本流入流出的監測,運用市場主導權控制和調節市場波動的方向,將惡意進入的跨國資本至于不利的市場境地,利用市場的自然運行機制阻止他們的搶錢行為,同時將三大評級機構及其控制的評級公司的信用評級結果運作“失靈”,并且打擊對西方資本控制的媒體配合境外資本運作的蓄意唱和行為,重新掌控市場定價權和輿論主導權。二是積極支持本國資本掌控的信用評級公司開展業務,對他們的評級結果進行選擇性支持,擴大他們的市場影響力,逐步抵消和驅逐境外公司影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些是階段性措施。
我們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得為以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為代表的美國信用評級制度準備后事。美國信用評級制度的崩解,一方面意味著西方經濟學和相應的資本價值觀因為各種暴露的問題而遭到市場大眾的摒棄,我們不可能為這個不科學的東西抱殘守缺,還要在美國人跌倒的地方把我們自己再弄倒一次。另一方面,美國信用評級制度的崩解,也意味著曾經全球流行的美式資本主義全球收縮和走向衰落,西方經濟學和美式價值觀的式微之后,就是一個體系的坍塌和解體,我們自己有必要適應和準備這種世界性體系的變遷,弘揚東方文化和價值觀。這也是筆者主張著手進行經濟理論準備和金融戰略調整的重要原因!時不我待!
參考文獻:
注①清湖漁夫,新浪博客,新資本論和行為經濟學,《論金融市場的題材-價格模式》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02e4d80100t0s1.html;烏有之鄉,清湖漁夫,財經視點,2011年5月10日,《論金融市場的題材-價格模式》,http://www.wyzxsx.com/Article/finance/201105/232992.html
注②烏有之鄉,清湖漁夫,財經視點,2011年6月20日,《論金融體系中的信用》http://www.wyzxsx.com/Article/finance/201106/242913.html;清湖漁夫,新浪博客,新資本論和行為經濟學,《論信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02e4d80100t3jc.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