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兵:《貨幣戰爭3》用金融解說近現代史
2010年08月26日 時代周報
“宋老師你好!當年看了你的《貨幣戰爭》,我的公司避免了一些風險,謝謝你。剛剛你說全球經濟將持續惡化,但目前我企業的外貿訂單還是不錯,那我現在是應該投資設備還是保護現金呢?”在“2010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的“名家系列讀書講座”現場,一位讀者向宋鴻兵提出問題。這位讀者稍顯激動,聲音很大,帶點南方口音。
2007年,《貨幣戰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與爭議,宋鴻兵提出的“美聯儲私有制”、“國際銀行家操縱歷史”等觀點成為了專家們的炮轟焦點,甚至有媒體將《貨幣戰爭》送上“2007年十大爛書榜”榜首。
伴著猛烈的炮轟,《貨幣戰爭》至2009年中銷售已過200萬冊,同年8月,宋鴻兵的《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面世。
即便對《貨幣戰爭》有百般疑問的讀者,也無法否認一個基本事實:2007年面世的《貨幣戰爭》預告了一年后發生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次貸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金融海嘯。
在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所做的《宋鴻兵:預言與真相》節目中,宋鴻兵將自己的思辨方式和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相比,他說:“達爾文發現了進化論,并不代表百分百的進化論就正確,不代表他的理論推導一步都不錯,這是推不出來的,但達爾文的特點是什么?他首先是形成了一個思路,然后在思路指導之下,在收集化石的過程中,不斷地印證他這個想法。”
預警式報道引發熱潮
時代周報:《貨幣戰爭》出來之前你有沒有預料到會這么暢銷?
宋鴻兵:我覺得這些東西是不可能預測的。寫的時候完全是憑感覺寫,基本上是直抒胸臆。就像唱歌一樣,每天練嗓子,就覺得這么唱高興。但沒想到突然發現也有人愛聽,那這些都是事先不可能知道的。
時代周報:事后有沒有總結過這樣一本經濟類的書登上暢銷榜的原因?
宋鴻兵:我自己確實想過這個問題,也看了很多評價。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其實我無意中發現這個問題,就是你要注重讀者的體驗。以前經濟類書籍的一個主要感覺就是:他們有一套語言體,他們覺得這一套語言體比較牛,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心態,“我寫的這個東西是你們應該努力去學的東西,應該非常認真去體會我的思想、理論體系”。對不起,讀者不會買這種賬。
《貨幣戰爭》不經意間切合了讀者的欣賞口味。很多人跟我說,讀這個書,拿起來就放不下,一口氣讀完。為什么能一口氣讀完?因為我自己寫的感受也是一氣呵成。
時代周報:《貨幣戰爭》出來以后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應。第一種就是今天會場上你的粉絲,感覺他們對你近乎崇拜。另外就是部分專家對你的一些論點作出了猛烈的批評,你怎么看?
宋鴻兵:主要是你的書服務誰。我相信我的書肯定不是服務專家或者是經濟學家這個群體。它是一個小眾群體,太小了。我覺得《貨幣戰爭》系列主要是普及一種意識,它主要是引發別人對金融的興趣,而且范圍越廣越好。
之所以會引發爭議,就是你點中了問題的要害、穴位。比如說按腳的時候,在那個穴位上你就會很痛,痛完之后很爽,為什么呢?穴位和爭議是一樣的,一本書引發爭議,一定是它點中了社會的要害,以及這個領域中最敏感的地區。《貨幣戰爭》實際上沒有任何炒作,基本上是口口相傳。如果沒有金融危機,這本書在2008年也會跟其他的書一樣銷聲匿跡。它能成為一種預警式的新聞報道,那它對市場,對社會的沖擊力就比較大。
金權統治國家
時代周報:當你的預警得到驗證后,很多媒體來采訪你,你也曾將自己的思辨方式和達爾文相比。在尋找證據之前,你最初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呢?
宋鴻兵:這個看說什么事。比如說金融危機,我講的話就是債務,金融危機實際上是債務違約,導致支鏈斷裂,支鏈斷裂形成違約危機,再往后發展,是持有這些資產的人出現大的違約,資產嚴重縮水,導致資產價格下跌,導致銀行、金融機構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這個邏輯架構在我看來是很清晰的。當債務失控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一定出現重大危機。這是《貨幣戰爭》和《貨幣戰爭2》重點強調的。
債務為什么會失控呢?就是因為貨幣發展體系中間存在缺陷—我認為全球的貨幣體系是有問題的—美元發行制度是沒有監督的,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貨幣發行難道不是這個規律嗎?如果你擁有任何一種權力,你天然就有濫用這種權力的傾向。在政治上是這樣,在貨幣上也是這樣。
時代周報:在更廣闊、復雜的歷史層面上也是這樣嗎?
宋鴻兵:按照上面這個邏輯,誰阻止這些人濫用權力,誰就一定會遭遇報復。一個人可能為了幾萬塊,雇人去砍別人的胳膊或腿,那么如果有人要擋住你幾千萬、上億美元的利益,你會怎么辦?美國總統那么多次被刺殺,這個概率是遠遠高過世界其他國家的。他們之間有什么共性?就是他們都在反對私有中央銀行。
現在奧巴馬、克林頓,已經加入(銀行家)陣營,大家利益共同化,就無所謂了。但早期的總統,例如杰克遜,有著明顯的反抗精神,那個時候美國還沒有完成金權天下,從立國到1900年這段時間中金錢和政權之間一直是博弈狀態。到19世紀以后,政府就慢慢被金融系統、銀行系統控制了。
政治是否被金權控制?我們從金融危機后政府的救助行為中就能看到一些端倪。美國為什么要花幾十億美元拯救華爾街?而給16.7%的失業率的老百姓發三四億美元的失業保險金還要討論來討論去?我在《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提出三權之上,還有一個隱形的金權,它實際在統治著這個國家。
中國近現代史及其背后資金
時代周報:接下來的《貨幣戰爭》系列的第三本書要寫中國,你會延續前兩本的思維方式、思考觀點以及角度嗎?
宋鴻兵:這三本書的共同之處就是用貨幣和金融來解讀歷史。第三本書也會沿用這個方式,因為各個國家,不管東西方,就是人活著就是趨利,就是一定要獲得最大利益,這就是人性。人性貪婪一面可以說是惡,但也會有天然向上的一面。中國跟西方不一樣,西方一直存在兩種政治權力,神權和皇權,而且在很長時間,神權是壓制皇權的。皇權一直沒有形成過一統化的局面,特別是中世紀以前。但中國皇權形成了絕對統治,沒有競爭者和挑戰者。而西方一直是兩權在博弈,最后加上個金權。中國發展的規律性不一樣,中國一直是皇權強大,就是政治性的強大。
從金融方面解說中國近現代史要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解放前,諸多競爭的背后金權起到相當明顯的作用。它不再是以前大一統的情況,一旦分崩離析之后,軍閥勢力靠什么打仗,還得靠錢。從以前的洋務運動,寧波、上海金融體系的崛起,一直到胡雪巖和匯豐銀行的對決,洋務運動誰出了錢,誰獲得最大的好處?金融機構是怎么左右戊戌變法的?為什么會爆發辛亥革命?保路運動是怎么回事?北伐戰爭誰出的錢?為什么能搞出黃埔軍校來?為什么蔣介石會發動“四一二”政變?這些都和背后資金起的作用密不可分。
時代周報:第三本書的時間段是怎樣的?
宋鴻兵:從1840年開始是大體的時間段,它是一個穿越式的,到1949年。然后避開了1949年,之后的3年,因為這3年的金融問題,我還作了更進一步的研究。然后就是橫跨過來之后,就變成是國際化的問題。因為實際上歐元、美元、人民幣,最后有一個三國演義的問題。新時代三國演義,應該跟誰和,對抗誰?三國之間的博弈關系,應該要提出一個隆中對吧。大概這樣的思路。
實習生譚錦萍對本文亦有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