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時語:斯里蘭卡總統選舉與東南亞的宗教矛盾
據《紐約時報》和BBC等傳媒報道,斯里蘭卡總統選舉中,現任總統拉賈帕克薩承認競逐第三任失敗,而去年11月辭去拉賈帕克薩政府衛生部長、“叛投”反對黨新民主陣線的西里塞納成功當選總統。
拉賈帕克薩在總統任內大力推行“親中國”政策,兩國合作由經濟擴及軍事領域,在斯國國內和國際都引發爭議。如今黯然下臺,難免觸動中國在印度洋的利益,以及北京的海上絲綢之路構想。所以這次選舉結果,如同緬甸近年政局演變一樣,再次顯示北京脫離基層民意、倚重上層關系的傳統外交政策的固有風險。
但是這次斯國大選,背后有重要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因素,在東南亞有相當的啟發意義。
拉賈帕克薩和西里塞納都來自斯國信奉佛教的僧伽羅族多數,關鍵的區別是拉賈帕克薩總統堅持鐵血政策,擊滅了印度教泰米爾族的武裝造反運動,而形成對僧加羅族佛教強硬勢力的過度依賴。這不僅阻礙了內戰結束后的民族和解過程,更因斯國若干佛教強硬組織的“宗教沙文主義”,而開罪了在內戰中低調中立的斯國穆斯林人口少數。泰米爾族加穆斯林占了斯國人口將近三成,這次大多數反對拉賈帕克薩。再加上僧伽羅族內部對拉賈帕克薩總統啟用多名兄弟子侄的“家天下”統治日益不滿,注定了他的敗選。
斯國印度教人口與穆斯林的“統一戰線”,開辟了東南亞政治的某種新局面。但是這樣的合作,也有很大的權宜性,難以持續。因為這違背了東南亞宗教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這是因為東南亞的絕大部分,從位于今天越南中部的占城王國,到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島鏈,原來都屬于印度教文化圈,而被歷史學家稱之為“大印度”。“獅城”新加坡之名,便是這一印度文化的代表。而東南亞以及南亞大片地區后來的伊斯蘭化,印度教是最大的輸家和犧牲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教婆羅門家庭出身的奈保爾,便對這一歷史演變深惡痛絕。
可是東南亞的伊斯蘭化也展現一個奇特的規律:“大印度”之內,今天沒有回教人口多數的地方,除了被越南吞并后逆轉伊斯蘭化的占城,其他無一例外,都是由印度教文化轉化為南傳佛教主導的國家: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
我的看法,是佛教主張的“眾生平等”,具有很大的社會文化優勢,比堅持種姓制度的印度教更有“抵御”外來宗教的能力。我曾經向北美和澳洲的幾位東南亞歷史專家征詢東南亞伊斯蘭化的上述規律。除了這一宗教文化因素,他們都難以解釋這一歷史的“巧合”:原來的印度教地區紛紛回教化,而佛教國家都維持了佛教多數。
這一歷史演變規律進化到當今的“文明沖突”,尤其是國際伊斯蘭極端主義日益蔓延的局勢下,佛教多數與穆斯林少數的沖突,成為東南亞佛教國家的重要矛盾,特別見于泰國南部和緬甸,目前又波及到斯里蘭卡,因而引起佛教、印度教、回教之間復雜尷尬的三角關系。
這是因為在印度教的大本營,特別是信奉印度教至上主義的人民黨莫迪政府,把伊斯蘭教的擴展,看成是最大的政治文化威脅。人民黨同時為了擴展印度教的勢力影響,不斷宣揚佛教的印度教文化淵源,頗有與佛教組成“統一戰線”的意圖。但是斯里蘭卡與印度一衣帶水,印度教泰米爾族與佛教僧伽羅族沖突因此成為該國國內主要矛盾,斯國泰米爾族因此也常常引印度大陸上的泰米爾族為外援。
印度為了抵御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進展,必須拉攏佛教僧伽羅族多數的斯里蘭卡,而無法過多干預偏袒斯國的印度教泰米爾族。而人民黨的基本信仰,使得莫迪政府難以支持回教力量。印度近來日益親近以色列,而淡化與巴勒斯坦方面的長期關系,是明確的證據。
西里塞納總統上臺后,為了維護僧伽羅族多數的支持,在內政上無法過多回饋幫助他上臺的泰米爾族-回教“統一戰線”。而印度莫迪政府的宗教政策,是盡量拉攏東南亞的佛教國家,組成印度教-佛教“統一戰線”。這些內外矛盾因素,將會驅動西里塞納政府的外交政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