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太陽花學生運動”開始時,覺得美國主流媒體一定會追蹤報道,至少兩三天就報道一下。奇怪的是,沒有。
那三周期間,每天無論打開電視,收音機,報紙,還是上網看新聞,都難以躲過烏克蘭、馬航失聯。甚至南非殘廢運動員槍殺女友的庭審,都難以躲過。而熱烈進行了三周的臺灣“太陽花學生運動”卻受到冷遇。為了證實自己的感覺,隨便問了一些學生,同事,和朋友,大多都沒聽說這件事。上網,發現《紐約時報》報了三次,“全國公眾電臺”三次,大波士頓地區的公眾電臺兩次。但都不屬于追蹤報道的那種;基本一閃而過。
為什么美國媒體沒有像報道“茉莉花革命”或者有些顏色革命那樣,熱烈報道這場發生在臺灣“立法院”的“太陽花運動”?
臺灣的“太陽花學生運動”
估計從“選擇性報道”這一角度看,可以解釋。多年前,我的一些美國同學和同事參加反戰或者其它抗議或示威活動后,都會氣憤地提到媒體根本不予理睬:不報道。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事件,更是選擇性地報或不報。比如,對“阿拉伯之春”的報道,焦點放在突尼斯和埃及。而對同時發生了大規模示威,示威遭政府鎮壓的巴林,卻少有關注。不過,還是有對媒體的批評者指出,這跟美國在后者擁有重要軍事基地有關。
那么,為啥對臺灣這場學生運動作選擇性的冷處理呢?估計因為盡管是新聞,但角度不好把握。臺灣學生沒占領什么廣場,卻占領了“立法院”。美國能讓學生占領國會三個星期嗎?臺灣學生反服貿,說協議沒得到民眾的認可。美國政府在簽訂各類國際經貿條約時,有請民眾參與討論嗎?目前那個TPP(跨太平洋伙伴條約),整個談判過程都保密,而且又有多少美國民眾知道這類談判正在發生,更不用說有誰會告訴他們對其生活究竟意味著什么?
是鼓勵、美化,還是遮蔽,丑化或攻擊?“利益”與主流意識形態捆綁在一起,相輔相成,似乎永遠是選擇性報道的重要杠桿之一。
那一朵朵“太陽花”,以為自己向著的是太陽,轟轟烈烈地鬧著。卻不曾想,自己被“太陽”選擇性地遮蔽,只能回光反照出后者利益的現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