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故居里的中國痕跡
蓋昭華
馬克思故居位于德國古城特里爾市布呂肯街10號。這是一座灰白色的三層樓房,始建于1727年。淡黃的粉墻、棕色的門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當時德國萊茵地區的典型建筑風格。1818年,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律師租用了這所房子,同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誕生在這里。當年,樓上是馬克思一家的住室,樓下是父親執業的律師事務所。
馬克思故居保存得非常好,與19世紀的原貌相比,僅僅是門窗邊緣的顏色變成了棕紅色,窗簾變成了白色。其他的則完全相同。
現在的馬克思故居其實已經成了一個博物館,看不出當年馬克思家庭擺設到底是什么樣子。而且不得不說的是,馬克思在這里住的時間并不久,他出生一年半后,全家就搬到特里爾黑城門邊上了,而那里的房子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1928年,德國社會民主黨以近10萬帝國馬克從私人手中買下了這座當時已改為鐵器店的馬克思故居。隨后將其改建成馬克思、恩格斯紀念館。1933年,德國納粹上臺,故居被沒收,文物被洗劫一空。直到1947年5月5日,馬克思故居被辟為紀念館開放。
特里爾屬于德國的邊境城市,距離盧森堡、比利時都很近,可離大城市比如法蘭克福、巴黎、布魯塞爾等卻較遠。中國人要想來這里還是要費些周折的。可即便是這樣,來參觀馬克思故居的大部分還是中國人。對于訪問歐洲的中國游客來說,這里是德國之行必不可少的一站,頗有些“不到特里爾,就不算到過德國”的感覺。在故居門口,總能看到中國游客在合影留念。
中國游客乏外,還有零星的東歐游客,估計是懷舊的人群或者馬克思主義者。可真正的德國游客卻沒幾個,這倒不是說馬克思在德國不出名--愿不愿談是一回事,德國人沒有不知道馬克思的,尤其在人文科學領域,很多德國的研究生在寫關于他的論文。我覺得關鍵是德國人把馬克思作為一個“人”來看待,可很多中國人已經把馬克思看做是“神”了。中國人就像懷著朝圣的心情的信徒,萬里迢迢來朝拜。
這種心情,或許從留言簿里也能看出一二。“偉人長存,思想永存!”“我是您的信徒,來自遙遠的中國安徽。”不過也有游客會在留言簿里小小地幽默一把: “馬老,我們看您來了!我們過了10年,帶著老婆又來了。”
最早的中文留言寫于上世紀70年代末。近年來,留言簿上的中文留言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至今累計已達上萬條之多。留言甚至還吸引了特里爾大學漢學系的學者設立項目,進行專題研究。負責項目的教授說: “留言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它使我們從側面了解到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變化。”
在故居二層的客廳內,很顯眼的位置出現了毛澤東1939年的名言,“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配了德語翻譯,這句名言的斜對面,介紹了當年的共運史,并出現了毛澤東的大幅照片。
這個名言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都曾風靡神州大地,家喻戶曉。也不知道德國人把毛澤東的這句名言放到這里,是在表明一種什么態度。
隨著中國游客的到來,特里爾古城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據生活在特里爾的留學生們說,原來只有馬克思故居里才有專門為中國游客準備的中文介紹。但是近年來,城里的各大商場、超市和旅游景點都增加了顯著的中文標識。
很多中國人來這里僅僅參觀馬克思故居其實是非常遺憾的事情,特里爾作為歷史最古老的德國城市,是一個遍布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有很多地方值得參觀。特里爾是歐洲建筑藝術的露天博物館,囊括了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建筑藝術。大量自古羅馬時期遺留下來的古跡,也衍生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以羅馬建筑為背景的古裝戲劇表演,在古建筑中搏擊的角斗表演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