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自由”戰略是美國冷戰思維的現實延續和發展
闞道遠
摘要:了操控國際互聯網的政治傳播,近期美國政府制定并加緊推行一整套“網絡自由”戰略。該戰略包含理念輸出、資金支持、技術研發和組織運作等幾個方面。究其實質,美國“網絡自由”戰略是信息時代美國家利益在互聯網上的延伸,是美式“民主”、“人權”和美國霸權主義在虛擬世界的擴張和體現。
互聯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當代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互聯網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生活和信息傳播的變革。各國互聯網彼此相聯,同時又分屬不同主權范圍,這決定了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必要性。然而自2010年以來,美國政府大肆鼓吹“網絡自由”,不遺余力地宣揚所謂互聯網世界的“公開、透明和人權”,試圖用美國理念和標準重塑網絡世界。2009年11月奧巴馬總統訪華期間對“網絡自由”大加推崇,2010年1月和2011年2月國務卿希拉里兩次發表“網絡自由”主題演說,2011年5月美國政府更是出臺《網絡空間國際戰略》。事實表明,在后冷戰時代,為了控制國際互聯網的政治傳播,推銷美式價值觀,促進美國“公共外交”,美國政府業已形成一整套“網絡自由”戰略,并將其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信息化輔助手段和信息心理戰措施。
一、美國“網絡自由”戰略的構成
2011年5月《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的出臺標志著美國互聯網國際戰略形成整體性框架,“網絡自由”戰略則是該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國國務院推進的重點工程。美國的“網絡自由”戰略是一項系統的戰略工程,即在美國政府的操縱下,憑借在資金、技術、理念輸出和組織程序等方面的優勢,將互聯網納入美國對外戰略的整體框架,借助強大的信息搜集、監控、分析和處理能力,按照其國家利益管制和塑造整個互聯網世界。
其一,積極輸出“網絡自由”理念。“網絡自由”是美國《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的核心理念之一,“當網絡世界面臨威脅和入侵時,美國高度重視以下原則:言論和結社自由、珍視個人隱私和信息的自由流動”,“美國的國際網絡空間政策反映了美國的基本原則,即對基本自由、個人隱私和信息自由流動的核心承諾”;同時,“網絡自由”作為美國《網絡空間國際戰略》七個“政策重點”之一被反復強調“美國鼓勵全世界人民通過數字媒體表達觀點、分享信息、監督選舉、揭露腐敗、組織政治和社會運動”,“美國將繼續確保網絡的全球屬性帶來的益處,反對任何試圖將網絡分裂為一個個剝奪個體接觸外部世界的國家內部網絡的努力”。美國憑借強大的國力,在多邊和雙邊國際交往中將“網絡自由”與經濟援助和商業利益捆綁銷售,“在制定商業決策時,美國公司日益將網絡和信息自由視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或是一味兜售“網絡自由”思想,或是強壓其他國家屈服,迫使其開放互聯網管制禁區。同時,為了爭取國外民間支持,美國大力向國外民眾尤其是青年提供廉價甚至免費的網絡工具和上網便利,鼓勵他們“網絡問政”,積極宣揚“網絡民主”,培養他們對美式“網絡自由”理念的認同。此外,美國政府還不遺余力地在他國培養和扶植親美的網絡意見領袖,企圖引導和左右他國網絡輿論,使局面朝著有利于美式“網絡自由”和“民主”的方向發展。2011年美國政府更是將中東、北非的女性群體作為主要對象,開展“技術婦女”項目,邀請并資助該地區從事信息技術工作的女性赴美學習交流,培訓她們掌握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以期在今后的社會民主和政治進步中“發揮作用”。事實證明,美國“網絡自由”的理念輸出產生了一定成效,此次中東北非政治亂局中,一些認同美國“網絡自由”理念的青年團體就是政權更迭的推力和街頭政治的主體,他們的“民主、人權、自由”口號與美國的主張“不謀而合”,為美國進一步介入該地區亂局提供了政治口實。
其二,精心編織“網絡自由”戰略組織構架。美國的“網絡自由”戰略具有整體性構架,即政府策劃和主導,學術界、商界和非政府組織多方協同參與、共同組織實施。希拉里強調,美國政府將與“實業界、學術界和非政府組織”一起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美國的“外交目標”。美國務院是該戰略的策劃者和幕后推手,起到至關重要的戰略籌劃和組織協調作用。分管民主和全球事務的副國務卿瑪利亞?奧特羅和分管經濟、商務、農業事務的副國務卿羅伯特?荷馬茨協助希拉里負責全面推進“網絡自由”戰略。除了公布《網絡空間國際戰略》作為行動指針以外,國務院內部成立新的網絡協調員辦公室,由原供職于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資深網絡安全和國際互聯網事務專家克里斯托弗?佩因特任辦公室主任,以進一步整合行政資源,統籌協調各部門的“網絡自由”戰略行動,促進美國網絡空間國際戰略。近幾年,美國務院組織“全球網絡自由力量”,策劃實施“公民社會2.0”、“全球網絡倡議”、“世界新聞自由日”、“網絡治理論壇”、“網絡自由跨區域聲明”等行動造成較大國際影響,提高了“網絡自由”戰略的知名度,獲得一定的國際社會支持。以谷歌公司和著名微博網站“臉譜”、“推特”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集團則是美“網絡自由”戰略的急先鋒,代表美國政府立場和國家利益,與其他國家直接交鋒。美國政府也反復“敦促美國媒體公司主動采取措施”,“需要考慮什么是正確的,而不只是尋求短視的利潤”。2010年3月美副國務卿瑪利亞?奧特羅和羅伯特?荷馬茨召集第一次信息技術公司會議,討論了關于美國政府、公司和社會組織聯合推進“網絡自由”問題。以眾多基金會為代表的美國非政府組織也積極滲透到其他國家,為美國“網絡自由”主張獲取社會認可和輿論支持。
其三,加大對“網絡自由”戰略的資金支持。美國“網絡自由”戰略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基金會和企業。為了推行“網絡自由”戰略,經國會批準,美國政府和軍方斥資數千萬美元打造“網絡水軍”,研發“翻墻軟件”,建立“黑客部隊”;美國務院2010年支出500萬美元用于加強網絡通信和信息傳播,2011年預計總投入3000萬美元,主要用于支持各國網絡活躍分子。與政府直接的資金支持相比較,美國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的資金支持發揮著更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在與其他國家非政府組織和社會政治勢力的互動中,表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從2008年到2010年,美國社會組織籌集超過2000萬美元投入經過專家顧問和社會活動分子評估的援外信息網絡項目。在國內籌集資金之后,美國諸多基金會利用特殊身份和國際交往的便利條件進入他國,以經濟援助支持部分社會團體活動,以物質利益誘使特定政治勢力就范,以文化交往和學術研究名義營造“網絡自由”社會輿論,逐步實施美國政府的“網絡自由”戰略意圖。此外,美國一些跨國大型網絡公司也拿出企業利潤的一部分,支持政府的“網絡自由”戰略,試圖通過該戰略的實施打破他國網絡監管壁壘,在海外攫取更多的網絡運營商業利潤。
其四,加強有關“網絡自由”戰略的技術研發。希拉里稱“美國著力開發新的網絡技術工具,使各國公民能夠避開政治審查而行使其自由表達的權利”。為了利用網絡新工具推進美國外交目標,目前美國主要研發以下幾類軟件。一是高效散布虛假信息的軟件,大肆發展網絡部隊“水軍”,利用偽造的用戶身份在網絡上發表有利于美國的輿論宣傳。風靡全球的社交網站“臉譜”和微博站點“推特”是這款新軟件“操縱”的主要目標。一旦這個軟件開發成功,一名美國軍人在登錄網站時可擁有10個“馬甲”,使其在同一地址登錄時產生與美國軍方毫無關聯的假IP地址,從而可以輕易冒充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人,制造有利于美國的言論。二是穿透其他國家網絡信息過濾系統的“翻墻”軟件。針對中國,美國務院決定向“法輪功”設立的號稱“全球互聯網自由聯盟”的軟件公司撥款150萬美元,協助其研發“翻墻”軟件,加強對中國的網絡信息滲透。三是設立“影子”互聯網和手機通訊網絡,協助伊朗、敘利亞、利比亞等國的政府反對派與外界通訊,避開本國政府監控或封鎖網絡。通過一系列技術研發項目,美國力圖繼續擴大網絡技術優勢,謀求世界“制網權”,以“網絡自由”戰略作為全球外交的重要輔助手段。總之,美國政府在“網絡自由”戰略中采用全面創新的方法一一使外交與技術充分結合起來,對外交一線直接提供技術支持。
二、美國“網絡自由”戰略的實質
美國政府強調“網絡自由”是“一種普世權利”,包括“網絡上的表達自由、集會自由和結社自由”,“要使互聯網能夠經受跨越網絡、邊界和區域的各戶種形式的干擾而始終保持通暢”,美國將把“不受限制的互聯網訪問作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實際上,美國“網絡自由”戰略的內涵主要是,以工具性應用的態度界定從“言論自由”等價值概念中衍生出來的“網絡自由”,將“網絡自由”、“新媒體”、“信息化手段”納入源自冷戰時期和平演變策略的“公共外交”,側重通過“自由連接”與他國網民進行對話以影響其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從而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因此,美國的“網絡自由”主張具有極大的虛偽性和欺騙性,是美實現自身戰略利益的又一政治伎倆。
首先,“網絡自由”戰略是美國冷戰思維的現實延續和發展。“網絡自由”戰略是冷戰時期兩大陣營之間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顛覆、滲透游戲的網絡翻版。美國政府推進“網絡自由”、資助他國網絡活躍分子、提供官方翻墻軟件的目標,與冷戰時期設立歐洲廣播電臺、美國之音等從事顛覆性報道的短波廣播,并無本質區別。只不過今天的美國在信息技術變革時代,延續和發展冷戰思維和冷戰方法,將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作為實現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繼續搞意識形態滲透,從事“沒有硝煙的戰爭”。這種策略和戰術在美國政府“21世紀治國方略”中表露無疑。該方略通過將新資源和合作伙伴匯聚在一起,同時強調使用新的網絡連接技術,將私營和民間部門與外交政策緊密聯系起來并使外交更具創新性。“網絡自由”主張及技術發展為美國外交和其他創新性活動提供了新的開放平臺,實現了美國全球外交方略的轉型,有利于美國更加隱蔽和有效地輸出意識形態。據美國國務院稱,2011年5月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技術訓練營”,主要邀請東南亞地區的草根組織領導人和網絡活躍分子參加,促進地區信息技術發展,推進“民主化”進程。同年6,7月美國國務院在立陶宛和摩爾多瓦舉辦類似培訓活動,專注于推進民主社區和政務公開議題。
其次,“網絡自由”戰略是美國國家利益在互聯網上的延伸。作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認為其國家利益無處不在,需要采取各種手段加以維護和拓展。互聯網作為新的傳播平臺和信息集散地,是獲取國際政治經濟信息資源的必爭之地。通過強勢推進“網絡自由”戰略,美國企圖打破主權國家之間的信息壁壘,收集和整合各種信息資源,實現國家利益擴張的網絡信息化支撐,并在虛擬空間重新定位國家利益的落腳點和增長點。與此同時,美國試圖利用“網絡自由”戰略打入別國社會,通過網絡承載的美式價值觀滲透逐漸培植親美勢力,擴大美國政治經濟影響,在此基礎上攫取巨額商業利益。如果美國的網絡柔性滲透受阻,則會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支持他國政府反對派的聯絡和組織運行,煽動街頭政治,引發政局動蕩,實現政權更替,使局勢朝有利于美國國家利益的方向發展。因此,“網絡自由”戰略的背后是赤裸裸的美國國家利益,所謂的“網絡自由”其實是美國為實現國家利益擴張而進行信息心理戰的包裝。
再次,網絡自由戰略是美式“民主”、“人權”在網絡空間的體現。希拉里認為,“網絡自由議題,最終關系到美國人希望有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以及美國人將生活于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因此,美國大打“網絡自由”牌,借機輸出美式政治價值觀和“民主”、“人權”理念,塑造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世界。近兩年,美國大肆炒作谷歌公司退出中國事件和伊朗、敘利亞政府管控互聯網等事件,抨擊中國、伊朗、敘利亞等國家不講網絡民主,阻礙互聯網的國際自由聯通,進而宣揚美式“互聯網自由與安全”,支持“網絡史無前例的開放、平等效應、廣度與速度”,為推進美式“民主”在虛擬世界的擴張制造輿論。同時,美國積極鼓吹“保護網上人權,就如同在網絡以外保護人權一樣”,將“網絡人權”界定為“個人在互聯網上自由表達觀點、向領導人請愿的權力”,反復強調“集會與結社同樣適用于網絡空間”,“美國支持世界各地人民享有這一自由”,企圖掌控虛擬世界“人權”定義的話語權。因此,美國借“網絡自由”戰略倡導“民主”、“人權”是其企圖以美國價值觀重構虛擬世界政治文化的集中體現,其所引發的東西方政治角力,則是虛擬世界意識形態較量白熱化的標志。
最后,“網絡自由”戰略是美國霸權主義在虛擬世界的擴張。美國除了積極構建和維護現實世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之外,正在試圖通過“網絡自由”戰略構建虛擬世界國際新秩序,實現美國霸權主義在虛擬世界的擴張,通過對互聯網傳播系統的控制為其霸權提供合法性理由。當今世界絕對的網絡自由并不存在,任何國家都會本能地固守網絡聯通的邊界,實施必要的管制,嚴禁利用網絡煽動顛覆政府、鼓吹民族分裂、肆意傳播色情信息。美國不甘心網絡霸權受阻的現實,僅僅承認本國對互聯網進行監控的合理性,卻將其他國家對網絡的依法監管統統斥為限制網絡自由,完全是虛偽、霸道的體現。希拉里將“維基解密”事件定性為“盜竊行為”,如臨大敵,嚴加封殺,卻一再鼓勵和支持其他國家網絡活躍分子為了信息自由向政府發起挑戰。其實,美國鼓吹“網絡自由”,無非是希望各國打開門戶,接受美國制定的虛擬世界游戲規則,讓美國占據技術和軟硬件優勢的網絡勢力大行其道、暢行無阻,獲得虛擬世界的主導權,推動21世紀美國在虛擬世界倡導的“門戶開放”政策。美國迫不及待地塑造虛擬世界的真實意圖就是利用互聯網推動地區“政治變化”,煽動別國內亂,進行政治干預,最終維持并鞏固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三、美國“網絡自由”戰略的影響
隨著美國將“網絡自由”戰略明確納入其外交政策整體框架和通過《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等綱領性文件推行“網絡自由”主張,這項戰略的實踐效果和國際影響已經初步顯現出來。首先,美國強勢推行“網絡自由”戰略,并將其作為美國外交政策工具,其客觀后果是損害了“網絡自由”這個概念本身的合法性與合理性。美國的“網絡自由”戰略有著顯而易見的雙重標準:不僅依據遠近親疏,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待遇,美國自己在言辭和行動上也存在著明顯的悖論。就在2011年2月,一方面是希拉里大力宣揚“網絡自由”,另一方面是美國國會通過《信息安全與互聯網自由法》議案,授權政府部分接管或禁止對某些網站的訪問。美國政府在“網絡自由”問題上的言行不一和工具性地運用“網絡自由”,不僅沒有促進、反而損害了“網絡自由”的基礎和國際社會共識。
其次,“網絡自由”戰略一定程度上再次塑造世界互聯網治理格局和管理環境,鞏固美國的網絡霸權地位。互聯網起源于美國,美國也因此一直掌握著根域名服務器、域名、IP地址等互聯網關鍵資源的管理權。基于此,許多國家存在安全方面的擔憂,尤其是一些與美國文化理念和意識形態存在差異的發展中國家。事實上,美國單邊控制互聯網關鍵資源是國際互聯網治理的根本問題,并不是所謂的網絡“自由”與“不自由”問題。近期美國重點突出“網絡自由”和“信息流動自由”,反對“網絡封鎖”和“連接限制”,再次主導了世界互聯網治理的主題和方向,同時獲得了部分國家、社會組織和民眾的支持。今后,美國政府在“網絡自由”名義下采取措施對他國施加壓力和進行譴責、制裁或將成為常態。
第三,美國通過“網絡自由”戰略助推目標國家“政治民主化”和社會運動,恐將刺激局部地區政治版圖改變。通過“網絡自由”戰略,美國加大了對目標國家的政治宣傳和公共外交力度,尤其是將青年作為“民主輸出”的主要目標人群,絞盡腦汁地推銷信息產品和信息工具,吸引青年關注和使用。同時,美國處心積慮地為他國反對派提供信息技術支持,為他們普及現代網絡通訊工具的使用,以強化其組織聯系溝通和信息交換,提高其政治組織的運行效率和政治影響。美國利用微博等新型信息傳播工具介入它國反政府政治運動、干涉它國內政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顏色革命”和近期中東、北非多國的所謂“民主化浪潮”中,美國為草根政治組織提供的信息技術在“街頭政治”中發揮著重要的政治動員和激化、催化作用。
第四,“網絡自由”戰略引發多國反彈,加速國際互聯網領域競爭趨勢。由于美國政府處心積慮地希望通過“網絡自由”戰略鞏固和拓展國家利益,這種明顯的意識形態擴張意圖和外交謀略引發了中國、俄羅斯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疑慮和警惕,將加劇因互聯網問題引發的國際沖突。除了在輿論上譴責和回應美國“網絡自由”戰略外,加強網絡技術研究、固守主權國家網絡邊界是這些國家下一步的主要戰略選擇。例如,伊朗將于近期啟用“全國互聯網”代替國際互聯網,還計劃在2012年初推出一個名為“Ya Haq”的互聯網搜索引擎,其目的在于節省成本和維護伊斯蘭倫理和道德標準。因此,盡管美國在世界互聯網領域的霸權地位和技術優勢將長期存在,圍繞世界互聯網治理的沖突加劇趨勢將不可避免,甚至可能導致局勢向美國預先設定的相反方向發展,即美國越是強調和推進“網絡自由”,在世界范圍內遭遇到的抵抗力量就越強大,各國就越重視對本國互聯網的治理主權。
對中國而言,美國的“網絡自由”戰略更多地意味著壓力與挑戰。首先,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國際環境出現更為復雜的局面。2011年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接連出臺《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和《網絡空間行動戰略》,從政治上和軍事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目前美國的網絡霸權同時推動有利于“網絡自由”國際輿論環境的形成。盡管中國的信息網絡技術突飛猛進,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短期仍難以改變網絡領域技術和管理的劣勢。目前中國是受黑客攻擊的主要受害國。在國際互聯網發展和競爭上,中國將面臨較為嚴峻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態勢。其次,就中國國內政治而言,美國的“網絡自由”戰略極具欺騙性和誤導性,有可能迷惑部分中國民眾,使其盲目相信美國“網絡自由”主張,反而對中國政府合理合法的網絡監管提出質疑。同時,美國利用“網絡自由”議題向中國施壓,為某些政治勢力提供了活動空間,不利于中國社會基層矛盾和社會管理問題的解決。第三,就中美關系而言,“網絡自由”戰略給中美關系帶來了非傳統領域的不確定因素,有可能在心里與認知層面損害對于保持中美關系長期穩定至關重要的戰略信任。希拉里的兩次“網絡自由”演講都將矛頭指向中國,不顧中國反對其干涉中國內政。對此,中國強調,美國就互聯網問題指責中國將損害中美關系。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48期,摘自《現代國際關系》2011年第8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