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高盛實為美國政府排頭兵
徐琳然
日前,高盛的一名執行董事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在《紐約時報》公開發表辭職信,抨擊高盛已經“道德品行淪落”,“剝削客戶麻木不仁”。
讓卡扎菲賠個精光
高盛創建于1869年的紐約。投資銀行作為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機構,從事證券的發行、承銷、交易以及企業的重組、兼并與收購等業務。高盛在以私營合伙人制度經營了130年后,于1999年5月在紐交所上市。
高盛公司在全球投資銀行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客戶包括了各國的政府、企業和個人,為他們提供財務及戰略咨詢服務。《財富》雜志排名前500家大企業中有300多家是美國高盛公司的長期客戶。高盛與世界各國的有錢人盤根錯節。但就是這些有錢人,也難免成為高盛算計的對象。比爾•蓋茨就曾經表示,自己最害怕的公司就是高盛。
格雷格•史密斯在辭職信中說:我出席衍生品銷售會議,會上沒有花哪怕一分鐘來討論如何幫助客戶,而僅僅討論我們如何能夠從客戶身上賺取最多的利潤。在過去的12個月里,我目睹了5名董事總經理將他們的客戶稱作“傻瓜”。
2008年初,利比亞投資局交給高盛管理一筆13億美金的主權財富基金,利比亞政府本以為這項包括了貨幣和金融衍生品在內的投資組合會一路飆升,但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這筆基金虧掉了98%,變得一文不值。到2010年2月,基金所購買的期權價值僅剩下2510萬美元。
事實上這筆基金幕后最大的黑手就是美國政府,高盛讓卡扎菲賠個精光,還有苦說不出。當然,高盛最初也表示愿意善后,幫助利比亞把損失的錢再賺回來。但前提是利比亞要再投37億美元,高盛提議設計了一個特殊目的公司,設在開曼群島,可擁有50億美元的公司債務,用20年時間幫助利比亞追回損失。但隨著“雷曼兄弟”灰飛煙滅,各方心有余悸,利比亞主權財富基金至此不敢和華爾街打交道了。
事實上,高盛下的是連環套,引誘客戶一步步上鉤,先給你點甜頭,然后再取錢財。這種看似荒誕的現象實際上就是利用了賭徒心理。
另外,像利比亞這樣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缺乏透明度,賠了錢公眾也不清楚。事實上,高盛就喜歡這樣的主權財富基金。
正像是格雷格•史密斯在公開辭職信中所寫的,該公司的文化已經變為利潤置于客戶利益之上,華爾街的職業金融殺手們炮制了各種新鮮且名目繁多的金融產品,讓即使是保守的長期投資人也一嘗短期風險的厲害。事實上,美其名曰的金融創新只不過是一次次在觸碰法律底線。
官司纏身
最近,美國政府專門派出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來調查金融資本市場的
內幕交易,華爾街風聲鶴唳。
內幕交易是指知情人向他人泄露內幕信息,或者根據內幕信息買賣證券或交易。在證券市場,內幕交易就像是病毒,導致市場的低效率。
今年2月就傳出消息說,FBI對高盛駐香港的一名科技行業分析師金文衡是否向對沖基金泄露內部信息展開調查。他是高盛亞洲科技研究業務的聯席主管、臺灣研究部門的負責人。金文衡手里掌握著臺灣個人電腦部件制造廠家的信息。
當然,高盛的內幕交易案不止這一樁。2009年10月,聯邦特工以內幕交易罪逮捕了帆船對沖基金經理拉杰•拉賈拉特南。這次事件震驚了華爾街。高盛前董事拉杰特•古普向帆船對沖基金提供高盛內幕消息,致使該基金非法盈利超過1800萬美元。
格雷格•史密斯在辭職信中寫道:說實話,現在的環境是我見過的最有毒和最具破壞性的,高盛的誠信已經腐爛。
2007年,對沖基金保爾森公司向高盛支付了大約1500萬美元的設計和營銷經費,向很多國家的銀行、基金和保險企業等投資者推銷一種次級貸款債權,但事實上,保爾森公司對這種次級債是看空的。為了達到做空的目的,保爾森公司在選擇投資產品時,選擇了沒有信用保障的次級貸款,這樣,只要等到評級降級,保爾森就可以獲利。高盛又找到基金管理公司ACCA,把這種債券交由獨立第三方管理,但卻向投資者宣稱,負責選擇投資產品的保爾森公司是一個沒有利害關系的第三方公司,而并沒有透露保爾森公司看空次級債的事實。
就在華爾街哀鴻遍野時,保爾森基金的創始人約翰•保爾森在2008年個人收益達到37億美元。現在看來,這位曾被稱為金融危機中最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事實上與高盛做了一個局,為投資者下了一個套。
高盛也成為華爾街唯一躲過次貸危機的投行。2010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下簡稱SEC)以涉嫌交易欺詐進行調查,不過3個月后,SEC與高盛就達成和解協議,高盛支付5.5億美元罰款,但并未承認自己的任何違規行為。
當時,美國富可敵國的股神——巴菲特已經在高盛投資了50億美元,巴菲特稱高盛這完全是一場公關失敗。在2008年,高盛投在國會和美國政府的游說費用,大概只占到投行業的第六名。到了2011年,高盛投放的政治游說費用已經翻番,高居第一。
高盛有著143年的歷史,翻開高盛公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被起訴的歷史。經歷了那么多的訴訟,高盛目前仍將追逐最高額利潤放在首位,凌駕于監管之上。是什么讓一家金融公司如此有恃無恐?
英國《金融時報》曾報道,在布什執政期間,來自高盛的高管們擔任著多個政府要職,這些人控制或影響著美國的金融體系。從華爾街到華盛頓,美國媒體習慣把企業與政府之間角色的互換稱為“旋轉門”。而高盛的高管們無疑是任意穿行于這道門兩邊的高手。
美國??怂剐侣劸W曾以《高盛高管具有擔任公職的天賦》為題,報道了高盛前任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出任美國財政部長的消息。實際上,高盛最大的后臺應該還是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
投資奧巴馬
2006年,在高盛于芝加哥組織的金融圈高管私人聚會上,當時作為伊利諾伊州參議員的奧巴馬出席,并發表了他慷慨激昂的演講。奧巴馬在高盛的精心導演下,很快得到了華爾街大佬們的青睞。
2008年奧巴馬代表民主黨成為總統候選人,在奧巴馬充裕的競選資金里,高盛獨領群雄,捐獻金額達3.7億美元。當華爾街的白領們還在因金融危機為生存提心吊膽時,高盛卻鼓動自己的員工慷慨為奧巴馬解囊。
就在美國財政部要求美國銀行收購美林之后,一把手換成了約翰•塞恩,在向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注資850億美元后,也將CEO換成了高盛的愛德•李迪。由此,高盛與政府的關系可見一斑。
如果美國政府有一天要發動金融戰爭,高盛也會是沖鋒陷陣的得力干將。就在全世界都在擔心希臘債務危機演變成一場波及全世界的經濟災難時,始作俑者應該是高盛,為希臘掩蓋了10億美元的國債。當年希臘急于加入歐元區,為了掩蓋超過3%的赤字,希臘政府在高盛的建議下,引入外匯掉期交易,介入美元,把歐元債務包裝成遠期債務,從而統計表中消失了這筆數據,而另外一個結果就是目前歐元貶值,希臘成為美元壓榨歐元的最前沿。
比起監管機構的訴訟,這封來自高盛內部員工的辭職信更像是一場名譽上的清算與聲討,但對于金錢至上的華爾街來說,名譽能值幾個錢?這封信發表后,高盛股價下跌3.4%,市值縮水2億多美元,這或許就是名聲的價值,但高盛遠遠不會罷手的。
(《環球視野》摘自2012年3月21日《法制文萃報》)
鏈接一:高盛:“巨型吸血烏賊”(牛海榮)
3月14日,華爾街忙碌如常,其間,人們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同一個話題:“看今早的報紙了嗎?”——引爆“炸彈”的是一封辭職信。
高盛公司執行董事兼歐洲、中東以及非洲地區美國證券衍生品業務主管格雷格•史密斯3月14日在《紐約時}鼢公開發表辭職信,措辭尖銳地抨擊老東家高盛只顧賺錢,不關心客戶利益。
此信一出,原本就因投資獲利方式過于激進而飽受各界詬病的華爾街投行大佬高盛公司,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曾經的信仰不復存在
在高盛倫敦公司中任職的格雷格•史密斯,這個高盛王國成千上萬部門主管中的一員,隨著一封辭職信的發表,瞬間在這里成了名人。
史密斯在信里批評高盛經營和賺錢時“繼續把客戶利益放在次要位置”,更點名道姓地指責高盛現任首席執行官勞埃德•布蘭克芬和總裁加里•科恩,失去對公司文化的掌控,稱“公司道德淪落是對高盛長期生存最大的威脅”。
他的這封信通過電子郵件和社交網絡,以驚人的速度,在華爾街銀行職員、交易所投資人士以及普通投資者之間流傳。在信中,從斯坦福畢業后就直接進入高盛的史密斯毫不留情地指責,目前這里的環境是其任職近12年來最具“毒害和破壞性的”。
史密斯認為,高盛之所以在過去143年歷史中屹立不倒,很重要的一點是其曾經擁有“團隊協作、正直、謙遜,以及永遠為客戶的利益考慮”的企業文化,并因此贏得了客戶的信任。然而,這種文化已經消失殆盡。
“在過去很多年,我環顧四周,卻發覺曾經使我熱愛這份工作的文化已經不復存在,我不再為它感到驕傲,我不再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充滿信仰?!?BR>史密斯回憶道,幾年前,他和另外9名同事曾被拍進高盛的一段視頻招聘短片,在全球各大高校播放。那時候,他顯然還對高盛所代表的-切頂禮膜拜。然而,如今,他顯得心灰意冷:“我知道,當我不能再看著學生們的眼睛,告訴他們在這個地方工作有多棒時,我就該離開了。”
主管將客戶稱作“提線木偶”
“當我在報紙上讀到布蘭克芬的名字的時候,我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咖啡,”在華爾街一家中型投行任職的曼寧說?!斑@是個重磅炸彈?!?BR> 在很多人眼中,史密斯這樣的舉動有點破釜沉舟,“不想在這一行混了”的味道,畢竟辭職時在報紙上大爆公司內幕,點名指責前老板,似乎有悖華爾街的“潛規則”,前無來者。
有人因此指責史密斯是個“懦夫”、“叛徒”,并質疑他以此投機炒作,還有媒體挖苦他是因為沒有拿到滿意的年終獎金,而大泄私憤。
但無論如何,史密斯亳不隱晦地說出他心中的想法:高盛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是因為其領導層的思維方式已經改變。
“曾幾何時,領導意味著理念、樹立榜樣以及做正確的事,而現在,如果你能為高盛賺到足夠的錢,你就能夠得到升職,更具影響力。”
根據史密斯爆的“料”,在如今的高盛,有三個辦法能夠迅速走上領導崗位。
首先,揮動公司的“斧子”,這是高盛內部的說法,指的是勸說自己的顧客投資股票或者其他高盛不想再要的產品,因為它們看起來不可能有很高的利潤。其次,“獵象”,即讓你的客戶進行一切能給高盛帶來最高利潤的交易。另外,為自己找到一個位子,從事那些名稱晦澀的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
而在史密斯看來,更可怕的是,這種對利益的追逐和對客戶的忽視不僅僅限于領導層,而是已經深深滲入了公司的各個部門。
史密斯說,他出席衍生品銷售會議,會上人們沒有花一分鐘討論如何幫助客戶,而僅僅討論如何能夠從客戶身上賺取最多的利潤。在過去12個月里,史密斯說他身邊至少有5名主管將自己的客戶稱作“提線木偶”。就連初級分析師最經常提出的問題也從“我們要為這個客戶做些什么”變成了“過去我們從這個客戶身上賺了多少錢?”
“一個可信之人發出的嚴肅指控”
面對史密斯的指控,高盛立刻做出反應。
在布蘭克芬和科恩在致全體員工的-封內部信件中,稱史密斯的指控“不能反映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文化,也不能代表高盛絕大多數員工對公司以及客戶的看法”
在兩位金融大佬的眼中,史密斯無疑是3萬多員工中“郁郁寡歡”的異類。“在我們這么大的公司中,總會有人感覺不滿意,但個人的觀點被媒體放大后,卻蓋過了多數人的看法?!?BR> 他們以《人物》周刊最近所作的調查為證,稱85%的高盛員工接受了這份調查,而其中89%的人認為公司為客戶提供了卓越的服務,即便持相反意見的那11%的少數人也有機會通過匿名的方式將他們的意見反饋給公司,并且公司對此十分重視。
“我們與客戶合作,致力于幫助他們實現長期利益,這些事實不言自明”,布蘭克芬和科恩說。“這些特質讓我們在過去脫穎而出,并讓我們在金融危機以及現在都顯得卓爾不群?!?BR> 除此以外,高盛還發表聲明稱:“在我們看來,只有客戶成功我們才能成功。這一基本事實是我們行為規范的核心?!?BR> 然而,也有很多人覺得史密斯的指控有其道理,應該引起高盛高層的重視。
曾任高盛公司合伙人的杰基•澤納斯在高盛工作過14年,并且是被晉升為合伙人的第-位女性。在杰基看來,這封辭職信是“一個可信之人發出的嚴肅指控”,并希望高盛的董事會能夠將此看做是“警鐘”,就此進行調查,并采取措施。因為她也不止一次聽有內部人士說起過高盛越來越崇尚“金錢至上”。
輕而易舉化解“欺詐門”
事實上,即便沒有此次史密斯的“橫空出世”,有關高盛貪婪無度的指控近幾年一刻也沒有停息過。確切地說,自從金融危機之后,高盛就成了眾矢之的。
-方面,高盛在金融危機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引發質疑。有很多人認為,作為華爾街投行界的老大,高盛就是導致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
根據美國國會的-份報告,高盛集團在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對很多事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抵押貸款的證券化業務上,高盛集團存在誤導其客戶的行為;而當抵押貸款證券市場開始崩盤時,高盛集團又將大量的次級債風險轉嫁到不知情的投資者身上;甚至當一些投資者出現虧損而選擇止損時,高盛集團還曾經加以阻撓……
就是這樣一個高盛,卻在金融危機后得到政府全力救贖。來自納稅人的百億美元(1美元約合6.31元人民幣)救援資金不僅使高盛免于深陷金融危機的泥沼,并幫助其以驚人的速度復蘇。金融危機僅僅一年,當超過十分之一的美國人還因華爾街的錯誤陷入失業,為了生活苦苦掙扎時,高盛卻已經盤算著為其高管發放巨額獎金了,這被人們解讀為忘恩負義。
不僅如此,很多人認為,高盛并沒有為其錯誤付出應有的代價。2010年,高盛支付5.5億美元罰款,就其在抵押貸款證券上誤導消費者的指控與美國證交會達成和解,承認在交易過程中沒有做到完全披露,但對于監管部門所指腔的欺詐罪行卻采取了“既不承認也沒否認”的態度。
盡管5.5億美元的罰款額在華爾街歷史上堪稱一最,但卻也就只相當于高盛一周多的交易收入,更是低于人們的普遍預期。高盛破財消災,將-場威脅公司生存的“欺詐門”化解于無形。
《滾石》雜志曾經對高盛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它如一只巨型吸血烏賊,無情地將其觸角伸向任何帶有金錢氣息的地方。”
點評:背后那根生銹的制度鏈條
從史密斯的辭職信中不難看出,他曾經熱愛的高盛并不是一直如此。
有人將1990年的上市看做是高盛“墮落”的分界點。在此之前,高盛所奉行的一直是合伙人制度,其主要收入來自為客戶提供咨詢,幫助他們融資。風險低,收益也不高。
然而,公司在1990年成為一家上市公司后,公司在面對更多市場機會的同時也面臨越來越大的盈利壓力,高盛開始進行風險更大的投資。在這一過程中,高盛的經營重心也從傳統的融資、并購和咨詢服務轉向與交易相關的業務。
2006年現任CEO布蘭克芬正式入主高盛,并引入了華爾街上通行的“計分卡制度”,列出每個員工每天的利潤和損失情況,用于評估員工的表現。這被認為從某種程度上刺激員工更加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是高盛此前一直奉行的“長期利益”。
為了應對投行業務的挑戰,高盛還逐步打破了自營業務與出任客戶代理人這兩大業務的傳統分隔,一邊為客戶提供財務咨詢,進行資金管理,一邊用自己的資本開展自營業務,成為客戶的交易對手,很多人認為這是高盛貪婪的“根源”。
2010年第四季度,根據新金融法案的要求,有著140多年歷史的高盛首次披露了自營業務的交易信息。投資者發現,高盛自有資金的投資遍及股票、債券和房地產等諸多領域。如此這般,在公司的利益與客戶利益產生沖突時,作為一個崇尚利潤的上市公司,高盛會如何選擇可想而知。
客觀地講,高盛是一家以追逐利潤為最終目標的上市公司,如果它所做的一切沒有違反任何法律和規則,那么人們對其的口誅筆伐也只能停留在道德譴責的層面。問題在于,如果金融監管總是不能切中肯綮,就連最強大的市場之手最終也很難發揮力量。
史密斯在他的辭職信結尾警告高盛:一家不關注客戶的公司,最終也將會被客戶拋棄。這聽起來沒錯,但是如果每次政府都出來兜底,那么高盛,或者說高盛們貪婪起來又有什么可怕的?
高盛貪婪,但只是華爾街的一個縮影。華爾街固然需要改革,但真正需要審視并改革的,也許更應該是華爾街背后的那根生銹的制度鏈條。
(《環球視野》摘自2012年3月23日—29日《國際先驅導報》)
鏈接二:“辭職信”重創高盛集團信譽(趙全敏)
高盛是最富盛名的華爾街金融公司。在過去很多年中,有人寫書、有人進行新聞調查,還有那場曠日持久的“占領華爾街”運動,都試圖向世界揭露高盛種種不良黑幕。不過,這些努力都沒能真正改變什么。
格雷格•史密斯,實在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只是高盛的一個中層管理人員。然而,3月13日他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封辭職信,以第一位從高盛內部發難的批評者姿態,向外界揭示高盛的道德淪喪與唯利是圖的文化。輿論大感震驚的同時更認為,史密斯的辭職信將在整個華爾街產生長遠影響。
小人物引爆大新聞
史密斯是全球金融界巨擘高盛集團內一名負責歐洲、中東與非洲區衍生品業務的經理。他13日離職前在《紐約時報》發表名為“我為何離開高盛”的公開信。史密斯在這封措辭嚴厲的信中指出,高盛一向值得驕傲的企業文化,例如團隊、正直及謙遜等,如今均已遭到嚴重腐蝕?,F在的高盛是“有毒”之地,已失去“道德素質”,“聽到某些人大言不慚談論如何狠宰客戶,令我作嘔”。史密斯曝料:高盛明知投資不可靠或不符合客戶需求,卻依然將它推薦給客戶。
文章在臉譜、推特等社交網站瘋狂轉載,并迅速在全球媒體引起廣泛反響,甚至有人稱,這是年度最引入關注的離職事件?!都~約時報》表示,14日下午4點之前,已收到300萬頁的相關評論。而排名第二的文章閱讀量只有50萬次。不少網民稱,史密斯勇敢講真話,以親身經歷掀開高盛黑幕,引起社會關注和檢討投資銀行的丑惡文化。德國《圖片報》說,這是來自華爾街內部的“起義”。
將高盛形容為唯利是圖,直接指出老板是敗壞公司文化的罪魁禍首,這在“沉默是金、閉嘴為妙”的華爾街前所未見。一匿名高盛員工表示,“《紐約時報》刊登的這封辭職信猶如一顆炸彈。”連彭博社創始人,現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都決定親自出馬約見高盛員工。
制造不可想象的危機
100多年前,當高盛還是一個小小投行的時候,它展現給人們的品質是忍耐、勤奮和執著。不過,這樣的形象早已不適合當今的高盛。現在的高盛匯集全球金融精英和專業人才,在金融上能不斷創新,并設計出令人難辨優劣的各種金融衍生品,能夠明里暗里操控或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從而成為實力上難有敵手的巨大金融帝國。
和高盛做生意的個人客戶其實并不多,更多的是機構客戶。有人說,高盛做的是大生意,更多的跟白宮、青瓦臺(韓國總統官?。?、日本、中東的高層和大人物合作。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博文“是誰一手釀成了希臘危機?”中曾揭示了這樣的故事:2001年希臘想加入歐元區,但其財政赤字超過了歐盟規定的GDP的3%,希臘是5.2%。于是希臘找到了高盛。高盛幫助希臘發行了一筆融資100億美元的債券,按照當時的匯率,希臘可以收回74億歐元。高盛把匯率調整一下,因此變成84億歐元,多出的十億歐元現金,本質上等于高盛借給希臘,而且財務報表不顯示出來。就憑十億歐元沖銷債務,希臘財政赤字只有0.7%,順利進入歐元區。但高盛很清楚,這筆錢很難收回,于是找到德國人購買剛好十億歐元的保險。這樣一來,只要希臘還不了錢,德國人就會還。
高盛為希臘政府推薦的是“飲鴆止渴”的融資方式,就如同先幫希臘建造一所有問題的房子,然后再為這所房子買保險。2010年3月,希臘債務危機初現端倪。高盛讓希臘政府在債務危機中愈陷愈深,在收取希臘政府巨額債券承銷收入的同時,又通過衍生品交易從希臘政府的困境中獲利。郎咸平在博文中評論,這些人給世界造成了不可想象的危機,他們的做法極缺乏道德,為了賺錢不需要什么信托責任。這就是美國人民“占領華爾街”運動風起云涌的原因。
聰明人自己做決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紐約資深媒體人在接受《世界新聞報》采訪時表示,“客戶把錢交給投行管理,但客戶卻被投行當作獵食的目標,這對某些熟悉這種游戲的人來說,其實已經算不上新鮮事?!边@位媒體人透露,史密斯所揭露的內幕,對于高盛的一部分客戶將產生微妙的影響,這部分客戶可以被看作思想相對簡單的投資人。他們將錢交給投行打理,卻突然明白自己被當成了賺錢對象。
而另外一部分思想復雜的投資人,實際上很清楚投行的名堂和游戲的過程:市場就像賭場,金融產品相互買賣,投資人就是借助投行的交易平臺出牌而已。這一類的投資人往往并不依靠投行的建議,而是自己做出決定。
高盛與美林證券這類極富盛名的投行,其公司內部都擁有一個龐大的客戶群,一旦有證券或者金融產品拋出并需要推銷,這個龐大的客戶群就足以保證將市場喂飽。換句話說,客戶成為投行傾銷債權或者金融產品的對象,而公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
不過,這種局面并不是投行在一開始就有的。1999年,美國廢除了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分業法。同一年,高盛成為一家公開上市企業。有人說,或許正是從那時起,就開始出現了史密斯所說的“客戶至上”企業文化的變質。從此,高盛不再專注于傳統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1月19日發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財報中,高盛在其142年的歷史上首次公布公司自營交易業務的細節信息。財報顯示,該公司用自有資產投資了股票、債券和房地產。分析人士說,“一切就變得一目了然,高盛在自營交易的過程中,沒有辦法不把自己的利益凌駕于客戶之上”。
自營交易演變成了搖錢樹,也讓短期心態逐漸在各公司占據上風,對投資銀行和客戶之間的關系帶來了考驗。有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華爾街機構熱衷于自營業務交易是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華爾街還將為這種短期心態付出更高昂的代價,這一點不僅從仍在蔓延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上可以看到,而且從富人們不斷加深的不信任感中也能看到。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47期,摘自2012年3月20日《世界新聞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