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錫良:領海危機與中國的“溫柔政策”
當今的中國,只要是一個正常人,只要他有正常的聽力和視力,他一定知道中國領海危機的現實和原因,他即便一個漢字都不認識,也能體味到什么是“委屈”所從何來。
我雖然可以選擇你的人生,但不能選擇我的出生,祖宗就在這塊土地上,再好、再強大的異國它鄉終究不是我之所愛,奈何于誰?
前期,我對“投降主義”與“韜光養晦”有過一個自己的觀點,檢驗這兩個詞的最好標準是:國民尊嚴有沒有受損?國家主權有沒有受損?如果兩種政策的結果是一致的,那政策的性質自然也是相同的。有關打不打仗的話題,我在去年就說過一個觀點,強硬與打仗不是一回事,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戰爭精神的延續與凋謝》,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戰爭精神就一定有被動的戰爭實事,要么你就甘愿當奴才。一直以來,我始終反對主流精英用某種錯誤的觀點誤導群眾:強硬=戰爭。更反對茅于軾等人的直接賣國論。
有關中國未來面對的“四個戰場”,我在《熱戰》一書中有明確論述,但因政治和外交敏感被拒絕出版,書中某些觀點很多專家在2009年末就看過,當時,包括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在內的諸多人都不同意我的觀點,今天再回過頭來看,我不知道他們會如何回答我的問題?到底是他們更有遠見還民間人士看得更清?個別專家把我的東西改頭換面的寫到文章和報告中,我不想過多糾纏什么權力,但至少說明我的東西是有價值的?,F在,需要有出版社敢于帶頭讓她面世,我不知道中國的新聞出版署對出版自由這一塊為什么要管得那么緊?什么叫外交敏感?難道不出書,世界就不圍攻中國了嗎?不敏感的陳詞濫調有何意義呢?
到目前為止,我仍然認為,中國領海的問題還可以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世界性經濟危機對于各大國的影響莫不過兩條:危機要么讓你重生,危機要么讓你死亡。習近平副主席最近要求黨員要多看中國近現代歷史,用意可能也是想讓大家能在危機的時刻多思考突圍之路。如果把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當教條去執行,恐怕終究會要付出代價的。
再回到當前最令中國人不爽的“印度介入中國南?!?,如果再聯系到近兩年來俄羅斯對于東亞的深層次介入,作為一個人中國人,恐怕想不心慌都難以做到,做官,可以幾年撐到頭就完事,做人,就得考慮一輩子的事,做一個中國人,你還得考慮祖輩的挨打會不會又要在自己身上重演的問題。人可以茍且偷生,然而,如果長期要過胯下的生活,估計拼命比鉆褲檔的感覺更好,茅于軾可以做到寧為奴也惜命,然而,又有多少人有他那樣的“胸懷”呢?
中國人習慣把印度人稱為“阿三”,極盡鄙視之意,然而,就是這個“阿三”卻要在咱大國頭上動土,并且對你的抗議還沒放在眼里,大有摸仿美俄大國外交的味道,印度走進南海,目標當然不是石油,而是羞辱中國人的尊嚴和主權。外交部只是一個執行部門,做不了決策,我不會怪它,但是,在語言表達上還是應當可以適當“越軌”一些,你能不能給印度幾句相對給力一些的話?“印越亂來后果自負”的話也不敢說嗎?
前不久簽的那個什么《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自一出生起就被扔進了垃圾桶,這是個什么玩意兒?外交協定多半都是中短期止痛片,有些甚至就是化妝品,然而,這個《宣言》連化妝品都算不上,一出臺便是廢紙,從來都沒有一個國家把它當回事,不要說今朝,就算100年前的中國也未必會簽這樣的協議!更為可氣的是,通過這次《宣言》的推出,讓“東盟”實現了整體性介入南海的機會,對中國而言,這是明顯的外交失敗,中國可以跟部分國家爭吵,但決不能在東盟機制內談領海爭端,更不能以東盟整體的形式與中國商量南海爭端。
今天,中國的事情最壞之處不在于事情本身的復雜,更在于某些主流專家的混蛋,印度介入南海明明是自身的戰略決策,專家們偏偏要把它理解成“印度中了美國的陷阱”,好象是要提醒印度不要愚蠢地跟隨美國。實事上,是這樣嗎?印度學美國的方式沒錯,然而,戰略思路則完全是建立在印度自身的需要之上,配不配合美國,印度都能實現自己的有限度介入設想。有些專家還把此事理解為中國對喀什米爾的介入是印度涉足南海的理由,實際上也不是那么回事,即便中印之間沒有其它任何糾葛,只要看清了中國的南海底線,任何大國都會試探著介入南海,沒有威脅的挑戰誰不想試試呢?中國的主流專家為什么要想方設法的為侵略者解脫呢?目的不言自明,沒有必要刺破。
不管是南海還是中國其它的領土領海問題,過度地細化去談具體事件已經不具有實質意義,因為國家戰略不是小民可以挑動的,只有侵略者可以挑動,我只能堅持個人的一個看法:
中國必須在合適的時機進行一場“無準備之戰”(過去我曾論述過,今天不詳細表述)。
前總理朱容基最近出書了,有人問我: 孫 老師,你對朱總理出書有什么看法?我回答說:書中的所有事情都不重要,因為都已經是過去時,但有一點是重要的——現代政治其實并不神秘,高層思維也是不神秘,平民完全可以談論國家大事,甚至看得比當局者更清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