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智利礦難的思考
★郭松民
智利對圣何塞銅礦被困礦工堪稱完美的成功救援,使得全球的媒體把這次礦難當成了一次盛大的嘉年華:獲救礦工獲得了英雄凱旋般的歡迎,政治人物面對鏡頭拭淚,礦工妻子穿上性感內衣等待丈夫回家,情人出來要求分享救濟金……,主角、配角、花絮、大團圓的結局等,一出喜劇所要求的要素全部都具備了。我們經常抨擊國內習慣于把喪失當喜事辦,但現在看來,全世界都好這一口。
盡管我們不能否認智利的這次救援行動,在組織上是得力的,技術上是恰當的,被困礦工也表現出了樂觀精神、專業素養甚至明星氣質,但礦難就是礦難,絕不應該因為被困礦工全部獲救就變成喜劇。事實上,這33名礦工之所以能夠獲救,在很大程度上純粹是一種偶然——當塌方發生時,他們剛好在應急避難所吃午餐。這一巧合奠定了此后成功救援的全部基礎。此外,擁有這一礦井的圣史蒂芬第一礦井公司因為這次轟動世界的礦難而破產,其他礦工將因此而失業,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次生災難”。
有報道稱,圣史蒂芬第一礦井公司曾多次忽視安全方面的警告,并曾因違反安全規定而受到過罰款,但奇怪的是,智利政府在隱患并沒有真正消除的情況下,仍然允許礦井重新開始生產。根據智利政府公布的數字,自2000年以來,智利礦業發生的各類事故每年平均造成34人死亡,2008年礦業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曾高達43人。在圣史蒂芬第一礦井公司所屬的礦井里,過去6年有3人死于礦難,但有150多人據信在事故中受傷。顯然,這次礦難并非偶然,只不過是系列礦難中的一個環節罷了。
透過這次全球直播的礦難營救所營造的華麗氛圍,我們不難看到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兩個普遍困境:
一是迅速擴大的貧富差距。根據世界銀行的《2005年全球發展指數》報告,智利在全球124個國家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狀況非常嚴重,貧富差距懸殊,基尼系數為5.71,列全球第十二位,在拉美地區僅強于巴西、烏拉圭和哥倫比亞,且近年來貧富差距呈逐年惡化的趨勢。目前智利10%最為貧窮的人口僅占1.2%的社會財富,而10%最富有的人口卻占有了47%的社會財富。正是因為存在大量貧困人口,才使得許多人愿意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采礦這種“遇難者多于生還者”的職業;
二是發展中國家的依附性地位。智利以盛產銅聞名于世,素稱“銅礦之國”。已探明的銅蘊藏量達2億噸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約占世界總儲藏量的1/3。銅的產量和出口量也均為世界第一。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智利民眾并沒有從智利的銅礦中獲得多少利益。自1915年煉出第一根銅棒以來,智利大部分銅礦都掌握在外國資本手中。1970年阿連德總統義無返顧地將銅礦收歸國有,但自己卻在隨后發生的軍事政變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后來智利政府用贖買的方式控制了四大銅礦,但近年來,在引進外資的口號下,外國資本又卷土重來,重新獲得許多銅礦的控制權。
礦工獲救了,但智利并不會因此就此擺脫《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書中所描繪的“因為富有資源而貧困”的命運,如何使智利以及和智利處境類似的發展中國家獲得拯救,擺脫“輸血型”依附性地位,才是更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