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政府拒絕給計劃前往香港調查“占中事件”的議員發放簽證,英國議會為此專門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這件事很好的體現了中英關系和兩國地位的變化。
如果把時光倒回到19世紀或20世紀初,英國議會在類似討論過后,緊接著可能就會派遣軍事遠征隊開赴中國,中國曾為此吃過數次苦頭。而現在,中國不發簽證,英國議會也只能放放大話而已。
中國拒絕向英國議員發放簽證沒什么不對,香港問題是中國的內政。1997年香港回歸時達成的“一國兩制”協議,意味著香港要遵守中國法律,服從全國人大的決定。更何況,想去香港調查的英國議員在“占中問題”上并不是中立的,他們支持那些反對中國法治、破壞香港經濟生活的人。
試想,如果在蘇格蘭獨立公投或2011年倫敦騷亂時,中國全國人大決定訪問英國,就蘇格蘭是否應該獨立展開宣傳,或在騷亂期間調查英國警方是否迫害少數族裔,那也將是干涉英國內政。
這個世界在不斷發展。隨著日不落帝國的隕落,英國議會不再擁有堅船利炮,只能靠“嘴炮”來干涉中國內政。這一現實應該讓英國人反思,英中關系的內涵究竟應該是什么,中國希望英國能帶來什么和別帶來什么?
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來源于大英帝國曾經輝煌的歷史。連續幾個世紀,英國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英國的歷史對中國有著相互矛盾的影響:
一方面,大英帝國要為中國歷史上遭受的最嚴重犯罪行徑負責。英國曾侵占香港,對中國實施了無數次軍事干預。另一方面,英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莎士比亞、簡·奧斯丁等文學家以及牛頓、達爾文等科學家在中國耳熟能詳。
今天,“世界工廠”已經不是英國,而是中國。中國的軍事力量也比英國強大。但英國仍然具有一些本領,能讓中國從中獲益,比如金融、生命科學以及廣告和品牌推廣等產業。
我經常在中國發布微博,也讀過數十萬條評論,其中既有人對英國復興帝國榮光嗤之以鼻,也有人講述英國為世界做出的文化和經濟貢獻。在我這樣一個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看來,中國對英國歷史的評價趨于平衡,一方面堅決拒絕英國干預中國內政,另一方面也很清楚能向英國學習什么。
希望英國也能達到類似的平衡。英國曾有力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其他國家,侵占香港便是一例。這應該成為英國國家恥辱感的來源,只有那些別國渴望學習的東西,才能成為英國的國家榮譽。
中國每一所學校都在教授達爾文進化論,學生們喜歡哈姆雷特、哈利波特。但同時,中國拒絕讓那些還做著殖民時代美夢的英國議員插手中國事務。希望未來英國也能擁有這樣良好的判斷力,知道該派誰去,就像中國現在知道該接受誰一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