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核心價值觀的五個方面: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是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而“崇尚榮譽”作為五個方面中的最后一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重賞之下難有勇夫——理想者勝過利益者百倍
崇尚榮譽是革命軍人的根本追求。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培養一代什么樣的軍人,建設一支什么樣的軍隊。也就是用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建軍、育人。而核心價值觀對于建軍和育人的核心作用,是通過五個方面的內容來實現的。其中,“忠誠于黨”解決的是“軍魂”問題,就是軍隊“聽命于誰”;“熱愛人民”解決的是“宗旨”問題,就是軍隊“服務于誰”;“報效國家”解決的是“基點”問題,就是站在國家利益的基點上,明確軍隊“報效于誰”;“獻身使命”解決的是“職能”問題,就是軍隊“貢獻什么”;“崇尚榮譽”解決的是“追求”問題,就是革命軍人的根本追求是什么,當兵習武的根本動力是什么。由于“崇尚榮譽”直接解決的是革命軍人的根本追求和根本動力問題,所以,解決好這一條,對于落實其他四條,具有保底和保證的作用。
崇尚榮譽是人民軍隊的精神優勢。英國哲學家洛克說:“理想者勝過利益者百倍。”人民軍隊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主要依靠政治覺悟,依靠精神力量,不能主要依靠經濟手段和物質利益的驅動。革命軍人的人生,是戰斗人生,是英雄人生,是信念人生,必須崇尚榮譽。古今中外,最有戰斗力的軍隊是理想型的軍隊,而不是利益型的軍隊。過去有一句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句話很有疑問。其實是重賞之下難有勇夫。為了重賞的人,他的勇敢是有限度的。只有不為重賞,而為理想信念、為崇高榮譽而戰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
崇尚榮譽是保持高尚的戰略保證。《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后果》,是原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寫的一本書。書中引用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杜勒斯1945年發表的一篇演說中的一段話,杜勒斯提出對付蘇聯的辦法,就是:“不知不覺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并且迫使他們相信一種經過偷換的價值觀念。”“我們將不知不覺地,但是積極地和經常不斷地促進官員們的恣意妄為,讓他們貪賄無度,喪失原則。官僚主義和拖沓推諉將被視為善舉,而誠信和正派將被人恥笑,變成人人所不齒和不合時宜的東西。”他說,這樣做,“只有少數人,極少數人,才能感覺到或者認識到究竟發生了什么。但是我們會把這些人置于孤立無援的境地,把他們變成眾人恥笑的對象;……我們要把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根挖出來,把精神道德的基礎庸俗化并且加以清除。……我們要從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的賭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讓它變質、發霉、腐爛。我們要把他們變成無恥之徒、庸人和世界主義者。我們一定要做到。”
可以看出,從改變人們的崇尚和追求入手,潛移默化,是西方搞和平演變的一個重要手段。解放軍倡導“崇尚榮譽”,對于抵制西化、分化戰略、保持本色,具有重大意義。
崇尚榮譽的五個追求
崇尚榮譽,是一種高尚的人生追求。這種追求,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人生目標:崇尚英雄、爭當模范
崇尚榮譽,在人生目標上,就是崇尚英雄、爭當模范。作為革命軍人,在戰時最高的榮譽是當英雄,在平時最高的榮譽是做模范。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為新時代的軍人,更應該叫響另一句口號,那就是:不想當英雄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模范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一個優秀士兵都有當英雄的追求,這是更有意義的事情,更值得提倡。
崇尚英雄的民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是崇尚英雄的民族。八年抗戰期間,涌現出了千千萬萬的民族英雄。但是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人們卻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論調,說作家們塑造紅色英雄是浪費了感情。這是一種不良心態,要引起人們的警惕。
那些抗日英雄們,不僅中國人民崇尚他們,就連敵人也佩服。當年,在狼牙山的棋盤坨上,追上山頂的日軍目睹五壯士跳崖的壯舉,不禁肅然起敬。日本指揮官下了口令,日軍整齊地排成幾列,恭恭敬敬地向五壯士跳崖的方向三鞠躬。這個情景,被棋盤坨道觀的老道長看得真切。可見五壯士的英雄壯舉,日軍也為這敬佩。張自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軍隊中陣亡的最高軍銜的將領。他是山東臨清人。作為集團軍總司令,他在危難時刻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身中7彈壯烈殉國。張自忠戰死后,日本人發現他的遺體,用上好的木材盛殮,豎好木牌,集體向他行禮。蔣介石下令第五戰區要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一百多名將士奮勇搶回張將軍的尸骨,連夜去往重慶。在張自忠的遺體運回后方之時,日軍收到消息,下令停止空軍的空襲一天,避免傷到張自忠的忠骸。可見,就是氣焰囂張的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抗日將領的英雄豪氣面前,也為之震撼。張自忠殉國時,年僅50歲,他的夫人李敏慧聽聞噩耗悲痛不已絕食7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慶梅花山麓。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英雄氣質是優秀軍人最重要的氣質,崇尚英雄是所有優秀軍人的共同心理。《家庭》雜志有一篇文章《“中國英雄”的影像緣何能打開美國大兵的生死心結》,作者談到在上甘嶺的一次戰斗中,23歲的美國陸軍二等兵卡拉漢跟隨他的一個整編連攻上了一個山頭,沖在最前面的卡拉漢看到整個陣地上有30多具中國軍人的遺體和一名手無寸鐵的士兵,他年齡很小,身負重傷,口中發出“哇啦哇啦”的聲音。卡拉漢向他身后的戰友大聲呼喊:“別開槍!他還是個孩子!他沒有武器!我們把他包圍,活捉他吧!”那個中國士兵還在不停地“嘰里咕嚕”地喊著。突然,美軍中有人大喊:“他背了臺步話機!”原來,我們這位戰士在呼喚“向我開炮”。頃刻間炮彈從天而降,100多個美軍官兵被炸得血肉橫飛,那個年輕的中國士兵也與他們同歸于盡了。整個陣地上只有三名嚴重傷殘的美軍士兵幸存了下來,卡拉漢的左腿膝蓋以下全沒了。之后的幾十年中,卡拉漢安裝假肢的左腿常常使他想起那名中國士兵。他感到內疚和生氣的是,他對中國士兵的手下留情,竟然斷送了他的100多名戰友的生命。卡拉漢在1971年當選為內華達州州長,并且連選連任。他兩度被選為西部州長聯席會議主席,曾經被民主黨提名參選美國總統,后來擔任拉斯維加斯《太陽報》社長兼總編輯。他曾經是具典型的鷹派人物,20世紀70年代初在得知尼克松總統向中國示好的時候,在美國50個州的州長中,第一個公開表示反對的就是卡拉漢。后來隨著中美關系改善和中美交流的加強,晚年的卡拉漢經過多年反思,特別是聽了中國朋友的介紹和看了電影《英雄兒女》,他感到,當時美國士兵對手無寸鐵的中國士兵沒有開槍,體現了軍人的人性,而中國士兵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與對手同歸于盡,也維護了軍人的榮譽。他認為,有英雄特質的士兵,即使是戰場上的對手,也應該受到尊敬。由此可見,志愿軍的英雄氣質具有跨越時空和超越意識形態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近些年來,在中國有一些人鼓吹“告別革命”、“告別高尚”、“告別英雄”、“告別紅色歷史”。前幾年有的地方修改了歷史教科書,弱化革命和戰爭,對毛澤東、紅軍長征、帝國主義侵略、南京大屠殺、狼牙山五壯士等歷史人物、事件,大幅縮減和刪除,增加和突出摩根大通、紐約股票交易所、日本子彈頭火車等內容。有的歷史學教授還解釋說:“以前的歷史課本重視意識形態和國家認同,新的歷史課本較少意識形態的內容,與當前的政治目標一致。”這簡直是荒唐。歷史課本就是要重視意識形態和國家認同。一位在中國的西方留學生問一位中國同學,如何看待雷鋒等民族英雄。中國大學生回答說:“雷鋒已過時。”那位西方留學生說,不尊重自己民族英雄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從美國回來的人說,在美國青年特別是大學生中,知道雷鋒的人比中國多,雷鋒在美國青年中比在中國青年中更受尊敬。一些美國青年學習雷鋒比中國青年更真誠。這種說法雖然不盡正確,這種現象雖然不是主流,但是值得關注。
精神境界:崇尚奉獻、勇于犧牲
崇尚榮譽,在精神境界上,就是崇尚奉獻、勇于犧牲。軍人的榮譽來源于戰斗,只有具備勇于犧牲的戰斗精神,才能獲得榮譽。
一支軍隊,如果沒有戰斗精神,就不會有榮譽;一支軍隊,如果喪失戰斗精神,就必須會喪失其曾經有過的榮譽。
拿破侖把勇敢視為“軍人的第一美德”。在德國崛起的過程中有兩個著名人物曾經帶著毒藥上戰場,一個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他每次出征,都隨身帶著毒藥,告訴部下他將支持到最后再服毒自盡;另一個是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抗日戰爭之所以打了八年之久,與日軍強大的戰斗力不無關系,這其中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增強他們的戰斗力起到了關鍵作用。日本武士隨身佩帶兩把刀,一把是長刀,是指向對手的;另一把是短刀,是用于在失敗時切腹自殺。二戰后期,美國原來準備用一年時間在日本登陸,但日本軍隊拼命抵抗,使美國軍隊遭受重大傷亡。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認為,要實現在日本登陸的目標可能要犧牲50萬美國人的生命。這也是迫使美國人對日本扔原子彈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來就不缺少勇于犧牲的戰斗精神。他們不僅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趕走了國民黨,建立了新中國,更是在朝鮮戰爭中敢于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軍隊亮劍交鋒。志愿軍在嘹亮的沖鋒號聲中,排山倒海、像潮水一樣前赴后繼,令美軍上下驚奇不已,不得不承認中國軍人是世界上最勇敢的軍人。
崇尚榮譽,勇于犧牲,一個重要方面,是尊重烈士,緬懷先烈,善待烈士親屬,烈士,是敢于犧牲的象征,是為勝利作出最大犧牲卻不能共享勝利喜悅與成果的英雄。那些有幸享受勝利后幸福生活的人,要記住那些曾經為了和平而犧牲生命的人。但是在高度市場化、商業化的今天,一些人卻缺乏對烈士的感情和尊重,有些人為了賺錢,竟然開發烈士陵園作為商業墓地。
中華民族有崇敬先烈的優良傳統。但是在現實中也有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例如,一些長眠于跨越邊境幾十年的烈士,親人由于經濟困難買不起車票,有的20年沒有去掃墓。1974年在西沙海戰中犧牲的18位烈士,在那場戰爭結束38年后的今天,除了少數幾家到烈士墓祭奠過,其他烈士的親屬都沒有條件和機會去祭奠一次。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失敗以后,沉默了半個世紀,但是從2000年到2003年卻連續舉辦紀念朝鮮戰爭的各種活動,并且宣揚這是“向朝鮮戰爭老兵及其家人表明,一個知恩圖報的國家記住他們50年前所做出的貢獻和犧牲”。而在這個時候,中國國內卻出現了否定抗美援朝正義性的論調。這是十分悲哀的。美國人發動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是侵略戰爭,美國又是失敗者,但是他們對于這兩場戰爭中的死亡者,依然給予尊敬和紀念。在美國華盛頓,有越戰和韓戰紀念碑。這兩座紀念碑的主題是:自由并非沒有代價。韓戰紀念碑上刻著的數字是:陣亡:美國54246人、聯合國軍628833人;受傷:美國103284人、聯合國軍1064453人;失蹤:美國8177人、聯合國軍470267人;被俘:美國7140人、聯合國軍92970人。在越戰紀念碑長達200多公尺的黑色碑石上,刻著全部5.8萬多名戰死軍官和士兵的姓名。這個紀念碑是由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的外甥女、華裔女設計師林櫻設計的,當時她還是耶魯大學建筑系四年級學生。在韓戰紀念碑上有一名銘文:“我們的國家以它的兒女為榮,他們響應召喚,去保衛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的國家和他們素不相識的人民。”美國人對于在失敗戰爭中死亡的軍人所給予的尊重,反映了他們的軍事文化。
烈士,是最勇敢的戰士,對烈士的尊重和褒獎,是對戰士的最大激勵和鼓舞。一支尊重烈士的軍隊,才會有更多勇敢的戰士。一個尊重烈士的民族,才會有勇敢作戰的軍隊,才會有不怕犧牲的軍人。素質才能:崇尚優秀、拒絕平庸
崇尚榮譽,在素質才能上,就是崇尚優秀、拒絕平庸。軍人的榮譽,不僅來源于不怕犧牲的戰爭精神,而且來源于優秀的素質、卓越的才能。在戰場上,既需要有“兩軍相逢勇者勝”的勇氣,又需要有“兩軍相逢能者贏”的才能。勝利和榮譽,是軍人勇敢和智慧的結晶,是精神和能力的結合。解放軍過去在武器裝備上能夠以劣勝優,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素質才能上以優勝劣,在統帥的戰略運籌、指揮員的戰役指揮、戰斗員的戰術發揮上,高于對手、優于對手。
拋開意識形態的分野和戰爭的性質來分析職業軍人的素質與軍隊戰斗力的強弱,可以看出,凡是戰斗力比較強的軍隊,往往不是仰仗其先進的武器裝備,而是得益于較高的人員素質。在世界軍事歷史長河中,能稱得上是“雄師勁旅”的,比較公認的是愷撒時代的羅馬軍隊,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軍隊,拿破侖時代的法國軍隊,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以及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的中國軍隊。以色列軍事專家克里費德寫了一本名為《戰斗力》的書,他認為,直到今天,無論哪一個國家的軍事專家對德國陸軍的評價都是最高的。二戰前,德國陸軍單位運輸80%依賴馬拖,甚至作為德國陸軍先鋒的裝甲師,其戰車大約有2/3都是以訓練為目的而設計的,所以德國軍隊打的是一場“窮人戰爭”。雖然在人力和物力上都處于劣勢,德國軍隊卻憑借超強的戰斗力,在6個星期內就擊敗法國。后來聯軍以壓倒優勢用4個月的時間才把行軍驅逐出法國。在蘇德戰爭中,數量處于劣勢的德軍只用了5個月的時間,就打到莫斯科城下,而蘇聯軍隊卻整整用了20年半的時間才把德國驅逐回原來的戰爭發起線。德國軍隊在打敗仗時的表現,可能比打勝仗的時候更令對手欽佩。當他們面對3倍5倍甚至7倍于已的敵軍時,仍然能夠挺身而戰,他們不逃跑、不潰散,始終服從命令。在戰爭末期,德軍許多將領感覺到希特勒已經接近瘋狂,他們明明知道勝利無望,失敗難免,但是德軍在戰場上依然奮戰不屈。德軍許多作戰單位僅僅剩下編制人數的20%,仍然維持強大的團結力和抵抗力。一些軍事專家對德國在二戰中60場戰斗的定量分析表明,在同等裝備的情況下,德國士兵的相對戰斗效率是蘇軍士兵的2.5倍,是美國和英國士兵的1.2倍。一些軍事專家認為,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是最后的勝利者,但是從戰斗力的觀點來分析,德軍應該排第一名,而美軍則排在其后。
談到德國軍人的素質和德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時,人們都看到了德國軍隊總參謀部的作用。參謀總是德國人的發明,德國的參謀軍官團聞名于世界,他們是一群真正的精英。1926年德國全國有340名軍官報名參加總參謀部軍官考試,最后只有8名軍官被錄取,淘汰率達到97.6%,而且在學習中仍然有人被淘汰。早在1868年2月,法國駐柏林的武官就向國內報告:“假如戰爭爆發,在普魯士所具有的一切優勢因素之中,最重大和最難以否認的,就是其總參軍官團組織,法國無法與之相比。在下一次戰爭中,普魯士的參謀組織將在普魯士軍隊的優勢因素中成為一個最難對付的因素。”二戰開始時,德國軍隊武器裝備比不上法國,更比不上蘇聯。蘇德戰爭前,蘇聯軍隊武器的數量和質量都超過德國軍隊,蘇聯在西部邊境有300萬軍隊,主要方向西南方面軍的坦克數量是德軍的5.9倍,作戰飛機是1.4倍,火炮和迫擊炮是1.4倍,兵力是1.3倍。戰爭爆發頭半年,蘇軍有500多萬人被俘虜。這其中的原因很復雜,包括有600名蘇聯高級軍官在肅反中被殺害。但是德國軍官的組織指揮能力強,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二戰結束時,德國總參謀部部分軍官在東魯士被蘇軍俘虜,一位蘇軍大尉進入關押戰俘的房間,當他知道對方是德軍總參軍官時,馬上立正敬禮,對德國軍官說:作為一名軍人,我為此生能夠與德國國防軍作戰,感到榮幸。德國參謀用他們世界一流的作戰指揮能力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崇尚才能,就要使解放軍群英薈萃、人才輩出,成為精英型軍隊。美國企業界可以稱得上是國家精英集中的地方,其經理階層中獲得碩士以上學位的人占總數的19%,而在美國軍隊,準將階層的軍官中獲得碩士以上學位的則占總數的88%。美國軍隊的高素質可見一斑。解放軍要有能征善戰的部隊,要有文韜武略的軍事家,要有杰出的將才,要有高素質的新型聯合指揮人才,要有世界一流的專家人才,才能成就一支真正的“雄師勁旅”。
進取動力:崇尚理想信念、重視精神激勵
崇尚榮譽,在進取動力上,就是崇尚理想信念、重視精神激勵。軍人的榮譽,在本質上是一種輿論上的褒獎,是一種社會的尊重,是一種精神上的激勵。崇尚榮譽,就是崇尚理想信念、崇尚精神激勵、崇尚道德情操、崇尚人格魅力,與那種崇尚物質、崇尚金錢、追逐個人得益的思想導向完全不同。
這些年,有些軍隊中出現了看重獎金、看輕榮譽,人民幣升值、軍功章貶值的現象,甚至認為獎一個軍功章不如發一疊人民幣,這咱現象的負面影響不可小看。
西方國家是“福利國家”、“福利社會”,他們的軍隊也是“福利軍隊”。中國現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政府不能搞“高薪養廉”、“高薪養官”,我們的軍隊也不能靠“高薪養軍”、“高薪養兵”。必須走艱苦奮斗、勤儉建軍之路。革命軍人從軍保國、愛軍習武的根本動力,是崇高的理想信念。
其實西方國家在運用“高福利”建設軍隊的同時,也十分重視軍人的“高覺悟”。解放軍出版社在1987年8月出版珠《軍隊管理——軍事職業剖析》一書,是20世紀70年代由英國空軍少將唐尼、海軍上將埃伯利、陸軍準將蘭恩以及空軍上校羅賓遜合作出版的軍事理論著作。該書指出:“軍隊必須是一個組織嚴密、具有高度凝聚力并且有非凡士氣和旺盛體力的社會組織,否則即使享受豐富的物質待遇,也是不會和不能夠完成其使命的。”“軍人應對自己的職業具有十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不應把它看成是獲取物質報酬的職業之一,如果采取后者態度,那就要經常比較物質報酬,使軍隊報酬與其他職業保持一致。這并不是說,一支軍餉極低的部隊能夠成功地招募到新兵,而是說,一支軍隊單靠物質刺激是走不了多遠的。”“一支武裝部隊,必須更多地依靠社會責任感以及職業奉獻精神為動力,而不僅僅靠物質酬勞,這就要求形成一個凝聚力很強、聯系密切的系統。”,美國二戰中那些名將,大多是在戰前的和平環境中,不受地方高收入的引誘,不為自己職務升遷的緩慢而見異思遷,而是在一種理念的支持下,長期默默無聞地按照優秀職業軍人的要求造就和準備自己,終于在二戰中展示才能,建立功勛。所以,優秀的一流軍事人才,是由高尚的精神造就出來的,不是由物質和金錢堆砌出來的。崗位實踐:崇尚事業,爭創一流
崇尚榮譽,在崗位實踐上,就是崇尚事業,爭創一流。榮譽,是對貢獻的認定和褒揚,只有那些為黨、為國家、為軍隊建功立業、作出貢獻的人,才能夠得到榮譽。所以,榮譽在本質上是一種付出,是一種貢獻,是一種功業。崇尚榮譽,就是崇尚事業、崇尚功業、崇尚貢獻。
中華民族具有崇尚功業的優良傳統。中國古人認為成功人生要三立:立德、立言、立功。立德,就是要道德高尚;立言,就是要有思想文化上的成就;立功,就是要建功立業,對社會對國家作出貢獻。
崇尚榮譽,不能脫離自己的崗位。本職崗位是實踐核心價值觀、干事業、作貢獻的舞臺。要在本職崗位上爭創一流、建功立業、有所作為。作為軍隊各級領導者,則要帶領部隊科學發展、科學建設,要帶出先進單位、標兵單位,只有每一位解放軍戰士堅守好自己的崗位,我們的人民解放軍才能成為一支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勝利之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