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學:在錢學森之后,我們又熟悉了一位姓錢的解放軍科學家,錢七虎同樣也是深悟毛主席之道,對毛主席的持久戰思想尤其熟悉。
錢七虎說:【我軍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敵人先打了我們,我們要保存力量進行反擊,靠什么?靠防護工程。】
這體現了出他對毛主席在《論持久戰》里,關于消滅敵人與保存自己的辯證關系,理解的十分透徹。
錢七虎搞的就是人防工程的理論研究,而且是實戰型的,這正是體現“實踐第一”觀點的。
從地道戰,到人防工程,毛主席領導了富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其中的道,是一以貫之的——“備戰備荒為人民”——是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的。
【新華博客原文】地道戰的道器變通:一通百通
2014-04-25 10:06 jixuie
李克勤(jixuie)題記:我們常說以不變應萬變,那么如果掌握了這個“不變”,就相當于在這一個節骨眼上通了,則一通百通,所謂道器變通的結果就是這個樣子的。電影《地道戰》給了我們很大啟示。
在高傳寶和妹妹正在挖地道時,忽然聽到咚咚的聲音,很快隔壁家的地道就在他家的開了一個口子,鄉親們高興地說:“通了,通了!”
地道無疑就是人民戰爭之道的道的器化,可是如果不通暢,就只能說有道,也有器,但是達不成——道器變通。
這兩張圖,是高傳寶根據大家的設想畫成的地道規劃圖。
這實際上是一套地道體系,可以防水/防毒,并且地下和地上相通。
能守,更能攻,并且可以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由此,我們想到地道戰實際上其成功之道就在于將地下與地上連成一片,地上雖然與地下不同,但卻——相通。
這個相通,就超越了相同與相異的對立,從而實現了辯證的統一。
這難道不是道器變通嗎?
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1/我們不能一遇到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不同,就抵觸,就反感,而是要想辦法找到相通之處,進而找出相同之點,這是現代溝通理論里講的跨文化溝通的起點。
順便說一句,即使到了非要打仗不可的地步,就像地道戰時的抗日戰爭時期,也不是為了地道戰而挖地道,挖地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滅戰爭,包括消滅地道戰。
我們一定要分清目的與目標的區別,目的更多是道層面的,目標則是器層面看得見摸得著的。
地道戰的目標是消滅日本鬼子,消滅日本鬼子的目的是什么呢?
《論持久戰》里有一段話,高傳寶在《地道戰》里帶領大家學習過“戰爭目的中,消滅敵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為只有大量地消滅敵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作為消滅敵人之主要手段的進攻是主要的,而作為消滅敵人之輔助手段和作為保存自己之一種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戰爭實際中,雖有許多時候以防御為主,而在其余時候以進攻為主,然而通戰爭的全體來看,進攻仍然是主要的。”
毛主席在后面還指出:“我們的戰爭,在于力求每戰爭取不論大小的勝利,在于力求每戰解除敵人一部分武裝,損傷敵人一部分人馬器物。把這些部分地消滅敵人的成績積累起來,成為大的戰略勝利,達到最后驅敵出國,保衛祖國,建設新中國的政治目的。”
2/世界上的人和事,很多初看起來都是不同的,似乎沒有什么聯系,但是經過仔細琢磨,慢慢就會發現相通之處,其實我們身處同一個宇宙,我們都是人,那么自然本身是相通的,而人本身也同樣也有相通之處,關鍵是要有所發現——發現相通之處。
我們需要在更大范圍內來看待我們處在的自然/社會和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約束了我們自己的思維,拘泥于狹隘的自私自利行為,那么我們就很難與人溝通,尤其是不能與陌生人,與和自己不屬于同一個文化范疇的人溝通,那么我們就會錯過許許多多的機會,包括商業機會。
這樣當然也就很難道器變通了。
我們中國古代有一部經典《禮記 樂記》,其中指出:“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這里面有個觀點,也是一種方法,一種解決問題的道,就是樂,音樂的樂,這個東西不可少。
全世界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就是音樂語言。
正如在地道被挖通之前,我們聽到的是咚咚的聲音,高傳寶他們聽到的就如同音樂一樣,那就是心靈的聲音,心有靈犀一點通。
這里面的傾聽的重要性自然顯現。
所以,我十分喜歡高家莊的老百姓那興奮的聲音:通了,通了!
每到此時,我似乎也通了。
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有兩個口號在全中國深入人心,一個是“備戰備荒,為人民”,一個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1965年6月16日,時任國家計委第一副主任的余秋里趕到杭州,向毛主席匯報“三五”計劃的設想。在座的有周總理、彭真、陳毅、李先念、薄一波等。小計委參加匯報的有李人俊、林乎加、賈庭三。余秋里重點匯報了“三五”計劃的方針任務、建設規模、主要指標和在編制計劃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匯報過程中,毛主席不時插話,對計劃工作作了很多指示。
毛主席最后強調說:要留點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對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緊。把老百姓搞翻了不成。這是個原則問題。總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喪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災荒。計劃要考慮這三個因素。脫離老百姓,毫無出路。搞那么多,就會脫離老百姓。
這是毛主席第一次比較明晰地提出“民心”“備戰”“備荒”問題,也是余秋里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國家計委對“三五”計劃的投資項目和主要生產指標進行了調整,余秋里7月21日向國務院作了匯報。
8月23日,余秋里參加國務院第158次全體會議,聽到了周總理關于毛主席“三句話”的闡釋和概括。周恩來說:“主席要我們注意三句話,注意戰爭,注意災荒,注意一切為人民。這三句話,我把它合在一起順嘴點,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
周總理闡述了三者的內容和關系。他說,備戰、備荒,落實到為人民。要依靠人民,首先要為人民,為人民是最基本觀念,任何事情要想到為人民,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備戰、備荒、為人民”是一個整體。備戰是階級斗爭,包括國內國外的。備荒是同自然作斗爭,使工農業真正過關。一切靠人民、為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這是最可靠的。
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轉發國務院11月24日《關于糧食問題的報告》時,傳達了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扛起反元大旗時,其謀士朱升給朱元璋建議:“高筑墻、廣集糧、緩稱王。”朱元很好地采納了這個建議。
“高筑墻”的意思不是在四周修筑防護式的圍城,而是建立好鞏固的根據地,包括各種物質準備、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從而凝聚人心,凝聚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緩稱王”,是一種策略,如稱王太早,既會受到元朝軍隊的圍攻,還會受到陳友諒等各路起義英雄的打擊,俗話叫“槍打出頭鳥。”
朱元璋的“高筑墻、廣集糧、緩稱王”是一個好的方略。大凡好的方略都是因時順勢而定,帶有歷史階段特征。
毛主席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不僅在當時具有重大意義,就是在今天看來,也還沒有失其價值。
這次錢七虎得獎,也說明了問題。
李克勤(jixuie)后記:從地道戰,到人防工程,在毛主席持久戰思想指引下,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創造性地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新型人民戰爭的格局。自然涌現出一批人民科學家。這樣的科學家深諳“備戰備荒為人民”之道。軍民一起道器變通,是毛澤東文化的特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