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重工業有較明顯的戰略色彩,外資在我國重工業領域的并購行為受到較大阻力。而輕工業的開放程度較高,外資擴張勢頭較為明顯。另一方面,輕工業門類眾多 (包括44個子類),且多數具有勞動密集性質,故外資在我國內市場不可能做到“通吃”,各門類的情況差別較大。
在已經放開的行業中,外資在不少領域占領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有的領域已被外資壟斷,有的由少數外資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在工業39個行業中﹐“三資”企業在19個行業的銷售額已超過30%。
日用化學品:
全國四大年產8萬噸以上的洗衣粉企業,三家被外資收購。美國寶潔系品牌占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基本消失。如沙市日化總廠的活力28,銷量曾占我國濃縮洗衣粉市場80%,由于政府輕率強令企業合資,導致品牌喪失。
美加凈(上海家化):原占國內市場20%。1990年上海家化與莊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莊臣擱置,上海家化的銷售額從3億元驟降至600萬元,只得花費巨資回購美加凈商標。
小五金:
法國SEB并購蘇泊爾:蘇泊爾壓力鍋,銷售額占全國40%,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等稱號,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2006年,法國 SEB(世界小家電的頭號品牌)以2.4億歐元購得蘇泊爾61%的股權。中國五金制品協會烹飪炊具分會3/4會員隨即聲明:此并購案違反《外國投資者并購 中國境內企業規定》關于“并購導致一方市場占有率達到25%”紅線,威脅廣大中小企業生存。商務部對此案進行了反壟斷調查后,于2007年正式批準。
干電池:
南孚電池:前身是福建南平電池廠(1988年與華潤等公司合資組建有限公司),從200萬資本起家,迅速發展,到2000年占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堿性電池生產商。
1999年,南平市政府搞產權改革、“靚女先嫁”,聯系中金公司之鼎暉、摩根士丹利、新加坡投資、荷蘭投行(共占49%股權),與中方股東在香港組建“中 國電池”。此后至2005年,中方股東相繼向外方股東出讓所持有股權,南孚72%的股權落入其競爭對手“吉列”手中。原總經理黯然隱退。此后又數度轉讓, 由美國寶潔集團控股。一個處于巔峰期的行業龍頭企業因盲目“引資改制”,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成為外國資本玩家的籌碼。
飲料:
國內原有9大碳酸型飲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收編,外資飲料已經占領我國飲料市場70%以上的份額。
2009年,可口可樂意圖控股匯源果汁(占國內純果汁市場的50%、中濃度果汁市場的38%、果汁飲料的20%),被商務部禁止。這是2008年反壟斷法頒布以來首個未通過的收購案例,居然引起國內經濟界的一片批評。
啤酒:
1990年代,各外國啤酒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受挫,后改以參股并購方式滲透。至2006年,國內六十多家大中型啤酒企業已全部引進外資或與外商辦合資企業。全球知名啤酒商SAB、AB、英博、嘉士伯等已占領中國啤酒市場50%以上市場份額。
華潤啤酒在中國大陸擁有34個生產基地,產能超越燕京、青島,居中國啤酒第一位。華潤啤酒又由南非SAB(居全球啤酒業第二)絕對控股。
美國AB公司(占全球11%市場份額)于2002年與青島啤酒簽約,青島啤酒向AB發行1.82億美元定向債券,7年后可轉為股權,AB遂持有青島啤酒 27%的股權。AB還收購了武漢的中德啤酒廠;收購哈啤全部流通股份和受讓SAB所持有29.6%哈啤股權,成為哈啤第一大股東。從而對青啤施加更大影響 力,威脅燕京啤酒。
肉制品:高盛并購雙匯,占行業主導地位
雙匯集團是漯河市國企全資控股企業,國內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下屬核心企業“雙匯發展(上市公司)”,由漯河市政府、雙匯集團(35.72%)、漯河海宇 投資(25%)共同持股。2006年12月,商務部批準:漯河國資委將其持有的雙匯集團全部股權轉讓給香港羅特克斯(高盛51%,鼎暉49%);同意海宇 將其持有的雙匯發展25%股權轉讓給羅特克斯。羅特克斯遂持有雙匯發展60.72%股份。高盛通過這種方式,繞過“要約收購不超過30%”限制,拿下了雙 匯發展的控制權。高盛已持有中國雨潤(雙匯的最大競爭對手)13%的股權,高盛對這兩個企業整合后,將在中國肉類加工業穩居主導地位。
雙匯的發展歷程,證明國有企業一樣可以做好做大。已經是上市公司、已推行了股權激勵機制,并不缺現金分紅,賣給外資原因何在?管理層對公司的貢獻很大,但不能將此作為借助外力搞變相MBO(管理者收購)的理由。
雙匯作為外資企業,照樣收購病死豬制香腸賣。2011年被媒體曝光后,輿論的追蹤不久就銷聲匿跡,和前一年的“三聚氰胺”風波,形成鮮明對比。
感光材料:
1998年柯達與中國政府簽訂“全行業收購協議”,柯達并購除樂凱以外的6家國內感光材料廠。2003年柯達最終收購樂凱20%股份,占領中國膠卷市場50%以上份額。
樂凱創業于上世紀60年代,是中國感光材料支柱企業之一。1994年,美國柯達進入中國。1998年,為對付占國內48%市場份額的富士通,柯達向中國政 府提出“全行業收購計劃”,柯達向中方支付資產轉讓和經濟補償費3.75億美元,與中國7家感光企業中的6家進行合資合作(樂凱除外),使樂凱陷入孤掌難 鳴的境地。此后柯達并沒有履行增資與轉讓技術的承諾,卻封鎖了其他外國技術的引進,使中國的感光業錯過了最佳發展時機。2003年10月,樂凱最終向柯達 出讓樂凱膠片20%股份。中國感光企業全部進入柯達陣營。只是不久之后,數碼相機的興起替代了膠片相機,這一頁歷史才淡出人們的視野。
外資滲入國有糧食流通系統
我國加入WTO條款規定,中國向外資放開糧食流通領域的過渡期限截止為2008年。國際四大糧商,在掌控了中國大豆壓榨加工和定價權之后,又謀求與“中儲糧”合資,控制投資中國的糧食產業。
中儲糧是國有糧食購銷機構,功能為平抑農產品價格、農產品進出口;直接管理著中央在地方的糧庫(糧食收購單位),以糧食收購價格影響糧食流通價格,與其地 位相當的企業是中糧集團。四大糧商謀求參股中儲糧,目的在于控制整體糧食產業鏈。嘉吉正在布局中國化肥市場,試圖通過控制化肥等農資控制糧價。
近年來以國有糧食系統為主體的農村糧食合同訂購大幅度削減,農村糧食的收購基本靠私商承擔,基層糧站無事可做,生存困難,只能出租倉庫收取租金。從 2005年起,外資乘虛而入,利用現成的國有購銷儲運網,將勢力深進糧食流通領域。據報道,河北、山東、江蘇等地基層糧站,紛紛尋求和外資合作。合作方式 是:“由外商出資金,確定收購價格和糧食質量、等級,糧食局下屬的國有糧庫出人力和倉儲力量,收購的糧食儲存在國有糧庫的倉庫中。至于糧食怎樣處理,由外 資說了算”。
如果大量的儲備糧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即使擁有大量的國家儲備也不會對市場調控造成影響,這會使穩定糧價具有相當難度。
(作者: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