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以連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改革開放
每當說到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時,現在各種宣傳媒介一個固定的前置定語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其隱含的意思或者說容易產生的歧義就是“改革開放是劃時代的變革,因為此前不改革不開放所以沒有這么大的發展成就”。那么自然要問“改革開放”是一蹴而就的嗎?昨天沒有今天一說開始隨即就法力無邊,功效奇特嗎?
辯證唯物主義在分析事物時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連續的發展的觀點。發展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廣延性的交替。從內容上來說,發展是事物在運動形態、結構、功能、關系上的推陳出新。表現在具體事物上,則為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那么以此來看,“改革開放”是不是也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呢?顯然是不爭的事實。
“改革開放”作為一個過程同任何事物一樣,都有它的起始、發展、成熟階段。因此我們在談到今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時不能忽視它的起始階段,沒有前三十年的謀劃運作,開工奠基,哪有此后的大發展大成功?
改革即改變與革新?,F常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以次論之,新中國最大的改革莫過于解放初期的政治經濟改革。在政治領域,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兩項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構建起新中國的政治制度體系;在經濟領域,通過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體系與基本經濟制度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70多年來我們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根本在于70多年前黨領導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那么中國的對外開放又起始于何時呢?社會流行的最佳答案是:中國對外開放起始于1978年。如果說大張旗鼓的開放始于1978年這是沒有爭議的,但不能說新中國1978年以后才對外開放,因為這是違背歷史事實的。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毛主席就開始謀劃布局開放了。
1956年爆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使得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深刻的危機。此時,毛主席正在廣東省視察。他站在當時叫蛇口,也就是如今叫深圳的那個小漁村,對當時中南局的負責人陶鑄說,現在資本主義正發生危機,可以不可以把香港閑置的資金吸引過來一些發展我們自己呀?讓他到這里來投資嘛!你給中央打個報告。陶鑄同志點點頭。這可能是新中國最早的開放動議了??上в捎诜N種原因,毛主席的這個極具前瞻性的設想,沒能得到實施。
另一件事同樣也是發生在1956年。1956年10月1日,毛主席在會見杜洛克率領的法國共產黨代表團的時候問杜洛克:“你看法國政府能否擺脫美國干涉,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在貿易上能把成套設備賣給我們,很久還是不很久,你如何估計?”
毛主席進一步說明,“我們想要與法國進行的交易不是指一般的做生意,是說替中國設計工廠、供應裝備、安裝裝備并教會中國工人開動機器。”
杜洛克回答:“我們在這方面可以做一些工作。”
毛主席的這兩段話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講的,比最佳答案的1978年要早20多年。在這兩次談話中,毛主席雖然沒有明確用“開放”這個詞,但表述的內容毫無疑問都是圍繞“開放”展開的。
從這些談話中,毛主席不僅提出了“開放”的設想,而且還有具體的措施。比如引進外資,請外國人幫助我們建工廠、教中國工人技術等,不都是后來“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嗎?
這是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我們不能簡單地說開放起始于1978年。是否可以這樣認識,1978年以前的開放是艱難的破局式的開放,此后的開放則是乘勢而起的開放。
因此我們在對待改革開放上必須堅持持續發展的觀點,要把改革開放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來認識理解,既要看到它發展成熟階段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忽視乃至否定它起始階段的奠基之功,這才是辯證唯物主義者應有的態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