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之倉、氣血之海,與脾合稱為“后天之本”。胃之受納腐熟功能正常,表現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榮潤,脈象不浮不沉、從容和緩、節律一致,謂之有胃氣也。臨床常以胃氣之有無而斷預后之吉兇,即“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故臨證處方用藥應切記“勿傷胃氣”,否則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胃病者,多為外感寒邪、飲食停滯、情志不遂及脾胃平素虛弱等致胃氣壅塞,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而發。初期多為實證,久則虛實寒熱錯雜。常見癥狀有心下疼痛或痞滿不適,不思飲食,噯氣吞酸,惡心嘔吐,呃逆打嗝或腹痛泄瀉等。胃病依其證候分類之不同,治法亦當各隨其證。如《醫學正傳》云:“氣在上者涌之,清氣在下者提之;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培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蘭室秘藏》論“胃脘痛”之治法:“大旨不外益氣、溫中、理氣、和胃等。”故脾胃之病癥治法各異,然其要實為一也,皆賴脾以升為健,胃以降為順,使其升清降濁如常,受納腐熟水谷、運化精微而布達四肢百骸,濡養五臟六腑。
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人體氣血之有無,五臟六腑之強弱皆賴脾胃之強弱。《靈樞·玉版》言“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故治療百病皆以固護胃氣為要。正確辨證論治時,應視胃氣之強弱,病情之輕重緩急而選方,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則會傷脾礙胃,加重病情。尤其對于腸胃機能衰弱的人在處方時要盡量避免用苦寒峻烈,有損于胃氣的藥物。如《四圣心源·真藏脈義》云:“蓋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氣也。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故仲景垂訓,以少陰負趺陽為順。少陰水勝,則火滅而土敗也。自醫法失傳,后世庸愚,乃滋陰瀉陽,補水滅火,以敗胃氣。”“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氣虧敗,四子失養,脈見真藏,則人死焉。故四藏之脈,必以胃氣為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因胃為后天之本,故“治病求本”亦指固護脾胃之氣,使其升清降濁,化生氣血精微。胃氣足則正氣足,正氣足方可大膽攻邪。若風寒濕痹之人加之脾胃平素虛弱,胃陰虧耗,切忌長期服用辛溫燥濕除痹之藥,因胃喜潤惡燥,辛溫燥濕之藥會加重胃陰虧耗之象。故應先健脾滋陰和胃,脾胃健則易于邪攻。如《景岳全書·飲食門》云:“且凡欲治病,必須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惟藥不能行,必致元氣愈傷,病必愈甚,盡去其能,必于死矣。”
《脾胃論》:“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即泛指人體一身之精氣。夫精者,生之本也。若人之精氣充盛,則內腠閉拒,邪不可干,雖病則正氣勝邪,易于選方用藥。故平素起居飲食以固護胃氣為要,胃氣足,元氣盛,氣血旺則百病自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