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爭論,我今日之說也僅為自身在臨床實踐中的見解。
我從小受經(jīng)方派的影響較重,在我的處方中也常能見到或多或少經(jīng)方派用藥的痕跡。就如今日,我談此問題,也是先引經(jīng)據(jù)典:
學中醫(yī)者尊崇的醫(yī)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最后一條397條云: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說:病人脈像已恢復正常,卻在傍晚時出現(xiàn)微煩的情況,這是因為疾病初愈,又過分地讓病人進食,脾胃之氣還弱,不能消化水谷,這時減少進食量其煩就會好的。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內(nèi)經(jīng)》云:虛則補之,損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這句話是說,人有虛損的時候,就要補。氣不足都就要補氣,精血不足者就要補精血。
這兩種說法都出自學中醫(yī)者所尊崇的經(jīng)典名著。初看,兩種說法有矛盾,實則這兩種說法是統(tǒng)一的,是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的理解。
平時查閱文章時,看到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臨床病例:
說是一個患者,因嚴重支氣管感染,大劑量抗生素后,發(fā)后了過敏反應,出現(xiàn)了喉頭與支氣管痙攣,后經(jīng)搶救痙攣消除,心肌炎表現(xiàn)與心電圖也好轉,病情轉危為安了。但是這一折騰,患者的元氣大傷了,表現(xiàn)為時常出現(xiàn)大汗,伴有頭昏,胃口也差,全身無力,稍動則心悸氣短。
很明顯的這種情況屬于危重病后常見的氣陰兩傷。該文章的作者以參麥飲為主方,并重用人參補氣補陰,開了5帖,囑其一天帖。其用意也正如歌決所說:參麥麥味與人參,保肺生津又提神,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烹。
該文作者繼續(xù)說到:服藥后,第三天,患者上述不適的癥狀反而加重,臥床不起,只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了。患者家人亂作一團!好在這位作者在當?shù)匾菜阒嗅t(yī)拿得出手的人物,患者家人也沒臨陣換將。他原方?jīng)]變,將人參換成藥性很輕,很柔和的黨參,并用了魚腥草,玄參這些清熱養(yǎng)陰的藥物。在補的同時,帶了一些清瀉的藥。藥后,患者又慢慢的恢復了正常。
用法本沒有錯,但這樣一位剛搶救過來的危重患者,一天一帖藥,病人的身體是接受不了。正確的處理,僅當開藥一帖,囑患者三天左右服完,每天少量的緩緩服用。則又順了“藥性”,也順了“人性”!
我想現(xiàn)在朋友們都較清楚了大病后能不能補。這正如我在《腫瘤患者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一文中闡述的思想一樣:
8個字:“投其所好,順應生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