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競爭?
應該說,競爭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概念和話題。在我國古代的《莊子·齊物論》中,就存在“有競有爭”的說法。郭象對此注曰:“并逐曰競,對辯曰爭。”田徑運動中就有一個項目叫競走,就是比賽誰走得更快,能夠拿到冠軍,誰就獲勝。在《辭海》和《漢語大辭典》中均就其本義,解釋為互相爭勝。所以競爭的一般含義就是互不相讓,壓倒對方,一直到取得最后的勝利為止。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就使用了“競爭”和“壟斷”這兩個范疇,還提到了優勝劣汰的規律。競爭充滿著自然界,也充滿著社會界,它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生物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
二、老子《道德經》中的競爭思想非常豐富
老子的《道德經》短短五千言,洋洋灑灑,里面充滿了辯證法思想和辯證思維方式,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關于“爭”,“辯”和“競爭”的思想在《道德經》中多有提及,幾乎隨處可見,而且精彩絕倫。
老子反對競爭嗎?縱觀《道德經》全文八十一章,仔細閱讀會發現老子其實是不反對競爭的,他反對的是那種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爭斗的不正當競爭和惡性競爭,是挑起人們過多欲望,讓人心變得浮躁,充滿貪欲,讓天下不寧的競爭。所以老子說: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第三章》)意思是說,競爭可以,但是不要見財起意,在競爭中必須“不為盜”,“心不亂”,做到了這些就沒有什么問題,正當合理的利益人人都可以去爭。如果“為盜”,“心亂”那就會壞事,因為一爭,問題就出來了,就會讓人心思浮躁甚至大亂,就是你爭我奪和你死我活的斗爭,這樣天下就難以安寧了。
“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三章》)圣人治理天下,要凈化人民的心思(思想),腹里飽足,血氣淡化,強筋壯骨。使人民常常處于不妄想、無貪欲的狀態,那么,即使有那些自作聰明,賣弄學問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遵從自然無為之道,按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辦事,則天下沒有治理不好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第八章》)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于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競爭。它處身于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競爭必然伴隨著大量不正當行為,有時候甚至是不擇手段,這樣必然是違法亂紀,錯漏百出,所以唯有不爭不競,方能無過無失。這里的尤,也可以解釋為“憂”,不爭不競,無過無失的人,一生無憂,幸福快樂。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二十二章》)正因為不競不爭,所以天下沒有能與之競爭的。欲望太多,要實現你的欲望,必然會與他人進行殘酷的爭奪和競爭,永不知足,所以痛苦會伴隨一生,這就是欲壑難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六十六章》)不競不爭,謙卑虛己,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件寶貝,持守不渝。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在這世上爭強好勝,為人之先。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老子·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會殺氣騰騰,善于打仗的人不用氣勢洶洶,神機妙算者不必與敵交鋒,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之下。這就叫不爭不競之美德,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時便如此啊!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上天的道,總是在不競不爭中得勝有余,在無言無語中應答自如,在不期然時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飄渺的大網,稀疏得似乎看不見,卻沒有什么可以漏網逃脫。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上天之道,有利于天下,而不加害于天下。圣人之道,是為了世人,而不與世人相爭。
還有諸如“善者不爭(辯),爭(辯)者不善。”(《老子·第八十一章》)認為人們之間不要爭來爭去,每個人努力完善自身,自然就能自勝,自勝者自然強大。人類要與自然界爭生存,謀發展,而不是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殺戮。
老子不贊成不正當競爭就是天之道,相反,他認為不正當競爭只是人之道,而人之道如果違背了天之道,就會天下不太平,災難降臨。如他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人類社會應該順應天之道而不是人之道,人之道這種損不足以奉有余的做法是違背自然規律也是違反社會發展法則的,是畸形的發展模式,非健康的生存之道,最終會危及人類社會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老子在這里所講的天之道相當于自然法(天法),人之道當于社會法(人法),社會法(人法)必須符合自然法(天法),才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價值,否則,自私自利的人之道——奉有余而損不足,必然會導致陰陽失調,社會失序,國家不穩,文明泯滅。
除了道家的老子反對不正當競爭,諸子百家基本上都是反對不正當競爭的,通常所說春秋諸子百家爭鳴,一般是指理論上的爭辯和爭鳴,而不是指利益上你死我活的爭斗,諸子百家爭鳴的目的是為了諸侯國尋求治國之道和強國之術,或者說是為了尋找治國真理,而不是要人與人之間進行你死我活的斗爭,甚至于發動戰爭。如儒家的孟子就說過,“上下交爭利,則國危矣”。對于名利,爭來爭去的結果,很可能會遭致亡國的大禍啊。墨子一生奉行的就是“兼愛,非攻”的主張,身體力行,國與國之間(當然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和平相處,所以,墨子也是反對戰爭和不正當競爭的。
其中老子《道德經》中“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最為精妙的。“夫唯不爭,故無尤。”甲本作“唯不靜,“爭”、“靜”二字音義兼通。無尤,《玉篇》:“尤,過也。”《易、賁》:“終無尤也。”猶言無過失。這里“尤”字最初是指“特殊”的意思。奇特,超出一般范疇的叫“尤”。比如一個人長得特別漂亮的,可稱之為“尤物”,就是超出一般的規范,非常與眾不同。一般女孩子長成像天仙的樣子,就叫尤物。“尤”還可以延伸出責怪的意思,如“怨天尤人”,尤當名詞講時是指犯錯誤,所以在這里,“無尤”就是指沒有犯錯誤,沒有過失。不正當競爭必然伴隨著大量不正當的競爭行為,有時候甚至是不擇手段,這樣必然是違法亂紀,錯漏百出,所以唯有不爭不競,方能無過無失。這里的尤,也可以解釋為“憂”,不競不爭,無過無失的人,往往一生無憂,幸福快樂。所以,老子講究的是更高級的爭,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爭。“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這不正是由于他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道德經》是辯證法的集大成者,其中有太多辯證法的思想和基本范疇,這些范疇往往是成雙成對的,對立統一而且非常玄妙的,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禍相依,凡事要從兩方面對立統一地去看,辯證的看,全面的看,發展的看。后世的法家與兵家都起源于道家的辯證法思想,創造了法家和兵家的輝煌智慧。在這一點上,同是辯證法大師的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就特別欣賞老子的思想,曾經這樣評價:老子是“把哲學融入生活方式的奠基人”,“道”的思想是一種可行的世界管理方法論。正是這種理念和具體實踐,使文化得以傳播,每一個接觸這個概念的人都充滿希望、陽光和熱情,幸福與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不爭思想并非真的不競爭,他更加強調的是一種對待競爭的心境和態度,只有不斷通過建設好自己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從而達到駕馭競爭而非讓競爭擾亂自己心境的目的,真能達到這個心境和目的,競爭者也就不會再受到競爭的困擾和憂慮了。春秋戰國時代,是大爭之世,不可能不競爭,老子所講的不爭是要理性競爭,不能由于不理性競爭而導致天下大亂,那樣的話競爭就是無序的,是導致走向災難的競爭。
老子《道德經》中的爭(或辯)是廣義上的,應該從廣義上來理解,包括爭論、辯論、競爭、斗爭和戰爭等一切涉及對立面的相互關系都包含在內,其中還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生產關系(人之道),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即生產力(天之道)。可以說老子的《道德經》是無所不包的,老子的思想歸根到底是天下太平和大同思想。很多人都喜歡提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天道酬勤等,這些其實都是與道家思想有關的。
共產黨員應該帶頭學習《道德經》,懂得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和治國理政的道理,帶領中國人民一道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三、當代中國社會需要什么樣的競爭思想?
什么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呢?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競爭?團結同類,斗爭異類,這才是競爭法則的根本要義。同類競爭不是競爭,而是內斗和內耗,是自我損耗。所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內部相互之間是不能競爭的,而需要競賽,只有團結一心,彼此合作,目標一致,才有能力與大自然展開競爭或與外部敵對勢力競爭,并取得最后的勝利。
所謂團結同類,斗爭異類,其中的同類是指人民內部的矛盾關系,所謂異類,是指敵我之間的矛盾關系,這兩類矛盾要分清。團結就是力量,分裂即遭滅頂。“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競爭不是在人民內部進行你死我活的斗爭,而是要團結和解決人民內部的矛盾,一致對外。
凡要提高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往往會需要對社會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或變法),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進行改革變法的,凡是已經經過實踐檢驗是真理性的東西就不要隨便再改,而要保持它的穩定性和指導作用,如前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改來改去,改革的結果是走進了死胡同,最后把自己給改死了,導致強大的蘇聯轉瞬間就亡黨亡國了,這樣的改革是歷史的教訓。所以輕易不要提改革,必須要改革也得找準改革的切入口,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多管齊下,目的一定是強國富民,增強綜合國力,以利于提高競爭力。否則,一切危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利于提高競爭力的改革,不僅不是改革,反而會造成倒退,甚至有亡黨亡國之危。所以,歷史上有一個很通俗也很辯證的說法,叫做“不改革,等死;亂改革,找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老子五千言《道德經》有著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揭示了人如何在社會中立身立德,統治者如何治理好國家的方法和深邃道理。一般人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卻能看到里面;一般人通常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卻能看到反面。老子講究精神生活、講求體法自然。他的思想就像荒漠中的甘泉,滋潤了世世代代人的心靈,迄今不絕。老子在《道德經》中是主張競爭的,但是又反對內部的無序競爭,老子所講的競爭是在“天之道”范圍內的競爭,即主要是在治理國家,發展生產力方面與自然界的斗爭,老子之所以反對內部競爭,是反對在“人之道”即生產關系范圍內人與人之間你死我活的斗爭。所以老子主張的競爭是建立在和諧、自然、平等和公平基礎上的競爭,是不爭之爭,不勝而勝的競爭思想,“自古不能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能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考慮的競爭問題就是這樣的大視野和千年眼光,是在戰略層面從長遠考慮問題的大智慧。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也不是無所事事,無所作為,或者完全放任自流,而其本意是順應自然而為,按自然規律辦事,最終目的是要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治大國如烹小鮮”,治理好國家,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才是老子寫《道德經》所最希望達到的目的。所以,老子的“競爭”思想與他的“無為”思想(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的思想)是一脈相承,互相貫通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