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復興,意義將遠大于歐洲的文藝復興
一個人民
在經歷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后,歐洲興起了一場名為文藝復興的思想運動。歐洲黑暗的中世紀開始露出近現代歷史的曙光,從此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啟了西方主導、統治世界的時代。
與中國歷史上的變革一樣,歐洲的文藝復興也是“托古改制”。新興的資產階級出于反封建、教會的需要,假托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藝術為名,發起宣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運動。其核心理念是所謂的人文思想:主張以人為中心,而非匍匐在神的腳下;提出人生的意義在于現實生活,而非追求彼岸幸福;肯定人的欲望、私欲,反對禁欲主義;倡導科學、理性,反對宗教迷信;抨擊封建等級制度,鼓吹自由平等的口號……這些思想明顯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上帝不在他們這邊,而在教會手里,他們當然要反對;暴力工具不在他們手里,而在封建主手中,他們也是要反對的。當時,新興資產階級有什么呢?有商業活動的長處和由此累積的巨額資本。他們在反掉了教會的精神控制、封建的暴力統治后,農奴們看似獲得了自由。但資產階級有辦法,他們可以憑借他們的優勢——商業、資本,在“自由”的新秩序中,占據優越地位,取代教會、封建主的統治,形成資產階級統治(他們也有自己的精神控制、暴力工具)。
當然,資產階級取代封建統治,對歐洲來說也是歷史的進步。農奴們不再禁錮在封建主的莊園里,從生至死甚至祖祖輩輩都隸屬于封建主,而是能夠“自由”地選擇“主人”,為這個或那個資本家所雇傭勞動。極少數人甚至還有可能通過個人努力發財致富,躋身資產階級行列。雖然這和中國古代在疆場上博個封妻蔭子,或是科舉考試中一舉成名的概率差不多,但也算是競爭自由、機會平等了吧。
資產階級取代封建統治的進步性,更主要體現在工業科技上。在沖破了禁欲主義的桎梏后,歐洲人不再匍匐在上帝的腳下,而是在對財富的強烈欲望的驅使下,向大自然進軍。使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產生了所謂的工業文明、科學技術,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豐富的物質財富。
然而,資產階級文化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其在沖破宗教禁錮的同時,也把人的欲望放大至無以復加的地步,使人類深陷物欲之中。所謂的現世幸福,完全以物質為衡量標準。無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外殼已容不下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其實,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已容不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了。這種完全追逐物欲的文化,造成人類自私、貪婪、攀比、競爭、對立、廝殺,先后造成了兩次世界大戰,并有可能爆發新的世界大戰,人類有毀滅的危險。個人主義,人性自私論,使得個體與個體之間,弱肉強食,人類社會成了動物世界、叢林社會。人人焦慮、恐懼、冷漠,似乎只有積聚更多的財富,才會有安全感。人類普遍的不幸福。
人類目前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既非匍匐于神的腳下,又非放任人的欲望,而是具有人的尊嚴理性具有內在道德的文化。既建筑在現實的物質世界,又引領人類精神崇高的文化;既洋溢活力,又充滿和諧的文化;既講究自由、尊嚴,又講究秩序、責任的文化;既追求公正又做到兼容的文化,這種文化,不需向壁虛構,而是一直存在、傳承著的,這就是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有。考察中國文化的精華,是其對公正、公平、崇高、利他、和諧、兼容的追求。中國文化的這些特質,迥別于西方的剝削、壓迫、自私 、物欲、對立、殘殺的文化。凡是符合這些特質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反之就是糟粕。先秦的楊朱學說,講究利己,倒是與西方的資產階級文化本質一樣,是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的學說。雖曾風行一時,但在中國趨利避害的歷史實踐中被淘汰了。雖然市井之中、俚俗之內,有著“有錢能使鬼推磨”“八字衙門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等觀念,但難登大雅之堂,不成一家之言,更沒能成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思想圭臬。
儒家學說是中國古代的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孔子雖講究君臣父子尊卑等階,似乎政治上不平等;但卻也呼喚“不患寡而患不均”,經濟上要求平等。雖然儒家受歷史局限,推崇明君治國,不講民主,但卻要求君主以民為本、節用愛人、保民而王。如若不然,就要“湯武革命”“聞誅一獨夫紂也,未聞弒君也”。后世統治者雖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保民而王的思想,但更極端強調臣對君的絕對服從、忠誠,以維護自己統治。這種一味只強調君的權益一面,而淡化君的義務一面的思想,并非孔子思想的本意。如果閱讀《論語》《孟子》原著,就會發現孔子、孟子幾乎處處都是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勸君主實行仁政的。以致于孟子因為說過“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話,明代朱元章要把他的牌位扔出去。孔孟的思想并非像后來經過統治階級閹割改造的儒家思想那樣,變成禁錮民眾、奴役民眾的精神枷鎖。這是我們要重新闡發儒家思想的地方。儒家思想的性善論,也為我們改變當今社會的叢林法則,締造一個全新社會,提供了美好的想象。孔子的許多倫理準則,也為社會提供了減少人際沖突、和諧人際關系,立下了法則。如毛主席提倡的戒驕戒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其實與孔子的無欲速無見小利、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一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思想是相一致的。
老子思想更是有著原始共產主義的色彩,他激烈抨擊當時社會“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的現實,批判“損不足而奉有余”的人之道,推崇“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天之道。而行天之道的是圣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百姓皆屬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而圣人又是不謀私利的,“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身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沒有自己的利益,真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老子特別批判了私有制社會里各種各樣的偽詐、智巧、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倡導根據人民真正的需要,過淳樸、簡單、和諧的生活。
出身勞動人民的墨子創立了墨家學派,主張兼愛,比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進一步,達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文化和社會風尚的高度。墨家主張尚同,要求天子與百姓上下一心,實行義政,要讓“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反對統治階級奢侈浪費的物質享受,而應過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家反對非正義戰爭,提出非攻思想,一面用說理申述戰爭的危害,一面有自己的戰爭理論和實踐,能夠“以戰止戰”,用正義的防守戰爭挫敗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儒家學派像馬克思主義一樣,有著完備的思想體系,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倫理學、邏輯學、科學體系。墨家不僅是一個學派,更是一個社會團體,他們既宣傳自己的主張,也積極實現他們的主張,他們“摩頂放踵,以利天下” ,有著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由于種種原因,墨家雖一度成為顯學,卻在秦漢以后中斷了傳承。直至近代,才為救亡圖存的仁人志士們發現、闡發,特別是被共產黨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墨家的思想。
兵家的孫武在《孫子兵法》開篇提出軍隊打勝仗的五個條件,“道”居于首位,要求“上與民同意”,即君主要與百姓的利益保持一致。吳起、司馬穰苴等名將,都是愛護士卒的典范。士卒不盡食不食,士卒不盡飲不飲,食與最下等者同,行不騎乘,親裹贏糧,士卒有癰疽者親吮之。毛主席締造的人民軍隊講究官兵平等、愛護人民的建軍思想,就很好地繼承了這一古代兵家思想。
中國的農民起義的頻率、規模也是世界歷史所絕無僅有的。陳勝、吳廣早就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平民呼聲。反抗剝削壓迫,追求公平正義的精神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黃巢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等農民起義都提出了“平均地權”的共產主義口號。這是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的。中國各家學說,哪家不是追求公平正義的呢?哪家不是站在人民立場上維護人民利益的呢?這種追求在《禮記·禮運》中化為了對大同世界的美好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不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寫照嗎?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追求公平正義,連國內的階級壓迫都不能忍受,能忍受外國列強的奴役、掠奪嗎?在近代世界范圍內,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是最勇敢最激烈最可歌可泣最卓有成就的。中國人要的是大同(共產主義),這就是中國人民跟共產黨走、選擇社會主義的原因。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具有親緣關系,如同一個硬幣的正反面。
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文人墨客們,在他們的思想學說中、政治實踐中、吟詩作賦中、藝術表現中,都表達了這種對公平、公正、利他、崇高、和諧、兼容的追求。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表達了詩人對沒有暴政剝削,自食其力、相親相愛、樸實和諧社會的向往,是中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宋代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表現了人性可以利他、崇高所能達到的高度。《岳陽樓記》正因為這種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千古不朽。思想家張載立下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共產主義宏愿。鄭板橋畫上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與關懷,當這種思想遭遇挫折,不得不“拜迎長官、同流合污”時,他便“一官歸去來”,潛心詩書畫,畫出清雅、高潔、有骨氣的竹石來。可以說,沒有中華文化的這種追求公平、正義、利他、崇高、和諧、兼容的特質,就沒有中國至善至美的詩詞、繪畫、音樂、書法、建筑等文化藝術。凡是不符合中國文化特質的,就不是好的文化藝術。
有的人說文化大革命,是革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命,是中國傳統文化浩劫。如果他說的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剝削有理、壓迫有理、朱門肉臭、路有凍骨、主子奴才、三姨四妾、小腳女人、青樓文化、風雅自賞、淺斟低唱的話,那么沒錯,這樣的文化難道不應該革掉嗎?真正的中國文化的精華,是追求公平正義利他崇高和諧的,是暗合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的部分。文化大革命中斗私批修、大立公字,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再次大放異彩嗎?
但是,文革中的人們卻沒意識到這一點,而是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與中國傳統文化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文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批孔,把后世統治者閹割過、打扮過的儒家當作孔子自己的思想進行批判,而沒有從源頭上弄清孔子本身的思想,進行甄別,闡發援引其精化部分為社會主義服務,批判其糟粕部分。這不能不讓人悲哀。孔子雖講究君臣父子的尊卑等階,但更多的是勸君主行仁政、節用愛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追求公平正義利他崇高和諧兼容的思想。本來是能被文革引為援手的,結果卻推向了反動派的陣營,殊為可惜。
雖然紅色文化、無產階級文化一度氣勢磅礴,浩浩蕩蕩,蕩滌一切世間污穢,但如果將自己視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會后繼乏力的。無產階級文化絕不是僅僅因為馬克思寫了本《資本論》,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實踐而形成的。這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而是源自人類對公平正義的渴求,人性中對利他崇高的需要。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更是如此。無產階級文化應將自己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看待,從歷史上的文化中尋找自己的來源,汲取營養,尋找盟友,形成文化統一戰線。不僅是出于策略的需要,也是理論的必然邏輯。
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確實只能生成剝削、壓迫、自私 、物欲、對立、殘殺的私有制社會形態。西方的奴隸社會,是一部分人在內部搞“民主”,好團結一致去掠奪奴役另一部分人;封建社會是利用“上帝”嚇唬人民,借以證明一部分人奴役剝削另一部分人是神的旨意;再到資本主義社會,則用平等自由的噱頭,把所有人編為同等“體量級”的“玩家”,然后自由競爭,弱肉強食,使大玩家通吃小玩家變得天經地義。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資產階級文化,是建立在人性是自私的、人是欲望動物的判斷之上的,這樣的文化必然缺乏像中國文化那樣對公平正義利他崇高和諧兼容的美好想象,只能是在自私自利、追逐物欲、弱肉強食、相互沖突的邏輯中兜圈子,將人類社會壓制在動物世界、叢林社會的層面上。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的良知在反思西方文化造成的血腥與困境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論證得出的,指出了私有制體系必將崩潰,給人類指明了公有制社會的出路。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為社會主義實踐提供了硬件(階級斗爭、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的話,中國文化則為社會主義準備了軟件。馬克思從生產力的發展上,指明了共產主義的必然;中國文化則在文化層面上,解答了共產主義社會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思想文化與社會風尚。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博大精深,資源豐富,魅力無窮,深入人心,如果不利用起來,而為反動派利用了,就太可惜了。現在中國是僅存的社會主義大國(存在修正主義,但尚未改旗易幟),是僅存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大國。社會主義的實踐靠我們自己探索,社會主義的文化靠我們去闡發,我們當然要用自己的思想資源、文化語境去表述馬克思主義。可以說,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當然是精華部分,不可能是照搬,也是一種托古改制),就是振興社會主義,就是改變西方文化主導的叢林法則、動物世界,就是改變人類沉淪物欲、耗盡資源、破壞環境、弱肉強食、自我殘殺、自我毀滅的命運,就是幫助人類擺脫動物化的存在狀態,真正成為有理性、有尊嚴、高貴、真正的人,建設公平正義利他崇高和諧兼容的美好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不可估量,遠大于歐洲的文藝復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