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殺的袁崇煥,別再冤評!
2006年06月06日初記 2012年02月01日重輯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生于萬歷十二年,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人。其父袁子鵬,承祖業,常乘船順溯東西兩江,往來廣西梧州等地經商,后在藤縣定居。袁崇煥幼年時隨家人遷居藤縣,先后在平南、滕縣“縣學”讀書。“初應童子試”,“十四公車,強半在外。”明萬歷四十七年中進士,委派福建邵武縣任縣令。
朝廷時值魏忠賢等結黨營私、專權跋扈,殘殺異己,致上下腐敗墮落,朝野一片黑暗,大明已是衰象畢露。萬歷四十五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攻明。天啟二年(1622年),明軍廣寧大敗,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四十多座城池失守,明朝國門岌岌可危。便在此年,袁崇煥千里迢迢來京朝覲述職。御史侯恂慧眼識人,題請破格擢用,具疏奏言:“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天啟帝采納侯恂等建議,授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旋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
袁崇煥單騎出關,考察關外形勢,還京后,上書朝廷,主動請纓:“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受命后,出鎮山海關,筑寧遠城(今遼寧興城)。當努爾哈赤率兵十三萬攻打孤立無援、僅一萬守軍(實際參戰者不過數千人)的寧遠時,卻身被重傷,大敗而歸,不久郁郁死去。此明軍與清軍長期交戰中首獲勝利,袁崇煥被授遼東巡撫。次年,皇太極欲為其父報仇,“滅此朝食”,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圍錦州、寧遠,結果亦攻城不下,野戰不克,損兵折將,連夜潰逃。袁崇煥因又獲“寧錦大捷”,被封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自此,袁崇煥之名威震遼東,令清兵聞名喪膽。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采用漢奸高鴻中建議,率軍繞過袁崇煥遼東駐防,直抵北京城下。袁獲悉后,兩晝夜急馳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與皇太極十余萬大軍對陣于廣渠門外,并親披甲胄臨陣督戰;那些饑寒疲憊的戰士竟無不以一當十,奮力殺敵,終擊退清兵,保住京師。但在決戰勝利后,這些饑寒疲憊又添創傷的士兵卻被拒之城外。十日后,有兩個被俘太監自清營逃回京城,上奏了清軍首領“故意設計”的稱袁崇煥為內奸的謠傳。一些貪官奸黨之徒隨之踴躍,大進讒言。昏庸的崇禎皇帝也果然中計,籍口召以商榷糧晌事宜,獨將袁將軍一人“筐吊入城”,抓捕下獄。其實,袁崇煥當初對自己的結局何嘗未有預料!他曾對崇禎奏道:“以臣之力,制全遼有余,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而當時,崇禎亦曾親口撫慰道:“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奈何崇禎終而無信,到頭來還是聽信讒言,誤判“臣謀”,且自顧虛榮而將忠臣治罪。八個月后將袁“磔刑于市,傳首九邊”。
當初,京城百姓亦聽信官方稱袁崇煥為“內奸”一說,行刑時竟曝現慘絕人寰一幕──
“遂于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明·張岱《石匱書后集》〕計六奇《明季北略》也有一段記載:“(袁崇煥)皮肉已盡,而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方止。”今人閱此,何其一句“慘烈”說得!
而這位被稱作“賣國求榮”“大奸大惡”的袁崇煥,臨刑前卻面無懼色,口占一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以愚生平閱歷,還未曾耳聞古今中外哪位“賣國求榮”“大奸大惡”之人,臨刑前竟如此慷慨坦蕩,大義凜然,還仍存有耿耿擔念疆土之心!
當今有人對袁崇煥的負面爭議,其實無非采用的是崇禎皇帝及一些讒臣主張凌遲處死袁崇煥之由,而南宋趙高、秦檜處死岳飛之時,亦豈無由也?當年,面臨清軍南侵之猖獗,明軍每戰必敗,滿朝文武已無人再敢問津邊城之職。此時,唯獨袁崇煥請纓并親身駐守寧遠,且屢戰屢勝,因而致使清軍始終未能突破其遼東防地。袁崇煥衛國保邊,處心積慮,曾自謂道:“予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游不得以為朋友。予何人哉?直謂之曰:大明國里,一亡命之徒可也!”請問:歷史上哪位大奸歹忒、賣國求榮者,敢主動問職于兵刃交鋒之城,求榮于生死難卜之地?何故竟有如此一位賣國近十年者,而終使敵軍未能得邊城寸土?
在朝廷處置袁崇煥之時,有位布衣之士叫程本直的,曾上《白冤疏》并請求與袁將軍同死,請聽此人對袁崇煥是如何評價的吧──
“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癡漢也。唯其癡,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癡,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也;于是乎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而且舉世所不能耐之饑寒,袁公直耐之以為士卒先也;而且舉世所不肯破之體貌,袁公力破之以與諸將吏推心而置腹也。”
世上竟有如此“賣國求榮”之人,豈不怪哉至極!正因為品格如此,袁將軍深受部下愛戴而甘為之沖鋒陷陣,以一當十。也正是為人如此,行刑當夜,其手下竟有一佘姓義士冒滅族之禍,把欲“傳視九邊”之頭顱從旗桿盜下,自此佘家為其守墓三百七十余年。
當今還有人極盡人身攻擊之能事,干脆借用當年讒臣穢語,稱袁崇煥身材矮小猥瑣,一如猴子。豈不知當初那位題請破格擢用袁崇煥的御史,是如何在天啟皇帝面前“具疏奏言”的?好好領略一下,何謂“英風偉略”?
我有幸閱得如上史料便已心知肚明,無暇再考究流言蜚語還曾說過什么,難道當年亂臣賊子等無良之輩評語,更有信于此乎?處死袁崇煥前后,為其昭雪事宜四處奔走者大有人在,然而明亡也速,終未能如愿。我想,如果岳飛死后,恰南宋速亡,那么,當今爭議岳飛之人,豈不更有甚于爭議袁崇煥者?
大明崇禎自毀棟梁,重現南宋風波亭一幕,以致人人自危,再無勇將可出,最終難逃亡國之命運。可笑崇禎死前,兀自悲嘆: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安得岳飛者用之!
直至一百五十五年后的乾隆年間,乾隆披露了《清世宗實錄》中所記載的皇太極利用反奸計除袁真相,并為袁崇煥正名昭雪。袁將軍有靈當為之感嘆,此番昭雪竟來自敵國之君!
二〇一二年二月一日,因朋友事由約請,過興城重瞻袁將軍巨塑,不免舊感重題,特以《過寧遠城瞻袁崇煥雕塑》一詩紀之:
臨危受命唯君勇,砥柱遼東半宇傾。豹略精操數千士,孤城敢擋十萬兵。
何期忠烈凌遲死,困惑皇天審度明。故址袁公雕塑在,行人過此痛瞻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