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喪家狗”的出典我已經(jīng)寫在這本書的正文里面了,我對它的一點發(fā)揮,就是上面這句“任何懷抱理想,在現(xiàn)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我書題下面的話是夫子自嘲,不是罵孔子,我之所以篤定地、不愿放棄這個題目,是因為我覺得這三個字一是夫子之道,二是它最深刻地概括了孔子悲劇性的一生。
Tag: 李零 今天這個講座的主題是《論語》,但是《論語》對于我自己來說,基本上已經(jīng)過去了。我的觀點大部分都在我那兩本書——《喪家狗》和《去圣乃得真孔子》里面講過了。近些年來,我更喜歡“跑路”而不喜歡“講話”,所以我沒有怎么講這個問題。今天是我第一次來跟大家交流,有什么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同學們批評。
題目“孔跡”是模仿古代大禹治水走過的線路“禹跡”而來。我除了讀書以外,一個很大的愿望就是沿著孔子走過的地方走一圈,看看孔子曾經(jīng)生活過的、旅行過的地方是什么樣子。
關于怎么讀《論語》的問題,我首先要談的是,我們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來讀論語的?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經(jīng)常讓我有一種荒誕感,所以我有這么一句話,“中國就是798”,到處都是現(xiàn)代藝術。我們現(xiàn)在碰到的復古藝術中,有三個文化符號被大家反復使用:第一個符號就是龍。大家都會唱《龍的傳人》,以為龍是中華圖騰。但是我突然感到很稀奇,這種說法是什么時候才有的?我不太清楚,也許應該查考一下。第二個符號就是炎黃。祭祀五帝在先秦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了,所謂“五帝”就是當時的五大祖宗。在我們的帝系傳說中還有其他很多祖宗,比如伏羲,而炎黃只代表我們漢族的祖宗。第三個符號就是孔子。傳統(tǒng)文化熱基本上是1989年以后才變得蔚為壯觀,從此文化保守主義才大行其道。從前是“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現(xiàn)在是“天大地大不如傳統(tǒng)文化大,爹親娘親不如孔夫子親”。所以符號已經(jīng)被代替了,傳統(tǒng)已經(jīng)替代了過去革命的地位,這是非常重要的。
宋《魯國之圖》碑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217×112cm 石刻;現(xiàn)藏于湖北省陽新縣一中(南宋興國州學原址)。
全國各地的公祭是很多的,為什么現(xiàn)在傳統(tǒng)文化突然這樣紅火?這據(jù)說是由于一種認同的危機。耶穌基督是外國人、馬恩列斯也是外國人,中國人不能認同外國人,中國人要認同中國人。蔣介石呢,大陸不認同,毛澤東呢,臺灣也不認同。只有炎黃、孔子、孫中山,海峽兩岸皆大歡喜。
現(xiàn)在這個傳統(tǒng)文化熱,最極端的表現(xiàn)就是要為中華民族立教,這也是我們閱讀時的重要背景。回顧一下中國近代的歷史,孔學立教有兩次高潮。第一次是1911年南方革命黨把滿清的政權推翻,著名的保皇黨梁啟超和陳煥章就開始提出要建立一個孔教會,最后是占領中國東三省的日本人最熱心扶植孔教。所以1936年,民國政府不得不下令禁止孔教,改孔教會為孔學會。第二次浪潮就是現(xiàn)在,1989年以后孔學立教呼聲甚高,但從未獲得國家的批準。
美國學者詹啟華寫過一本《制造儒家》,書的封面很有意思。封面上孔子的面部被遮住,臉上有很多顏色塊,好像魔方一樣,讓人覺得千變?nèi)f化。詹啟華說西方人眼中的孔教是一種“人造”孔教,就是由傳教士和漢學家們按照他們的想法所設想出來的孔子。其實在我們中國人眼中,孔子也是一個千變?nèi)f化的政治符號。
這是我們閱讀《論語》時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正是在這樣的氣氛下,我寫了《喪家狗》這本書。“喪家狗”的出典我已經(jīng)寫在這本書的正文里面了,我對它的一點發(fā)揮,就是上面這句“任何懷抱理想,在現(xiàn)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我書題下面的話是夫子自嘲,不是罵孔子,我之所以篤定地、不愿放棄這個題目,是因為我覺得這三個字一是夫子之道,二是它最深刻地概括了孔子悲劇性的一生。
寫完那本書以后,我就寫了《去圣乃得真孔子》。這個書的封面假孔子放在畫面的右邊,那個大成殿里、冠帶冕旒的孔子有一大堆弟子朝拜。左邊的小木頭人,是孔府里收藏的一個孔子像,感覺像是一個卡通人物。有人現(xiàn)在說,“哪有什么真孔子!”歷史都是不可復原的,這是沒錯,但是不能說連孔子這個人都沒有。我們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孔子是一回事,有沒有孔子又是一回事。那個真實存在的孔子肯定就是活著的孔子,而人們對他的追憶、描述、各種各樣的利用、評價,那是后人對他的想象。但是不管我們離開他有多么遠,了解多么不足,我們并不允許以此為借口信口雌黃。這些信口雌黃的想象都有可能遭遇“考古”,被無情揭穿,不要以為歷史是一個完全死無對證的東西。我說歷史上畢竟有過一個孔子,一個真實存在的孔子,我就把這樣的孔子叫做“活孔子”。我說的“假孔子”是孔子死后被冠冕堂皇地封為圣人的孔子,是被各種各樣的人當作工具、道具的一種想象。所以封面上的兩個人物,我更喜歡的是左邊那個“布衣孔子”,他當過一段官,但他一輩子還是一個相對自由的知識分子。我覺得左邊的小像憨態(tài)可掬,當然同學們可以有自己的自由,你更喜歡哪一個孔子?
我讀《論語》的方法是追隨司馬遷,把《論語》當作一個歷史性的東西來讀,通過這個書來了解孔子的一生是怎么樣的。古人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忘記的是立德立功的那個人,而記住的是他的書。古人讀書的方法屬于“知人論事”,他們認為人其實比書還要重要,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司馬遷也說“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現(xiàn)代人讀《論語》的最大的一個毛病就是空談性理,對《論語》里面的人物故事一點兒也不感興趣。《論語》其實是文學性很強的書,可惜是一個破碎的故事,它最大特點就是人多、話多、故事多、文學性強,而《老子》中空無一人,讀者如入無人之境。
除去讀書以外,我今天講“大地上的《論語》”是指通過走路來認識孔子。我大概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把孔子走過的地方都走了一遍。孔子是從山東曲阜先到河南濮陽(衛(wèi)國),到曹國(山東曹縣),到河南商丘,到鄭(河南新鄭),到陳(河南淮陽),再到上蔡,最后到河南葉縣。這就是孔子周游列國的路線,其實他一輩子去過的國家不超過十個,范圍不超過河南和山東兩個省。他這個路線是鋸齒形的,除了他早年還去過一趟洛陽,傳說是去拜訪老子,還有一次是到臨淄去“找工作”,他總共只去過這些地方。
在這個路線上,我看到了很多孔子時代的古城。沒有想到的是,孔子所生活、走過的幾乎每一座古城都還在地面上有所保留。你站在上面的時候,就有一種歷史滄桑感和心靈的震顫。這些古跡其實就是真正的古跡,他們是和孔子同時代的,甚至是比孔子還早的古跡。孔子確實就曾站在那樣的城墻前面!
如果同學們有機會到曲阜去“朝圣”,有一個重要的地圖要學習,就是宋朝的《魯國之圖》碑。在這個地圖上,有些東西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見了,像“三孔”的孔廟。所以大家到曲阜去,不光有“三孔”,還有很多的古跡都值得看,大家可以按圖索驥,但是我在這里不能一一給大家介紹。
曲阜魯故城是一個真正的古跡,這是西周時候就有的古城,城墻還都保存在地面上。這是孔子居住的魯城,這些古城殘垣斷壁,不是埋沒于荒草之間,就是被現(xiàn)在的建筑所切割和包圍,他們和金碧輝煌的“三孔”形成鮮明對照:前者是真孔子時代的遺物,后者是宋以來歷代統(tǒng)治者和征服者的杰作。
孔廟大成殿中孔門弟子的排列保留著明朝以來的順序,座次的變化反映著儒門評價的變化。孔廟中曾開除過三個人,第一個是公伯繚,他是儒門猶大。第二個是孟子,因講“民貴君輕”而被朱元璋開除,后來又恢復名譽搬回來了。最后一個是荀子,因李斯而遭受株連,直到近代才重新回去。
在大成殿后面還有一個殿,叫“圣跡殿”。南宋以來人們仿效佛教傳統(tǒng),把孔子的一生畫成連環(huán)畫,叫做《圣跡圖》。現(xiàn)在我們所見最早的《圣跡圖》據(jù)說是藏在日本,留下來大約十幾幅,其它有多達百余幅的,但任何一部《圣跡圖》都有一幅是講“喪家狗”的故事。孔廟中藏的明代圖的名字叫做《累累說圣圖》,什么叫做“累累”,就是“累累若喪家之狗”。所以這根本就不是侮辱孔子的話,而是最最尊敬孔子的司馬遷所講的話。
我們舉一個孔子到過的地方吧,就是發(fā)生“喪家狗”故事的地方,位于現(xiàn)在河南新鄭的鄭韓故城。鄭韓故城保存極好,現(xiàn)存于地面高度達十八米。我發(fā)現(xiàn)東周時期的城后來還在使用,比漢唐古城還要大。2007年的時候,我站在孔子站過的地方,心情很激動,因為孔子從東門進去的這一年,正好六十歲,那年我也正好六十歲。我在想,什么叫做“六十而耳順”,我想是把榮譽置之度外,什么都不在乎了。所以孔子這一路顛沛流離、忍饑挨餓、路遇狂人,他不但不生氣還很禮遇。我猜“耳順”大概就是這個境界吧!
整個這樣走過,我覺得收獲很大。我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錢云 摘錄整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