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譯鞮難待讀 大車揚飛塵

船山 · 2012-01-0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譯鞮難待讀 大車揚飛塵
  
  一
  今天是3月6日,徐梵澄先生仙逝九周年。在懷念先生的同時想起那些未能出版而又不翼而飛的手稿,又勾起了心中無法言喻的遺憾、痛惜和難解的郁悶。
  這些散失的手稿,據《徐梵澄文集》所列之未收存目有:《歌德論自著之〈浮士德〉》(德譯漢)、《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自編講義)、《母親的話》五—八卷(法譯漢)、《中國古代小說》(漢譯英)、《超心思的顯示》(英譯漢)、《佛教密乘研究——攝真言義釋》(梵譯漢);存目未涉及徐梵澄先生的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更遑論那些往來的書信了。
  當初在《讀書》上看到姚錫佩女士“徐梵澄先生在新千年之際,走完了他九十年的人生。他留下的未及成書的文稿或片言只字,因無后人和弟子,或許也會隨風飄逝?!钡妮p聲嘆息,已有一種不祥之感,后來陸續透露出來的先生手稿不翼而飛及遭受出版機構擱置以致散失的消息更是一次次讓人扼腕嘆息、欲罷不能。
  這其中有些是絕對不可替代的,“后人難以為繼,也無能為繼?!保ā缎扈蟪渭?編者的話)。特殊是譯稿《母親的話》五—八卷無影無蹤,于精神價值的損失無可估量。
  “母親”(Mirra Alfassa)自己曾說:“在古代,有許多偉大精神真理的教示,是一秘密傳授,限于少數入道之人。甚至在現代,有些事物是說了,卻不能寫下,更無庸說印行。”(《母親的話》卷二?散策)
  “文字語言,本身漏走經驗。表之以語言,這不是應當作的退后一步,而是降下了一步,于是真元的真理脫走了。用語言文字,簡單只可視為一條多多少少可達之路,以達到那事物本身原非可表呈者。而且從這觀點看,沒有那一表呈優于另一個;一切中最優的,是有助于凡人能記憶,這便是說,那一方式,其間‘恩慈’的干預已凝定于思想中了。”(《母親的話》卷二?精神定理之結論)
  “母親”和室利阿羅頻多(Sri Aurobindo)代表了同一個知覺性。這一知覺性,可與至上的超心思真理相接,同時又充分具有語言的“權能”,我們未嘗在以往的降世應身和先賢哲人那里看到被如此完整地顯示過的。徐梵澄先生的《阿羅頻多事略》云:“室利阿羅頻多,一代大師,五印尊仰,示寂于一九五○,春秋七十有八。史晟揚烈,當世能詳。大致為政者美其功業,造士者偉其教化,耽玄者服其道論,學文者贊其詩篇,求神者懷其弘濟,尚奇者搜其異聞,聲名播于閭巷,學說傳及歐美,在于吾華,知者尚希。……契至真歸其極,與大道而并流,內外交修,顯密雙運。其顯之顯者,德業巍然,等身著作,承學之士多能言之;其顯之密者,片言尺牘,精義入神,授記弟子猶能存之;其密之顯者,蒙其澤者多能記之,修真之士或能悟之;至其密之密者,人天無以測其微,鬼神不能爭其奧矣。”
  室利阿羅頻多一生著述頗豐?!澳赣H”說:“……而在一本書中,在潛能上,有寫此書之人內中的知識。這么,室利阿羅頻多代表一了解與知識與權能的全體;他的每一本書,同時是一象征又是一表呈?!保ā赌赣H的話》卷三?卜之以書)。值得慶幸的是,徐梵澄先生把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基本上都系統地翻譯過來了。
  和室利阿羅頻多不同,“母親”這一生世并不專事著述,然而她依時、依境、依各個人知覺性所作的撰述與講說、釋義與答問,畢竟被記錄了下來,結集成了這《母親的話》。無論其傳布何方,都有她的精神光明隨之加被,這是一種極為殊勝的“恩慈”。
  徐梵澄先生一生不信奉任何宗教,鄙視一切個人迷信與偶像崇拜,然依于“母親”座下二十八載,有此契合至真的中文翻譯,對國人來說,這是一種多么彌足珍貴的機緣啊?!赌赣H的話》漢譯前四卷均初版于南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后被收錄于《徐梵澄文集》;然而這后四卷,也就是說,自徐先生1979年回國,2000年歸寂,他從印度帶回的譯稿沉寂20年后又隨他散入茫茫之中。徐先生在《榮哀篇》詩中最后寫到:“真理灼難昧,新光耀南陸。進化事未已,超心道方俶。皓月淪景輝,玄靈麗旸谷。遺教千萬言,譯鞮待三讀。”悲哉!如今這后四卷《母親的話》,待讀竟變得如此渺茫。
  
  二
  與徐梵澄其人倍受冷落,手稿遭受棄置散失的境遇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人對季羨林其人其著的曠日持久地追捧迷戀、熱狂出版。一般來說,如果人們尊崇什么類型之人,總會惠及同類,甚至即便是對動物也不例外:例如口若懸河、品讀《三國》易教授火暴講壇,娓娓道來、感悟《論語》于美女錦上添花;大熊貓被尊為國寶,情系兩岸,華南虎亦讓人心醉,恍惚迷離。如果說國人驚嘆于季羨林通曉梵語等多國語種,視為外語牛人,徐梵澄同樣精通于此,留下諸多翻譯與著述;如果說國人崇敬于季羨林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貢獻不凡,徐梵澄則可被喻為當代玄奘,其“梵典”漢譯、“華章”外揚,一個人完成幾代人的事務;如果說國人感召于季羨林傳揚四海,爭相贊譽的那些人格魅力,那么徐梵澄宴居治學、寧靜超然的精神氣度可謂仙風道骨……如此的可比境遇卻如此的不同,實在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難道他們真的不是同類?
  只好根據網上資料,胡亂找找線索吧。
  
  三
  在眾多的頌揚季羨林的文章中,有一個核心詞反復出現:布衣。從 “布衣學者”到“布衣鴻儒”、“布衣泰斗”等諸多組合。以“布衣”彰顯季羨林的質樸、謙遜本色,后面的“鴻儒”、“泰斗”等說明此“布衣”又非同一般的“布衣”,是一個比“布衣”高、大的那么一個“尊貴” 、“非凡”的什么,所傳達的意思既清楚明白又自相矛盾又完美統一,反正結合起來是一種雙重的美譽。
  2006年感動中國頒獎辭有對季羨林的“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钡脑u價,鳳凰臺“生命之光”第一輯,以“赤誠布衣”介紹他的事跡;季羨林在著作與言談中也反復自謙、肯定、認可、彰顯他的布衣本色;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的故事更從諸多方面作出了印證。網上有一文說得頗為形象:
  “在北大有一個故事流傳很廣:某年新生入學,一青年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偌大燕園讓他找不到北。情急之際,看見一著布衫的長者,便把行李往他身邊一放,喊道:師傅,幫我看著點兒!這位北大新青年逛夠了回來,才發現被當作工友的長者依然為他守著行囊,寸步未離……
  談笑有鴻儒,往來亦有白丁,這是季老生活的寫照。有一個叫魏林海的掏糞工人,家住海淀區六郎莊鄉,喜學問,好書畫。香港回歸時,魏林海與鄉間幾位朋友擬在自家搞一個書畫展,以表香港回歸祖國的喜悅,并想請一個名人寫個條幅以壯聲色。最初找了一個小有名氣的畫家,不料此人倨傲十足。魏林海一氣之下,發誓非請一位大名人題寫不可。于是斗膽找到季羨林先生。季老聞悉掏糞工人求題,欣然提筆,“六郎莊農民書畫展”的橫幅很快就寫好了。季老墨跡蒼勁有力,韻味高古,掛在展室,頗具高雅之氣。緣此,二人遂成忘年之交?!?
  末了,此作者不無感慨:“季老以哲人的頭腦思考,以平民的心態生活,不知影響了幾代人。時下動輒以‘貴族’自封的人,是不是該讀一讀季羨林這部大書?”
  網上關于這方面的評述還有很多,如下面一段:
  季羨林在北大是聞名遐邇的教授,在全國是譽滿天下的學術大師。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卻遠遠“配不上”這些頭銜。他衣著平常,經常穿一身洗得發白的卡其布中山裝,圓口布鞋,出門時提著一個50年代生產的人造革舊書包。他走在人群中,絕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像一個工友,說話平常,總是面帶笑容;他像一個老農,聲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誰都可以推門而入,同他談話,如沐春風,決不會感到緊張局促??傊麤]有一點“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卻受到人們的普遍敬仰。季羨林走在校園里,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忽然一輛自行車停在他面前,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從車上下來,問道:“你是季羨林教授嗎?”“是我。”“季先生,我沒有什么事,我只想當面向您說一句:我很敬佩您?!闭f完,年輕人向季羨林鞠躬,轉身上車,飛馳而去。甚至正開著車的年輕人,認出了迎面走來的是季羨林,便立刻停下來,打開車門,走出汽車,雙手合十,向季羨林深深鞠躬。人們這種發自內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會中是十分罕見的。沒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羨林,卻贏得了群眾的極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一位哲人說過:“偉大來自平凡?!边@個平凡的真理,在季羨林身上得到了證實。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裝飾,所以才會令人感到他的偉大。他這種平凡的偉大,沒有什么驚人之處,就是一個“真”字?!皯颜媲?,講真情”,形成了季羨林人格的獨特魅力。季羨林對一切善良的人,從來都以真情實意相待。他對世人充滿真誠的愛心。他愛親屬,愛朋友,愛師生,他愛與他童年時一起割草、玩耍,至今仍然目不識丁的農民;他愛一切愛過他、幫助過他的人;他還愛那些雖不知道姓名,但正直、善良的人。
  從平凡中見出偉大,從平凡處生出魅力。大儒無聲,“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級學者”聲震寰宇;一介布衣,國家總理五次探望,舉國尊崇。如果說當今國內最尊貴的“貴人”是誰,毫無疑問只能是季羨林了。老人家更是寵辱不驚,于病榻中三辭桂冠,猶如得道成仙返老還童,嘻戲浮名如玩 “過家家”的游戲,摘了舊帽新帽至,“清涼濟”引發熱狂潮。老人家虛懷若谷讓無數人羞愧無容身之地,以至近日當突然冒出個眼饞的老賣年糕的文懷沙時,網上亦有人感嘆在這個躁動的時代里,自謙的季老畢竟只是唯一(新浪網09年2月19日,王石川:《躁動時代里,還有多少偽大師端坐神龕?》:這使我想起了季羨林先生,他曾說過希望"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季羨林畢竟只有一個,像這樣自謙的人也不多。"生的晚些,活的時間長些罷了"的人,偏偏順理成章地成為"國學大師"、"文史大家",這樣的人可謂多矣。頂著虛假高帽招搖于世,安享世人膜拜的人,也可謂多矣。你要問這些人難道沒有愧怍之心嗎?很難!自我撫摩很舒服,被人撫摩也很舒服,特別當這撫摩和名利聯系在一起時。)。的確,在此鑼鼓喧天的浮世,若非“大德大智隱于無形”的季老,誰能足夠堅強到可以不受任何暗示的影響,誰又能覺察主制有體內中的秘密開啟與接納呢?何況季老布衣本色樸直溫謙,既無須如葛吉夫Gurdjieff那樣狡猾詭異:“昨天是星期五,今天怎么可能是星期六?”更不必像林妹妹那樣亂發貴族小姐脾氣:“什么臭男人戴過的東西!”。
  
  四
  以學問而論,季羨林亦完美地保持了他的“布衣”本色,因為才能是天賦的內在的。季羨林在《自傳》中說:“六歲以前,我有一個老師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現在完全忘掉了,大概只不過幾個字罷了。……我這個癩蛤蟆不敢吃天鵝肉,我連去報名的勇氣都沒有……我從此才有意識地努力學習。……我的專修方向是德文…… 學了四年德文,我們只能看書,而不能聽和說……教了一年書,到了一九三五年,上天又賜給一個良機。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我報名應考,被錄取?!疫x的主系是印度學,兩個副系是英國語言學和斯拉夫語言學。我學習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等,還選了不少的課?!@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劇烈進行?!驮谶@樣十分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我苦讀不輟?!谶@一段異常困苦的期間,最使我感動的是德國老師的工作態度和對待中國學生的態度?!樱椋澹缃淌谝噪q笾辏闳怀鰜泶n?!阉目醇冶绢I都毫無保留地要傳給我。……我在哥廷根呆了整整十個年頭?!业慕涷瀴嚎s成兩個字是勤奮。再多說兩句就是:爭分奪秒,念念不忘。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睆淖允鲋锌梢钥闯觯鞠壬那髮W之路非常的不容易,從不自信到自信,從無目的到有目的,一步一步,踏踏實實,正因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獲得了機遇的垂青。他在學問上所取得的成就與他長期的刻苦與勤奮是分不開的,這是他的本色,即便人如何羨慕莫扎特式的天才,這也同樣值得人尊重。
  以文字集結傳世而言,拋開極端學術性的著作,無論是他所翻譯的巨著《羅摩衍那》,還是他的其他著述與散文,即使是談佛論道,闡釋玄理,都是以普通大眾最易接受的文字所成,自然也因此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網上有諸多贊美:
  ○季先生的散文文字質樸,思想深遠但表述平易,頗具大家風范。
  ○《真話能走多遠》:文字典雅清麗、感情充沛動人,淳樸而不乏味,情濃而不矯揉,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無論記人、狀物或摹事,筆下流淌的是熾熱的人文情懷,充滿趣味和韻味,值得品評和玩味。
  ○季先生的書我讀了不少,既有散文類的,也有學術類的。有很多人批評季先生的文章象“白開水”,淡且無味。我覺得“白開水”有點過,用“大白話”來形容比較好一些。……因為通篇都是大白話,所以,季先生的文章很容易讀進去。難能可貴的是,不但散文如此,他的學術類文章也是如此。現在有很多學者,學問沒什么,但寫點東西一般人還真看不懂,不但文句拗口,還特喜歡生造詞匯,叫人看了眼花頭大,總覺得他們所掌握的漢語好象都是進口來的,和我學的漢語不大一樣。
   ○季老還簽名贈送《季羨林論翻譯》……等10篇散文、由播音員朗讀的光碟給林青霞,林青霞則回贈了她主演的電影《東方不敗》光碟。臨走時,林青霞握住季老的手深情地說:“季老,讓我摸摸您的雙手,好感受一下您的文氣,可以嗎?”季老回答:“當然可以?!眱呻p手疊在一起,笑容洋溢在季老和林青霞的臉上。
  ○走近他的文字緣于一個偶然?!浀卯敃r心里是頗有些不以為然的,因為這個有著“學界泰斗”“一代宗師”之譽的名字一直讓我敬畏,因著敬畏我只偶爾在遠處張望過這座高山。我向來喜歡在閱讀中尋找心動的感覺,很少為著學問的提升去苦啃那些艱澀的文字。正是這樣的閱讀習慣,使我從來都沒有試圖去親近過這個名字。
  但這次偶然的相逢,卻真的讓我的視界為之一開,讓我的俗情為之一掃。毫不夸張地說,我對季羨林先生的文字大有一見鐘情相見恨晚之感。……季老的文字,讓我又重拾起閱讀的縷縷驚喜。文字本真的魅力,再一次立體生動地凸現在我面前,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詞句呵,深深地打動著我的心扉。然而,季老文字的好,用言語是說之不盡的,唯有閱讀過并喜歡著的人,獨自徜徉于那些文字的風景里,才能深味其中意趣。曾讀到一段關于季羨林先生的簡短評論,說他的思想像是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和文字卻像是一目見底的清水,清澈之中能一下子照亮閱讀者的目光和心靈。這,也正是我所感受到的。
  網上所選季羨林文章里的名句: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
  ○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
  網上所摘季老經典語錄: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時光流失,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
    ○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動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
    ○我快一百歲了,活這么久值得。因為盡管國家有這樣那樣不可避免的問題,但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鄉在山東。泰山的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最后兩句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屹立東方,億萬斯年”。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梁,中華民族大有前途。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西方采取的是強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東方則主張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你們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離開民族大業的個人追求,總是渺小的。
  ○做人要老實,學外語也要老實。學外語沒有什么萬能的竅門。俗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边@就是竅門。
  自然,誠如季老恍然大悟的“只望有譽,不能有毀?!鞘歉静豢赡艿摹!本W上也有一些狂妄之徒的言論,有的雖常常演變成與持不同意見人的對罵,但也不妨立此存照:
  ○《狹隘的庸才季羨林》:季羨林自己都承認在他的同行同齡人中,他不是優秀的,是中等還是中等偏下一點,我就記不準確了。……季羨林除了以上兩個偏科的成就以外,基本上就是寫點小散文,他沒有一個完整的思想和一部代表完整思想的著作?!玖w林不但是個庸才,他的形象很樸實,具有樸實的鄉土氣。他的思想意識和這種特點都是一致的。他的樸實可以表現在他的勤奮,有時可以放下架子,幫助別人。他的樸實也可以表現在因循守舊,門戶之見,嫉賢妒能和排擠他人。
  我和季羨林的門徒們罵架已經過去近兩年了,為什么我要重提這個話題呢?當然,由頭是我在電視上看見了季羨林的題字,這就使我聯想起一個深刻的話題,就是學術界是如何腐敗的。表面上這些學術權威們打著為人師表、辛勤的園丁這些崇高的旗號,然而另一方面他們把學術界控制成一個水潑不進,針插不進的獨立王國,千方百計的對新的創造進行阻擾扼殺。
  ○閱讀張保勝譯《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a),季羨林的序言又讓V惡心了一次,言之無物,面目可憎。V的一個老師說在國內研究梵文的有三大家:季羨林、金克木、徐梵澄。名聲最響的是季羨林,其次金克木,徐梵澄默默無聞,但水平最臭的就是季羨林,金克木中等,徐梵澄最佳?!包S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之謂。逆向淘汰,造化常常為庸人設計,夫復何言?
  ○再說《藝術人生》季羨林、何祚庥:季羨林雖然平俗,但他必定是一個學者,我只是覺得媒體將他捧得太高不合適,盛名之下其實難符,這就反而害了他。
  ○季羨林:榮耀與尷尬 :從學者到大眾名人,季羨林已是一個涵義澶變的符號。按照初始的內涵,季羨林這個能指的所指是東方文化學者,社會也以此認同他、需要他。久而久之,季羨林成了大名人,且聲名已超越專業邊界,具有了社會普遍意義。這樣,季羨林這個能指就疏遠了本來的所指,被填入了新的所指,即名人、要人、榮耀。尤其在專業之外,季羨林更變成了只有象征性意義的“空殼”,他的出現與存在本身才是意義:高規格、高品位或賣點。他參加的會議更受媒體矚目,他顧問或主編的書更有銷路。不知不覺中,季羨林這一符號的初始內涵被銷蝕殆盡,所謂偷換概念,所謂偷梁換柱。……面對如此“寵愛”,季老當真知遇感恩、學界也果然心安理得嗎?
  
  五
  作為對比,從為數不多的有緣接觸到徐梵澄先生的人的追憶與評述文章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行事、風骨與精神境界上絕對堪稱“貴族”的已飄然遠逝的背影。早在年輕的梵澄與魯迅先生交往時,許廣平曾借用魯迅的話說:“他(梵澄)天賦極高,舊學甚博,能作古詩、短評、能翻譯,欽慕尼采,頗效其風度。”但這種風度有時頗讓這位師母大為不滿,據許回憶:當時徐梵澄的行為頗怪誕,他所有的稿件統統交由魯迅處理,而“作者自言興到輒書,然不常見訪”而且但凡他由魯迅轉交的稿件都由魯迅或許廣平親自抄寫或覓人代抄。然而這一切,徐梵澄當時并不知道,揚之水《〈讀書〉十年?關于梵澄先生——日記摘抄》中記有:說起與許廣平的一些不愉快,他說,每次去見魯迅,談話時,許廣平總是離開的,“我們談的,她不懂。”關于抄稿子的事,他說:“原以為魯迅有幾個‘小嘍啰’,沒想到一個也沒有,卻是讓許廣平來抄,她便生氣了?!绷碛凶窇浳恼略疲鸿蟪蔚哪岵蓺獠粌H表現在他的獨來獨往,還在于他的率性而為,根據許廣平的回憶,他最后一次見重病中的魯迅的情景是這樣的:“我告以先生不見客,他一句不說就走了。一剎那買一束鮮花直沖到樓上,令我來不及阻攔,他終于進來了。”(見《欣慰的紀念》)。對師母的誤解,徐梵澄亦不多作解釋,日后把對魯迅極為深厚的情感埋藏心間,從不張揚自己和魯迅的淵源,只在魯迅逝世后的60余年間,寫下了一篇回憶文字——《星花舊影》。即使僅此一篇,亦得“其得豫才馨咳,《星花舊影》一篇,情見乎詞?!?、“就目前所能見到的同類文字而言,這篇當得上神品之譽?!钡暮迷u。即便如此,從揚之水女士那里,又透露出:“那位屢屢提起為他刪去《星花舊影》中之違礙之辭的朋友,原來就是馮至先生。他說,刪去的是精華,留存的,其實都是扯淡的文字”。更有人說:“當年的魯迅門人中,氣質上相近者或很受魯迅精神上的沾溉的人并不少——這個名單可以列的挺長,柔石、胡風、馮雪峰、蕭軍、蕭紅……瞿秋白大概該算是朋友輩??上裥扈蟪芜@樣與魯迅氣質如此相近的人,大概不多。”
  在德國留學期間,據《文匯報》鯤西撰文:馮先生(馮至)告知同在德國游學期間,徐先生的一表儀容,令德國姑娘紛紛問馮先生徐君可是貴族,歐洲一些已是共和制的國家依然有封爵這樣的事,正因此徐君被誤為貴族。馮至女兒馮姚平亦在《懷念徐梵澄先生》中說:“后來我聽母親說,徐叔叔年輕時可漂亮了,風度?翩翩,穿著整潔,彬彬有禮,到人家去拜訪,就是賒帳也一定要買一束花帶去,德國人都喜歡他?!边@種貴族氣質也絕非是外表之態,徐梵澄《星花舊影》即說:“此后留學期間,凡學生之萎靡事,如‘不進學校’,‘關起門來燉牛肉’之類的事,如先生嘲笑過的,皆沒有做過。后來極窮,也未嘗自己煮飯,真是‘豎起脊梁’,好好地讀書。——其時我正二十歲?!痹谶@個崇尚留學打工的時代里,恐怕人極難理解“自己煮飯”到底有什么丟人的了,這又和“豎起脊梁”有何相關?這只能一隨各人的理解,誠如人說:“一切依乎其事本身,依乎如何用它,依乎其后有什么?!?
  此后雖然梵澄先生人生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歲月踽踽獨行遠居異國他鄉罕為人知,但從先生歸國后接觸到他的人所寫下的點點滴滴中,貫穿其一生的貴族氣性、風骨境界又栩栩如生如在眼前。隨著徐先生的飄然離去,恐怕世間已再無第二人了。
  徐梵澄鄰居詹志芳所寫《圣哲徐梵澄》這樣描述:
  徐先生那時已年過七旬,但是身體非常硬朗,一副金絲眼鏡架在高高的鼻子上。他身材瘦高,外出時手里定持一根stick,不是因為步履艱難,而純粹是一種派頭。他在家里每天抽四次pipe,從未見他抽過紙煙。沒有煙絲時,他就把紙煙的紙剝掉,將煙絲放入煙斗。
  以下引自揚之水《〈讀書〉十年?關于梵澄先生——日記摘抄》:
  ○已是言道:古人做學問能達到一個高的境界,緣其純也。放眼今日,已遍是“胡音”,再求境界,不可得矣。
  ○寫詩即不要去填詞,恐以詞壞了詩。我平生只填過一兩首,就再也不去碰。“是不能為,還是不屑為?”“是不屑為吧……”
  ○梵澄先生說起,萬人稱諛之事,寧可不做,為一有識者譏的事,不可為。
  ○我問:您為什么不入黨呢?答曰:“賀不甘寂寞,而我,甘于寂寞?!薄叭拍辏瑥牡聡貋恚街貞c,當時國民黨辦了一個干訓團,我的一個好朋友蔣廷黻對我說:這個干訓團一期只有兩個月,你去參加一下,出來之后,我保證可以讓你干個圖書館館長。我說:即使只一個月,出來后你能用金子為我打造一所房子,我也不想去?!?
  ○請他無論如何要為汪子嵩等著《希臘哲學史》寫一書評。……先生將《詩?大雅?皇矣》中的一句話寫在紙上,“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然后說道,夏與暇通假,革與亟通假,那么你就明白了,我做的事,就是“不長暇以亟”,做事情總要從從容容,而且,你不能強迫我寫文章啊。
  ○先生的寫字臺上,放著一本《隨筆》,原來是樓下的董樂山先生送來的,上面有他的一篇“說皇帝”。“董公這樣不大好,不好隨便發文章的,《隨筆》品格比較低,比起《讀書》,低了不止一品?!薄扒靶┠昙玖w林曾經指著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對我說:‘所談何益!’可是前不久看到他自家做起文字來,仍是浮躁,甚無謂。”
  ○問起先生有沒有出國的打算,答曰沒有,“面子,架子,這兩樣不能不要,如果我去德國,還能夠要人家提供錢嗎?是應該我拿出錢來設立獎學金的。既不能,也就不去?!?
  ○先生說,他與寅恪原是相熟的,并特別得其稱賞。后來先生聽說他作了《柳如是別傳》,很搖頭,以后也沒有再來往。
  ○先生說,在這樣緊張的時候,卻又另有一件煩事,所里的一位七月份要到希臘參加一個國際佛學會議,拿來講稿,長長的一篇,要先生幫助修改?!斑@個人的英文水平充其量只有高中一年級,又要搞巴利文、梵文,所以我做這件事真是不易,難就難在文章根本不通,做不了的學問就不要去做,還偏要做,又這樣的屈尊……”先生一個勁兒搖頭,大約“屈尊”是文雅的說法,恐怕言談舉止是很有些卑下了?!拔疫@一生都沒有做過這種屈尊的事。我們的國家也真有意思,能派這樣的寶貝出國。”
  ○午間往梵澄先生處踐約,——在團結湖的一家烤鴨店午飯。……梵澄先生身著一襲月白色綢衫,長將及膝,戴一頂白禮帽,手提拐杖,惹得人人注目。
  ○“初回國的時候,賀麟對我說:多參加會,在會上多發言,然后寫入黨申請書,一切解決了。”“結果呢?”“結果我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生活,挺好。”
  在孫波先生的《獨行寥寥路,人去留清芬》文中,有這樣一段:
  ○還有一次,我代一個朋友請教梵文事,先生捧出一疊自書的梵文寫本,耐心地給我講解手寫體與印刷體的異同。我帶的清樣稿上有一個名詞的翻譯,梵文和巴利文的字樣是并列在一起的,先生告訴我這梵文的意思是什么,并寫給我看,寫完,就不說了。我自作聰明地指劃著巴利文說:“這應該是同一個意思吧?”先生回答:“不懂!”我不太甘心,又追問:“徐先生,您幫我判斷一下吧?!毕壬痤^來盯著我復又說:“不懂!”出門時,只覺得腦子里一片空白,卻只記得那輝射的目光和冷冷的兩個字——不懂。
  在此冷峻高潔之后,從這些鄰居、編輯、后輩所作的記述中,亦可看到生活中的梵澄先生仁藹平易、風趣幽默、樂于助人、甚至如孩童般天真的另一面。從陸灝、揚之水的記述中,梵澄先生對后輩學人的關心愛護、諄諄教誨更給人以深深的觸動。如此一位超塵脫俗的“貴族”, “不以出現于公眾視野為務,不以聽不到掌聲喝彩為意,只是竟日為學不輟,筆耕不止,直至生命的終點?!保ń{生語)、“安靜得甚是寂寞,寂寞得非常安靜。”(張西平教授語)過著一種最為簡樸的“布衣”生活,據鄰居詹志芳所記:他的家中除了電燈、電話,電冰箱是馮姚平要他買的,再無電器。……他讓我給他補了好幾次磨破的毛衣袖子,現在很少有人穿這么破的毛衣了。徐先生雖然是常常穿著破舊的衣服,可是,他身上自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派。
  這種氣派使人想起了“母親”所言:“是的,這心靈之美,現于面;這么一種尊貴,一種整體實踐之和諧。時若心靈在身體中顯明了,她便使人有此尊貴,此美,此皇華:一皇華氣象,從個人本體‘圣堂’中透露出的。”
  
  六
  在學術上,梵澄先生的境界造詣似乎無需多言,孫楊二人的《此何人哉——關于徐梵澄的對話》論述頗為全面,這里不作贅述,僅引用幾段與徐先生素昧平生之人的評述。
  ○劉小楓先生的《圣人的虛靜──紀念梵澄先生逝世兩周年》一文,做如下評論:
  梵澄學術成就多端,大要有四:翻譯西方現代大哲尼采(完整的譯作有四部)、翻譯印度古今哲學要藉(部頭都頗大)、用英文述(或譯)介中國古代學術(譯《肇論》、撰《小學菁華》、《孔學古微》、《周子通書》、《唯識菁華》等),再就是詮釋古學經典的撰述(《安慧三十唯識疏釋》、《老子臆解》、《陸王學述》)。兼及中西印三大文明學術的中國學人屈指可數,有的不過浮泛涉獵、蜻蜓點水。梵澄在每一領域都涉獵頗深,不屬此列;何況先生勞作累累,有目共睹,絕非像某些傳說中的大師。
  ○網上云中君《跋徐梵澄文集》云:“去歲秋暮,余于哈燕圖書館發見徐梵澄先生文集十六卷,遂抱歸,斷續間研讀數月,今已過其大半,深嘆梵澄先生學問之淵綜廣博,且自成條貫,或譯或著,精審之余,尚互為表里,蓋有目標之學術工作,非穿穴瑣碎、蹖駁支蔓者可比。惜乎坊間識者無多,雖有所識,所評亦多浮泛……徐氏所譯天竺名典,一如其早年譯西哲書,憚精思慮,信達之外,雅辭瞻美,有侯官嚴氏之風。所作疏釋,亦功力畢現。奧義薄伽梵諸種,早為行家所稱,所譯《云使》(Meghaduta)百二十首,則今方得見也?!对剖埂氛撸壤柽_莎之抒情巨作,連模擬興,號為難譯,徐以古體出之,且自創機杼,七言五言,巧構連連,可諷之秀句迭出?!?
  ○臺灣佛教弘誓學院釋昭慧法師《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贊嘆:“梵澄先生通曉九國語言,這不是浮泛的學習,而是可以運用該諸國的語文來獨力從事寫作與翻譯。他以一人之力,完成了多部印度宗教巨著的中譯,又能將中國佛學與儒學著作加以英譯,并將近、現代印度哲人室利阿羅頻多思想引介到中國來。這樣巨大的學術貢獻,非比等閑!
  筆者在瀏覽梵澄先生文集之時,對其《薄伽梵歌》中譯本,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侗≠よ蟾琛肥怯《冉探浖?,即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第六篇的一部分。雖然該詩歌集中時時透露的梵我思想,與佛法頗有距離,但讀者卻可于此體會古印度哲人在面對爭戰殺伐與生死苦難時,雖無奈而又豁達的生命智慧。而梵澄先生流暢、典雅的神來譯筆,更是令人激賞無已?!?
  但是徐梵澄的學識境界與文字功力,未必人人都欣賞,可能讓許多習于“布衣”情懷的人頭大不適、甚至窒息,曾看到一篇網名為“清風朗月”的評論,說的甚是實情,不妨全文引用,立此存照:
  ○《徐梵澄的糟糕翻譯》:徐梵澄的名字很好聽,但他的翻譯真是糟糕至極。他翻譯阿羅頻多,翻譯尼采,整個兒是點竄堯典,唐突西施。梵澄大概是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當中成長起來的那一代文學青年,中文都寫不好,腦子更是糊涂,文字散亂,不單沒有章法,連語法都不通順,他平時是怎么講話的呢?難道也說這種中文?這真是個謎。徐梵澄似乎在阿羅頻多的學院里生活過很長的時間,迄今為止,所有的阿羅頻多的作品,大都是他一手翻譯的,不知道這是阿羅頻多的幸運呢,還是他的晦氣。
  今天買了一本薄薄的《周天集》,是阿羅頻多的大作,看了幾頁,真是不忍卒讀,幾乎沒有幾個句子是通的。阿羅頻多的原文,每一章只有短短的一句,精煉簡切,想來應當神似我國的《老子》,但徐梵澄的翻譯,則把這零金碎玉一般的警句翻譯成了一堆亂草,仿佛囈語,真有點金成鐵的奇功。例如,“是我們的外在知識乃不穩定或缺乏信心,情感心中之內在體則常具有的?!保ǖ谑糠?,第十九章全章,只此一句,徐梵澄的翻譯,正常人肯定看不懂,也許有“解釋癖”的人能讀通。[例如王介甫])第七章,“超心的下降,于接受他的人,且在真理知覺性中已圓成的人,將賦予神圣生命的一切可能性?!边@些不通的句子,很難用“解放以前的中文表達方式和當代不同”加以解釋,因為連《水滸傳》、《紅樓夢》等古老作品,也從未有過這種啰嗦無根的表達。現代的作家里,郭老的語病之多,大概可以排頭把交椅,但也未曾到這程度。大概,梵澄先生認為大道不可輕傳,故意要把這本書弄得像《射雕英雄傳》里的“九陰真經”后面的那篇怪文,也未可知。不過,“圣哲”阿羅頻多見到這種翻譯,恐怕要連聲嘆氣吧。(他修養好,不會罵的)
  對此等頭大之感,似乎是無話可說。
  作為一個不世之才,徐梵澄在阿羅頻多學院所出的五部向西方介紹“孔學、小學、及中土所傳唯識之學”英文著作中,《小學菁華》是他1963年編輯的一部漢英字典,后在法國學者的催促下,于1976年出版于南印度。徐梵澄純厚深湛的“小學”功力恐怕當世已不多見。怎么說呢,假如有一處源遠流長、風景絕佳的勝地,在遭受外界參雜污染之前意外或幸運地與世隔絕,多年以后當被人們發現時,或許人們早已習慣于污濁的都市生活或人造風景而不再適應它的純粹無染了。對語言有特殊感悟力的顧城曾說:語言就像鈔票一樣,在流通過程中已被使用得又臟又舊。但是人們早已習慣于此了,甚至于漠然無感。徐梵澄先生去國離鄉幾十年,冥冥中或許暗藏了某種天意。純厚的根基、罕見的天賦、精神的照明,如此完美地集中在一個人身上,表面上是他去翻譯阿羅頻多和“母親”,從精神層面或玄秘學的角度來說是他作為一個合適的容器、工具被先定地選拔了出來。在他之前譚云山居士是見過阿羅頻多的,有過談話,但譚云山未作翻譯。其實回想一下歷史,五四以來,李大釗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胡適介紹杜威實驗主義哲學,張君勵介紹柏格森生命哲學,賀麟介紹黑格爾哲學,張申府介紹羅素新實在論哲學……等等,幾乎世界上當時所有的先進思想文化都被介紹到國內過。在徐先生回國之前,商務印書館自成立以來,“漢譯世界名著叢書”出書無數,從古希臘羅馬直到現當代,包蘊東西方。但是阿羅頻多和“母親”的超心思哲學,國人聞所未聞,徐先生亦客氣地說:“在于吾華,知者尚希?!?,這既有點不可思議又絕非偶然。徐梵澄在給揚之水的信中如此說:通常介紹某種學術,必大事張揚一番,我從來不如此作。這屬于“內學”,最宜默默無聞,讓人自求自證。否則變乖百出,貽誤不淺。這里“變乖百出,貽誤不淺”很關鍵。普通,一種學術或思想著作出版后,只要熟悉此種語言的人或出于興趣或因其他功利的目的都可以去翻譯,這是無法控制的,大量的事實也證明如此,參雜變形就在所難免。然而超心思者不能心思化,一個心思的構架永遠不會真確,當超心思的偉大精神真理被揭示后,它該如何被傳達而無變形呢?好像是,它本身自帶了一種權能,除非你已具有了某種容受性,除非你的知覺性已準備了,你是無法接觸它并使它變形的,盡管它如今已遍處彌漫于此土地氛圍中。這么,可說徐梵澄先生是被先定地選撥了的,在他翻譯阿羅頻多和“母親”之前,國人聞所未聞、視而不見亦被雙向先定了。
  前面“清風朗月”所說阿羅頻多的原文,每一章只有短短的一句,精煉簡切,是從徐先生譯者序“每條是精練簡短之言,摘自室利阿羅頻多的著作”中得來的。
  徐梵澄所翻譯的《周天集》,在由英文轉成中文的文字變遷中,外在容器雖變,內蘊精神真義無損。不妨摘錄幾則:
  ○我們不屬于過去的黃昏,卻屬于將來的午晝。
  ○一切生命,只是一奢費的多方的機緣,給我們去發現,去實現,去表現“神明”。
  ○一切事物的真理,是在它們的深處之平靜中,不是在表面上的遷變無常的波浪形式里。
  ○每一事物中有一節奏,非物理耳官之所聞,凡物以此節奏而存在。
  ○大多我們過忙于生活和思想,沒有余閑沉默而觀看。
  ○整個生命是多種宇宙力量的活動。個人則給予這些力量以一個人之形。但他能選擇,他是否反應某一力量的作用。只是大多數人不真正選擇;他們遭受種種力量之支配。
  ○只是堅決至極,人方能進步得快。
  人應當盡可能迅速前進,而又當如所必須迂緩而迂緩,——這似是矛盾而非矛盾。
  ○恐懼是常得屏除的,因為你所恐懼的,正是或者會臨到你的;恐懼吸引所恐懼之對象。
  ○智識不是我們內中的詩人,藝術家,創作者;創作來自光明與權能的一超理性的流注,常得以視見與靈感而工作的,倘若要盡其能事的話。
  ○一切智識皆在內中,應當以教育喚出,而不是從外面灌入。
  ○藝術不是解剖學,一種藝術杰作不必須是物理事實的印板,或自然科學的一課。
  ○知識與感情,皆僅是有生體之工具,這工具可屬于其低等外在形態,亦可屬于內中高尚之人;可作為私我之仆從,或作為心靈之溝澗。
  明顯的,這種文字內中質地的深密性在那里,在遇到契合的時候,它會煥發出來;同時語言的組織特殊具有某種韌性,保證了其所蘊含的能量不易流失。但是假如你的閱讀習慣覺得很拗口,容4受性也無法承受,那么去看各種“美文”的書刊、雜志好了。
  這也順便涉及到一個如何閱讀的問題,世間談論閱讀的文章成千上萬,也許都很有道理,但基本上是在一個平面上重復而已,也許一萬年以后依然如此。假如由徐先生的翻譯,人能有幸看到《母親的話》,會發現她不重復別人講過的,她告訴我們一種我們從未聽聞過的閱讀方法,那是非常有趣的:
  ……或者,很簡單,倘若你好奇,要知道不可見的知識有什么可告訴你的,你便靜定一會兒,沉默,翻開一本書。最好用一裁紙刀,因為這尖銳:當你集中之時,你用刀尖刺入書中某處,再參詳那尖端所指的一段話。
  倘若你知道集中,便是說,倘若你真實是以一種企慕為之,愿得答復,這時常是答復的。因為像這一類的書中,在啟示的書中,總是有一聚力量,——至少是從高等心思中出來的力量,或者,最通常是,從最高知識而來的精神力量。
  ……而在一本書中,在潛能上,有寫此書之人內中的知識。這么,室利阿羅頻多代表一了解與知識與權能的全體;他的每一本書,同時是一象征又是一表呈。
  時常于所讀的有一種讀法和一種了解法,那給你所尋求的解答。這既非偶然,也非娛樂,亦非一種消遣。誠然,人也可“那么”作,但完全不能達到什么,你得不到任何答復。但倘若你嚴肅作這事,倘若,嚴肅地,你的企慕試行自往集中于此一工具即這一本書上,與其中所包涵的能力相接觸,(這好像一蓄電池,包含了能力),固執要得到一答復,那么,自然地,那其中的能力——或毋寧是這兩種力量之結合:你所放射的力量,與涵蓄在此書中的,——會引導你的手和你的裁紙刀,恰恰指到那處,表明你所應知道的??墒窃僬f一遍,設若你不誠意,且無心信為之,則這全不會有何結論。設若你為之以至誠,則有一答復。
  某些書含蓄能力極強,甚于其他的書;某些書給出結果欠明晰。普通是用包含格言和短句的書,其言事是在一精明簡括的形式下的,人最能成功。
  自然,回答的價值,依乎包含于書中的精神力量的價值。倘若你取一部小說,則它不向你說出什么,只說愚蠢事。
  而阿羅頻多如何寫書呢,“母親”在解釋老子的“自然”時順帶提及:我給出兩個例子,使你們懂到什么是真實的自然性。一個,無疑,你們皆知道的;這便是室利阿羅頻多在一九一四年開始寫《阿黎耶》雜志時期。(原注二:我們不妨記起,是在《阿黎耶》月刊上,從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六年之間,室利阿羅頻多一口氣發表了大部分他的著作:《神圣生命論》,《綜合瑜伽論》,《社會進化論》,《人類大同之理想》,《薄伽梵歌論集》,《韋陀之秘密》,《將來的詩》,《印度文化之基礎》,——這只聊舉其大者。)他在那時所寫下的,既不是一心思的知識,甚至也不是心思的創作:他在腦經中保持了寂默,便用打字機寫下去;于是,從高處,從超上境界,凡所應當寫下者,皆降下了,皆已制就,他只須用手指在打字鍵上活動,記錄之而已。是在這心思的寂默境界,使知識甚至及其表現,得從上流下,由是他寫出了每期印七十二版的整個《阿黎耶》月刊。而且,正是為了這緣故,他乃能作這事,因為,倘若那應當是一番心思的構造工作,則這么一種勞力全然是不可能的。
  徐梵澄先生又如何翻譯阿羅頻多呢,我們從“母親”的法國弟子Satprem的Mother's Agenda文獻中可以窺見一二:
  “母親”對Satprem說:
  H.S.(徐琥,即徐梵澄先生)[[A Chinese disciple who translates Sri Aurobindo into Chinese. ]] has written to me, and there was a sentence in his letter that brought a certain problem to my attention. He said, "I have done so many hours of translation - it's a mechanical task." I wondered what he meant by "mechanical task" becaus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you can't translate unless you have the experience - if you start translating word for word, it no longer means anything at all. Unless you have the experience of what you translate, you can't translate it. Then I suddenly realized that the Chinese can't translate the way we do! In Chinese, each character represents an idea rather than a separate word; the basis is ideas, not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 so translation must be a completely different kind of work for them. So I started identifying with H.S., to understand how he is translating Sri Aurobindo's Synthesis of Yoga into Chinese characters - he's had to find new characters! It was very interesting. He must have invented characters. Chinese characters are made up of root-signs, and the meaning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s of the root-signs. Each root-sign can be simplified, depending on where it's plac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root-signs - at the top of the character, at the bottom, or to one side or the other. And so, finding the right combination for new ideas must be a fascinating task! (I don't know how many root-signs can be put in one character, but some characters are quite large and must contain a lot of them; as a matter of fact, I have been shown characters expressing new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they were very big.) But how interesting it must be to work with new ideas that way! And H.S. calls it a "mechanical task."
  The man's a genius!
  “母親”稱其為 “天才”。
  參照另一個“天才”顧城的視見,中文每個字都有它特有的意象、內涵,甚至面貌和個性,在某種語感之下,這個字和那個字彎一下,就又有了一種銜接。在徐先生的譯著中,我們驚嘆于許許多多的詞語你是在詞典里根本查不到的,但經他的組合,恰如其分,不多不少,正是傳達了原文中的那個意思。他同時又具備有一種高超的重新整合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精神足夠強大的時候,方法也便應運而生,表達或傳達的形式會不斷地創造出來,奇跡般地融入到似乎不可能達到的語言中間,從而保證了傳達的純正。
  而阿羅頻多的文風,我們從徐梵澄先生《神圣人生論》出版書議中可知:“此書體制弘大,兼撰者好為長句,有時一句多至三、四十行,反復陳言,委曲園到。方之西洋作者,唯康德或席勒差足比肩。在二十世紀此種作風鮮矣?!?
  徐梵澄先生回憶往事時亦對揚之水說:“‘母親’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我能夠把室利阿羅頻多那樣精深的《人生論》翻譯出來,沒有精神力量的支撐是不行的?!边@絕非虛言,現在一些研究徐梵澄學術思想的人恰恰忽視這一點,然而也許這是最淵源的所在。
  徐先生在《瑜伽書札集》前言中說:“書成,純由神圣母親密拉氏之恩慈,非然者,無論此書及其他種種著作,必未能翻譯出版……此非獨為私衷感激,自不待言;漫漫大夜,神州與瞻部同淪,新光乃自西歐一源輝耀,為可欣慨也。”
  在《瑜伽的基礎》題記中說:“于此深衷代讀者致其感激,亦無佚語言表達,因為她知。但愿此書無論傳布何方,有她的精神光明隨之加被?!?
  在《社會進化論》前言中說:“書原為神圣母親而譯,徇知感德,未嘗不覃思盡慮為之;倘竟有動于天下后世耶,必同此一慈光藹徹,景從神會,可以忘言?!?
  
  七
  劉小楓先生在《圣人的虛靜──紀念梵澄先生逝世兩周年》中說:二十世紀行將完結那年,梵澄先生仙逝(2000年3月)。他被送進醫院時,據說案頭還擺著《薄迦梵歌論》校稿。紀念文章很少,但無不充滿真摯感情——為文者都是熟識梵澄先生的:鄰居、編輯、老友的孩子、照看他的親戚和朋友。欲知梵澄其人,不可不讀。
  ……這就難免讓人奇怪:為什么國朝學界沒有把梵澄捧為大師,甚至紀念文章(遑論文集)也沒幾篇?梵澄去逝才兩年,學界好像已經不記得他曾經死了,一如先生在世時學界似乎不記得他還活著。稍一想,答案是明擺著的:梵澄沒有學生(當然也就不會有學生的學生)。
  如今歲月已步入2009年,《文集》在徐先生逝世六年后因孫波先生的機緣和功德也終于出版了,但被棄置、散失的手稿始終杳無訊息,使人感嘆假如當初先生若有弟子就好多了,至少即使手稿不在他那里,也會盡力去追蹤查詢的。
  梵澄先生是否壓根就不想有弟子呢?不得而知。
  不過網上又查到劉正博士所作——恒毓博士《印順法師的悲哀──以現代禪的質疑為線索》一書讀后:以前,國際著名的印度佛學專家徐梵澄先生曾多次申請來北京大學東語系進行印度語言和佛學的教學、科研工作,但都因北京大學某個著名的印度學權威的反對而未果。最后,他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在那里默默無聞地度過了晚年!現在,恒毓博士滯留海外,不僅是中國學術界的損失,也是當代中國學術界自私的一個見證。這是否屬實,更不得而知。
  但先生古稀之年皓首還鄉,意在把自己的學問和譯著帶回自己的祖國是可以肯定的。揚之水日記中所記“不過回國以后的種種情形也很令他失望。除給個宗教所研究員的職稱外,基本上就等于棄置不用了。幾部書稿壓在幾家出版社,兩三年以至三四年沒有音訓。”也是實情。
  姚錫佩《徐梵澄先生的心路歷程》提及:“他到宗教所后的第一件事,既提交他積數十年之功的翻譯本《五十奧義書》,并按出版社要求,于5月22日將一大手提包的稿件交付我國著名的東方文化學者,北大東語系教授季羨林先生審閱。過了大半年尚不見回音。當他得知小他幾歲的季先生教學、社會活動極忙,便不解何以轉費其珍貴時間”。季羨林對此書作何評價,同樣不得而知。只知據黃燕生編輯所述,最后經于光遠批示,中譯本《五十奧義書》終于在1984年面世。又有詹志芳所記,當好友馮至先生得知徐梵澄為巨著《五十奧義書》的難以出版而苦惱后,即寫信給社科院院長胡喬木,才使這部世界哲學、宗教的經典得以和中國讀者見面??傊玖w林是權威,于光遠、胡喬木是領導,徐梵澄出書,要經過他們的審核和批示。這說明起碼季羨林自徐梵澄回國之后,即知有其人存在的,既是同行,更知其學問水準。事實上連季羨林的高足錢文忠都說:“ 1984年的9月我到北京大學報到,當時買的第一本書就是他的書,第一版的書已經快讀爛了。徐先生是非常了不起的學者?!?
  若說二人的交往如何,我輩不得而知,前文所引揚之水所記“前些年季羨林曾經指著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對我說:‘所談何益!’可是前不久看到他自家做起文字來,仍是浮躁,甚無謂?!庇钟浻校骸罢f起季羨林發在第五期上的信(關于《四庫全書》的),他說,以季的身份,何苦要作這一番說話?這是很失身份的事??戳诉@篇東西,我對他的敬意全沒有了。”說明二人也算相熟。李小文在《徐梵澄先生及其手稿》一文中也提及:季羨林先生囑咐學人說:“徐先生一生治學嚴謹,道路坎坷,應該好好向學術界介紹一下?!彪m似官話,但畢竟說了,但因何而說,何時所說,如何落實的,也不得而知。
  這不得不使人聯想到上面提到的關于掏糞工人一事。這事更得到季老親自證實,在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評選時,有如下的采訪,不妨再引述一下:
  蔡德貴:北京海淀區的一個掏糞工人,叫魏林海,這個魏林海他自己搞一些書畫,后來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能夠吸引觀眾,就想找個名人寫一個匾額,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人家根本就不理他, 后來有人說,北京大學的教授季羨林一點架子都沒有,后來他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找到了季老。季老,他很痛快就寫了。
  季羨林:他是掏糞工人,同時他自己買書,搞了個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對每個人都開放的,所以我對這個人非常崇拜。不容易,自己錢掙不多,所以后來我也捐給他一些書。
  以邏輯而論,季羨林的廣闊胸懷可以對一個掏糞工人如此的敞開,作為梵語領域中的泰斗、權威,比普通任何人更了解徐梵澄學術價值與水平的同行,應當是季羨林對徐梵澄僅用敞開胸懷已無法形容,比之古時鮑叔牙之于管仲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事實上季羨林對遠在香港的饒宗頤的推崇贊揚、惺惺相惜更是眾人皆知,傳為佳話。而饒宗頤的通才和徐梵澄最為相似,亦曾于60年代游學印度時與徐梵澄有詩酬答。
  饒宗頤和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饒先生在香港是什么樣的境遇呢?寶貝,香港大學副校長曾這樣評價他:“香港如果出了一個饒宗頤,就不會是文化沙漠了。”但這和季羨林的推崇贊揚沒多大關系,香港這個功利商業的社會可以把饒先生的“天書”出版到盡善盡美,這是香港人自有的明智,不管社會風尚如何,那個本能地為超一流價值之人之物所保留的最后底線絕不被突破。假如徐梵澄在香港,即使因其特立獨行,不事張揚的個性或許光而不耀,但香港學術界的眼光在那里(唐君毅先生早在50年代即對梵澄先生欽佩有加),最起碼,該出的書總可以出齊。
  死掉的顧城說:“世故就是太老人的眼光了,有一種權衡?!睓嗪庥质鞘裁茨??
  “母親”說:“人時時總是回到同此一事上:絕對需要純全誠實,純全不欺,和所作的事之尊嚴之感,庶幾可以作其所作,如所必須?!?
  網上資料說:96年溫家寶總理看望季羨林,溫家寶隨身拿出一件小禮物送給季羨林——那是一幅水晶玻璃畫,上面有激光“刻印”的溫家寶和季羨林在一起的畫像?!斑@上面還刻了一句您最喜歡的話:真情。您常講做人要真情、真實、真切?!薄皩?,‘三真’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則?!?
  季羨林說的“真”和“母親”說的“純全誠實,純全不欺”難道不是一回事嗎?
  
  八
  ○季羨林作《泰山頌》全文如下:
  巍巍岱宗,眾山之巔。雄踞神州,上接九天。吞吐日月,呼吸云煙。
  陰陽變幻,氣象萬千。興云化雨,澤被禹甸。齊青未了,養育黎元。
  魯青未了,春滿人間。星換斗移,河清海晏。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風起水涌,處處新顏。暮春三月,雜花滿山。十月深秋,層林紅染。
  伊甸桃源,誰堪比肩。登高望岳,壯思綿綿。國之魂魄,民之肝膽。
  屹立東方,億萬斯年。
  據網上資料:季羨林在第19屆世界詩人大會上當選世界桂冠詩人。2005年9月14日,季羨林先生的《泰山頌》長詩在《齊魯晚報》發表,引起轟動。季老能寫出如此俊美而豐厚的《泰山頌》,是基于他深厚的文化學養和真摯的泰山情懷。
  2008年5月14日,《泰山頌》碑落成揭幕儀式在岱廟石刻園隆重舉行,著名學者、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洪峰出席儀式并為《泰山頌》碑揭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齊承芳主持儀式,市政府秘書長孫運飛參加儀式,泰山景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譚業剛致辭。泰安實驗學校少先隊員向歐陽中石先生敬獻了紅領巾,配樂朗誦了《泰山頌》?!短┥巾灐吩姙橹麑W者、國學泰斗季羨林先生所作,歐陽中石先生運筆書寫。泰山景區精選上好的天青石,聘請泰安最好的工匠,將兩位大師珠聯璧合的佳作進行鐫刻,并將詩碑立于泰山岱廟石刻園,賦予了石刻園更深的內涵,增添了新的看點。
  作為書法大家林散之的高足,同樣擅長草書的馬世曉,最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其首次個人展覽。他根據季羨林先生的新作《泰山頌》全文,創作完成一幅長卷行書作品,成為全場最大的亮點。
  網上亦有人提議準備將《泰山頌》譜成像《黃河》那樣雄壯的樂曲。
  雖然自魏晉以后即已難覓四言好詩已成公論,但對季老以布衣本色作出如此黃金萬兩的大作,我輩實在沒有能力評頭論足,更不敢如網上大膽之徒那樣早早地跳出來“在季羨林頭上撒泡尿”了。不過不知假如不提古人,即使季羨林的恩師陳寅恪、甚至遭人痛罵的汪偽漢奸鄭孝婿等近人如若復還看了是何等的表情呢?
  ○徐梵澄88年夏也曾作一首《登泰山作》的詩,抄錄如下:
  涓水刓礪石,處境寧毗剛。溫柔穎銛礱,言登泰山陽。
  筋骨勞攀躋,縱目矖八荒。云海蕩塵襟,碑碣延朝光。
  噓吸通列宿,松松森金相。賁飾止文明,震動為玄黃。
  生氣蘊巖壑,春仁布遐方。膚寸起霢霃,澤沛天下滂。
  雄深古棟宇,峨冠祀東皇。七十二代君,封禪拳石岡。
  夷吾輔伯主,譎諫能一匡。秦皇與漢武,由斯慕仙鄉。
  魯道屹千祀,巍巍振天常。復圣樂簞瓢,心齋成坐忘。
  賢哲間挺出,濟世期太康。樂只洙泗風,中道垂黃裳。
  觀化識無為,高衢靜徜徉。
  怎么說呢,對于我這個連大學都考不上的人來說,有些字是不得不查字典的,然后再上網具體核實一下詩中的用典,才知原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如此的悠久豐厚,才知深厚的文化學養是什么。
  ○06年對季羨林的采訪還有如下的對話:
  季羨林:和諧三個階段,一個天人、一個人人,一個個人,天人好講,人人也好講,就是社會和諧,個人怎么講呢?就是我相信人、人類都是向前進步的,向著真、善、美發展,這是總的規律,懂得規律的話就有了個人和諧了。怎么講呢?這個規律,你一行,一舉一動應該按照這個規律走,不能違反這個規律,違反了就是不可以,順著規律走就是和諧,規律就是人的趨向,向真、善、美發展。
  蔡德貴:有人曾經打過一個比方,我們這些人站在季老跟前,就像我們站在大海面前一樣,往遠處看,我們看不到邊,往下邊看,我們看不見底,季先生就是大海。
  以這種知覺性的視見,話說得多么完美啊,真猶如顛仆不滅的真理,通俗明白到何種澄明之境啊,誰看誰都明白。但沉下心來,怎么還是感覺好像以前別人已經重復過無數次了,自己仍只是在原地轉圈,究極到不了什么地方去呢?這也不得不使人噩夢般地想起葛吉夫說的那種古怪的話,一段談話真是猶如把“空洞倒進空洞”、“在昏睡中撰寫和創作的書和理論,只會把別人送進昏睡?!?
  ○徐梵澄譯介的“母親”亦有一段話:
  “遠在心思以上有一個境域,我們可稱之曰‘和諧’世界;設若你能達到那里,則你可發現一切和諧之根本,無論在世間在任何形式中所顯示者。例如,有某一線音樂,只包含幾個極上之音,在先后相隨的兩個音樂家的作品之后,——一個巴赫(Bach)的樂曲,另一個是貝多芬的一樂曲。這兩個在樂譜上是不同的,對外表的聽覺也不相同,可是在真元上是同一。知覺性的一個且同此一個震動,特著的和諧之一個波浪,感觸了這兩位音樂家。貝多芬把握了一大部分,但在他卻參雜了他的心思之發明和編插;巴赫接受的比較少,可是他所攝持的比較純潔。這震動屬于知覺性的勝利的出現,知覺性從無知覺性中破胎而出,在一勝利的出生和上翥中。”
  這僅是“母親”在談藝術時順便給出的視見?!澳赣H”曾說:“人在世間的生活情形,皆其知覺性的境界之結果。要改變情形而不改變知覺性,這是徒勞的妄想。”假如人能進入到“和諧”世界的淵源所在只一秒,也比在地上無謂地談論億萬年好多了。
  人盡可以在平庸上解釋一切,盡可以無窮地重復下去,盡可以無盡地出版一切人們好尚的大作,但究極,重復的價值不大,不管它多么堂皇。但是一定要留給有緣出現的具有超上價值的不可重復之物得以保存下來的最起碼的底線,給那些曾與知覺性的高等諸境界有所接觸的人們所帶來的視見給其他人一個了解和企慕的機會。比如對徐梵澄先生那些散失的譯著及作品來說,只要能保存下來,哪怕是復印、影印件,只要能得以出版,即使發行量極少,一個國家、民族、政府和他所在的那個領域同仁們的責任就算盡到了。如果一個國家連這個底線都沒有,真的是無話可說了。
  ○據08年新華社消息,訪華的印度外交部長慕克吉前往解放軍總醫院,看望了年已望百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并代表印度總統辛格向他頒發了“蓮花獎”。“蓮花獎”是印度政府授予在科學、文藝、藝術和學術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人士的最高榮譽。
  08年1月印度總理辛格在社科院發表演講:中國偉大的學者、當代最著名的印度學家季羨林教授曾精辟地指出,中印兩大文化圈之間相互學習和影響,又促進了彼此文化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也是現實。
  ○據孫波先生《一角虹影憶斯人》:徐先生從印度飛抵香港,然后從廣州入關,時在1978年11月9日。在這一年春天,梵澄頻頻寫信,要求中國駐印大使館速為自己辦理回國手續。有4月20日一函,文言巨制,用毛筆佳紙以工整小楷書之,讀來甚為悅目。信中全面評價了中國僑務政策之得失,學術交流之意義,印度文化之菁萃,及個人“施工”之軌跡。有這樣的句子:
   夫人不我知,于我何?。考翰恢?,斯乃患焉!此澄之所以夙夜勤心,孳孳象寄,亙三十余年而無懈者也。良由民族有依以不亡之教義,學術有因而久之真元。得其本乃明其末,知其子復守其母。大體若持,樞要在握。義理深而必究,事功遠而彌彰。使為我用,乃鉅細靡遺。以視斯人,且表里俱澈。將見道理,融洽風云。會通邦交,大和人類蒙福。
  又據網上資料:1978年春,梵澄先生上書中國駐印度大使,點評了我國當時對印度關系之現狀,他說:“又前月善顧團體訪問斯邦,形式備受歡迎,精神諒亦相接?;虺脊ず献?,或言貸物貿遷。此皆所以裨益今時,維持大計。然竊觀其閭里平民之所欣,領袖賢達之所重,蓋有逾于此者。概自兩國交誼,垂兩千年。但以佛教為媒,初與政治無涉。迄今此土早無佛法。……而印度政府為之紀念而不疑者,意在聳動東南亞洲,侈一時之榮觀耳。”所謂“有逾于此者”,蓋指去觸接彼民族之精神特質,其代表者,便是他們自家的寶什,即韋檀多學之經典,如同吾華之《四書》、《五經》、《老子》、《莊子》等。惜乎雙方皆昧然矣!時在1952年,先生就指出,自“奘、凈而后,吾華漸不聞天竺之事,幾不知佛法以外,彼邦原有其正道大法存,而彼亦未知吾華舍學于釋氏者外,更有吾華之正道大法存焉”。而此等局面,于今并無太大改觀。試問:我們有多少人知道今之印度開國元勛之一、其近世民族的精神導師——圣哲室利阿羅頻多(Sri Aurobindo, 1872—1950)呢?又有幾人讀過他的被稱之為“當代唯一寶典”的《神圣人生論》呢?
  
  九
  室利阿羅頻多說:“人幸而是不一致的?!?
  在哀嘆不幸的時候,這話給人以安慰。
  葛吉夫曾說過:“極常發生的是當一個人的個性和肉體還活著的時候,本質早就死了。我們在路上或城市中,遇見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空心的,也就是說他們實際上早已經死了。
  我們沒有看到或知道這種情況算是幸運的。要是我們知道許多人早已是行尸走肉,而其中許多人正掌管我們的生活,我們真會覺得恐怖至極而瘋掉?!?
  這話危言聳聽,但這是事實。
  培根說:“人類的天性愚昧多于才智,而做作的表情往往能打動愚者的心?!?
  又說:“雖然他們的園子里沒有一棵供人乘涼的大樹,卻還要引誘別人去上吊?!?
  這話危言聳聽,但這也是事實。
  室利阿羅頻多嘗說:“任何事物之無謂夸張,常是一惡?!?
  又說:“我們的私我,盡教矜持其自由,無時無刻不是宇宙“自然”中之無數有體,權能,力量,勢用之奴隸,玩具,傀儡。”
  還說:“我不愿在冷酷的鉛字下為我的門徒所殺?!?
  這話也危言聳聽,但這是真理。
  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 “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榮譽所顛倒的人?!?
  這話不危言聳聽,這是最大的贊美。
  皇帝的新衣是一個永恒的悖論,受騙者和騙子保持著一種天生的內中的秘密的默契。
  當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都本能地留給特立獨行超一流價值之人之物的最后底線被我們瘋狂崇拜平庸的盛大狂歡所人為地突破踐踏,在一個愈來愈長壽愈來愈有象征意味的老人被人置其本色于不顧傀儡般地一步步牽動著波及影響其他人的命運與境遇的鬧劇中愈來愈被架空愈來愈可憐時,到底該同情誰,又如何估量這其中的耗費與損傷!


 
張文江:徐梵澄:跨越中、印、西的大學者(《東方早報》) 
  

轉自東方早報網站《徐梵澄傳》書評

張文江:徐梵澄:跨越中、印、西的大學者

 “遇到了他,我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人,他是我衡量自己的標準。我希望人們都能夠與徐先生這樣的人生活一段時間,這樣他們就能認識到許多事情是有可能存在的?!?

  雖然只在1991、1993年去北京時談過兩個半天,說起來,我也算是當年親炙徐梵澄先生(1909-2000)并有所受益的人之一吧。近年來,陸續讀到了《徐梵澄文集》、《徐梵澄傳》,真是感慨系之。應友人之約,略談一下我對梵澄先生學術的認識。

  梵澄先生自述簡歷云:“自少至今,未嘗離學術界一步,經營任何事業,長期之求學時代也?!保ā缎扈蟪蝹鳌罚?10頁;以下簡稱《傳》)大學者的生命就是他的學問,根據《文集》和《傳》,梵澄先生其人其學,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相當于1909年至1945年,一至三十六歲。此一時期試抉出兩個關鍵詞,一、魯迅(1881-1936);二、尼采(1844-1900)。其間最大的事件是1928年5月,徐梵澄因為聽魯迅的演講而通信結識,從此預流于中國現代學術,開啟了內心的靈明,這是他一生走出獨特學術道路的起點。

  研究魯迅的學術師承,可以追溯于章太炎(1869-1936)。研究章太炎,可以追溯于德清俞樾(1821-1907)。俞樾的座師是曾國藩,他本人私淑的是乾嘉學派的高郵王氏父子。俞樾自同治七年(1868)起,主講杭州詁經經舍三十余年,門下如吳大澂、張佩綸、繆荃孫、吳昌碩,皆一時之選。而對社會影響最大的,則是另外走出學術道路的章太炎。章太炎門下亦濟濟多士,有黃侃、朱希祖、吳承仕、錢玄同等,而對社會影響最大的,則是魯迅、周作人。出入于魯迅門下的青年,有柔石、蕭軍、蕭紅、胡風等,而另外走出學術道路的則是徐梵澄。中國近代學術史此類事例甚多,既反映了社會和學術的激烈動蕩,也相合于鼎卦初爻“得妾以其子”之易象。

  在魯迅的鼓勵和幫助下,青年徐梵澄翻譯了數種尼采,成為中國尼采傳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從1935年翻譯《尼采自傳》(ECCE HOMO,即《看哪,那么一個人!》)開始,他陸續譯出了《朝霞》(1935)、《快樂的智識》(1939)。最大的貢獻是翻譯了《蘇魯支語錄》(1936),以前魯迅、郭沫若僅翻譯了部分,至此第一次完成了全書。尼采是西方富于激發力的思想家,全面理解尼采,不僅要關注尼采在中國,還要關注尼采在西方。徐梵澄《人間的,太人間的》譯者序:“正如在旅行的長途中偶爾發現一兩片小標志,指示前人曾此經過,則當能更有勇力前行,而且突過以往的限度。”(《傳》,90頁引)深入研究尼采,必須研究他的古希臘圖景,除去眾所周知的以外,還需要注意兩點。一、尼采以為古希臘哲學是前無古人的獨特現象。這雖然是哲學史家的共同之說,但仍應注意古希臘和巴比倫、埃及文化之聯系。二、尼采于古希臘哲學的思想劃界,采用的不是前蘇格拉底,而是前柏拉圖。此與哲學史家之說不同,涉及他的判教,可以深入追究。

  此一時期,可以辨析的還有兩件事。其一,他的小學地理老師是毛澤東(《傳》,11頁)。這是徐梵澄傳奇人生的開始,應該視為同鄉關系的巧合(徐是湖南長沙人),對他的學術走向沒有實際的影響。徐梵澄自述:“我一生得力于兩位老師,一位是啟蒙的老師,一位便是魯迅先生了?!保ā惰蟪蜗壬?,23 頁)這位啟蒙老師應該指的是王闿運(湘綺)的再傳弟子(《傳》,10頁),而不是毛澤東。徐梵澄一生的詩文功底當由此而來,盡管也可能導致了部分譯品過于古奧。當年《陸王學述》出版前,我曾有幸先睹手稿,記得其中提到“已故毛澤東主席教示”云云,然而出版后變成了“毛澤東教示”云云(《文集》卷一,419 頁),推想出于編輯的刪改。此于全書而言,固無傷大旨,然而于文辭中隱含的對故人的感情、對開國領袖的尊敬,以及讀書人的自重身份,也隨之消失了(“教示”是特有的敬師口吻,參見《星花舊影》)。

  其二,關于魯迅晚年和徐梵澄一度意見相左(《傳》,97-99頁),除了一些生活細節上的誤會以外(《傳》,70-71頁),更大的可能是由于兩人處于不同的思想階段。此時魯迅的思想早已成熟,而且主張新的,反對舊的,主張外的,反對中的,正是“五四”那代人的主要立場。魯迅極力支持徐梵澄翻譯尼采,甚至不惜代為校對,所謂“耶穌替門徒洗腳”(《傳》,89頁),不僅出于魯迅為社會造才之心,也是因為精神取向的相同。而徐梵澄正欲于此道深入,此時手抄《悉怛多般怛羅咒》給魯迅,就容易被認為打退堂鼓了。師生間的此一錯失,就局部而言,徐梵澄確有少不更事之處。然而就整體而言,恰恰因為有此錯失,徐梵澄才可能在學術上得到更為長足的發展。此一發展,上承章太炎晚年欲學梵文之心,完成溝通東方民族之間文化的遺愿(《傳》,78頁),下啟他以后進一步衍出和阿羅頻多思想的聯系。然而魯迅還是徐梵澄一生之恩師,徐梵澄在晚年寫出了充滿感情的《星花舊影》,以表寸心之不忘。據說此文的精華被好友馮至擔心違礙而刪去,留存的其實都是扯淡的文字(《梵澄先生》,74頁)。即便如此,在我所見到的回憶魯迅的文章中,《星花舊影》仍然是其中最好的一篇,其精光不可磨滅。

  

  第二時期,相當于1946年至1978年,三十七到六十九歲。此一時期試抉出兩個關鍵詞,一、室利·阿羅頻多(■ri Aurobindo,1872-1950);二、院母密那氏(Mira,1878-1973)。阿羅頻多是印度三圣之一,其余二人為圣雄甘地、圣詩泰戈爾。室利是尊稱,表吉祥等義,與佛教文殊師利(又譯曼殊室利)的“師利”意同。阿羅頻多早年參加革命,為印度獨立而奮斗,1908年在獄中悟道,1910年至琫地舍里隱居四十年,開創了阿羅頻多修道院,對印度現代思想貢獻巨大。徐梵澄1945年底參與中印文化交流,至泰戈爾國際大學任教,1949年因政府中斷資助,于1951年轉入阿羅頻多修道院,從而開啟另外一段生命歷程。院母密那氏是法國人,其兄為阿爾及利亞總督。她1914年到印度主持院務,修道院規模由此漸漸擴大。二人思想完全一致,在風格上阿氏雄強闊大,試圖建立綜合瑜伽的新體系;而密那氏似更直見性命,體貼入微。

  徐梵澄入院時,阿羅頻多已去世,他見到的是院母密那氏。他們交流用的語言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溝通上不存在障礙(《傳》,208-209頁)。此一情景我完全相信。在我有緣遇到的學術界人物中,梵澄先生是其中溝通障礙最少之人。我的強烈印象是,他能完全聽得懂你,即使他的話中夾雜著湖南口音,即使你表達得并不怎么好。梵澄先生善于傾聽,并且時常呼應,和他談話,有如沐春風之感。在此我想記錄的倒是一個例外。我曾經問起他一位也是長居印度并用英語寫作的佛教人士,先生沒有回答。多少年來我一直思考此事,于此逐漸有所領會。雖然我的領會不一定對,但是對于此路學問的認識,確實因此而加深了。

  徐梵澄由于“母親”的欣賞,在學院單獨建立了華文部。他不但受到了生活上的照護,而且獲得了精神上的激勵?!澳赣H”說的“我和你在一起”(《傳》,216頁),可以認為是加持或加被(《文集》卷四,40頁)。徐梵澄在這里生活了二十七年,完成了一生的主要學術成果。

  

  第三時期,相當于1979年至2000年,七十到九十一歲。此一時期試抉出兩個關鍵詞,一、奧義書(約公元前700-前500);二、陸王(陸九淵,1139-1192;王陽明,1472-1528)。徐梵澄于1978年末歸國,游子返鄉,正值景運方新,心情一片舒暢。此時他已年屆高齡,來日無多,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努力做,趕緊做,其他一概不管?!保ā秱鳌罚?35頁)魯迅晚年在上海臨終前說:“要趕快做。”(《且介亭雜文末編·死》)師生之間,其精神一脈相承。

  為什么選取印度的《五十奧義書》(1984)?因為這是印度系列之始。本書是他一生翻譯和學術生涯的頂峰,徐梵澄被稱為“當代玄奘”即由于此,在歸國后對中國學術界產生影響亦始于此。猶憶此書出版時,我還是學生,得書如獲至寶,多買數本以送人,促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段轉折。

  有了此書,于印度系列的進路已完全清晰:古代著作為《五十奧義書》、《薄伽梵歌》;今人著作為阿羅頻多、密那氏。為什么將古今分為兩段?因為《五十奧義書》、《薄伽梵歌》和阿羅頻多、密那氏,兩者還不能完全等同,盡管后者蔚為大宗,但是還可能存在其他解釋。《五十奧義書》、《薄伽梵歌》之下,以《薄伽梵歌論》完成銜接,因為阿羅頻多在獄中讀《薄伽梵歌》而見道(“《薄伽梵歌論》手稿小引”,《文集》卷四, 24頁)。輔之以《瑜伽論》,此外還有《瑜伽的基礎》和《瑜伽書札集》。最終以《神圣人生論》殿后,此書為阿氏生平巨制,輔之以《社會進化論》和《周天集》。具體理解或可由《母親的話》入門,當年甘地曾讀之,曰:“此乃滴滴甘露也。”(《傳》,204頁)

  為什么選取中國的《陸王學述》?因為這是中國系列之終。徐梵澄1988年出版《老子臆解》,1994年出版《陸王學述》,由此貫通古今,完成相應的中國系列。《老子臆解》可以說是1949年以后的解老最佳作,徐梵澄在歸國初參觀馬王堆可能有所感發,而內容醞釀于胸已經有二十五年了(《梵澄先生》,31頁)?!蛾懲鯇W述》是為中國思想尋出路的有為之作,“中國本土之哲學,只有這一套最覺得聲弘實大”(《文集》卷一,405頁)。1992年,徐梵澄談起自己可以傳世的著作有三種,《五十奧義書》、《薄伽梵歌》,此外還有《老子》(《梵澄先生》,69-70頁)。這里試圖再增補一種陸王,因為可能是梵澄先生的思想歸宿。徐梵澄譯介印度典籍,并非單純為了引進,其目的是為了中國。他曾經說:“印度是個大國,中國也是個大國。印度可以不懂中國??墒?,中國不能不懂印度?!保ㄕ仓痉肌冬崙浶扈蟪蜗壬?,《魯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5期)梵澄先生選擇陸王,和當代提倡宋學者不同,主要是取其和精神哲學的相應。而且和阿羅頻多比較,先生似更傾心于陸王。我不能確定此一印象是否正確,姑志于此,以俟識者辨之。

  在印、中兩大系列以外,梵澄先生于學術尚有其他進路。其一,著有《希臘古典重溫》(1988),他由早年的尼采,經阿羅頻多《赫拉克利特》(亦即《玄理參同》),至此上溯希臘。其二,試圖??薄妒ソ洝?,已開始做準備工作,最終未能完成。其三,他還向西方介紹“孔學、小學及中土所傳唯識之學” (《文集》卷四,170頁),用英文寫或譯了不少中國文化典籍。論者稱許他為跨越中、印、西的大學者,真實不虛。

  

  行文至此,我還想提出一個問題。《徐梵澄傳》278頁提到,在“母親”去世后,院方想收回房子,梵澄先生略略無奈。然而,這些人不是“母親”的繼承者嗎?不是也在修習“無上知覺性”嗎?此類情形,日常生活中往往可以遇到,在學術上怎么理解?《傳》247頁提到“不愿看某些人的嘴臉”,275頁提到“他們也巴不得他趕快回去”,370頁稱“可是他們卻壓下來不給發表”,世界真的是按照理想進化嗎?其理論是否還有無法說明之處?

  此外,《徐梵澄文集》的編纂花了極大努力,有功于天下后世。但有一處稍存可議,即第四卷從原書抽出序跋單獨編輯,這樣做雖然方便了檢索,而且有先例可循,即《魯迅全集》1981年版把古籍、譯文的序跋編為專集。然而將原書和序跋分割開來,在閱讀時也可能有所損失。

  最后,我愿意抄錄《傳》中一段話,作為此文的結束。1990年,二十年前曾經在印度擔任徐梵澄助手的一位美國姑娘,寫信告訴徐梵澄的鄰居,梵澄是她一生最為惦念之人:

  遇到了他,我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人,他是我衡量自己的標準。我希望人們都能夠與徐先生這樣的人生活一段時間,這樣他們就能認識到許多事情是有可能存在的。(《傳》,256頁)

  對于一個人而言,在我看來,這是梵澄先生所能得到的最美好的贊頌。 ■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8.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9.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10.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朝鮮領導落淚
  7.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8.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9.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