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儒家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信仰重建的意義
王東升
(人文學院 社會學 0916101班,1091610120)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我們卻遭遇了道德滑坡、信仰缺失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共產主義信仰被人們遺忘,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節而忘真。茍活于當下,忘卻肩上之重任。背離于真理,違逆人本之慧根。我們現在已經到了需要迫切重建我們精神世界的歷史關頭。本文嘗試采用分析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特點來為我們重建馬克思主義信仰提供借鑒。
關鍵詞: 儒家思想; 馬克思主義信仰; 信仰重建; 借鑒意義
當代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政治的轉型時期,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也處于低潮期,共產主義的理想已經為人們所慢慢淡忘,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和生命力遭到了質疑。甚至有些人將共產主義當作是純粹的空想,很多人只著眼于實際的物質追求和日常生活。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動搖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前進和發展【1】。眾所周知,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當中儒家思想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大的作用,至今儒家思想對國人的處世方式也有重大影響。可見,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人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分析儒家思想的特征對當前中國馬克思主義信仰重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儒家思想的總體融合性特征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一以貫之地傳承數千年,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中華農耕文明特有的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為內涵的文化包容性【2】。中華文明形成了以儒學為主體的融會了法道釋等眾多思想的多元一體的文化模式。從漢武帝時期一直到清朝末年,儒家思想不僅長期占據著官方的統治地位,而且在民間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認可文化的多元性,尤其在南北朝之后,佛教、道教與儒家思想一直處于既相互斗爭,又相互融合的局面,當時,三教之中的有識之士,都站在維護本教的立場上,一方面高唱三教一家,另一方面極力抬高自己并大量吸收對方思想,企圖建立一個包容并超越對方的思想體系。儒家則憑借著自己在中華民族中根深蒂固的影響,以及在政治、宗法制度等方面的優勢,自覺不自覺、暗里明里地把佛道二教的思想納入自己的學說體系之中。因而,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儒家思想具有鮮明的融合性特征。
2.儒家思想的實用傳統
李澤厚在他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一書中提出,“實用理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中,沒有一個問題涉及宇宙的本原和人生的終極意義,甚至根本就不打算討論這些問題。反之,對實用的探求卻是儒家文化的主要關注點。孔子日:“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之矣。”(《論語·雍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這里非常明確表達出儒家文化的關注所在:不在構建一個彼岸世界,而是圈定一個此岸世界。一開始就越過宇宙本原和人的終極歸宿,進入經驗世界,直接討論君臣之道、人倫關系。儒家對于文化價值的認識,完全在于直接調適人倫關系,維系社會正常秩序等實用層面;而不在于去構建一個完善的形而上的世界以安頓人的靈魂,然后再用這個世界來反照和推動實際的人間世界【3】。這種文化傳統導致中國歷史上不論是統治階層還是中國的被統治階層,都存在濃重的實用傳統。
中國的世俗政權十分強大。各種宗教和思想文化要想生存必須要取得世俗統治者的認可。而統治者對于文化和宗教的態度基本上又都是實用主義的,他們并沒有對宗教真理的狂熱追求,而是更看重其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專制統治。中國普通老百姓在整體上沒有西方那種對神的信仰。神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基本上是實用主義,“信則有,不信則無”,沒有把神看作是創造世界,主宰人的命運的外在的力量。中國人求神拜菩薩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好處而已。由此可見,儒家思想的實用傳統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么的深。
3.儒家思想的人文傳統
儒家思想的主旨是“仁”。體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仁者,愛人”,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時時處處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為別人著想,尊重別人的意志和心愿,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強加給別人,這種思想的出發點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自我中心主義,因此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體現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為政以德”,“節用愛人”,主張重視教養,改善民生,增強國力。“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準則【4】。正是儒家思想特有的人文傳統,尤其是“仁”的思想,充分尊重人性,被許多統治者所采用,才使得封建統治者當中出現了很多勤政愛民的英明帝王;才可以穩妥地調整封建社會的人倫關系,維系社會正常秩序;才形成了中國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思想人格;才使得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而不斷發展壯大。
4.儒家思想得到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極大重視
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成為歷朝歷代的統治思想。儒家思想能夠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尤其得益于統治階層設計了一套嚴密的人才選拔與考評機制從而制度性的將儒家價值觀由一種學術思想轉化為全民族所共奉的主流價值觀。從兩漢時期的舉孝廉,到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考核與錄用人才的思想依據。這樣就導致當時所有要求進步的青年不僅要苦讀儒家經典著作,而且還要身體力行的實踐儒家倫理,而當這些青年一旦步入仕途,又會成為儒家思想在社會上的布道者大肆推廣,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愈發鞏固儒家文化的正統與核心地位。
由此可見,正是由于儒家思想特有的融合性、實用性、人文性等特征才使得儒家思想能夠興盛千年而不衰,能夠對中華民族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同時,作為幾千年中國社會文化中的核心傳統,儒家文化早已成為中國人文化心理的一。部分,那么重建我們當前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自然離不開對儒家思想的借鑒和吸收。
筆者認為重建馬克思主義信仰需要借鑒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優秀傳統,具體來說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1. 馬克思主義要開闊胸襟、融合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指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信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它適應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需要而產生,并越來越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類的精神支柱。它的產生給人類帶來了一種嶄新的信仰,完成了人類信仰的偉大變革。這一信仰是社會生產力和人類實踐進步的反映,代表了人類信仰發展的方向即現實化和科學化的方向,因而它必然具有與其它信仰不同的本質特征【5】。馬克思主義信仰誠然是一種嶄新的信仰,但是無論任何信仰都是與相應的社會存在相適應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也不能例外。馬克思主義信仰不能自我標榜是當代最先進、最科學的信仰,而應當虛心接受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才不至于將自己束之高閣。所以,馬克思主義要開闊胸襟,善于融合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2. 馬克思主義要具有道德規約、心靈撫慰的功能
儒家確立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道德倫常在當今看來的確具有很大的消極作用。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一個社會的主流信仰和其相應的社會境況是相輔相成的。儒家思想適應了那時封建社會統治的需要,儒家思想也確實在道德規約和心靈撫慰層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維護了封建社會正常的社會秩序。馬克思主義信仰也必須具有信仰的共性:道德規約、心靈撫慰。而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其主要功能在于幫助人們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形成系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找到切合可行的實際道路。馬克思主義更像是一種實用主義哲學。它對人的道德規約、心靈撫慰等功能則提及甚少。所以,如果要重建馬克思主義信仰就必須增加馬克思主義關于道德規約、心靈撫慰的內容。
3. 馬克思主義要增強人文性
馬克思主義是非常關注人的,他提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要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人來說還很抽象,還很晦澀難懂。因而,還需要關注中國人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民族化、大眾化,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闡述表達方式的創新,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文色彩,逐漸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到群眾的內心,將其精神品質和價值內涵內化為群眾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價值取向,進而上升為其個人信仰,最終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定格為整個中華民族的信仰。
4. 中國政府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當今各級學校在講授馬克思主義課程時注重真理層面的教育。而更為關鍵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層面的教育呈現出弱化甚至缺失的態勢,學校在講授馬克思主義課程時要注重真理層面的教育與信仰層面的統一,根本上在于信仰層面【6】。同時,各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實現馬克思主義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有效對接。 同時,中國政府要設置一套嚴密的人才選拔與考評機制從而制度性的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由一種學術思想轉化為全民族所共奉的主流價值觀。
通過以上論述,儒家思想的特征對當前中國馬克思主義信仰重建確實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更加注重從儒家思想等中華傳統文化當中汲取經驗,為重建我們國家現在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李銳. 對當代中國信仰重建的幾點思考 【D】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0
【2】 汪國風.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特質--創生與融合的文明 【D】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3】 余建明,鄒菊如. 中國文化的實用主義傳統與當代文化建設 【D】 云南社會科學 2005
【4】 周世良. 再論中華文明綿延不斷之原因 黑龍江史志 【D】 樂山師院,政法系,四川,樂山 2008
【5】 彭方來, 謝成宇.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 【J】 理論月刊 咸寧學院,管理學院,湖北,咸寧 2007
【6】 張天勇. 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的沉思 經濟與社會發展 【J】 20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