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其才 物盡其用
——讀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善行無留名;善言無話柄;善數(略)無陷阱;善閉無鎖頭;善結無繩束。因此遵循道的人常常善于人盡其才,所以無不可用的人;常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無不可用的物。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稱得上得“道”的高明。所以善于用人者是不善于用人者的老師,不善于用人者是善于用人者的借鑒。如果不善于向別人學習,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最大的糊涂,這就是遵循“道”的奧妙。
[感悟]在本章中,老子列舉出日常生活做善事無需留名,講善言不會留下話柄,謀善略不會有陰謀,關善門無需鎖頭,束善結無需繩束的事例來說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辯證思想。更進一步闡述了善于用人者是不善于用人者的老師,不善于用人者是善于用人者的借鑒。不尊重別人,不善于向別人學習,自以為是其實是最大糊涂。
本章是對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喻指,說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處無為之政,符合于自然,自然而然,順其自然,就不必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無可挑剔。這一章又發揮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做人如果不從正面“貴其師”,不從反面“愛其資”,就會范“雖智大迷”的錯誤。聯系當今中國社會現實,人為(偽)地把人分等定級,把己和異對立(惡異滅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從己到己,自私自利,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此惡性循環比比皆是,往往會因為自己的蠅頭小利而不顧別人、社會、自然、地球、宇宙的利益,甚至干著禽獸者不如的惡事,如生產毒米、毒奶、毒油等等,然作力相等,能量守恒,惡有惡報,其最終結果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而,做人一定要向天地學習,向自然學習,向別人學習,要善于做到:把己當異,將心比心,通心樂心;把異當異,尊重理解,人人平等;把異當己,換位思考,無私奉獻;把己當己’(新的自己,化異為己,異己共生、共存、共享和共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能自然而然,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才能自覺做到與人為善,海闊天空;與物為善,宇宙無限!
本章所講的內容,重在要求人們尤其是遵循“道”就要恪守“無為而治”的原則,說明有道者順其自然,自然而然以待人接物,更表達了有道者心中“無棄人”、“無棄物”的胸懷。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于不善的人(異),并不因其不善(異)而鄙棄他,而是要尊重理解,換位借鑒,要化異為己,求同存異,不斷形成異己共生、共存、共享和共樂。其實現實社會的任何矛(己)盾(異)雙方,我們既要看到其斗爭性,我們更要看到其同一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化盾為矛,化異為己,形成合力,這樣才能把任何矛盾化解,把每個人的力量聚合起來,讓每個人心中日月合明,靈欲合一,這才是遵循“道”的奧妙!
請記住:
把資源放在不該放的地方就叫垃圾,把垃圾放在應該放的地方就叫資源——這就是物無棄物的最好注釋!
把人才在不該用的地方就叫庸才,把庸才放在應該放的地方就叫人才——這就是人無棄人的最好注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