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 穩重是輕浮的根本,寧靜是躁動的君主。所以遵循道的人都以穩重寧靜為本,雖有榮華富貴吸引,卻能泰然處之,自然而然,順其自然。一國之主怎么能以輕浮躁動治理天下呢?輕浮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失去控制。
[感悟]在本章中,老子又舉出兩對矛盾的現象:輕與重、動與靜,而且進一步闡明,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重輕關系中,重是根本,輕是其次,只注重輕而忽略重,則會失去根本;在動與靜的關系中,靜是根本,動是其次,只注重動而忽略靜,則會失去根本。在本章里,老子所講的輕與重、動與靜的辯證關系是為其政治觀點服務的,他的矛頭指向是“萬乘之主”(一國之主),認為他們奢侈輕淫,縱欲無度,即用輕浮急躁的態度去治理國家必然會失去根本。在老子看來,一國的統治者,應當穩重、寧靜,而不應輕浮、躁動,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的國家。
諸葛亮有句傳世名言:“淡泊以明智,寧靜以致遠。”,這與老子告誡過我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哲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把握,關鍵在于一個度。“沉和重是浮和輕的根本,寧和靜是躁和動的主宰”。為人處世,不能本末倒置,“根”與“本”不能喪失。遵循道的人應當注重“靜”與“重”,而不是“動”與“輕”,這樣才能無為而無不為,無爭而無不爭。為人輕浮,就失去了根本,會被人鄙視而難以為尊;做事急噪,就喪失了主動,難以成就大業。做事不可輕率,而要深思熟慮,不可急躁,而要等待時機成熟。只有真正做到戒輕、戒躁、戒驕,才能謀大事立大業,否則非但不能成事,還有可能犯下不可彌補的過失。你看自然界的植物,不管是大樹還是小草,都是要有根才能穩定,才能生長,根既重要且安靜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動蕩搖晃或折斷的都是枝葉或莖桿,枝葉莖桿輕浮妄動,而且隨著自然的風向八方搖晃,若遇到大的災難還會折斷莖桿,倒毀枝葉,這就是大自然給人的啟示:重與靜——根本不能動!
但是,我們在理解了“重與靜——根本不能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輕與動,其實任何矛盾的雙方的一面總會鏈接著另外一面。一個力圖使自己人格趨于完美的人,既應該清晰冷靜地認識自己的局限和特點,同時在另外一方面也要有所警惕。如性格比較活潑的應該加強思考的反省的能力;性格比較沉穩的應該多注重生動活潑的鍛煉。不斷實現輕重相濟,靜動相容,不斷實現矛盾雙方的合二為一,不斷實現矛盾雙方的共生、共存、共享和共樂!真正實現“從重到輕,從輕歸重’(新的重——重與輕合二為一)”,“從靜到動,從動歸靜’(新的靜——靜與動合二為一)”良性循環,不斷實現“重中有輕,輕中有重!”,“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辯證合一。而不是講重就徹底否定輕,講靜就徹底否定動,極左極右,形而上學。在現實社會的經濟活動中,“重”往往體現為實體經濟,“輕”往往體現為虛擬經濟,前者應為根本,后者應為前者的輔佐,這樣兩者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樣的發展才會良性循環,不斷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穩定與改革的關系上,“靜”往往體現為穩定,“動”往往體現為改革,前者應為根本,后者應為前者的輔佐,這樣兩者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樣的才能實現“從穩定到改革,從改革歸穩定’(新的穩定)良性循環,不斷實現和諧社會。同理,經濟與政治的關系,經濟為根本,政治對經濟有能動的反作用,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產生物質的和與意識的諧互動,不斷構建和諧社會。
有為容易,無為難;爭取容易,放下難;躁動容易,冷靜難。聰明容易,糊涂難。我們應多多向大自然學習,自然而然,順其自然地處理好輕重、動靜的辯證關系,既要看到矛盾雙方的斗爭性,又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共存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悟老子的辯證思維,才能真正領悟道(規律),并不斷遵循道(規律)去為人處世,不斷做到心中日月合明,靈魂靈欲合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