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林
辛卯年,我們著漢服祭祀民族先烈,是體驗祖先慷慨赴死、流傳千古的民族氣概,更是踐行“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漢服復興精神。
——題記
崖山共念、華夏同興——漢服同袍祭祀民族英烈
今年12月11日,來自珠三角各地的漢服復興者在江門崖山祠和崖門古炮臺進行一系列傳統祭祀儀式,包括誦吊文、上香祭拜、誦吊詩和漢服漢禮展示,借以憑吊殉國先靈、感受華夏民族精神。
來自珠三角各地漢服同袍齊聚崖山共祭先烈 羊果攝
據活動策劃者“第八賢”介紹,這是首屆宋文化紀念日的“崖山共念、華夏同興”主題祭祀活動,由江門華夏文化研習社在網絡上發起,有來自江門、廣州、東莞、中山、珠海、惠州等珠三角各地漢服復興者近70人參加。本次活動旨在“追念殉國先靈,感受華夏氣魄,也為重新認識宋文化和傳承宋文化打開一扇窗口”,分別在崖山祠國母殿和崖門古炮臺進行。
祭祀儀式第一環節是全體同袍行四拜禮 羊果 攝
雖然此次祭祀并非十分正規,但現場氣氛依然肅穆、莊嚴。整個祭祀活動分多個程序進行,祭祀活動開始前,所有參祭人員都要凈手以示尊崇。首先于祭臺前一起行四拜禮迎神,然后分別由江門、東莞、廣州(中山)各一位同袍代表于前排行三獻禮,其中知秋若惜行初獻禮(三上香和三敬酒)、海棠行亞獻禮(三上香)、若雪行終獻禮(三敬酒),接下來誦祭文《祭宋與殉國先靈文》(第八賢作)。最后于禮成前再行一次集體拜禮。
下午,全體同袍在崖門古炮臺再次進行祭禮 橄果山主人攝
中午,所有同袍于崖門入海口、崖門大橋下一餐館聚餐,為下午崖門古炮臺的祭禮作準備。在當年激烈的戰場上,同袍們用心感悟中華歷史的興衰,無不對當年數十萬英烈充滿崇敬之情。下午,全體同袍在崖門古炮臺進行了相同程序的祭禮,于曾經的宋元軍隊激斗的古戰場追念數十萬殉國先靈。
結束了嚴肅的祭祀,大家紛紛自我介紹,暢談漢服感想
下午的祭祀儀式結束后,是全體同袍交流探討的環節,由每一位現實上前進行自我感言,講述參與此次活動和漢服運動的感言與暢想,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和活潑,大家也借此增強了相互之間的認識,為之后的聯絡和漢服宣傳活動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午餐后,幾位女同袍友好地向好奇的游客介紹漢服 嘉林攝
無論崖山祠和古炮臺,還是出海口的餐館,都有很多的圍觀民眾,對同袍們的衣著和活動舉止感到好奇,同袍們表現則非常自然,熱心的同袍友好、耐心地向他們講解:我們不是演戲,我們以華夏漢人的身份,來祭奠民族的英烈;我們不是復古,我們用祖先傳承的衣服,來宣揚民族的傳統。
整個祭祀活動結束后,于崖山古炮臺再次合影 羊果攝
“千古英靈且安息,后生不敢忘國恥。”據了解,2年前的崖山祭祀活動,主要由東莞同袍主導,江門同袍參與,今年則多了廣州、中山等地更多的同袍,人數規模壯大數倍,江門華夏文化研習社也擔起了活動策劃和組織的重任,為此次活動不辭勞苦。表明民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重視崖山文化、崖山精神。活動組織者也希望此類活動對開發江門的旅游文化有啟示作用。
廣州同袍的合影,背后是田漢的《崖門懷古》石刻 羊果攝
今年前來參加此次祭祀活動的東莞漢服同袍10號下午便趕到新會,由于前來的同袍人數多過預計,江門同袍預計的旅館住不了,改住了2年前東莞漢服同袍曾住宿過的旅館。廣州漢服群鳳凰傳說、滿滿等同袍在發起和組織廣州同袍同赴江門的過程中,也遭遇了一些挫折,好在有共同的民族精神感召,各位同袍友好團結,順利促成了此次參加崖山祭祀的活動,筆者也借此機會認識了很多可愛的新朋友。
而在活動結束之后的幾天內,很多同袍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用心整理圖片資料和心緒,為全國的漢服同袍和廣大網友奉獻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報道帖。大家紛紛發表感言,同袍婉婷更在20多分鐘內“揮毫”寫出洋洋灑灑的《崖山懷古》(見附錄)。這其中,從頭到尾最辛苦的,當是江門華夏文化研習社的知秋若惜和第八賢辛勞最多。
另據了解,就在此次江門崖山漢服祭祀活動結束一周后的 12月18日 ,深圳赤灣也將有一場更加肅穆莊嚴的祭奠崖山英烈的禮儀活動,同樣會有來自珠三角等地的同袍參與,更加令人期待。
背景
崖山之后,已無中國
中國歷代王朝亡國遺址大多寂寂無聞,唯獨南宋亡國的遺址——崖山獨放異彩,2010年2、3月份,《讓子彈飛》影片攝制組曾進駐崖門古炮臺拍攝外景,周潤發、姜文、葛優等一線影星云集。其實,崖山遺跡更大的象征意義在于:蒙元代宋,絕不僅僅是改朝換代,更是中華文明的斷代亡國;而南宋君臣和數十萬將士用鮮血和生命在崖山鐫刻的,是為抵抗入侵而不屈的正氣歌和民族魂。
崖山海戰,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為不使戰艦落入敵手,宋軍將數百艘戰艦自行鑿沉,超過十萬眾的南宋軍民,包括官員、士兵、婦女、百姓,不愿被殘暴的蒙古政權所奴役,紛紛韜海自盡……蒙元所編的《宋史》記載這段歷史:七日之后,“浮尸出于海十余萬人”……這一行字的背后意義,令后人震撼和嘆息不已。這樣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義無反顧獻身的“崖山精神”,永遠鼓舞后人。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一代滄桑洗不盡,幸存三烈尚流芳。”以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三忠”為代表的民族忠臣義士受到歷代肯定,千古流芳。建國以來,周恩來、董必武、郭沫若、田漢等先后視察此處,對崖山的歷史文物極為關注,高度贊賞 宋代 君臣軍民面對外敵入侵的不屈抵抗精神。周恩來總理曾動情地說:“崖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跡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斗爭,保持了民族氣節。”
正因為有了這種民族精神的存在,盡管崖門古炮臺是清代所建而并非宋元崖山海戰遺跡,也并不妨礙崖山成為后世人們抒發愛國情懷之地,歷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臨崖憑吊,嘆息、興感、追懷。建國后,當地政府先后撥款重建和擴建慈元廟、崖山祠遺址,修復楊太后陵、崖山奇石等遺跡,以供游人閱覽和瞻仰。而在這次辛卯年的祭祀活動中,不論是來自廣州、東莞,還是江門、中山等地的漢服同袍,都靜靜地參觀崖山祠遺址,瞻仰“三忠”塑像,感受先烈們的不屈精神。
“崖山之后無中國”,說的便是中華文明在蒙元入侵后遭遇浩劫。這起初由日本人所說的話,本意指在蒙元野蠻統治中國后,古典意義上的中國已不復存在,日本更有資格作為中華文明的繼承者。與之類似的,還有“明亡之后無華夏”,同樣是指中華文明在滿清統治之后的淪喪。歷史令人扼腕嘆息,而今,有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以復興華夏文明為已任,立志復興中國“華夏”之尊嚴。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弘揚傳統服飾禮儀精神
漢服(Hanfu),指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外部特征。”作為衣冠上國的華夏,數千年來都有著具有明顯漢族特征并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亦即漢服)。
但在滿清統治中國后,為削弱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滿清統治者以殘酷的暴力手段禁止了漢服的傳承,致使當今中國人大部分不認識自己的民族傳統服飾,甚至對其冠以日韓服裝之稱。自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自尊自強的民族精神遭到嚴重削弱和歪曲。步入21世紀,中華民族復興運動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重要形式與體現,便是當下民間自發的、如火如荼的漢服運動,其宗旨在于喚醒人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寶貴的民族精神的認識和重視。
此次活動的策劃者、江門同袍第八賢指出,服飾的展示就不只是展示服飾本身,她牽引著整個傳統文化,讓著我們去發掘傳統文化優秀的內容,來服務于現當代。以漢服切入宋代文化也是順理成章的,宋代是中華文明的高峰之一,也是在此時華夏文明遭遇浩劫。今天我們穿漢服祭海,一為追念殉國先靈,感受華夏氣魄,也為重新認識宋文化和傳承宋文化打開一扇窗口,從而切入中華文化的偉大傳統。另外,強調傳統文化的復興并不意味著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認同,也不意味著拒絕學習優秀的西方文化,而應該批判地繼承和吸收,方不違漢文化“包容”之特征。
附錄
主持總結
著名史學大家陳寅恪說過一句話:“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代文明在經濟、文化、藝術、科技、制度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華夏史中與世界拉開了最大的距離。我們今天回看歷史,發現我們華夏已經在900年前就走出了農業文明。其市民生活開始精雅化、詩意化,以致英國著名史學家湯因比都說“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我們沒有理由對如此偉大先民不懷敬意。
當前正是最需要文化的時候,我們回看歷史、思索文化,發現傳統才是我們最可依據的寶藏。我們能從中找到自己的根,扎下根,我們就能長新枝,發新芽,終有一天會迎來生機盎然。愿這次活動能夠傳達引發我們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弘揚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
同袍感言
東莞“晏子春秋”:
兩年后,再次踏上這片見證華夏沉淪的土地,也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心情很激動。
兩年前,我們一行不過十人,如今已有六七十人。隊伍在壯大,漢人在覺醒。
當我們面對大海齊齊的拜下,我想,祖先應該可以瞑目了,你的后人沒有忘記你,你用血肉之軀抵擋蒙古鐵騎,你的身后是你深深摯愛的土地,不愿意做亡國奴的你走了,卻留給我們無窮的力量。安息吧,我們會接過你的旗幟,重塑大漢威儀,有我們在,華夏不會亡!
廣州“莫憂”:
崖山祭愿我華夏永沐大漢風
今天,作為漢家后裔,我們來到這個沉浸著厚重歷史的遺跡,虔誠的緬懷我們民族的英雄,感謝你們。你們的風骨,你們的血性,都是我們民族時代承續的民族之魂!大江終入海,山河壯麗依然如斯。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守護的土地上,他們的后輩正茁壯成長,忠魂不逝,終有一日,要讓我大漢雄風沐浴神州萬里,再現我大宋繁華,漢唐強盛!
大風呼嘯,衣袂飄飄,峨冠博帶,美不勝收。古炮臺上眺望遠山,歷史的滄桑和悲壯讓人心潮澎湃,我們虔誠的朝著大江祈禱,愿山川見證我們今日的誓言。感謝同袍知秋等組織人員的熱情和努力,我們祭祀活動的這一刻,將作為我漢文化復興歷史中閃光的一瞬間,同樣被后人所銘記。
努力!在這個偉大的漢文化復興時代里,承載著我們的光輝和夢想!
廣州“婉婷”:
崖山懷古
初登崖門舊城臺,萬里黃沙惹塵埃。
風蕭蕭兮猿哀嘯,氣象猶吞江河海。
當年鐵騎驚風雨,亂我泱泱漢家土。
北蒙揮肆侵南下,忠臣死守扶少主。
回天無力奈何哉,一夜鏖戰定生死。
君臣同朝齊殉國,漫漫血海遍浮尸。
此殉嗚呼無前者,此殉何其有后來。
濤濤江河無覓處,匯入南洋成大海!
千古英靈且安息,后生不敢忘國恥。
居安尚得思危難,莫復前朝淪外夷。
感此哽咽淚無語,今人誰憶當年事。
古兜溫泉戶戶曉,崖門殘垣幾人知?
黃金高樓又何如,酒綠燈紅一場空。
復我漢家大節氣,揚我中華大國風。
華夏兒女應覺醒,成就方得萬世功。
惠州“青玄子”:
非常高興能夠參加這次活動,通過這次活動也讓我親身感受到那個歷史時期的壯懷,更體現到我們漢服的魅力,希望今后能多向各位同袍請教學習,也希望來年參加類似的活動,學習更多的知識。
中山“素默”:
當今我們的漢服文化還是沒多少人們認可的,他們是學過歷史,為什么對漢服認知這么少?有些人以為我們是韓國或日本的,更有些以為我們是‘戲子’,實在感到悲哀,我們的漢服文明在他們眼中竟是這樣?大家大多是打工者,為生活奔波,靠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要想壯大我們的漢服隊伍,讓更多人認知漢服文化,接受漢服融入生活還需要很長時間。
活動組織者“知秋若惜”:
這一次的活動雖說不太圓滿,但也是成功地結束了,希望今次活動能夠令各位同袍及在場的人領略到殉國先靈的精神,感受到華夏的氣魄,同時亦能增進同袍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同熱愛。希望今次活動能得到社會各界認可及支持。
活動策劃者“第八賢”:
崖山漢服活動往年都是以憑吊的形式進行,今年有所改變,向正規的祭祀儀式靠攏,當然受制于各種條件,還有很多做得很不完善,最初的策劃是先做一場以宋文化為主題的文藝晚會,作為設立宋文化紀念日的主體節目,但因沒有政府支持而擱置,只保留崖山祭海的活動,宋文化為主題的文藝晚會只經江門華夏研習社內部人員試演。真正設立宋文化紀念日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筆者認為,江門無論從文化事業上講還是從旅游業的發展上講,開發江門的宋代文化都有重要意義,這是我提出在江門建立宋代文化紀念日的原因之一,當然我更希望這樣的活動會引起更多人對于宋文化的重視,以此打開宋文化的窗口。特別指出,由于文化的傳承性,宋文化并不僅僅是指一個朝代的文化,而是具有宋代特征的華夏文化。
這次的宋文化紀念日的內容還很單薄,有關宋文化的內容僅僅包涵在 12月10日 的試演中,主要原因是參加活動的人都是一般的年輕人,人員分散,流動性大,很難召集在一起。同袍固有一腔熱情,但又缺乏外界支持,故需要尋求突破,愿諸同袍獻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