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我坦言,自己讀的時候特有感覺,但恐怕說出來就言不及義。大家表示可以包容,讓我盡管隨便說
那我就隨便地說了,反正不是“知者”
老子讓咱“塞”,讓咱“閉”,咱偏要每個禮拜跟人家去教堂“查經”似的討論心得,真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啊
玄同,與道同,keep your mouth closed, guard your senses. 投入到道之自然,在群眾和眾多因素的互動里,銳得以挫,紛得以解,光得以柔和,塵得以團聚。
這是破了我執之后的通透和放松。不再執著于我之所見所感,不急于站隊和表達。
具體表現上,不會拿一件事就判斷利害貴賤,不會看一個人就立判親疏遠近—因為把自我交托于大道之后,就超越超脫了基于自我立場上的親疏,利害,貴賤,的判斷。
———————————展開聯想之前的分割線——————-
為了跟同學們交流,我舉例一個最長久最近距離的觀察:我媽她老人家。
我媽是一個解放前大家庭里面她那一輩里面最小的,5歲就有嫂子過門,親戚里面七大姑八大姨地來來往往,她自小精明乖巧,把勾心斗角親疏恩怨等等都看在眼里,煉就了一雙透視人心腸的火眼金睛。
我從幼年記事就看她把所有的親戚朋友同事等等分析得透徹,真是眼里不揉沙子,知識分子成堆的工作環境本來是非就多,她下班后在晚飯桌上跟我爸說起一個個人還帶舉具體事例的
親疏貴賤利害,手起刀落,分析得透徹!
問題是,無論她看得多透徹,她還端著從小受到的大家閨秀式的教化,不能為了捍衛和爭奪利益而放棄自我形象,所以她的透徹反而讓她積累很多的不甘和怨氣,長期下去就傷害身體健康。
我大概是從十幾歲時候開始試圖影響我媽,開始時候只是反叛只是以為自己比她高明,也就沒少挨打,后來自己大了,繼續勸我媽包容寬厚,就只是出于對她的關心擔心,希望她開心和健康。
幾十年來,那些親戚朋友新舊同事等等她還得一直打交道,親疏利害貴賤,分析得那么清楚有意思嗎?
如果這些人這些事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改變不了也消除不了,何不寬厚理解包容?幾十年了,回頭看看不是就清楚了?每個人都性格決定她的人生,也在生活歷練里被塑造。
這幾年,老媽能聽進我所說的了,也早就不打我了
——————————–割一下,換個人聯想———————–
那天蓉兒在文學之城貼了小平.鄧同志的12張照片,評講1980年代以來中美蘇三國演義。那些照片上人物神色細節說服了我,在某些原來的判斷方面有所動搖。
聯想起傳說中這位活到90多歲的小個子大人物接受一個后輩的采訪:
長征時候你做了什么?
答:跟著走。
文革時候你做了什么?
答:忍耐。
(我不知真假不知出處,有知道者請賜教)
崽崽跟我講過一個日本戰國人物故事,跟我們傳說的猴子舔辣椒很相像。
說有一只杜鵑,你咋樣能讓它叫呢?
織田信長說:不叫的杜鵑要它何用?不叫就殺掉!
豐臣秀吉說:想辦法啦,給它好吃好喝,或者餓著它,哪個法子好用就用嘍~
德川家康說:等待。它該叫的時候自會叫的。
交給大道去和光同塵,挫銳解紛,是一種很放松的人生態度,對身心康泰有好處。
是不是就不擔當,不急公好義呢?
也許,應該說,當把自己也交出去給了大道,該在適當的時候,做什么事情是適當,也就會自然擔當了吧。
————————————-最后,我想到了魯迅———————
魯迅的文章,我們從小到大語文課本上學了好多。
百草園,閏土,讓我看到他的重情義,他熱愛生活里的點滴美好,在這一點上,與他同時代的文化人是一樣的。
他有了悟透徹的大智,我毫不懷疑。
他本可以清高地,拿著教授的薪水,過書生的生活,文化人于如何亂的亂世,還是可以就做個文化人的,尤其是大知識分子,毫無問題。
可是他竟然睚眥,竟然“一個都不饒恕”!
這真真地正是活生生地“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的一個反例!!!
太不文化人了也!
然而,我們知道,魯迅先生的這個選擇,與他同時代的很多知識分子相比,恰恰是“為天下貴”的–難能可貴。
我們說,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是大道運行的結果,所以我們只要閉嘴不輕易說三道四,不輕信自己的感官感覺,玄同就好了。
但是,因為沒有神仙皇帝,大道是誰來為你運行的呢??!
我們可以說,是時間。時間可以解開一切。
也對。
時間軸向未來延伸,各種矛盾運動,各種因素互動,這是大道之運行,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但是我們要有信心和信念。
可是這矛盾運動,這因素互動,沒有人去做為,行嗎?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魯迅先生的選擇,恰恰是把他自己無私地投入到了大道中去,是謂玄同,一個個體生命的力量和價值,在一個合適的時候,最大化地實現。
———–以上所感所言,矛盾么?紛亂么?隨手記下,留待未來繼續領悟吧———
2011年11月6日,星期天上午。
林兄敏銳。 這一番商榷不僅點破原兄若即若離地涉及的一些飄忽閃念,甚至補了老子自己言而未盡的無奈。老子開篇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似是對自己無法完整精確表達而發出的遺憾。林兄的幾點商榷,雖與老子原文無關,卻顯示了“細而化之”威力。 受教了。
原兄主題帖里已經涉及了“順勢”還是“反動”的矛盾紛亂。然而放到老子的這一章節背景下,好像傾向于“和光同塵,把自己交與大道去挫銳解紛。”“跟著走”,也能走到新中國不是?我想,無論是原兄自己,還是林兄或我,對這種解讀都是萬萬不從的。我也非常懷疑這會是能夠說出“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的老子的本意。很明顯,老子很明白道不是不變的,人也不只是道的受體,人可以是道改變的原因。這正是林兄說的““勢”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對自己有利時,不妨耐心等待最佳時機,順勢而為;對自己不利時,則要壯士斷腕乃至奮起反抗。”我們根據自己的客觀判斷和主體立場去選擇做“道之用”還是“道之動”也是道演化的自然過程,“是謂玄同”。
對林兄以下一針見血之處,can’t agree more, 也記下以自勉。
“但針對中國人的固有思維方式,強調一下“定量”,或許有“矯枉過正”的作用”(我現在還能記起高中化學老師斬釘截鐵的訓教:“矯枉必須過正!”當時就覺得這個老師辯證法學得不錯,欣然接受 :)
““實踐”是思維過于粗略而不通透的最佳解毒藥。”(精算不及之處的空缺,確實最好用實踐來填上。同時,實踐的結果要忠實記錄,用以充實training set,改進算法。這是俺們實驗科學日復一日的工作。)
p.s. 陳MM是不是到林中深居簡出了?問好。
她現在會通過微博發一些短平快的東西,某種程度上取代客舍的【新聞精編】:志史志異陳郢客 http://www.weibo.com/4chenyingke
與行簡兄商榷:毛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1917年醉心攻讀并為之驚喜的,到后來未必還會那樣推崇。感覺不可能量化,一個判斷基于多少計算,多因素分析,西人也無法窮盡。復雜系統內諸多因素互動,非線性。。。我反而覺得現代科學的教育會讓人變呆,失去活潑潑的本能。精算所不能及之處,做決斷的,是本能,是性格,是使命感。。。
幾點看法與兄臺討論:
1.毛的思想成長歷程我沒有全面把握,所以你說的可能是對的——實際上我想說“你多半是對的”,憑直覺地說。:)
我本意想強調的是思維的精細化,用數學建模這樣極端精確的方法也只是為了舉例說明。就我對現代科學進展的了解,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至少現階段對人類思維決策的過程還沒法量化,但西方學者一直在努力。
2.“定性”和“定量”有個平衡問題,任何一個都存在“過猶不及”的問題。“定量”過頭了,就變成“精確但不相關”,這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毛病。
但針對中國人的固有思維方式,強調一下“定量”,或許有“矯枉過正”的作用,本意還是希望國人的思維能夠精細起來。呂思勉先生在《為學十六法》里就提倡“做學問要通透”。他講了一個笑話:兩個儒生討論甲午戰爭中國為何戰敗,討論來討論去,最后的結果是“恐怕還是皇上不修德的緣故”。原兄莫笑,這樣大而化之、不觸及本質的思維在今天的中國還在大行其道。咂摸一下“國企治理不好就和冰棍在陽光下會融化一樣天經地義”,是不是都是一樣的“不通透”?類似的還有,“中國不好,都是體制問題。只要實行西方民主,中國就一切都好了”。還有80年代大名鼎鼎的《河殤》。我當年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很“震撼”,覺得TMD說得太有道理了。現在回頭,覺得TMD太滿嘴跑火車了,坑爹莫過于此。
思維精細化的過程,單純的思辨多半沒用,最有用的錘煉應該還是做事。我引用范老的微博,就是因為無論你的哲學觀方法論如何高妙,最后都必須實打實地賺錢,所以方法論必須要落實為路線圖、操作策略。主席的革命實踐比金融宏大復雜多了,所以他必然有個反復“理論聯系實踐”的錘煉過程。最后在他大腦中形成的判斷決策機制,多半是復雜而難以完全建模的。——所以“實踐”是思維過于粗略而不通透的最佳解毒藥。
但難以建模,并不是說我們贊一句“主席真乃神人也”就完了。雖然主席的用兵無法為后人完全復制,但不是還有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總結嘛。所以我的意思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很多事情,太依賴于聰明人自己的悟性了,很多東西有“人死燈滅”的遺憾;如果我們能夠盡量總結、提煉,把很多東西系統化、流程化,使得普通人能按照一定的程序,雖然不能學到十足,但至少能學到三四成,也比從頭開始自己摸索強太多了。
3. “現代科學的教育會讓人變呆,失去活潑潑的本能”——這句話非常同意。這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過來人才有體會。針對這個問題,沃勒斯坦在《開放社會學:重建社會科學報告書》里面提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276437.html 我個人看法,由于中國人的哲學傳統,尤其是禪宗的影響,使得中國人要比西方人更容易地意識到學科過分分割、見樹不見林的弊端。
4. “精算所不能及之處,做決斷的,是本能,是性格,是使命感。。。”我明白你說的感觸,但關鍵就在于“精算不能及之處”,我認為我們中國人在這一點上還有極大提高的余地。
比如你教授崽崽如何讀《西游記》、如何解讀風魔小次郎,美國20世紀40年代出過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555856.html,做的是和你一樣的工作。當然效果肯定不如你精耕細作的好,可人家能夠達到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水平。在文明的競爭中,這是非常可怕的優勢,畢竟文明的競爭是全面戰爭(total war)。
08年反對西媒歪曲報道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西方媒體對讀者進行心理暗示的手法。這其實也被西方總結成一門操作性極強的技術,阿貓阿狗培訓培訓,也能上陣,只不過有天賦的人會做得更出色而已。(這方面的文獻我現在先不給了,還沒到時候。)
其實決策過程也是,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羅伯特教授(Michael Roberto)就對此有專門研究 http://hbswk.hbs.edu/item/2544.html。
當然,這其中主要是定性研究,但其基礎,例如神經生理學的知識,有不少就是定量的結果。——其實說“定量”還是片面,準確的說法還是主席的原話:“若夫西洋則不然,其于一學,有所謂純正者焉,有所謂應用者焉,又有所謂說明者焉,有所謂規范者焉,界萬有之學而立為科。于一科之中,復剖分為界、為門、為綱、為屬、為種,秩乎若瀑布之懸巖而振也。”
——發現跑題太遠了,就此打住吧。我覺得我們其實沒啥分歧,你說的我都同意,上面的話大概就是給你原話的注解了。:)
行簡兄的這段討論,暢快淋漓!
說的就是堅持和擔當。
忍無可忍,還要忍嗎?!以億萬人的血淚為代價的勢,能順嗎?!
什么是勢?順勢者乘勢者所希望的所努力的那個方向,界定做勢以添精神力量:May God be with me之謂也
《基地三部曲》一時沒空看,我只想到了《艷電》和《論持久戰》。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才是世間真相!
又歸到俺這篇筆記里面這句:“可是這矛盾運動,這因素互動,沒有人去做為,行嗎? ”
“順勢”、“乘勢”是最輕松的,可是日軍南京大屠殺是什么勢?怕是中國人亡國滅種的勢吧。作為一個中國人,怎么“順勢而為”?
我們當然可以說,人類的大勢是“人類終究會大同,blah blah blah”。好吧,等到N個世紀之后,人類大同了,可那時還有中華民族嗎?
我們不妨穿越回1500年,安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說,“要相信人類的大勢,要相信人類終究會大同。不要掙扎,順勢而為就行了”。500年后,人類終于有大同的跡象了,全球化也如火如荼了,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哪兒?
所以我個人理解,“勢”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對自己有利時,不妨耐心等待最佳時機,順勢而為;對自己不利時,則要壯士斷腕乃至奮起反抗。所以中國有句老話,“審時度勢”,要害就在這個“度”字上———股市暴跌,我已經空倉等待抄底,自然可以悠閑等待,不妨等反彈趨勢明顯之后再出手,“順勢而為”嘛;如果我是滿倉,老人看病、孩子上學、老婆添置新衣服的錢都在里面,嘿嘿嘿,還是趕快平倉止損,不要幻想“明天就反彈”。
交易心理學里面對人類心理的幾個誤區做過甄別,就是試圖搞清楚如何“度勢”。范老微博有句諷刺說得很妙:@范適安 : “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這句話的辯證內涵是對的,關鍵是如何量化?恐懼到一個什么程度你貪婪;貪婪到一個什么程度你恐懼。就像“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句話,醉到什么程度呢?交警有個儀器可以測一下,你有儀器嗎?拿來我瞧瞧。
所以《老子》雖好,可惜不具備操作性,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向西方學習“格物致知”的精神——范老提到的“量化”,一種對應就是統計學里面的“change point detection”。主席年輕時代就一針見血地批評過中國哲學的“務虛”:
“吾國古學之弊,在于混雜而無章,分類則以經、史、子、集,政教合一,玄著不分,此所以累數千年而無進也。若夫西洋則不然,其于一學,有所謂純正者焉,有所謂應用者焉,又有所謂說明者焉,有所謂規范者焉,界萬有之學而立為科。于一科之中,復剖分為界、為門、為綱、為屬、為種,秩乎若瀑布之懸巖而振也。”
——毛澤東1917年為蕭子升《一切入一》的自學筆記所寫序言 http://hero.thn21.com/zzi/now/mzd/mzd022.htm
“一生伏首拜潤芝”,嘿嘿嘿。
行簡兄,您的評論咋不見了?
我那天極其忙,大略地看了很喜歡,卻沒想好怎么回。還想仔細地讀一下。
還原了,嘿嘿嘿。
老子的這番話,我的理解是“有智不如乘勢”、“順勢而為”的意思。這對個人而言,大抵是好的,比如當時的“文化人”,或者現在的布爾喬亞們。但世間的真相是,“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
中國人的善良天真,便在于相信天道好還,正義必將獲得伸張。真的嗎?
“順勢而為”是輕松的事情。可如果那個大勢是以億萬人的血淚為代價呢?
“銀河帝國已有一萬二千年悠久歷史,一位數學家卻作出驚人預言:帝國即將土崩瓦解,整個銀河注定化作一片廢墟,黑暗時期將會持續整整三萬年!
透過心理史學的靈視,謝頓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國勢如日中天的銀河帝國正一步步走向滅亡,整個銀河將要經歷三萬年蠻荒、悲慘的無政府狀態,另一個大一統的「第二帝國」才會出現。
倘若上述發展絲毫無法改變,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沒什么戲劇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在于謝頓進一步發現:雖然阻止帝國崩潰為時已晚,若想縮短這段漫長的過渡期,在當時卻尚有可為。于是謝頓開始了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努力,試圖將三萬年的動蕩歲月縮減為一千年。”
——百度百科:《基地三部曲》http://baike.baidu.com/view/529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