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ne day,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2,,”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 (學習不是因為缺少時間,而是缺少努力)
有朋友批評了這個題目是一個查無實據的偽命題。我不想重復論證批評哈佛圖書館墻上有沒有這樣的“館訓”,我只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評析出這樣的試題的心態與這樣出題的文化缺失。
第一句: “One day,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我們中國有一句成語:時不我待。語出《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屈指有近2600年的歷史了,哈佛大學才360年歷史,零頭也不夠。還有聞雞起舞;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鑿壁偷光;懸梁刺股;民族英雄岳飛自警”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等,可謂浩如煙海!
陶淵明有一首《雜詩》這樣說: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
有一副錚錚鐵骨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有《勸學》詩曰: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這第二句:”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中國也有一句成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載:“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后即以“鐵杵磨成針”、“鐵棒磨成針”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意思是說名貫古今中外的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調皮偷懶逃學;偶然看見一個老婆婆每天用鐵杵磨呀磨,要磨成一根繡花針,自覺無顏見這個老婆婆,從此發奮學習終成大氣候的故事。中國故事流傳也有近1300年的歷史了,哈佛大學也只有零頭的歲月可比。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宋--劉過:書院》此詩是說一個人勤奮讀書如農夫種地,幾分耕耘,幾分收獲。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韓愈:勸學詩》 向我們提出治學上的四個重要方面:多讀、深思、虛心、躬行。
”北約“的大專家們放棄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出這樣的”假洋試題"實在有一點丟人現眼。中國5000年歷史文化,類似的成語、典故、諺語、歇后語海了;不管從歷史,從語言文字學的美學角度,從寓意的雋秀深刻都比哈佛的這些“館訓”高明得多。出題者為什么要舍近求遠,舍優擇劣呢?如果請我出題,我會這樣出題:”請寫出你知道的有關惜時發奮學習的2--3個成語或者典故,并作簡要說明(包括詩詞)。” 這樣出題的考察深度和廣度比”北約“這樣出題高明N倍(N>100),更能看出學生喝了多少墨水?是不是滿腹經綸?而且還有防”作弊“的特異功能。
何謂還弘揚民族文化?落腳點就是在一切教育環節中充分使用民族文化資源。總而言之,這一類的試題不命題比命題的效果好;如果命題,用自己的文化資源比用別人的文化資源效果好。有更好的,不用一般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