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儒學(八)——儒學與易學
2011/11/5
傳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于天, 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又演變成六十四卦,配合天干、地支、五行、時間、空間、神煞、星宿等,能神奇地預測各種事物的發展變化,指導人順應天道自然的宇宙法則,圓滿地度過一生。《三字經》上講古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現在廣泛流傳的是《周易》。 《易經》被稱為六經之首,提供了全面系統的天人合一世界觀方法論,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古代廣泛應用到政治、軍事、醫學、天文、建筑、水利、制造等方面。我們熟知的“黃帝內經”“孫子兵法”“都江堰”“故宮”“趙州橋”“地震儀”等都是和易學文化有著深深的聯系!
《易經》在儒家經典中有很高的地位,儒學和易學猶如左右手,也是表里、內外的關系。在傳統文化中,儒學是外在顯性的教化,易學則是內在隱性的指導,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偉大的華夏文明。 因此,不懂易學的人不能算一位真正意義的儒家弟子。有記載周代以前的儒士皆是通天文地理、陰陽生死之道的術士,要具備“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術數”六種技藝。《說文解字》中“儒,術士也。”《七略》曰,“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什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真正講出了儒家的本質核心,也說明了儒家學問的高度、深度和難度!“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并非有意夸張。
《易經》六十四卦表面上看好象也很平常,很多人窮其一生卻也很難搞明白,這也是幾千年來讓人們著迷的地方。孔圣人為了后人能更好的理解《易經》撰寫了《易傳》。我們如果仔細閱讀,可以領略到一些“易”的魅力,但真正理解卻不容易。《大學》《孟子》《論語》《中庸》中論述人生的一些道理和原則都是相通的,都來源于“易理”。“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sān)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在現代思想混亂社會,我們要想弘揚儒學,承傳流傳幾千年的圣賢教育,不可以不深讀《易經》,不可以不體會易學的全息思維。如果我們不能明了天道,體會不到天道,不能死守善道。那么我們都是在儒學的門外徘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