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主席在談到矛盾的轉化問題時曾經說過:“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到晚年,他尤其重視對老子思想的研究,在《老子》一書的研究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眾多的《老子》版本之中,毛主席按照自己的眼光精選了其中一部分進行閱讀:如馬敘倫的《老子校詁》、高亨的《老子簡注》和《重訂老子正詁》、張政烺的《道德經解釋》、江希張的《道德經白話解說》、唐代傅奕校訂的《道德經古本篇》以及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等等。
毛主席所閱讀的很多書,都是由中央安排出版社印成大字線裝本的。筆者收藏有為毛主席印書的目錄表,即《中央交辦大字線裝本任務印制工作安排意見》。在該目錄表的第一頁上,第七項為《老子校詁》,14萬字,印數200,已發排,排、印、裝地區:北京新華印刷廠;第八項為《新注道德經白話》,5萬字,印數200,已發排,排、印、裝已完。二者均為急件。
給毛主席印的“大字本”書,多用宣紙,字體則為長仿宋體,該字體勻稱、美觀,閱讀起來,能使讀者產生置身于優美的畫卷中的感覺。給毛主席印的線裝大字本所用的長仿宋體字,在字體規格上是有要求的:
字高=h毫米 |
≈14毫米 |
≈20 |
10 |
7 |
5 |
3.5 |
字寬=b b=2∕3h |
≈10毫米 |
≈14 |
≈7 |
≈5 |
≈3.5 |
≈7.5 |
字隔=l l=0.2h |
≈2.8毫米 |
4 |
2 |
1.4 |
1 |
0.7 |
行高=d d≈1.3h |
≈18.2毫米 |
≈26 |
13 |
9 |
6.5 |
4.5 |
行距=j j=d-h |
≈4.2毫米 |
≈6 |
3 |
2 |
1.5 |
1 |
下面,就結合筆者的收藏,分別介紹一下毛主席晚年所閱讀過的各種《老子》版本。
一、馬敘倫的《老子校詁》
馬敘倫(1885~1970),浙江杭縣(今余杭)人。辛亥革命前加入南社、同盟會等組織,并響應武昌起義。一生治學嚴謹,學識淵博,于文字學、金石學、訓詁學、老莊哲學、詩詞等皆有建樹。曾任多家報刊編輯、主編,還執教過北京大學、浙江第一師范等多所學校。曾積極投入愛國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任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長和高等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長。
馬敘倫的《老子校詁》,曾于1956年由古籍出版社出版。筆者收藏的他的大字本的《老子校詁》(上、中、下三冊),是由中華書局于1974年12月出版的,16開,692頁,44.5印張,約17萬字。該書沒有分章,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的《德經》、《道經》的章節正相吻合。
二、高亨的《老子簡注》
高亨(1900~1986),吉林雙陽人,古文字學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據專家。1925年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梁啟超、王國維。歷任河南大學、東北大學、武漢大學、齊魯大學教授等。他留下了總計約五百萬字的學術著作,涉及《周易》、《詩經》、《楚辭》、先秦諸子、文字學、上古神話等諸多領域。
筆者收藏有高亨先生的部分版稅記錄。
筆者收藏的《老子簡注》一書,為36磅線裝大字本。封面為經過浸泡而染成藍色的宣紙,用一張長為368毫米,寬為292毫米的宣紙折合成為高292毫米,寬184毫米的封面。書名簽在封面的具體位置是靠左邊15毫米。在“注”字右上角有用紅鉛筆劃的圓圈;在“注”字下所蓋印章為陽紋,上有三個字“周金富”;在“冊”字上也蓋了一印章,為陰紋,上有“吳連登印”四個字。
在第三頁上的書框上印有《老子簡注》第一冊,高亨注釋。配有吳連登印,周金富印,毛遠新簽名,周金富簽名。
外形結構為高292毫米,寬184毫米,厚6毫米。共100面,50頁,外封面、襯頁、書名、封底,總共55頁。
在版式上,《老子簡注》采用了明代的樣子。在版面的設計上共分十四行;加版心一行,則為十五行。每行設計為十三個字。在第一章上寫有“74,11,11日,孔奇送來印樣。”在第三十九章(前段)的樣張上,用圓珠筆寫著:“74.11.11.孔奇同志送來印樣36p縮小影印”。
高亨一生中注解過三種版本的《老子》:《老子正詁》,1930年,東北大學工廠;《重訂老子正詁》,1943年,開明書店(開明書店的賬本);《老子注譯》,198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重訂老子正詁》曾由古籍出版社于1956年10月重印出版。實際上,《老子簡注》是毛澤東主席根據高亨先生的《重訂老子正詁》刪定而成的。《老子簡注》與《重訂老子正詁》相比,不僅刪減了部分文字,而且還改動了部分章節。其中,毛澤東把通行本的第42章作為《簡注》的第1章。這一修改,與馬王堆帛書甲乙本正相符合。
1963年10月至11月,當時在山東大學任教的高亨教授,與包括范文瀾、馮友蘭等在內的9位先生一起,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毛澤東說,他讀過高先生關于《老子》和《周易》的著作;并對高先生的成績給予了肯定的評價,還說了些鼓勵的話。此后,高亨教授又與毛澤東有過多次書信往來,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高亨后來也是按照毛澤東主席的思路來研究《老子》的。
三、張政烺審定的《老子甲本卷后古佚書釋文》
張政烺(1912~2005),山東榮成人。歷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華書局副總編輯,中國科學院(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還曾兼任文化部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在中國古代史、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各個領域內,都做出了引人注目的突出貢獻。
張政烺先生審定的《老子甲本卷后古佚書釋文》,是定稿后呈送給毛澤東主席閱讀的。其一校本共23頁,46面。此本高33.7厘米,寬22厘米。每面十二行,每行二十八個字。每字高位0.9厘米,寬為0.7厘米。
這個版本的發現,驚動了前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他很快就派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善本組的幾位專家來查看。看后他們還動員筆者把這些新善本書捐給國圖。
四、傅奕校訂《道德經古本篇》
傅奕(555~639),唐初學者,唐相州鄴(今河南安陽)人。精于天文歷數。唐武德初,拜太史丞,遷太史令。據《舊唐書·傅奕傳》載,傅奕站在儒家、道家學說的立場上反佛教。他列舉自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盛行的弊病,認為佛教竊人主之權,擅自然之力,其肆行的惡果是“海內勤王者少,樂私者多”,入家則破家,入國則破國。故傅奕請求唐高祖“布李老無為之風,而民自化;執孔子愛敬之禮,而天下孝慈”。在傅奕看來,只有遵從道家和儒家學說,才能使“天下大治”。主要著作有《老子注》、《老子音義》,并輯魏晉以來反佛人物言論,成《高識傳》十卷,均佚。
據任繼愈主編的《道藏提要》介紹:“《道德經古本篇》二卷,傅奕校訂。載《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是篇無注及音義,亦無序跋。今傅奕本計有五千五百五十六字,與各本異。然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獨與傅奕本近,則傅校誠為古本。”
五、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
《老子》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于1973年出自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有兩種抄本,被研究者稱為甲本和乙本。根據專家分析,甲本抄寫年代應在劉邦在位之前,即秦末漢初之際;乙本應抄于劉邦在位時期。
帛書《老子》甲、乙本的出土,引起了毛澤東主席的關切。他指示要選派著名專家、學者來整理這批特別珍貴的文物古籍。為此,還專門成立了竹簡帛書整理小組。這個小組名義上是受國家文物局管轄,實際上是專為毛澤東主席服務的。筆者收藏有該小組于1975年7月21日送交的《簡報(8)》,上邊寫有“打印30份,韓中民,7.21”的字樣。這是為毛澤東主席打印的。
另外,筆者還收藏有幾種20世紀70年代的與帛書《老子》有關的資料:1、《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為線裝本, 6開,共370頁,其中含《老子》甲、乙本。1974年9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2、1975年《文物考古》,馬王堆漢墓帛書(一)線裝本,函裝,文物出版社,1975年7月,6開,內含《老子》甲、乙兩種寫本。3、1976年《文物考古》,老子《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3月,大32開,360頁。
上文提到的《簡報(8)》記載了當時帛書小組討論的注釋原則:“七月十八日上午,帛書小組討論了釋文注釋的體例問題。……大家一致認為,對注釋工作總的要求,要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首先為工農兵著想。……”還記載了當時小組對于帛書篇數及字數的統計:“王家琦同志根據釋文和照片,并征求了參加整理工作的同志意見,又作了一次統計,共有三十六種,十萬零九千字。”
《老子》甲本用半幅帛書寫成。《老子》乙本用整幅帛書寫。乙本與甲本不同之處是全文分兩部分。在每一部分字數之前分別標有“德”字和“道”字,說明前一部分是“德經”,后一部分是“道經”。它與后來所常見的《道德經》之《道經》在前而《德經》在后的順序不一樣,而且也不另外分章。
筆者認為:《德經》在前的本子是供法家人物和帝王閱讀的,對政客來說,講德更重要。《道經》在前的本子是給道家人物看的,對道家之人來說,有道未必用道,所以要先講道,再講德。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帛書《老子》要把《德經》放在前,《道經》放在后了。
帛書《老子》甲、乙兩種版本都是《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后,所以應稱作《德道經》。帛書《老子》的版本,比起現在通行的《老子》各種版本,應更接近于《老子》的原貌。雖然1993年又在湖北荊門郭店村出土了戰國楚墓竹簡本。 但郭店楚簡是節選本,字數不足今本的三分之一。所以說,帛書《老子》甲、乙本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兩種全本。
帛書《老子》甲、乙本中有些語句順序與通行本不同,字數也不一致,但內容則大致與通行本相同。但是通過對照比較,不但可以校正今本的某些訛誤,而且通過今本的文字,也可使在帛書之中的一些難以識讀的古本字樣得以辨認。如在通行本的第四十二章中,“沖氣以為和”一句的“沖”字,在帛書本則是“中”字。
《老子》乙本卷前有四篇佚書,共11064字,分《經法》、《十六經》、《稱》、《道原》。《老子》甲本卷后有四篇古佚書,約9000字。筆者收藏有由張政烺定稿的《老子甲本卷后古佚書釋文》樣稿。
筆者還收藏有故宮博物院唐蘭撰寫的《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斗爭的關系》。
筆者認為:在《老子》的研究中,還是應以帛書本為主本——用帛書本校勘今本,判別今本的正與誤;用帛書本研讀今本,審定舊說的是與非,從而給《老子》思想做出正確的評價。現在有帛書《老子》,大有助于我們重讀《老子》書,評價《老子》思想。這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
六、《老子》部分版本比較
不同版本的《老子》在字數上多少不一:河上公本有五千三百五十五字與五千五百九十字兩種;王弼本有五千六百八十三字和五千六百一十一字兩種。在毛澤東主席晚年所閱讀的注本中,《老子校詁》、《老子道德經白話解》、《道德經解釋》、《重訂老子正詁》,全文都是五千多言。只有《老子簡注》的字數少了很多。
再來看章節設置。在現在的通行本中,無論是《老子河上公章句》還是王弼的《老子注》,都分為81章,并都把《道經》37章列于前,《德經》44章列于后,故合稱為《道德經》。《老子簡注》卻改變了通行幾千年的排法,把第42章移到第一冊的第1頁上,作為全文的開頭。這種排法正好與馬王堆帛書《老子》的排法相吻合。
前文已述,《老子簡注》是毛澤東主席根據高亨先生的《重訂老子正詁》刪定而成的。這說明,毛澤東主席贊成恢復《老子》版本的本來面目,即把《德經》放在前而把《道經》放在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