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殘酷的私有專制和官僚專政,政治家設計了各種形態的理想社會,并作為他一生追求,為此奮斗終生。如同基督徒的“天國”,佛教的“極樂世界”,道教的“天堂”,儒家禮教的“小康社會”及共產黨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共產主義社會”。
在四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曾出現過“天下為公”的原始公社社會。自夏啟以后,則是“天下為家”的專制社會。歷史發展到2500年前的孔子時代 ,奴隸社會“禮崩樂潰”,行將滅亡,封建制度躁動于母腹之中的動亂時代。此時,孔子設計了兩種理想的社會模式,即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與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墨子也提出了兼愛天下的和諧社會。法家則竭力打造獨裁專制社會。
“天下為公”,大同社會
孔子所著《禮記·禮運》篇中,對大同社會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殘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婚),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其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天下為公”“公”乃社會的“大道”,曰天理。選賢尚賢來管理天下是頭等大事,賢的標準是不謀私利,身體力行,愛惜財物;講誠信,處理好各種關系,使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男有分,女有歸,鰥、寡、孤、獨、殘、幼、老均有所養,這就是大同社會。
這種社會堯施仁政,舜耕歧山,才出現了擊壤而歌,與民同樂的堯舜天。這是道教主張的天地人合一致太平的太平盛世;是洪秀全“重開堯舜天”的太平天國;也就是康有為《大同書》中所描繪的“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世界大同;是孫中山的“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三民主義”設想中的中華民國。也是毛澤東為之而建立的社會主義中國和奮斗終生的共產主義社會。康有為的《大同書》,即中國版的共產主義,他沒有找到實現世界大同的道路。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及耕種有其田,節制資本的民生主義,就是對社會主義的一種解讀和實踐。康有為把實現大同依靠于皇上,而成為阻擋歷史前進車輪的“保皇黨”。 孫中山的軟弱,被精英篡奪了領導權,而使他的理想付諸東流。只有毛澤東建立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實踐了“天下為公”的烏托邦,成為光照千秋的偉大事業。
“兼愛天下”,和諧社會
墨子也構建了他的一種社會形態,《墨子》云:以兼為正,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而有道肆相教誨,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這種社會形態與孔子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於寡、孤獨、殘疾者有所養,是何其相似。
墨子又說:兼愛,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為 惠 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若當兼之不可不行也。故圣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
孔子主張以天下為公的大道,構建大同社會。而墨子主張的是兼相愛,交相利,建立社會倫理,構建和諧社會。大同社會是人類的理想。社會和諧,在任何時代都可以求取的社會形態。社會和諧只能以“天下為公” 為前提,否則只是私有專制的粉飾之詞,私有專制不可能出現什么和諧社會的。
“天下為家”,小康社會
孔子虛構的另一種理想社會是“小康社會”,對該社會的描述是:大道即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廓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智勇,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用兵由此而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孔子的小康社會就是天下的私有制,以禮為綱紀的等級制,和對有違綱紀者的政治專制。處于禮崩樂潰時代的孔子,極力推行“克已復禮”的政治主張,以小康社會政治綱領,來抑制諸侯爭霸的野心。孔子以“明之不可而為之”的堅強毅力去推行他的主張,卻落得“形同如喪家之犬”,卻無人理睬。
雖然后世之儒也無人提及“小康社會”。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皇帝把建立“小康社會”作為他的施政綱領,那就是竊國奪取天下的明成祖未棣,為欺騙天下人而施的政治技倆。朱棣并沒有建成什么小康社會,相反大明王朝由此而加速腐敗。
天翻地覆,時過境遷。在兩千五百年之后,不知是偶合還是有意施為,“小康社會”重現于中國共產黨的施政大綱。自此之后,終止了毛澤東式的公有化的大同社會和他的民主監督方式。把軍隊置于權力的至高點,建立了個人決斷的官本位的政治機制,完成了對政治的改革。在經濟上推行了讓少部分富起來的經濟改革。天下為家,為已。國有,集體資產與個人儲蓄,通過雙軌制下的公司,地皮炒作的開發區,暗箱操作下的股票彩票,與經濟改制而轉入到少部分人手中,為此而打造高消費城市,從而完成了對經濟的改革。孔子力主以“禮”來遏制少數人的窮奢極欲。后者則以刺激私欲,設法讓少數人暴富,從而建立少數人的高消費的經濟的“小康社會”用"法制"來制裁老百姓的一切訴求, 也有違孔子“小康社會”的構想,更與“天下為公”的主張背道而馳的。是典型的私有專制,權貴專政社會,財產的集中,兩極分化,中國社會會已重蹈王朝衰亡之路。“小康社會”的本質就是私有專制,等級森嚴官僚制度。它是私有專制的復辟大綱。
中華五千年歷史,可以概括為“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和“天下為私”的專制社會。五帝時代的大同社會只是史前的一種文明。私有專制經先秦法家,后世儒家的鼎力打造,成為功能齊備的中國特色的社會制度,已延續了數干年。因此,中國社會只有兩種天理,即天下為公的社會大道,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私有專制的天理。
“天下為公”是大同社會之公理
人類在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過程中,在部落生死存亡的時刻,不少人為了部落的生存、子孫的延續而英勇奮斗犧牲。這種為大家、為公而犧牲的精神是人類超越私欲的理智表現,是人類理性社會的源頭。在遠古的三皇五帝時代,即“天下為公”的社會里,有“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堯施仁政”、“舜耕歧山”、“大禹治水”等眾多傳說。是他們倡導了“天下為公”之大道。這樣才能使生產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就是在四千多年的私有專制社會里,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也繼承了這種精神,他們無私奉獻,養育子女,交稅納糧,創造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勞動人民之間相互關心,彼此幫助,和睦相處,形成的良好的社會風尚,并世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的靈魂。有志于國家民族的志士仁人,弘揚了這一精神,不斷開拓中華民族的文明,成為民族的脊梁。
“天下為公”是中華文明的旗幟。康有為據“天下為公”之義,作《大同書》,設計了一個無有階級、一切平等、世界大同的社會。孫中山高舉“天下為公”的義旗,發動了中華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毛澤東將中華的“天下為公”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建立了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天下為公其落腳點,在於社會的人員對社會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對他人,對事業的責任心;在于道德意識;在于民生、民權。以民生為目的,保證天賦民權。民生、民權不是恩賜,而在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對社會大民主的監督機制的陽光社會。陽光社會不因“明主”而存在,也不要被陰謀家所篡改。
私有專制是“家”天下的天理
家天下的理念就是為己、利己。“天下為私”,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其發展就是“私有的武力專制”。帝王自命為天子,設官僚機構,代天行使職權。就是這個社會的天理。中華四千多年的家天下里,改朝換代,歷經廿四朝,帝王318個,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最高統治者必定掌握兵權,武力至上;建立以自己為首的官僚機構;指派官員;制定維護自己家族利益的法律;指令接替者;實行專制,企圖將自己所獲的權力世代相傳。“權”與“法”是維持“專制”制度的通靈寶玉,武力軍事是至高至尊。
家庭、私有或私有觀念,在“天下為公”的堯舜時代或更早以前就已經產生。歷史上就有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中的“家”。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歷史時期,以家庭為經濟基本單元,以求生存,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勞動人民的家庭是建立在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相互奉獻的基礎上的。鄰里之間也少不了相互接濟、彼此關懷、相互幫助、和睦相處。他們的私有為保自己勞動所得,量入為出,為一家生計而產生的一種自保生存的觀念。這種私有觀念建立在不侵犯他人利益和遵循社會公德的原則的基礎上。中國人的家族和家庭觀念是維系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國家統一的鎖鏈。中華文明在家庭這一社會實體上產生與發展。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合作化、公社化及隨之而來的生活集體化,行動軍事化,后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斗私批修等共產風,旨在消滅私有制,消滅家庭,消滅個人私有觀念的錯誤行動。曾給中國人民和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深沉的災難。這是將百姓的私有觀念,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私有專制混同而帶來的后果。這是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沉痛教訓。
造成社會的動亂與戰爭,人民貧困與落后,國家與民族分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理性支撐的社會家庭及其家庭觀念,而是在于為保護少數人利益的私有專制制度。這些人貪婪無厭,鯨吞國家和他人的資財,搜括民脂民膏,把天下之權集于一身,把天下之利歸于他的家庭和集團。由貪婪引起的爭斗,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財富的增加,其戰爭的慘烈與規模隨之而擴大。為爭奪財富和資源,首先從局部,然后向全國,并擴大而成世界大戰。
人的貪欲是獸性的表現,隨著他的權力擴大而膨脹,私有專制是社會貪欲的集中表現,因之是人類之間戰亂、貧困落后的根源。而維護他們利益的專制制度,才是人類文明的公敵。資本的原始野蠻積累是一百多年前西方人貪欲的集中表現。
而對國家天下出現的戰亂和貧窮,后世之儒則主張建立“三綱五常”,以“禮為紀”的等級官僚制度。以禮為紀,使統治集團各成員間以保持一定等級即距離。違者以犯上論處。犯上就是違反天條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孔子及他的一學生如孟子極力推行“仁政”的主張,調和矛盾,以圖安定天下。而孔子的另一個學生荀卿及他的門徒如韓非、李斯之流,則制定刑法,實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制度,強化私有專制統治。
對于戰亂與貧窮,老子則認為是統治者貪欲過盛,政令朝令夕改,人們無所適從所造成的。如烹小蝦炒動不已而弄成一團糟。只要君王少貪寡欲,無奢求,“行無為,其民自化”,“無為而治”,則天下太平。中華歷史上的兩個強盛的王朝即漢代與唐代,他們初期的統治者實行‘與民修養生息’的無為而治的方略,奠定了漢唐兩代國勢強盛的基業。而好大喜功的商紂王、秦始王、隋煬帝,自恃武力,興師動眾,反而成為兩個短命的王朝。張角、洪秀全等則用暴力推行他們的太平盛世和太平天國;黃巾起義尚未成功就被鎮壓。洪秀全尚不知民主是何物,太平天國的建立只是王朝的更替,因而胎死腹中。孫中山試圖用“三民主義”來消滅專制,而革命尚未成功,就撒手人寰。毛澤東為實現“天下為公”的共產主義,他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曾打造了一個天下為公的社會,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推出了社會大民主的保障機制,但在根深蒂固的私有專制的歷史環境中,他所開創的光輝事業,被一群復辟狂所湮沒。毛澤東導演了中華歷史上民主與專制的斗爭最為光輝而又悲壯的一幕。主導歷史前進的社會大民主與私有專制的斗爭在根深蒂固的專制文化環境中,在中華大地還將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和發展時期。
兼相愛、交相利 致社會和諧
墨子說:“兼愛,兼利之兼者,乃圣王之道也。唯有于此天下才能安定。”社會安定必定是先要社會和諧。
墨子認為,天下戰亂不已,社會其所以動亂,人際之間的紛爭乃至仇殺,其原因就是只有自愛,謀私利,而無兼愛。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強不凌弱,眾不欺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唯有兼愛才能互相得利,得利才能民富、國強。社會才會出現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人際關系。以兼為正,人人耳聰目明,互相監督;身體強壯者,在勞作中互相幫助,有教養道德之人互相教誨;幼有所長,老有所依,孤寡殘疾者有所養。社會就會安定和諧。
國家貧窮而動亂,是在于失誤。失誤、過失、過錯是相互關連的。“過”是動亂的根源。衣、食、住、行、樂為人生活所必需。而過分的追求,勢必出現財物土地的爭奪,而產生爭吵、斗毆、仇殺、戰亂。貧窮者無法生存,為富者欲壑難填。“辭過”是安身立命,社會和諧安定的根本。
兼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作為治理天下的原則。對人們有利的事就去做。對不利于人的事就不去做,對危害人的事就去制止。并不以個人的利益而行事。兼者的行事,上無愧于天,下無愧于民。
墨子的和諧社會在私有專制時代只時一種美好的愿望,反對他的人說是癡心妄想的夢囈之語。
中國社會,經歷了數千年報私有專制社會,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建立了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后又提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應該是什么呢?應該從中華傳統文化提取精華,去其糟粕。糟粕之極品是強化私有專制的禮教,抱殘守拙的儒家文化和“唯書、唯上、唯利”的哲學思維即義理哲學。中華文化的主體是“道法自然”、“兼愛”和“天下為公”。這是儒、墨、道文化的精華,構建了中華傳承文明。“道法自然”、“兼愛”、“天下為公”就是中華文明的主體,就是以墨子的兼愛出發,實現社會和諧,進而實現孔子提出的天下大同和老子的道法自然,實現天、地、人合一的陽光社會。
錄自拙作<本源論.民族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