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其意思是說(譯文):“道”——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無色);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無聲);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無形)。這三者都可歸為無,所以就能三合為一(道)。其上不光明,其下不陰暗,蒙朧無法形容,于是又回復到無。就是說它沒有形狀,沒有物象,把此現象稱為“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尾。憑這個古老的“道”,來駕馭現存的事物,就會知道古老事物的開端,這就是“道”的規(guī)律。
老子在本章著重描述了“道”是一種無色、無聲、無形之物,它有點象空氣。無色、無味、無形,不過在太空中看地球的空氣還有顏色的呢!它有點象水。無色、無味、無形,不過在太陽下水也能折射出彩虹!還有什么比空氣、比水更無形、無狀、無光、無聲呢?唯有意識與此相象了。難道說老子之“道”是意識產生物質?然而沒有生物又何來意識?!也許是時間吧?!時間不也是無形、無狀、無光、無聲之物嗎?然時空互變,虛實相生,萬物復始,這也是一種假說。還也許是空間吧?!空間不也是無形、無狀、無光、無聲之物,然天地之間就有無限能量,質能互換,能量守恒,一種無形之能瞬間變成有名之物,而后開天辟地,萬物復生,這也有可能。近日諾貝爾物理獎獲獎者又發(fā)現了宇宙的膨脹速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越來越慢,而是不斷加快。宇宙從何而來又向何處去,無人知道,無人能證實,只在假說在自圓其說。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感悟到老子之“道”其實是一種無色、無形、無聲、無味的但在其它因素(如:日、月、地球自身運動)作用下能顯示出其有色、有形、有聲、有味的規(guī)律——道,筆者認為,道——是無(限)與有(限)的辯證同一,是從無限的意識轉化為有限物質,又從有限物質回歸到新的無限的意識的良性循環(huán),不斷創(chuàng)造“物質變意識,意識變新的物質”的循環(huán),不斷實現物質——和,意識——諧,和諧互動,產生和諧世界。
想想地球之人類何等幸運,擁有人類無限的意識和思想,擁有人類無限的理性和悟性,它是創(chuàng)造世界、發(fā)現新世界的源泉。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fā)展、滅亡(新的產生)的客觀規(guī)律,人類的個體是這樣,但人類的整體可代代相傳,特別是人類的意識、思想、理性和悟性可代代延續(xù)且不斷進化,即使地球,也會產生、發(fā)展、滅亡,但在地球毀滅之前,我們人類一定能在無限的宇宙之中尋找到適宜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新的“地球”,這就是人類的幸運。筆者可預見,在人類遵循規(guī)律的前提下,一定能研制出兩倍光速的載體(光明即規(guī)律,日光和月光合二為一,不正是兩倍光速,理論上說應當是可以成立的),這樣人類不就能在宇宙中自由翱翔,不就能擺脫地球對人類的束縛,不就能在宇宙之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新的世界(地球)。
其實有限與無限具有如下的辯證關系:
物質財富是有限的,精神財富是無限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思想是無限的;
人的思想是有限的,眾人思想是無限的;
眾人思想是有限的,民族思想是無限的;
民族思想是有限的,人類思想是無限的;
解放思想人人有責,從我做起現在做起;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人類思想解放中去,擺脫統(tǒng)一思想(私有化)于某某一人的束縛,要把人類先進的思想公有化于規(guī)律(法律——近似的規(guī)律)之中,真正實現在規(guī)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個個自由,讓每個人心中充滿光明,充滿和諧,這就是老子之“道”給人的啟蒙和啟迪。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