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其意思是說(譯文):如果對外在的寵愛和恥辱看得太重,心境就容易遭受驚恐,把世上的禍患看得太重,就會把禍患引上自身。什么叫做得寵或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或受辱都感到驚恐。什么叫做對外在的寵愛和恥辱看得太重?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自身;如果我沒有自身,我還會有什么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心境。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才能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靈,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于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在上一章里,老子說到“為腹不為目”的“圣人”,能夠“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才可以擔負天下重任。此章接著說“寵辱若驚”。在他看來,得寵者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致失去殊榮,便在賜寵者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他認為,“寵”和“辱”對于人的尊嚴之挫傷,并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嘗不損害人自身的人格尊嚴呢?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其實名利、錢財和地位都是人的身外之物,對待這一切,都要做到心若止水,有水一樣地滴水見日月,有水一樣的保持平衡,有水一樣地滋潤萬物而無所求,有水一樣地在無色無味中折射出彩虹,有水一樣地低調,有水一樣的深不可測,有水一樣的積聚能量,有水一樣地化作氫氧能源又化合為水,真正做到“上善若水”。
一般人對于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祐子孫。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對于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么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過貴于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托命。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
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反映的“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天下。”的境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