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 每部審四診,病狀無不應。 不管脈學千變萬化,必有其規律性。有的人脈書背得滾瓜爛熟,就是不會摸脈。我認為: 一,首先要掌握兩綱脈,明辨六要脈。凡能區別陰陽的脈象就是兩綱脈;六要脈就是表、里、寒、熱、虛、實的脈象。 二,獨立思考,反復實踐,先熟練掌握理論知識,熟讀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再反復實踐,認真摸索。 三,先掌握常脈,后區別病脈,知常達變。如老師修改作業,如果連正確的答案都不知道,又怎樣知道學生的作業對與否。醫生也是一樣,如果連正常的脈象都不知道,又怎樣知道病脈呢?正常的脈象就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柔和有力,均勻和緩。掌握左右手寸關尺四時五臟六腑常脈。 四,從證辨脈象,從脈定病證,陰證見什么脈,陽證見什么脈,表里寒熱虛實各見什么脈,同時注意脈證的真假取舍。浮表沉里,遲寒數熱,虛小實大,陽證易見浮,數,大;陰證易見沉,遲,小。 診脈步驟:張景岳說:“萬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熱虛實六者而已。”一般按位,數,形,勢四字順序,位指浮沉,數指遲數,就是快慢,形指形狀,一般指長短大小,勢是力度,有力還是無力;先定浮沉,后定遲數,再辨形和勢(以辨大小長短虛實強弱)。 首先在左右手寸關尺六部中摸有沒有浮沉脈,不必拘于浮類或沉類其他脈名。因為疾病不是表證就是里證,至于寒熱虛實皆可以歸類為表里之中,表寒表熱,表虛表實,里寒里熱,里虛里實。脈跳得快的為數,跳得慢的為遲,有力為實,無力為虛。比如浮脈,是整體浮還是某一部浮。如果是整體浮,那多是表證,就進一步探討,從浮脈的相兼脈上去辨,因為脈往往不單一出現。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而有力表實,浮而無力表虛,浮緩(有汗)為中風,浮緊(無汗)為傷寒,浮虛傷暑,浮滑風痰,浮洪表熱或者虛熱;同時也有主里證的,則多為虛證兼脈為病,浮澀傷血,浮芤失血,浮短氣虧,浮散勞極,浮濡陰虛。如果不是整體浮,就摸某一部位有沒有浮,從這一部位對應的臟腑來探討主什么病。如左寸主心,脈浮常因傷風感冒,一般多見頭痛,目眩,惡寒,發熱等外感表證,兼虛則心氣不足,可見心悸,恍惚不安之疾;兼散常因心氣耗散,精氣欲絕,可見虛煩不安之危候;兼數則心火熾盛,常見心煩口渴,甚則狂燥譫語,喜笑不休,口舌生瘡。同一部位怎樣辨臟腑,一般遲為在臟,數為在腑。有的脈書按浮為腑,沉為臟,因為浮為陽,腑為陽,沉為陰,臟為陰,沒有統一的定論。 其余類推,循序漸進,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益求精。以后在熟練的程度上,醫生一摸病人的脈就知道是什么脈象了。探討心部后,然后探討克己之臟——腎部脈象,我克之臟——肺部脈象,生我之臟——肝部脈象,我生之臟——脾部脈象的強弱大小。這樣左右手寸關尺的整體和局部脈象就探討清楚了。 百花草堂趙丁,寫于2010.12.15中午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