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看過法國導演雅克.貝漢與雅克.克魯佐德導演的記錄片《海洋》,就會驚嘆于人的認識世界水平一旦受其生活經(jīng)驗和所掌握科學知識的局限,其認識水平會變得如此天真幼稚,低下可笑。
紀錄片《海洋》以全新的視覺聚焦了覆蓋著地表四分之三的藍色海洋,揭示了這個壯闊而富饒,夢幻而幽深的神秘世界,全方位地呈現(xiàn)出海洋的壯美遼闊。更出人意料的是,在海洋的深處我們居然看到了兩條緩緩游動體態(tài)優(yōu)美的翼龍和葉海龍,它們逼真的造型及其接近現(xiàn)今龍的形態(tài),逼真程度已經(jīng)完全超出華夏神話中龍的雛形,從可查考的歷史記載中 ,翼龍和葉海龍最形似于《孝經(jīng)授神契》里記載的:“神農(nóng)氏蛇身而牛角。”,至于散見在其他史籍中的記載,多為“女媧人頭蛇身”,“又見一神,蛇身人面。。。”等等,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龍圖騰的不斷演化過程,就像龍的角起始時取自牛,后來才變成為鹿角一樣。
雖然紀錄片《海洋》里拍攝到的翼龍,海葉龍屬于海洋動物的可能性更大,但在其有限的篇幅里沒有公開說明其在多大程度上的科學性和學術性時,也不排除翼龍,葉海龍的祖先是和別的海洋動物像儒艮祖先一樣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可能性。
至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既不是史籍記載中的神話,也不是后人的憑空臆想,他和其他民族的圖騰一樣是有實物來源依據(jù)的,所不同的是,華夏民族的祖先給予了自己圖騰更多的內(nèi)涵更豐富的意義及更持久的歷史記憶。
圖騰原本是北美印第安一個部落的方言,以后漸漸演變成國際學界的專用名詞,圖騰有各種各樣的解釋,除了摩爾根的“氏族的標志或圖徽”,托卡列夫的“相信與自己有神秘的血緣親屬關系的物象”等等之外,一個更符合中華民族特性的詮釋就是弗洛伊德的“宗族的祖先,同時也是其守護神”,但愿龍這一超自然的神靈能佑護華夏民族延綿不斷源遠流長。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