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有個說法叫把蛋糕做大,才能保證公平分配。但是資源有限,蛋糕能做多大才能公平分配?其實公平從來不是個絕對概念,而是個相對概念。即是說,不同的條件下有不同的公平標準。也就是說分蛋糕,不論大與小,都存在公平分配的問題。
今天網上看到一個錯誤認識。如有人認為“現在把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尤其強調要注重民生問題,但是要做大蛋糕我們仍然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說分蛋糕不是重點工作,做蛋糕是重點,這點是有針對性的。這不是新話,但是在這個時候強調它就有新意。”
這種機械的重點論讓我想起了過去的一個相聲——《五官爭功》。五官是為了人的整體功能而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關系。能說五官之中誰最重要嗎?當然不能。而“分蛋糕不是重點做蛋糕才是重點”的錯誤言論就類似于五官中誰最重要的錯誤認識。做蛋糕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吃蛋糕嗎?能說機械的把一個事物的發展全過程機械的分開嗎?當然不能。人非圣賢,誰能無過。所以說,有了錯誤認識并不可怕。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如果聽不進去善意的批評,堅持“分蛋糕不是重點做蛋糕才是重點”的錯誤只能說居心不良。
什么叫德?中國的德思想產生于商周時期。末代商朝人崇尚得,而周古公亶父崇尚不得,不得思想發展就成了德思想。得是利己,而不得是利他人。有如古代有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分梨是把小的留給自己。所以說把勞動成果比喻成蛋糕,怎樣分蛋糕就體現一個道德和良心問題。而改革開放以來,崇尚禽獸的叢林法則使幾千年的文明淪落為今天的無恥、殘忍。如象強拆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太不新鮮了。還如上面說的“分蛋糕不是重點工作,做蛋糕是重點”,根本不懂中國人的仁義思想。
中國人做人的邏輯——立人之道曰仁義。 因為在中國的文化里認為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萬物生之有時,故用之不可無度。政治經濟學作為人類的一門學問必須要考慮兩個重要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
中國人講仁義,仁即二人.是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的一種態度,不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個人利益的合理部分.與人相處抱有"仁"的態度.
仁是什么?打個比喻,如果把人們生存的世界比做一個大屋子,仁的前提是個人不能私自占有這間大屋子。即公天下。而后才是仁,給別人留出屋子的一部分空間,不能獨占,就叫仁。即懷“仁”的態度處世。
從字面上看仁即二人,指與他人相處的時候的態度即“仁”。仁不是自私,也不是無私。“仁”是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的一種態度,不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個人利益的合理部分.與人相處抱有"仁"的態度.不能自私自利。
義是什么?人生必架于物,而人在尋物之利時要利取中道是為義。不仁不義就是自私自利了。義是什么?義是利取中道。在這間大屋子中合理的分配每個人使用的空間。原始人類共同圍獵,共同享用圍獵成果,自然資源在一個部族中是公有的。人類的社會化生產也要求社會化生產的財富公有,合理的分配社會化生產的財富用于每個人的生活。
什么叫公道正義?公道正義就如同兩人共用一個課桌的小學生。小學生習慣在課桌上畫一條線,這條線劃在中間,就是公道正義。反之就是不義.如果上面的比喻不能讓你理解“義”的含義,不妨再說兩句。人生在世面臨各種利益的取舍與分配。而這些我們都可抽象的說它是一個“蛋糕”。義就是取利之道。怎樣分利益這個蛋糕呢?如果讓你分的話,在中間劃開就是利益平分,就是義。反之如果你給自己一大塊,而給他人一小塊,是不是對不起別人呢?就是不義。如果私吞了蛋糕就是不仁。而如果給自己一小塊,而給別人留一大塊,就是克己奉獻,難道不是這個道理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