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君”與孟子的“輕君貴民”
莽眇真人
·
2011-06-05
·
來源:烏有之鄉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開創者,其功績應該說是把儒學系統化了,并把儒學做為“大人之學”進行施教,所謂大人之學,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政治學。只不過是當時的政治學,與現在的政治學當然相去甚遠。實際上,孔子的政治想法也很簡單,就是要把日常的家族倫理予以政治化,實施“家國同構”。這種家國同構的政治理論為二千年來的封建世襲統治提供了理論基礎!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但這句話還得解說一下。因為絕大多數的人譯成現代語是:“做君子要像個君子、做臣子要像個臣子、做父親的要像個父親、做兒子的要像個兒子。”。實際上,沒這么簡單。要正確理解這句話,先得了解當時的語言習慣。當時這種同一個字的疊用,第一個往往是動詞,而第二個則是名詞。如“賢賢易色”中的賢賢,很顯然,賢賢不是說賢人要像個賢人的樣子;還有如“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中的老老、長長等都是同一個字的疊用。所以在這里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個字應解釋為:“(做臣子的應)把你的君王做君王看待(不管他是明君是昏君),(做君子的)把你的臣子做臣子待;這就像做兒子的始終得把父親要認做父親,做父親的得永遠把兒子認做兒子一樣。”。憑心而論,如果做父親的沒能耐,使得兒子只有去討飯,兒子依然會認父親。但如果君王昏庸,搞得百姓沒飯吃,你還得認他是君王,不知會有誰接受的了!但孔子要人家做的就是這樣。故有句話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說穿了,孔子“君君”的思想,就是維護當時在位的君王而己!
孟子盡管繼承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但在政治觀念上卻與孔子背道而弛,孟子明確的表達出如果一個君王無能,就應該下臺!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管孟子與孔子世代相距也就二百年左右,但比起孔子思想,孟子思想的進步之快,實是令人驚嘆!
實際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一套東西,上古就有,并非孔子所創,到了孟子時,還是這一套,但孟子對其內涵有所發展,社會進步了嘛!到了現代,人類的社會活動無非也還是這些,不過其內涵有所豐富和革新,外延更為廣泛!現在說的是社會主義的道德,有現在的道德標準。古代的道德標準自然不可用在現代的社會之中!但不知為何總有人要去復古,似乎不提孔老夫子便是不尊重孔老夫子,不讀孔老夫子的書,道德就會突然消失!事實上,孔老夫子除了提出“君君”思想之外,也看不出他到底還有什么其他的杰出思想。當然,不可否定的是他興了教,育學子三千!難道他不做這些,“仁、義、禮、智、信”就會從中華大地消失不成!
有人說,現在世風愈下,道德淪喪,應該多讀儒家之書。回到經典!理由多充分啊!請問,清朝和坤可以將《論語》倒背如流,卻成了個大貪官,如何解釋,又請問,難道世風愈下,道德淪喪是因為人們缺乏了經典造成的嗎?難道社會主義道德觀里不包含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中優秀的東西嗎?我看不但包含有,而且還有比之過去更好更多的內容(如為人民服務、如八恥八榮等),用的是現代話,好理解。那為什么還要廣大人民都去啃搞不懂的文言呢?要改變目前的社會風尚,我看還是得從我做起、從人人做起、從官員做起、從上層做起,切切實實共同行動起來才會有效。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