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宋史》和《金史》的成書過程,兼談《金史》中與岳飛相關戰事描述的謬誤和失實

唐宋 · 2010-07-15 · 來源:唐宋整理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宋史》和《金史》的成書過程及其史料來源,兼談《金史》中與岳飛相關戰事描述的謬誤和失實
  

   

關于《宋史》和《金史》的成書過程及其史料來源,兼談《金史》中與岳飛相關戰事描述的謬誤和失實


對中國歷史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其中除《史記》是通史且為私修外,其余都是斷代史,且絕大多數為官修史書。

二十四史記事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宋史》、《金史》、《元史》、《明史》。

“正史”之名,始見于《隋書 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焙髞恚宄』实蹥J定“二十四史”,于是“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

中國自古以來歷史意識便十分強烈,各朝各代不但有著完善的史學機構記載本朝的歷史,而且幾乎每一朝每一代都會為前朝修史。

元朝雖然是文化相對落后的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影響下,這一為前朝修史的傳統也繼承下來了?!端问贰?、《遼史》、《金史》這三部史書便都是元朝史官為前朝編寫的官修正史。

早在元朝建立之初,金國遺老王鄂等人就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遼、金二史的建議,他認為“寧可亡人之國,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館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同時王鄂等金國遺老隨即開始著手搜集、整理與金國相關的歷史資料。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軍隊攻克南宋都城臨安,負責留守事宜的元朝大臣董文炳對前來招收儒士的李槃、王構等人說“國可敗,而史不可滅”。基于這一精神,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年)便建立了翰林國史院,南宋滅亡后,元朝朝廷又在已下詔修遼、金二史的基礎上,下令纂修《宋史》。后來因為在正統義例問題上,元朝朝野上下長期爭論不決,形成僵局,《宋史》、《遼史》、《金史》三史的編撰工作被長期耽擱。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一統王朝,若以宋朝為正統,在史書中以宋為本紀,遼金為載記,則失去了少數民族的立場;若以遼金為北史,宋分寫宋史和南宋史,則又會引起有著傳統華夷觀念的漢族文官和知識分子的抗爭。

到了元順帝時,在太平(賀惟一)、巙巙等人的一再建議下,元朝政府才最后下定決心編修遼、宋、金三史。而這一次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除皇帝十分重視之外,也與丞相脫脫作出裁定,最后解決了正統問題有關系?!陡晖馐贰肪砩嫌涊d:“先是諸儒議論三國正統不決,至是脫脫獨斷曰:‘三史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h者遂息?!?BR>
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經右丞相脫脫、平章也先帖木兒、鐵睦爾達世、右丞太平、參議長仙、郎中孛里不花、員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請,元順帝下詔修遼、宋、金三史,以中書右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中書平章政事鐵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巖、翰林學士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等人為總裁官,并遴選了一大批史官正式開局。

顯然,修撰遼、宋、金三史的都總裁官都是元朝丞相脫脫(蒙古族),同時不論是《宋史》,還是《金史》和《遼史》,其編寫者都是多民族的混合班子。這與前朝修史有些區別。

《宋史》自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編撰,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正式脫稿,前后用了兩年半的時間?!端问贰返闹饕拚叱◤埰饚r、揭傒斯、李好文等七名總裁官外,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危素、于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等23人。顯然,《宋史》的編者是一個多民族的混合班子。

《金史》自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開始編寫,至正五年十月完成的,用了一年半的時間。遼、金、宋三史的都總裁官是脫脫,《金史》的編者則包括總裁官鐵睦爾達世、賀惟一(太平)、張起巖、揭傒斯、歐陽玄、李好文、楊宗瑞、王沂等人,以及纂修官沙刺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等人。顯然,《金史》的編者也是一個多民族的混合班子。

眾所周知,古代為前朝編寫正史,首先要參照該朝史官的記述及政府所保存的各種文檔。當然留存下來的野史、私史、以及其他記載也在參考之列,但如果和官方檔案、官修史書不相一致,一般不會采用它們。

宋朝和金國的官修史書在南宋、金國滅亡之后,多數被元朝政府完整地接收下來了。元朝史官在為宋朝、金國修史時,又進行了一些采訪、搜集工作,得到了不少筆記、文集等?!端问贰芬约啊督鹗贰繁闶窃谶@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修纂而成的。

《宋史》便是元朝史官在宋代官修史書的基礎上稍加排次整理修訂而成,《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歷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

《金史》則是元朝史官在金國官修史書的基礎上整理修訂而成,《金史》中的記述基本來源于原金國史官所撰寫的金國的國史、實錄,以及元好問、劉祁、王鄂等金國文人遺老所收集整理的資料。

雖然《宋史》和《金史》的編者都是多民族的混合班子,但《宋史》的編者以南宋遺民為主,《金史》的編者則以金國遺民為主。同時,遼、金、宋三史的審核權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而最終決定權則掌握在元朝最高統治者手中。

元朝史官編寫遼、宋、金三史,遵循著一條重要原則,即凡是對蒙古不利或說蒙古壞話的記載,就一律予以刪削或篡改。

事實上,在成吉思汗建國之前的二百多年,蒙古就一直是遼國和金國在北方的主要邊患。在金國滅掉遼國之后,也接收了來自北方彪悍的蒙古各部的邊患?,F代史家的研究已經證明,與遼國不時發生戰爭的阻卜即是蒙古。而金國吞滅遼國后,也接收了來自蒙古的邊患。金國與北方的蒙古各部長期處于敵對狀態,并且蒙古邊患的威脅日益加劇。

金國官史中原先有不少關于金國與韃靼(即蒙古)的戰爭記錄,但是卻遭到元朝史官的刪削。盡管在元朝史官編修的《金史》中,關于金國早期與蒙古各部的戰爭的記述已涂被抹得相當干凈,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尋。

大致在金國天眷二年(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金國“遣萬戶湖沙虎伐蒙兀部,糧盡而還。蒙兀追襲之,至上京之西北,大敗其眾于海嶺”(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33;宇文懋昭著,崔文印注《大金國志校證》卷100) ;關于蒙古對金國的威脅,當時被扣留在金國的宋使洪皓就很清楚。洪皓曾在給南宋朝廷的密信中指出:“彼方困于蒙古”(《三朝北盟會編》卷221《洪皓行狀》,《宋史》卷373《洪皓傳》,洪適《盤洲文集》卷74《先君述》);金國事實上長期陷于北有蒙古、南有宋朝的兩線作戰的窘迫困境。迫于南北交兵的形勢,金國甚至愿意對更弱小的西夏作出一定的友好姿態,割讓了若干原屬宋的土地給西夏(《金史》卷134《西夏傳》) 。

在金國最有作為的皇帝金世宗統治時期,金國每三年派軍隊向北大殺一陣,“謂之減丁”,給蒙古各部造成深重的災難。因為當時的蒙古人并未在大金皇帝治下,也根本不可能承認金世宗是他們的“賢君”,而民族偏見甚深的金世宗卻是苦于對蒙古用兵。據《金史》卷6《世宗紀》記載,金國大定七年(1167年),“移剌子敬經略北邊”,大定十年,“參知政事宗敘北巡”;《金史》卷71《宗敘傳》記載宗敘“巡邊”“將戰,有疾,詔以右丞相紇石烈志寧代”。這些記載說明當時軍事情勢的嚴峻,竟必須動用聲名最著的金國大將紇石烈志寧;《金史》卷88《紇石烈良弼傳》則記載,“參知政事宗敘請置沿邊壕塹”,又證明蒙古力量之強,以至金國只能消極防御;《金史》卷24《地理志》又敘述金世宗大定后期,已在北方修筑邊堡和壕塹。以上這些其實都是元朝史官刪削金國官史后所存留的蛛絲馬跡。

宋使樓鑰的《北行日錄》也反映了金世宗大定九、十年間,金國正在對蒙古用兵,金軍對蒙古的殺掠和破壞勢不可免,卻因元朝史官的刪削而無文字記錄傳世。金國最后就是亡于蒙古與南宋的聯軍。

在編修《宋史》時,元朝史官對宋朝官史中有關宋元戰爭的記錄,也大肆刪削,隱諱了不少蒙古軍失利的史實。例如,《宋史》卷412《杜杲傳》中刪削了蒙古軍在安豐軍與廬州等地戰敗的記錄,而南宋抗元名將王堅竟然在《宋史》中無傳。

很顯然,編撰遼、宋、金三史的時候,元朝史官曾經大量刪削篡改對蒙古不利或說蒙古壞話的記載。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得出,在由蒙古人作為統治者的元朝,雖然沒有像后世的清朝那樣大興文字獄,但是在文化輿論方面還是存在管制政策的。尤其是在元朝官方主持修訂的史書中,蒙古人的管制監督作用表現得尤其突出。

此外,談到《金史》的成書,我們就有必要介紹一下金國文人遺老元好問、劉祁、王鄂等人收集整理與金國相關文獻資料的貢獻。

元好問,忻州(今山西秀容)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元好問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也是金末元初北方的文壇盟主。元好問的祖先是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在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中,元好問的祖先改姓元。

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考中進士。之后,元好問先后擔任金國國史院編修、南陽令、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

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元好問被蒙古兵俘虜,押赴聊城羈管軟禁,元太宗窩闊臺十年(1238年),時年49歲的元好問結束了羈系生活。這期間,元好問作為亡國囚徒,與家人輾轉于山東聊城、冠氏之間,并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等人接上關系,生活逐漸好轉并獲得自由。

元好問親身經歷了金國衰亡和蒙古滅金的全過程,又曾在金國從政十幾年,作為金國遺臣的元好問長期關注金國的命運以及金國史跡的保存。在金國敗亡前夕,元好問就向金國當政者建議用女真文小字寫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于是,元好問就私下編撰了一部《壬辰雜編》。金國滅亡之后,元好問懷著“國亡史興,己所當任”的愛國信念,決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

元好問痛心金國的淪亡,他拒絕在蒙古國做官,以表明自己的金國遺民身份和對故國的忠心。但為了寫金史,元好問卻又不得不與蒙古國的中上層官員周旋,以便取得他們的協助,并獲得必要的資料。為了完成修金史的宏愿,元好問忍辱負重2O多年,直到去世。為修金史,元好問還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亭子,作為存放資料和編輯寫作的地方。通過多年的奔波收集,元好問積累了與金國君臣相關的資料上百萬字,后稱“金源君臣言行錄”。

元好問還懷著“以詩存史”的目的,編成《中州集》。以“中州”為名,即含有緬懷故國和以金國為正統的深意?!吨兄菁肥且徊拷鸫姼杩偧锩娌粌H收錄了元好問所知道的金國詩人詞客、金國兩位皇帝、金國王公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詩詞2116首,而且還為250多個作者寫了小傳?!吨兄菁芬脖4媪舜罅颗c金國相關的歷史資料。元朝史官所編的《金史》中的《藝文傳》就是以元好問的《中州集》為藍本寫成的。

作為金國遺臣的文人元好問一直對金國忠心耿耿,渴望寫成一部緬懷故國的史書。元好問編寫的《中州集》、《壬辰雜編》、《續夷堅志》及《元遺山先生文集》等諸多著述,保存了大量與金國相關的材料,對元朝史官修《金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元好問生前雖然未能實現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整理的大量與金國相關的材料,卻為元朝史官修遼、宋、金三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為元朝史官修《金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元朝史官所編《金史》中的大量記述直接來源于元好問的著述,《金史》與元好問的關系十分密切,《四庫全書總目》稱“多本其所著”。

在金國滅亡之后,元好問曾寫信給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原金國舊臣),請他保護資助金國遺留下來的54名遺臣儒士,并酌加任用。后來,元好問所舉薦的54名金國遺臣儒士大多被元朝政府任用為官,其中就包括同樣對金國忠心耿耿的金國遺老王鄂。

元朝建立后,金國遺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編寫遼、金二史的建議,而且還開始著手搜集、整理與金國相關的文獻資料。金國衛紹王朝沒有實錄,在金國滅亡之后,王鄂收集并整理出相關的材料,而元朝史官所編《金史》中的《衛紹王本紀》其實就直接來源于金國遺老王鄂的著述;金國遷都蔡州之后,官史記載中斷,也是因為王鄂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有《汝南遺事》4卷,才得以將金國的亡國過程記錄下來。

金國的修史制度要比遼國完善得多。金國設有記注院,掌修起居注;秘書監設有著作局,掌修日歷;還有國史院,掌修實錄和國史。其實錄編修最為完備,太祖以下除衛紹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實錄;金國還修有國史,包括皇帝本紀及功臣列傳。金宣宗時,因害怕蒙古軍的再次進犯,金國由中都(今北京)遷往汴京(今開封),金國官方所編寫的這些歷史文獻也隨之攜至汴京。汴京被蒙古軍攻克之后,蒙古軍中的漢族地主軍閥張柔頗具遠見,在其他蒙軍將士爭搶金帛財寶時,張柔卻來到金史館,將金國官方所編寫的大量歷史文獻運回家中。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金國官方所編寫的這些歷史文獻被獻之于蒙古朝廷,從而為元朝史官編寫《金史》提供了重要條件。

事實上,同那些與遼國相關資料比起來,與金國相關的文獻資料保存下來的要多得多,而且很完整。同時,很多對金國忠心耿耿的金國遺老文人們曾經得到元朝官方的重視,而且他們十分注意搜集與金國相關的文獻資料。例如,金國遺老文人元好問、劉祁、王鄂等人就收集整理了很多與金國相關的文獻資料,并被元朝史官大量照搬照抄。

元朝末年修《金史》時,既有金國的實錄、國史為根據,又有金國遺老王鄂等人的搜集、補充,還有劉祁、元好問等金國文人的著作可直接資以參證,元朝史官編寫《金史》的參考資料比編寫《遼史》的參考資料要豐富全面得多。同時,與金國相關的那些資料又經過金國遺民文人的加工整理,故《金史》編者易于著手,這與《宋史》編者面對一大堆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樣。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出:“元人之于此書(《金史》),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倉促成書者不一樣,所以本書首尾完備、條例整齊、簡約而無疏漏、周贍而不繁蕪?!?BR>

談過了《金史》的史料來源,下面再談談《宋史》的史料來源。

宋朝史學相當發達,史家輩出、著述豐富,官方的修史制度及機構也相當完善。宋代官方所修有關本朝的史書有會要、起居注、時政記、日歷、實錄、國史等。所謂會要便是分類集中記載各項典章制度沿革、興廢;所謂起居注、時政記便是按年、月、日記載皇帝的生活起居及君臣商討軍國大事的情況;此外還有根據起居注、時政記修成的日歷,根據日歷和其他行狀碑銘編年的實錄以及博采眾書修成的國史。其中會要屬于政書體裁,國史是紀傳體史書;其余基本上都是編年體史書。

宋代的為數眾多的大量官修史書在南宋滅亡時,多數被元朝政府完整地接收下來了。元朝政府在為宋朝修史時,又進行了一些采訪、搜集工作,得到了不少關于宋朝的野史、筆記、文集等。

《宋史》便是在以上眾多史料的基礎上修纂而成的。那么,元朝所修的《宋史》主要依據宋代的哪一類史料呢?

清代史學家趙翼考證后認為:“宋代國史,國亡時皆入于元,元人修史時,大概只就宋舊本稍為排次。”這一說法是符合事實的,《宋史》中的列傳及15種志基本上來自原宋代國史的列傳及志;本紀、表雖然兼采實錄、日歷、野史、文集等,但也是以原宋代國史為主干的。

史學家普遍認為,元朝史官所編寫的《宋史》“以宋人國史為稿本”,中華書局《宋史》的《出版說明》也沿襲此說:“宋人國史記載北宋特別詳細,南宋中葉以后‘罕所記載’,《宋史》依樣畫葫蘆,顯得前詳后略,頭重腳輕”。除了以宋朝《國史》為編寫依據之外,元朝史官所編寫的《宋史》還廣泛采納了《宋實錄》等宋朝官方文獻中的史料。

《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歷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而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書中雖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詳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記載宋朝歷史的各種文獻中,只有《宋史》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內容廣泛而豐富。

此外,與《金史》相比,《宋史》缺少前期整理,后期的編寫時間又相當倉促,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

當初,編寫《宋史》的那群元朝史官面對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宋代原始史料,為了盡快交差,不得不匆匆急就。對于極為豐富的宋代史料,編寫《宋史》的元朝史官并沒有認真加工、整理、修訂,而是采用省力的辦法,直接將比較簡略的宋朝各代紀傳體國史、《文獻通考》等資料拼湊成書,致使《宋史》蕪雜粗糙,錯訛與疏略較多,其本紀、志、列傳之間,各列傳之間往往互相抵牾。


歷史學家曾經普遍認為,盡管存在不少問題,但《宋史》卻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的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因而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要想了解宋朝歷史便不可能脫離《宋史》,后世眾多的修訂之作,雖然確實各有其長處,但卻不能取而代之或者與之并行于世。

《四庫總目提要》也指出“蓋其書(指元朝所修的《宋史》)以宋人國史為稿本”,還說“然年代綿邈,舊籍散亡。仍以是書為稿本,小小補苴,亦終無以相勝。故考兩宋之事,終以原書為據,迄今竟不可廢焉?!?BR>
事實上,盡管元朝史官曾經大量刪削宋、金兩國官史中對蒙古不利或說蒙古壞話的記載,但是在對待宋金兩國以及《宋史》、《金史》中與宋金戰事相關的描述上,元朝史官的態度卻是中立的,基本上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

《宋史》總體上保留了宋朝史官的記述,《金史》也基本保留了金國史官以及金國文人遺老的描述,但是只要其所載不直接牽涉到元朝蒙古人,則包括丞相脫脫在內的蒙元史官是不會干涉的,而元朝史官更多的則是以局外人的身份上來評判宋金兩國之間的紛爭。同時,在保留宋朝史官記載和金國史官記述的同時,在人物傳記的結尾還加入了作為局外人的元朝史官的客觀評判。

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同樣是元朝中央政府組織史官編撰的官修正史,關于宋金戰事的某些記載,《宋史》和《金史》卻存在一些差異。

很顯然,《金史》主要是元朝史官在金國官修史書的基礎上整理修訂而成,《金史》中的記述基本來源于金國史官所撰寫的金國國史、實錄,甚至還有很多記述直接照搬照抄元好問、劉祁、王鄂等金國文人遺老所收集整理的文獻資料。

而《宋史》則是元朝史官在宋代官修史書的基礎上稍加排次整理修訂而成,《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歷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

但是,那個不學無術的“無知小丑”先生居然在根本就不了解《宋史》和《金史》的成書過程及其史料來源的情況下,就帶著偏見想當然地憑空臆斷,信口雌黃,胡說什么《金史》也“較為傾向宋朝”!

為了戳穿“無知小丑”先生的無恥謊言,下面再看看《金史》中的某些記載:

《金史》卷3《太宗本紀》記載:『(天會四年)春正月辛巳,宋上誓書、地圖,稱侄大宋皇帝、伯大金皇帝?!?BR>
上文意為:金國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宋朝皇帝(宋欽宗)給金國皇帝送上誓書、地圖,大宋皇帝自稱為金國皇帝的侄兒,尊稱大金皇帝為伯父。這些關于宋朝皇帝的屈辱記載只能在《金史》中見得到,在《宋史》中是見不到的!

《金史》卷3《太宗本紀》記載:『(天會五年)二月丙寅,詔降宋二帝為庶人?!弧海ㄌ鞎辏┌嗽露〕?,以宋二庶人素服見太祖廟,遂入見于乾元殿。封其父昏德公、子重昏侯?!?BR>
上文意為:金國天會五年(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國皇帝下詔廢黜宋徽宗、宋欽宗,將二帝貶為平民。金國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金人命令宋徽宗、宋欽宗穿上白色素衣,然后把他們押解到金國的乾元殿,去拜見金國皇帝。金國皇帝于是下令封宋徽宗為“昏德公”,宋欽宗為“重昏侯”。這些關于宋朝皇帝的屈辱的記錄同樣只能在《金史》中見到,在《宋史》中是見不到的!

宋人著述則將宋徽宗、宋欽宗被金軍俘虜之事,委婉地稱為“二帝北狩”,也就是說二帝到北方打獵去了!

《金史》卷77《宗弼傳》記載:『皇統二年二月,宗弼朝京師,兼監修國史。

宋主遣端明殿學士何鑄等進誓表,其表曰:「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盡屬光化軍,為弊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弊邑永有憑焉?!?BR>
宗弼進拜太傅。乃遣左宣徽使劉筈使宋,以袞冕圭寶佩璲玉冊冊康王為宋帝。

其冊文曰:「皇帝若曰:咨爾宋康王趙構。不吊,天降喪于爾邦,亟瀆齊盟,自貽顛覆,俾爾越在江表。用勤我師旅,蓋十有八年于茲。朕用震悼,斯民其何罪。今天其悔禍,誕誘爾衷,封奏狎至,愿身列于籓輔。今遣光祿大夫、左宣徽使劉筈等持節冊命爾為帝,國號宋,世服臣職,永為屏翰。嗚呼欽哉,其恭聽朕命」』

所謂的皇統二年就是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這一年,南宋正式簽訂喪權辱國的第二次紹興和約。上面所列的就是宋高宗趙構給金國皇帝的《進誓表》以及金國皇帝冊封宋康王趙構為帝的詔書。

宋高宗趙構在給金國皇帝的《進誓表》中厚顏無恥地自稱“臣構”上言:

“現在承蒙大金皇帝的恩造,允許您的臣子趙構建立屬國,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金國皇帝)生辰并正旦,臣子趙構一定派遣使臣祝賀不絕。每年貢納銀、絹二十五萬兩、匹,從壬戌年(即1142年)開始,每年春季到泗州繳納。

如果違反這個盟約,一定會受到神靈的處罰,一定會亡命、毀家、滅國。

臣子趙構現在獻上了這份《進誓表》,希望上國盡早降下冊封我趙構的詔書!”

上面所引的就是南宋皇帝宋高宗向金國皇帝稱臣納貢并割讓國土的屈辱的《進誓表》,之后,金國再冊封康王趙構為南宋皇帝,『冊康王為宋帝』,從而完成了宋高宗當金國臣仆的交接手續。這些關于南宋皇帝的屈辱記載,在《宋史》是絕對找不到的,只能參見《金史》的記述。

此外,《金史》中將金軍對宋朝的侵略稱作“討伐”,而《宋史》則稱之為“金人侵犯”。金國最初兵力強盛,一心想通過武力來吞滅南宋,根本就不肯承認南宋的重新立國,更不理睬南宋小朝廷的曲膝求和請求,他們蔑稱宋高宗趙構為康王趙構。這在《金史》的記述得到明顯體現,而《宋史》則尊稱宋高宗趙構為“上”,或“帝”。

不學無術的“無知小丑”先生其實根本就沒有看過《金史》,所以它不知道《金史》不僅保留了金國遺老文人的觀點,而且還保留了關于宋朝的屈辱記載,所以它帶著偏見想當然地憑空臆斷,信口雌黃,胡說什么《金史》也“較為傾向宋朝”!

綜上可知,“無知小丑”先生說謊話都不臉紅!而他信口雌黃的本領更讓人大跌眼鏡!真不明白“無知小丑”先生如此指鹿為馬、混淆是非,到底是何居心?

很顯然,“無知小丑”先生其實是不學無術的孤陋寡聞之徒,并且它不僅很無知,而且還很無恥!它所做的就是,不擇手段地誣蔑詆毀岳飛,不遺余力地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想方設法地蠱惑人心、混淆是非!

事實上,盡管《金史》優點突出、文筆老練,但是所存在的問題和謬誤也很多。例如,《金史》中經常出現敘事張冠李戴,年代順序、人名地名不統一,記事過于簡略,以及人物事件因果關系的顛倒錯亂等等。

由于《金史》主要是元朝史官在金國官修史書的基礎上整理修訂而成,《金史》中的記述基本來源于金國史官所撰寫的金國國史、實錄,甚至還有很多記述直接照搬照抄元好問、劉祁、王鄂等金國文人遺老所收集整理的文獻資料。

同時,金國遺老文人文筆老練,他們為金國皇帝、王公大臣歌功頌德的寫法在《金史》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而且,那些金國遺老文人還擅長避重就輕、為尊者諱。

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金史》之中不乏美化金國統治者、為尊者諱、歌功頌德之處,也不乏為金國軍隊諱敗揚勝之處。

《金史》記事經常避重就輕、為尊者諱,甚至刻意隱瞞金國軍隊的敗績,片面地夸大金將的戰績,這些在《金史》卷77《宗弼傳》關于1140年宋金戰事的描述中有很明顯的體現。

關于在公元1140年發生的那場宋金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金史》避而不提金國軍隊統帥完顏宗弼(即“金兀術”)吃了敗仗,僅僅用幾句話就將那場持續了三個月的全面戰爭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然而《宋史》以及其他史料對于宋金兩國在1140年發生的那場戰爭卻有著清晰詳細的記述描寫。

清朝著名史學家趙翼在他所著《二十二史札記》(清代三大史學名著之一)中有一節叫做《宋金用兵需參觀二史》,專門論述宋金『兩國交兵,國史所載,大抵各夸勝而諱敗』。

趙翼指出:要了解宋金戰事,必須參照《宋史》和《金史》兩書所載,進行全面考辨分析才可以還原真實的歷史,他舉了許多例子說明此點。趙翼還認為『若徒據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故任意肯定一個、否定一個,是極不公正的。

根據《宋史》中的大量記載可知,公元1140年(南宋紹興十年,金國天眷三年),兀術(即完顏宗弼)破壞和議,率兵攻宋,在順昌(今安徽阜陽)被劉锜打敗。接著,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連袂進軍,把戰線從淮河沿線推到黃淮之間,其中以岳飛取得的勝利最輝煌,《宋史》對此有清楚的記述。

然而《金史》卻避而不提金國軍隊吃了敗仗,只說『(兀術)自率取亳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還軍于汴。岳飛等軍皆退去』,短短幾句話就把在宋金兩國之間持續了三個月的一場全面戰爭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僅僅依據《金史》的這點記述就能說宋朝三大將的戰績都是宋人捏造嗎?當然不能!

關于公元1140年的那場持續了三個多月的宋金全面戰爭,清朝著名史學家趙翼在其所著的《二十二史札記》《宋金用兵需參觀二史》一節中考證如下:

『金天眷三年(宋紹興十年)宗弼再取河南地,《金史》本紀但書:五月河南平,六月陜西平,《金史 宗弼傳》亦不書戰敗之事。然是年六月以后,宋劉锜有順昌之捷,岳飛有郾城、朱仙鎮之捷,韓世忠有淮陽之捷,張俊有永城、亳州之捷,王德有宿州之捷,《金史》皆不書。或疑《宋史》各傳特自為夸大之詞而非實事,然《金史宗弼傳》謂是時宋將岳飛、韓世忠等分據河南州郡,復出兵涉河東,駐嵐、石、保德之境,以相牽制,又《金史 阿魯補傳》謂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穎、陳三州,旁郡皆響應,則《宋史岳飛傳》所云克復京西州郡、并遣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杰,累戰皆捷者,必非虛語』

根據趙翼的考證,《金史》中所說的“宋將岳飛、韓世忠分據河南州郡”及“宋將岳飛乘間襲取許、穎、陳三州,旁郡皆響應”等記載就已經足夠印證《宋史》中所記載的三大將北伐的勝捷,特別是印證了《宋史》中岳飛取得穎昌大捷之后,派人聯絡太行山義軍及兩河豪杰,得到響應的記載。在這種有利的條件下,岳飛發出豪言壯語,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是非常正常的事。所以,《宋史》中的這段記載“絕非虛語”,這是趙翼得出的結論。

可以看出,因為完顏宗弼(兀術)打了大敗仗,修《金史》的人臉皮再厚,也最多只能輕描淡寫、語焉不詳,而不能顛倒是非。

很顯然,《金史》中關于宋金戰事的記述,因為對金國軍隊敗績的隱瞞和對金將戰績的片面夸大而失實。而《金史》對于1140年宋金戰事的敘述更是避重就輕、欲蓋彌彰,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以致自相矛盾、錯漏百出。

但是,不學無術的“無知小丑”先生卻道聽途說,胡說什么“岳飛也不是百戰百勝,《金史》就多次記載他打敗仗”!

事實上,“無知小丑”先生所謂“岳飛也不是百戰百勝,《金史》就多次記載他打敗仗”,其實是金軍擊敗了一些農民起義軍以及其他各路宋軍,卻張冠李戴、草木皆兵,誤以為擊敗的是岳家軍。

《金史》中所謂的“岳飛打敗仗”的記載共有5處。其中,《金史》卷81《王伯龍傳》的記載發生在岳飛獨立成軍之前;《金史》卷82《仆散渾坦傳》的記載則是金軍偵查小分隊襲擊宋軍的運糧隊(大多是民夫);《金史》卷66《宗秀傳》、《金史》卷68《阿魯補傳》、《金史》卷84《完顏昂傳》中關于岳飛的描述則完全是張冠李戴、草木皆兵的錯誤記載!下面逐個加以澄清。

《金史》卷81《王伯龍傳》中記載“軍渡采石,擊敗岳飛、劉立、路尚等兵,獲芻糧數百萬計”。

這件事情發生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岳飛當時還沒有獨立成軍,只是宋軍統帥杜充手下的一名普通的統制(大約相當于現代軍隊中的團長)。岳飛當時雖然奉命與其他十六員偏將一起隨都統制陳淬前去迎敵,但是卻沒有對整個戰役的指揮權,而只能聽從上司的指揮。

《宋史》卷365《岳飛傳》記載:『時命充守建康,金人與成合寇烏江,充閉門不出。飛泣諫請視師,充竟不出。金人遂由馬家渡渡江,充遣飛等迎戰,王燮先遁,諸將皆潰,獨飛力戰。會充已降金,諸將多行剽掠,惟飛軍秋毫無所犯。』

很顯然,根據《宋史》卷365《岳飛傳》的記載可知,“金人遂由馬家渡渡江,充遣飛等迎戰,王燮先遁,諸將皆潰”,岳飛當時只是一員偏將,并非是這場戰役的指揮官,這場戰役失敗并不是岳飛的責任,而是因為宋將王燮突然率部逃跑,致使剩下的宋軍頓時軍心動搖。而在主將陳淬戰死,其他宋將全都率部“鳥奔鼠竄”的嚴峻形勢下,岳飛仍然率部堅持戰斗,直至天色昏黑,岳飛方才整軍退守建康城(今江蘇南京)東北的鐘山。這說明岳飛所部的損失并不巨大,士氣未散。

當時岳飛只是下級軍官,還沒有獨立成軍,所部實力還不壯大,面對金軍優勢兵力的強大攻勢,在宋軍諸將皆潰的情況下,岳飛一支孤軍還能堅持力戰,之后全軍退守鐘山,這些說明了什么?

事情的詳細經過其實是這樣的: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兀術)率領金軍渡江攻宋,侵犯江南地區。

當得到金兵渡江的緊急戰報之時,負責長江防務的宋軍統帥杜充手下尚有六萬兵力,杜充慌忙命令都統制陳淬率領統制岳飛、戚方、劉立、路尚、劉綱等十七員部將,統兵兩萬趕往馬家渡迎戰,又命王燮指揮一萬三千兵馬策應。

金軍當時有二十艘大艦船,每次可載一千人渡江。待陳淬率軍抵達馬家渡時,金將鶻盧補、當海、迪虎的部隊都已渡江,金國軍隊兵勢甚盛。陳淬所統率的二萬原東京留守司軍也保留了宗澤統兵時的戰斗作風,勇敢地與金軍搏戰。岳飛所率的右軍更是爭先奮擊,同金國漢軍萬夫長王伯龍部對陣廝殺。

當時其它各路宋軍與金兵交鋒時往往一觸即潰,或不戰而潰,惟獨原東京留守司軍還是繼承了能打硬仗的傳統,居然與金國主力部隊激戰了十多個回合,也未分勝負。正當宋金兩軍激烈混戰之際,不料宋軍大將王燮突然率部逃跑,這立即影響到整體戰局,剩下的宋軍頓時軍心動搖,方寸大亂,金軍于是得以乘機擊潰宋軍。北宋亡國時,陳淬的妻兒八人被金軍殺害。國恨家仇,使陳淬義無反顧。陳淬兵窮勢盡,仍不后退,他大罵金人,顯利刃搠胸,至死神色不變。

在主將陳淬戰死,其他宋將全都率部“鳥奔鼠竄”的嚴峻形勢下,岳飛仍然率一支孤軍堅持戰斗,直至天色昏黑,岳飛方才整軍退守建康城(今江蘇南京)東北的鐘山。

在接到馬家渡宋軍潰敗的戰報以后,全權負責長江防務的宋軍統帥杜充就趕忙要乘船逃命。完顏兀術(宗弼)派人去勸降,允許杜充組織傀儡政權,杜充立即無恥地叛國投敵,向金人投降。從此,岳飛得以擺脫那個剛愎自用且暴戾兇殘的上司杜充的羈束,自成一軍,開始了獨當一面的抗金斗爭。

當時,全權負責長江防務的宋軍統帥杜充投降金人,南宋小朝廷飄樣出海,去向不明,原宋軍的很多將士也就轉變成了以擄掠為生的盜匪軍賊。各種各樣的壞消息,使軍心浮動,將士們深感前途渺茫。軍糧也開始短缺。岳飛部下有的軍士開始逃往其他各軍,有的甚至情愿去當盜匪。某些原江、淮宣撫司的散兵游勇,甚至派人前來,準備約岳飛為首領,一起去投降金人。

面對統帥投敵、士卒潰散、百姓惶惶呼救的亂局,岳飛招集東京留守司軍的散兵,慷慨陳詞說:『我輩荷國厚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為虜,潰而為盜,偷生茍活,身死名滅,豈計之得耶!建康,江左形勝之地,使胡虜盜據,何以立國!今日之事,有死無二,輒出此門者斬!』

岳飛慷慨的言詞,激昂的音容,使全體將士感泣起來,將士們不敢再萌生異志。大家欽佩岳飛忠義愛國、勇武絕倫,為岳飛的愛國精神所感動,紛紛表示愿意追隨他抗戰到底。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岳飛率軍進駐宜興縣,將兵營屯扎在縣城西南的張褚鎮。接著,岳飛率部接連擊敗并收編了盤踞當地的幾支軍賊土匪隊伍,還接連挫敗金軍。同時,岳飛嚴明軍紀,嚴禁部下騷擾當地百姓。

在那內禍外患交迫的艱難亂世,廣大民眾的生命財產朝不保夕。宜興縣居然進駐了一支與眾不同的軍隊,不僅擔負其保境安民的重任,而且對民間秋毫無犯。宜興人民為此喜出望外,交相稱譽。甚至很多外地人也爭先恐后地移居宜興避難。

宜興百姓用樸素的語言稱頌岳飛,說:『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按照中國古代的隆重禮節,宜興人民出資為岳飛建造生祠,以表達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

在降官如毛、潰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飛卓爾不群,以必勝的信念,頑強的毅力和恰當的措置,發展和壯大了自己的隊伍。這個二十七、八歲的青年統制開始擔任主將,他按照自己的意圖和風范,塑造一支抗金勁旅。后來,廣大人民群眾稱這支雄師為“岳家軍”。此時,“岳家軍”初具雛形。岳家軍當時尚不是一支大部隊,暫時無力扭轉乾坤;但在江南的抗金戰場上,岳家軍已不愧為抗金的中流砥柱。

《三朝北盟會編》卷208《林泉野記》記載:『充(杜充)后守健康,叛歸虜。諸將扈成、戚方皆反,惟飛(岳飛)全一軍,屯于宜興縣。時常州吏民避狄,居縣中者甚眾,賴飛而全。』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1記載:『(建炎四年四月丙辰)江、淮宣撫司右軍統制岳飛自廣德軍移屯宜興縣。杜充之敗也,其將士潰去,多行剽略。獨飛嚴戢所部,不擾居民,士大夫避寇者皆賴以免,故時譽翕然歸之?!?BR>
建炎四年,對岳飛有相當了解的宣州文士邵緝,也特地向南宋朝廷上書舉薦岳飛。邵緝了解岳飛的生平和家世,也深知岳飛近年統軍、抗敵的各種事跡,邵緝很希望岳飛更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便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邵緝在他的上書中不僅對岳飛近年的事跡加以總結,而且倍加贊譽:

『……伏見武德大夫、英州刺使、御營使司統制軍馬岳飛,驍勇精悍,沉鷙有謀,臨財廉,與士信,循循如諸生,動合禮法?!?BR>
去冬江上之戰,戰士蜂屯,飛獨爭先奮擊,迨官軍不勝,他將皆鳥奔鼠竄,飛獨置寨蔣山,孤軍轉戰,且行且擊,斬首以千百計者不知其幾。諸將潰為群盜,縱兵劫掠,飛獨頓兵廣德境中,資糧于官,身與下卒同食,而持軍嚴甚,民間無秋毫之擾。虜人簽軍經涉其地者,或聞其威名,或相謂曰:“岳爺爺軍也”。爭來降附,前后幾萬余人?!?

且慮金人徘徊于建康京口之間,勢必欲留軍江南,控扼險阻,牽制官軍,大為東南之患,飛能奮不顧身,勇往克復建康及境內縣鎮,為國家奪取形勝咽喉之地,使逆虜掃地而去,無一騎留者,江浙平定,其誰之力也?……』

邵緝的上書反映了南宋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們對岳飛的觀感和印象。

《金史》卷82《仆散渾坦傳》說“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據,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敗宋護糧餉軍七百余人,多所俘獲”。

其中的天眷二年,應為天眷三年之誤。金國天眷二年(即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宋金正式達成第一次紹興和議,金人將河南地歸還南宋,那一年宋金之間沒有任何戰事?!督鹗贰返哪甏鷷r常誤載,如《金史》卷81《王伯龍傳》,把王伯龍從元帥府復河南等事跡都記錄在天眷元年之下。此外,天眷二年中,岳飛的軍隊也從來沒有到過鄢陵。所以,仆散渾坦率領金軍偵查小分隊攻擊宋軍的護糧餉隊之事,應當發生在公元1140年岳飛北伐的過程中。

這雖然只是一場小遭遇戰,但是金軍將領仆散渾坦“深入”宋軍腹地偵察,敗宋護糧餉軍,也就是到了宋軍的后面。鄢陵位于潁昌東北,在東京開封和朱仙鎮之南。這條史料足以證明岳家軍已經越過潁昌和鄢陵,向北挺進到朱仙鎮了。

而這支700人的隊伍或許是為岳家軍運送糧草的,問題是為岳家軍運送糧草的一定是岳家軍士兵嗎?岳家軍本來兵力就并不多,那時候參與北伐的不到十萬,還兵分數路,分別攻占中原地區的諸多戰略要地,而金軍的主力大部隊就在前面不遠處,岳飛難道不知道集中兵力與金軍決戰嗎?運糧食這種活,難道不會交給地方部隊或當地民眾承擔一下嗎?按照宋朝的傳統,宋軍跟西夏、金國作戰,哪次出兵不是征發大量民夫運輸給養的?以富平之戰為例,宋軍后面就跟著數萬運糧的民夫。

事實上,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北伐期間,岳家軍將士浴血奮戰,接連擊敗金軍,中原百姓紛紛出糧出力地支持岳家軍,黃河以北的各路義軍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爭先恐后地牽牛挽車,“以饋義軍”。金國自燕山以南,“號令不復行”。

后來,在即將渡過黃河,繼續向北挺進的大好形勢下,南宋朝廷此前接連發出的措辭嚴厲的班師詔書也先后送到岳飛手中,岳飛被迫奉召班師,致使岳家軍“十年之功,廢于一旦”。很多中原百姓聞訊趕來,攔在岳飛馬前,哭訴說:『我等頂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虜人悉知之。今日相公去此,某等不遺噍類矣!』

別說九百年前了,就算當年解放戰爭也是一樣,陳毅元帥有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是些什么人在推這些獨輪小車,看過《大決戰——淮海戰役》的人不可能沒印象吧!

金軍將領仆散渾坦渾坦“深入覘伺”,說明已經深入宋軍戰線后方相當遠,這里應該是宋軍覺得安全的區域,不必派出重兵保護。700人中絕大部分應該是民夫,古代任何軍隊押運糧草的都是身負重任,如果隨便丟失糧草,那是要軍法從事的。

仆散渾坦“多所俘獲”,應該殺傷不多,否則就是“多所斬獲”,這700人如果都是宋兵,沒有很大傷亡就都跑了,那回營以后如何向上級交差?60個金兵如果真的碰上700個宋兵,別說岳家軍了,普通宋軍都能吃定他們,還用跑?再說了,如果700人都是士兵,那誰是民夫?誰在推車運糧?偵察兵個個腦子都是鬼靈精,仆散渾坦帶領的這60人金軍偵查小分隊的怎么可能是老實人?記功勞時,
他們當然不可能明確寫出遭遇的是為宋軍運糧的700民夫,而不是700宋兵。

包括清朝著名史學家趙翼、現代著名歷史學家王曾瑜、美國亞歷桑那大學教授陶晉生在內的很多學者都曾指出:《金史》中不乏擊敗岳飛的記載,然而卻多是偽造虛構出來的,往往漏洞百出,不僅與史實不符,而且不合情理。

例如,《金史》卷66《宗秀傳》誤以為“岳飛駐軍于亳、宿之間”,《金史》卷68《阿魯補傳》誤以為“岳飛進軍歸德府”。但在岳飛北伐時,岳家軍從來就沒有到過宿州、亳州以及歸德府(即今商丘)一帶,那些地方屬于宋將張俊所部的防區,遠離岳家軍的防區和岳飛北伐的主戰場,張俊是和岳飛平起平坐的南宋三大將之一,岳飛當然不可能在張俊的防區駐軍,宋高宗和張俊也不會允許岳飛到宿州與亳州一帶駐軍。當時,在宿州、亳州以及歸德府(即今商丘)一帶與金國將領宗秀、阿魯補作戰的宋軍其實是張俊、王德、楊沂中所部,金軍卻草木皆兵地誤以為對方是岳家軍。

《金史》卷66《宗秀傳》聲稱“宗弼復取河南,宗秀與海陵俱赴軍前任使。宋將岳飛軍于毫、宿之間,宗秀率步騎三千扼其沖要,遂與諸軍逆擊敗之。”

然而,當時,在宿州、亳州一帶與金國將領宗秀、阿魯補作戰的宋軍其實是張俊、王德所部,而不是岳飛的軍隊。《金史》的這段記載顯然是誤以張俊軍為岳飛軍。

須知宿州與亳州當時是宋將張俊所部的防區,遠離岳家軍的防區和岳飛北伐的主戰場,張俊是和岳飛平起平坐的南宋三大將之一,岳飛當然不可能在張俊的防區駐軍,宋高宗和張俊也不會允許岳飛到宿州與亳州一帶駐軍。而在關于1140年宋金戰事的其他史料記載中,更找不到任何有關岳飛駐軍“毫、宿之間”的記載。宗秀顯然不可能在宿州與亳州與岳飛軍對陣,又何來“擊敗”之說?《金史》卷66《宗秀傳》的這段記載其實是張冠李戴,顯然有誤。

事實上,當時在毫州、宿州一帶與金兵作戰的宋軍有張俊、王德所部,還有楊沂中所部。張俊、王德所部接連擊敗金國軍隊,收復了宿州和亳州等地,之后卻班師南歸。而楊沂中后來卻因輕信而中金人詭計,在宿州附近中了金兵的埋伏,大敗而逃。

關于毫州、宿州一帶的宋金戰事,《宋史 高宗本紀》記載得很明白:“(紹興十年閏六月) 癸酉朔,張俊遣統制宋超敗金人于永城縣朱家村,王德攻金人于宿州,夜破之,降其守馬秦。戊戌,張俊率統制宋超等及王德兵會于城父縣,酈瓊及葛王褒遁去,遂復亳州。庚子,張俊棄亳州,引軍還壽春?!薄?八月)丁亥,楊沂中自宿州夜襲柳子鎮,軍潰,遂自壽春府渡淮歸,金人屠宿州。”

《金史》卷68《阿魯補傳》記載:“宗弼復河南,阿魯補先濟阿,撫定諸郡,再為歸德尹、河南路都統。宋兵來取河南地,宗弼召阿魯補與許州韓常、穎州大抃、陳州赤盞暉,皆會于汴,阿魯補以敵在近,獨不赴。而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穎、陳三州,旁郡皆響應。其兵犯歸德者,阿魯補連擊敗之,復取亳、宿等州。河南乎,阿魯補功最?!?

《金史》的這段記述除了守許州(穎昌府,即今河南許昌)之金將是韓常與《宋史》記載相同外,守陳州(淮寧府,即今河南淮陽)者顯然不是赤盞暉,而穎州(順昌府,即今安徽阜陽)則由宋將劉锜所部堅守,金軍根本就沒能奪取。

在紹興十年(1140年)發生的宋金戰爭中,歸德府(即今商丘)屬于張俊所部的攻擊范圍,遠離岳飛北伐的主戰場,岳家軍根本就沒有進攻過歸德府,更沒有在歸德府附近出現過,又怎么可能會“犯歸德”并在那里被“阿魯補連擊敗”呢?

事實上,當時在毫州、宿州一帶與金兵作戰的宋軍其實是張俊、王德、楊沂中所部。這些在前面已經提到(注:《金史》所稱的歸德府即今商丘,宋朝稱之為南京應天府,金國稱之為歸德府)。

紹興十年,宋將張俊、王德率部擊退金國的三路都統,輕而易舉地拿下宿州和亳州,卻于閏六月底班師南歸。金國將領阿魯補、宗秀之流于是乘張俊等宋將南撤之時,接收別人主動讓出的兩個城池,然后就把這當作大功一件上報給金國皇帝。

紹興十年(1140年)宋軍北進之時,原先早已被免職的庸將懦夫劉光世又被南宋朝廷授予了一個頭銜,并帶著幾千士兵呆在后方,劉光世所部幾乎沒有與金兵打過什么仗,更沒有“襲取許、穎、陳”?!督鹗贰纷髡邚埞诶畲鞯亟o劉光世亂加功勞,真是缺少嚴謹的治史作風。

須知當時的金國統帥是完顏宗弼(兀術),1140年前后宗弼直接指揮金兵主力與岳家軍作戰,但是在《金史》卷77《宗弼傳》關于1140年宋金戰事的記述中居然壓根就沒有提及阿魯補!

如果在金軍主力接連被岳家軍擊破的形式下,金國如果還有阿魯補這等能“克敵制勝”的所謂“名將”,那么在與岳家軍直接對陣的金國統帥完顏宗弼的正史傳記中又怎么可能漏掉阿魯補的事跡,甚至只字不提阿魯補擊敗岳家軍“復取亳、宿等州”這等大事呢?這等自相矛盾,又要如何解釋呢?顯然,兀術順昌敗后之軍事部署,大致以《宋史》記載更為可信。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在《金史》的這段描述中,“阿魯補以敵在近,獨不赴”,顯然,就當時形勢來看,阿魯補并不認同金國軍隊最高統帥完顏宗弼(兀術)集中兵力以進行主力決戰的行為,而是要對付來犯者。來犯者,其實正是剛剛奪取宿毫兩州張俊和王德軍,而決非岳飛軍。最后的結果是怎樣呢?張俊、王德所部主動撤退,阿魯補復取亳、宿等州,然后,阿魯補他居然因此事而被《金史》稱贊為“河南平,阿魯補功最”!

金國將領阿魯補違反金國軍隊最高統帥完顏宗弼(兀術)的計劃,不去東京汴梁會師,卻去接收宋軍主動讓出的亳州、宿州等幾座城池,居然是“功最”,功勞最大!試問《金史》如此評價阿魯補,欲置金國軍隊最高統帥完顏宗弼(兀術)于何地?

故根據《金史》卷68《阿魯補傳》的這段描述,我們可以間接推知當時真正與岳家軍直接對陣的金國軍隊最高統帥完顏宗弼(兀術)所指揮的主力部隊其實并沒有什么像樣的戰績可以拿出來炫耀,否則《金史》作者就不會說什么“河南平,阿魯補功最”了!

有些不明真相的人,憑著《金史》中一些張冠李戴、錯漏百出的記述,不經推理就斷章取義地說什么岳飛不過如此,金國還有阿魯補這等名將,這種一葉障目的片面說法實在可笑!而這種摘取只言片語,不加考證推斷就輕信盲從的態度更沒有半點嚴謹作風!  

至于《金史》卷84之《完顏昂(奔睹)傳》的描述,其實不僅錯漏百出,而且十分荒唐可笑!

《金史》卷84之《完顏昂(奔睹)傳》記述的戰事發生在天眷二年夏天,金國天眷二年即公元1139年,也即南宋紹興九年。然而,事實上,公元1139年,宋金之間的第一次和議正式達成,在這一年中,宋金雙方之間根本就沒有什么戰事。

根據清朝著名史學家趙翼在其所著《二十二史札記》一書《宋金二史傳聞之誤》一節的考證,《金史》卷84之《完顏昂(奔睹)傳》所載之事其實有誤。

趙翼一針見血地指出『按是年(指金國天眷二年,南宋紹興九年),金方以河南地與宋,并無交戰之事。即次年(指金國天眷三年,南宋紹興十年)兀術再取河南,宋諸將拒之,飛(岳飛)在京西,復蔡、穎、淮寧等州,未嘗至東平、邳州也。』

《金史》所說的那個東平府(即鄆州),在今山東境內,府治即今山東東平縣,離黃河和泰山都很近。南宋假如要取山東,定然是要出動駐扎在離山東不遠的楚州的韓世忠所部,或者是調集附近的張俊所部,而不可能去調動駐地遠離山東的岳飛所部。

須知從山東境內黃河附近的東平府到岳家軍在長江沿岸的駐地鄂州(今湖北武昌)有將兩千多里的路途,這中間還隔著張俊等其他宋將的防區。東平府遠離岳家軍的駐地,根本就不在岳家軍的攻擊范圍。

邳州在今江蘇北部,位于今連云港和徐州之間,距離岳家軍的駐地以及岳飛北伐的主戰場也很遠。

東平和邳州在當時屬于韓世忠、張俊、王德、楊沂中等其他宋將所部的攻擊范圍,距離岳飛所部的主戰場很遠。

即使到了宋金正式開戰的公元1140年(南宋紹興十年,金國天眷三年),岳飛率軍北伐時也只是在黃河以南的中原戰場(主要在今河南境內)與金國軍隊作戰。而岳家軍自組建以來則從來都沒有與金國軍隊在山東境內打仗,更不曾踏入東平一步,也未曾去過邳州,根本就不可能在東平和邳州一帶與金軍作戰。

《金史》卷84之《完顏昂(奔睹)傳》所謂的“(天眷二年)宋將岳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的說法更離譜得過分,其中所謂“岳飛以兵十萬圍邳州甚急”的說法同樣既離譜又荒唐。

岳家軍兵力最高峰也不過十萬左右,紹興十年北伐時還是兵分數路,分別攻占中原的眾多要地。即便如郾城之戰這樣的大會戰,在與金國統帥完顏宗弼(兀術)率領的一萬五千多精銳騎兵以及近十萬后續部隊決戰時,岳飛所能動用的岳家軍兵力也不過是一萬幾千人而已,并且在這種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式下,岳家軍將士還能夠擊敗金國軍隊的主力。

相比宋朝故都東京汴梁(今開封)而言,東平和邳州不僅離中原主戰場更遠,而且在當時的戰略地位較為低下。在東京汴梁還沒有被收復,金軍主力部隊還沒有被完全逐出中原之前,岳家軍怎么可能傾全軍之力,繞過還在和金人對峙的中原主戰場,并跨越同為宋軍的張俊、王德、楊沂中、韓世忠所部的防線去接連襲擊遠在千里之外的兩個彼此相距甚遠且戰略地位低下的城池?而具有杰出軍事才能的名將岳飛又怎會做出如此低級荒唐的決定?

在公元1140年的宋金戰事中,韓世忠所部以及張俊所部曾經在離東平和邳州不遠的地方與金兵作戰。而岳家軍自組建成軍以來,卻從未曾去過東平和邳州,也根本不可能在東平和邳州附近與金兵作戰。即使岳家軍要攻東平和邳州,也必然是在收復東京汴梁,將金兵盡數逐出中原腹地之后,才有可能調遣部分兵力去攻此遠離中原主戰場的兩座小城。反過來說,假如東平之戰屬實,那么當時河南一帶,必然已經完全被岳家軍收復了,而這顯然和當時的實際情況相矛盾。

很顯然,岳飛不可能也不會調集十萬大軍去進攻遠在千里之外的戰略地位不高的城池東平和邳州。岳家軍根本不可能傾全軍之力,繞過還在和金國主力軍隊對峙的中原主戰場,并跨越同為宋軍的張俊、王德、楊沂中、韓世忠所部的防區和戰場,跑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去和金國在那里的非主力軍隊作戰,更不可能被金國的非主力軍隊和一個愛自吹卻其名不揚的金國將領擊敗。

還有,根據《金史》卷84《完顏昂(奔睹)傳》的描述,那位“岳飛”的表現簡直還不如一個普通將領,而其指揮十萬大軍卻到處和敵人打游擊的戰術更不是一個久經沙場的名將之所為。

“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的那支“岳家軍”戰斗力如此之低下、表現如此之差勁,根本就不像一支正規軍,更談不上什么能征善戰。這些顯然與后世對岳飛的評價『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以及岳飛『善以少擊眾。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后戰,故有勝無敗』的記載不符。

這位完顏昂(奔睹)先生其實是把山東本地反抗金國統治的一些農民起義軍當作岳家軍,在鎮壓之后,夸夸其談、自吹自擂,此等謊言,明眼人一看就知。當然,也可能是攻東平的一些農民起義軍知道岳家軍的聲威,所以打著“岳”字旗號來嚇唬金兵,結果卻沒有從完顏昂先生那里占到便宜。

事實上,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岳飛北伐前后,由于金國統治者在其轄區內強行推廣奴隸制,致使金國陷入“法苛賦重,加以饑饉,民不聊生”的危機之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32,紹興九年九月)。北方民眾的抗金斗爭風起云涌,在金國統治區內出現了很多忠義民兵,他們堅持在敵后作戰,有的還打著“岳家軍”的旗號來嚇唬金人。

公元1138年(南宋紹興八年,金國天眷元年)開始,金國轄區內民眾的抗金斗爭再次出現新高潮?!鞍傩赵?,往往殺債主,嘯聚山谷”,“太行義士蜂起,威勝、遼州以來,道不通行”(《三朝北盟會編》卷197《金虜節要》;《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20紹興八年夏,卷132紹興九年秋;《中興小紀》卷26)。

公元1139年(南宋紹興九年,金國天眷二年),山東人民在張清領導下,駕船從海上攻入東北的遼東,北方抗金起義軍還打著宋軍的旗號,攻占了遼東的“蘇州”(今遼寧金州),“中原之被掠在遼者,多起兵應之”。在當時的金國轄區內,各地人民的反抗斗爭此伏彼起,并且還有不斷擴大之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33紹興九年冬;《大金國志》卷9)

當時北方民眾的抗金斗爭風起云涌,在金國統治區內出現了好幾百支忠義民兵隊伍,他們堅持在敵后作戰,反抗金國女真統治者的壓迫,有的還打著“岳家軍”的旗號來嚇唬金兵。

在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北伐前后,為了實施“連結河朔”的策略,岳飛派遣李寶、孫彥等抗金義士潛入山東,組織山東人民抗金;岳飛還派遣梁興、趙云、李進、董榮、牛顯、張峪等原義軍領袖帶領小股軍士北渡黃河,去聯絡太行山義軍,并領導河北、河東的各路抗金義軍;除了李寶、孫彥、梁興、趙云、李進、董榮、牛顯、張峪等直接受岳飛節制的抗金義軍首領之外,一些還沒有與岳飛取得聯系的北方起義者,也經常打著“岳家軍” 的旗號,在金國轄區內不斷攻擊金兵。

而在宋史先驅鄧廣銘所著的《岳飛傳》中對《金史》卷84《完顏昂(奔睹)傳》所載的東平和邳州一帶的戰事有著客觀詳細的描述:

【岳飛一直在把“連接河朔”的戰略方針實際運用著。而在岳家軍與河北忠義民兵的聯系工作方面,最活躍也最起作用的幾個人物,則是李寶、梁興、孟邦杰等。

李寶是山東乘氏縣(今山東荷澤)人,在少年時候就好抱打不平、見義勇為,因而被鄉人稱為潑李三。金軍占領了山東地區之后,李寶聚集了三千名壯丁,要去殺害金朝委派的濮州知州,所謀未能成功,他遂脫身南下。

紹興七年李寶在南宋行朝與岳飛相見,表示愿意加入岳飛的部隊當中,嗣即隨從岳飛同回鄂州。岳飛把李寶編入騎兵當中充當一個小頭目,李寶卻覺得岳飛對他不夠重視。李寶在暗中計議仍要潛回山東,去發動那里的忠義民兵,起而反抗金國的統治。

李寶在岳家軍中聯絡了四十余人,要一同渡江北逃。剛商定出發日期,不料就被岳飛察覺,要把他們一齊禁錮起來。李寶出而自首,并說明了他要去敵占區立功報國的意圖。這不但得到岳飛的諒解,而且深為岳飛所贊賞。岳飛授予李寶一個“河北路統領忠義軍馬”的名義,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讓李寶和他所聯絡過的部分人員,一同返回山東。這班人返回山東之后,又分頭聯系了八九百當地的忠義民兵,作為在敵后從事軍事活動的骨干,再分別到各地去串聯所有不愿屈服于女真統治者的漢族人民。

正是由于李寶等大批人員的策動,在紹興九年(1139年)內,雖然是在宋、金“和議”訂立之初,而在新舊黃河之間的山東地區,特別是從鄆州到徐州這一帶地方,涌現出大量的不愿做金國順民的忠義農民軍,打著岳家軍的旗號,尋找機會,給予南侵金軍以打擊。

鄆州(即《金史》中的東平府)地處梁山泊旁,是山東地區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金朝在天眷元年( 1138 )委派完顏奔睹為東平府尹,去鎮守這一區域。到第二年夏,有一支打著岳家軍旗幟的忠義農民軍,約計可達十來萬人,前來攻打東平府城。

完顏奔睹(漢名完顏昂)手下的金軍人馬不過五千上下,倉促出戰,驚慌異常。因為正是桑拓方茂季節,金軍便在樹林內多張旗幟以為疑兵,完顏奔睹本人則率領精兵出而應戰。雙方眾寡之勢雖極懸殊,然而這支號稱岳家軍的農民軍卻只是烏合之眾,根本不曾作過戰,指揮調度也全很紊亂。在相持幾天之后,“岳家軍”既未能把府城攻下,也未能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便又全軍轉移,去圍攻邳州(今江蘇邳州)城了。

忠義農民軍中有很多人都知道,邳州城內西南角有一道深溝。當包圍了邳州城后,在這些人的建議下,忠義民兵即著手在城外挖掘地道,使與城內深溝相通,以便從這一渠道攻入城中。駐守邳州的金軍只有一千多人,他們也料想到攻城民兵可能要穴地而入,便急忙把城西南角的深溝填平,并急忙派人到東平府去請求救兵。在地道遲遲挖不通,東平府的金兵又已開到之后,這支攻城的忠義農民軍就從邳州撤退,而且大部分又都轉回到各自的本鄉本業去了?!?BR>
看看真相吧!原來完顏昂先生把他鎮壓農民起義軍的事跡吹噓成大功一件,并偷梁換柱、張冠李戴地把被他血腥鎮壓的農民起義軍當作岳飛的軍隊來向上報功,進而在《金史》中留下了這個不倫不類的大笑話。

《金史》卷84《完顏昂(奔睹)傳》中的“岳飛以兵十萬來攻東平”的記載顯然是個荒誕不經的大笑話!而《金史》作者張冠李戴、一錯再錯的描述更是荒誕不經,看不到任何嚴謹的治史作風!

《金史》的這些漏洞百出的失實記述,顯然是金國將領張冠李戴、浮夸戰功的結果,只要稍加考證推究,即可戳穿。但是某些其實對史實一知半解的所謂的“知名學者”居然不加考證地借這些荒唐的記載來貶低岳飛和岳家軍,這實在是孤陋寡聞、無知無恥。

事實上,岳家軍當年威震南北,名聲極響,金人驚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本人更是聲名顯赫,廣為人知,其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品牌效應。在岳飛生前,很多抗金義軍以及小股宋軍都喜歡打著岳家軍的旗號來給自己助威壯膽,嚇唬金兵。岳飛也支持這種可以使金軍感到草木皆兵的做法。有時候,金兵擊敗了一些農民起義軍或者小股宋軍,就誤以為擊敗的是岳家軍。但是實際上,這些軍隊根本就不屬于岳家軍建制。

《金史》中有好幾處關于岳飛的錯誤記載,或出于金軍的錯覺,誤以為南宋北伐之師都是岳家軍;或因北方義軍假借岳家軍的聲威,起而抗金。這些都可以反映岳家軍的影響之巨。而根據《金史》中某些草木皆兵的失實記載,還可以推知在南宋諸將中,岳飛才是金軍最看重的敵人。

《金史》卷84《完顏昂傳》誤以為“岳飛以兵十萬來攻東平”;《金史》卷66《宗秀傳》誤以為“岳飛駐軍于亳、宿之間”;《金史》卷68《阿魯補傳》誤以為“岳飛進軍歸德府”;《金史》卷77《宗弼傳》誤以為“岳飛復出兵到河東”。

事實上,在宿州、亳州以及歸德府(即今商丘)一帶與金國將領宗秀、阿魯補作戰的宋軍其實是張俊、王德、楊沂中所部,而完顏昂在東平、邳州一帶所對付的其實是山東本地的農民起義軍,岳家軍從來都沒有到過那些地方,更談不上在那些地方和金國軍隊打仗。﹛詳情參見[美國 亞歷桑那大學]學者陶晉生論文《岳飛與完顏宗弼》,及本人舊作《<金史>中與岳飛相關戰事描述的謬誤和失實》﹜。

金國建立初期,還沒有形成中央集權制,南侵中原的金軍諸將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他們不必不斷地向遠在黑龍江的金國皇帝報告戰況。所以,當時金國將帥不愿上報的戰役過程就可能沒有留下檔案,進而不能在金國遺民所編的金國國史以及根據金國國史改編的《金史》中留下記錄,而《金史》記錄的則多是金國將帥愿意上報的那些戰報。

同時,對于金國統治者而言,擊敗宋朝王牌岳家軍當然要比鎮壓金國占領區內的農民起義軍或其他各路宋軍的功勞大得多,于是金國的這些將領與宋軍作戰獲勝時,就經常張冠李戴地把與自己作戰的宋軍說成是岳飛的軍隊,以顯示戰果非凡, 進而以邀功請賞。

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岳飛和岳家軍確實威名遠播,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金國將領為了夸大自己的戰功而紛紛張冠李戴地把自己擊敗的宋軍說成是岳飛的軍隊。

在岳飛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國皇帝在詔書中則直接承認了岳飛戰功卓著、威名遠播。金國泰和六年(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誘南宋大將吳曦叛變的詔書中寫到:『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于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參夷之誅,可不畏哉!』相關記載可見于《金史》卷九十八《完顏綱傳》,意思是說,況且你(指吳曦)自己評價一下自己的功勞能否比得上岳飛?岳飛戰功卓著、威名遠播,南宋北金之人全都知曉;結果有朝一日被宋廷猜忌,就被誅殺且連累親族,難道這還不可怕么?!


至于網上那些居心叵測的丑類,更不是本著嚴謹求實的態度來探討歷史問題,而是肆意歪曲史實,故意斷章取義地曲解史書的某些記述,顛倒黑白地杜撰“歷史”。

當代丑類們的目的是不擇手段地去給岳飛“抹黑”!而他們唯一的招數,就是“拿著雞毛當令箭”,把謬論噴一萬遍就是真理。

為了給岳飛“抹黑”,當代丑類們可以道聽途說、斷章取義、強詞奪理,他們挖空心思地拼湊了一些對岳飛不利的材料并無限放大,卻從來都不考證這些材料本身是否存在問題。當然,丑類們還會回避以致掩蓋他們拼湊的材料本身所存在的問題。

當代丑類們還會從某些具體的記述中提取只言片語,再將這些只言片語與前后文脫離,將某一事件與當時的情景以及具體的歷史背景脫離,進而引申出一些牽強附會、似是而非的謬論。

《金史》中不乏擊敗岳飛的記載,然而多是謬誤失實的描述,往往張冠李戴、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不僅與史實不符,而且不合情理。當代丑類們卻最愛拿這些張冠李戴、錯漏百出的記述來大做文章、借題發揮,進而誣蔑貶損岳飛。

當代丑類們不擇手段、數典忘祖、欺世盜名的行徑何其無恥卑鄙,當代丑類們蠱惑人心、顛倒黑白、動搖民族精神的險惡用心何其陰險歹毒!

把所有的民族英雄都抹黑,讓中國人無所信仰,這其實是想從精神上摧毀中國!

不學無術而又居心不良的“無知小丑”先生故意用《金史》中關于岳飛的謬誤和失實記載來污蔑貶低岳飛,“無知小丑”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當代丑類。

“無知小丑”先生繼續帶著偏見想當然地臆斷,然后信口雌黃,企圖混淆視聽,蠱惑人心?!盁o知小丑”先生在它那篇錯漏百出的謬文的結尾胡說什么“元朝時期,漢族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漢唐以來積累的自信心大失,而越是沒有自信的人越是需要自大的幻想,所以需要歌頌岳飛的功績以鼓舞士氣”!但是事實上,這只適用于民間戲曲小說,而不適用于古代史學家的大部分史學著作。

比如,像演義小說《楊家將演義》中虛構了大量并不存在的人物,還虛構了“十二寡婦破陣”“穆桂英掛帥”等并不存在的事件;

再比如,歷史上真實的岳飛很有主見,性格倔強,從來都不曾“愚忠”,但是清朝人卻通過演義小說捏造出岳飛的“愚忠”形象!

在社會上流傳甚廣的演義小說《說岳全傳》是清朝人錢彩編寫的,其中虛實兼有,真假摻雜,其中還有很多作者強加進去的封建糟粕和迷信思想!正是此書捏造出了岳飛“愚忠”的虛假形象。隨著演義小說《說岳全傳》在民間的廣為流傳,曾是歷史上抗擊外侮的愛國英雄典型的岳飛也被“改造”成了“愚忠”的人物!

演義小說《說岳全傳》還虛構了歷史上并不存在的大量情節,比如,秦檜夫婦暴死、高宗駕崩,孝宗即位為岳飛平反昭雪,岳雷掛帥抵抗金兀術的新入侵,岳家小將全殲金兵,生擒金兀術,金兀術當場氣死,牛皋當場笑死。結末是忠臣皆得封贈,岳飛之靈由佛爺啟迪頓悟因果,遂復為佛頂大鵬。

事實上,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之后,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足足當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才死去,這期間宋高宗不僅生活安逸舒適,倍受尊崇,而且還與朝中主和的臣僚們聯合起來,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對于選中自己繼承皇位的養父太上皇趙構,宋孝宗心存感激而刻意維護其體面,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宋孝宗對太上皇趙構還心存畏懼,對趙構長期提拔、培植的文官武將群體及其盤根錯節的關系網也多有顧忌。如果真要重新審查岳飛冤案,仔細追究冤獄制造者,追查兇手,徹底平反昭雪,勢必觸動宋高宗趙構和一大批文官武將后代的盤根錯節的龐大關系網,這是宋孝宗所不敢冒險妄動的。

在這種背景下,宋孝宗給岳飛的昭雪也是有限度的。宋孝宗對岳飛冤案雖已基本平反,但并不徹底。宋孝宗對受岳飛冤案牽累者均予平反優恤,但對岳飛冤案本身則采取相對含糊、避諱的態度。而對岳飛的褒獎和尊崇也打了折扣。

至于“岳雷掛帥”“岳家小將全殲金兵”“氣死金兀術,笑死牛皋”等說法其實純屬民間的美好想象!

事實上,岳飛冤案平反后,岳飛的幾個兒子僅僅只當了小官,并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什么豐功偉績可談!

演義小說中的“金兀術”的原型其實是金國統帥完顏宗弼(兀術),但他其實并不姓“金”,并且他也不是因為在戰場上被牛皋騎在背上而“氣死”的,他是老病而死的。而歷史上真實岳家軍將領牛皋也并非是在戰場上“笑死”的,而是被秦檜的黨羽田師中毒死的!

公元1142年岳飛遇害,南宋與金國達成了喪權辱國的第二次“紹興和議”,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這中間隔了93年,其間宋金兩國又發生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有24年在打仗!金國最后被蒙古與南宋的聯軍滅亡,當時,岳飛的兒子早已不在人世。

很顯然,民間傳說、演義小說中的說法,與史書中的記載大相徑庭,完全不可相提并論。民間傳說、演義小說只是一種文學作品,其中中的很多說法,其實都是虛構出來的美好想象,雖然有很多夸張荒誕的成分,但是寄托了民眾的感情。而古代史家的史學專著卻是要盡量客觀、如實的記述歷史上發生的各種事件,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

但是,“無知小丑”先生卻故意把民間傳說、演義小說中夸張荒誕的寫法,與古代史家的史書并列,把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混為一談,進而混淆視聽,蠱惑人心!

綜上可知,“無知小丑”先生完全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孤陋寡聞之徒,并且它不僅很無知,而且還很無恥!它所做的其實就是,不擇手段地誣蔑詆毀岳飛,不遺余力地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想方設法地蠱惑人心、混淆是非!

下面再談談古代史學家的治史態度極其可貴精神:

在古代中國,史官制度是僅有的幾種可以對皇權進行制約的力量。古人云:『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說的是史書對大臣的制約作用;而司馬遷《自序》中引述董仲舒的話說,《春秋》還是“貶天子”的著作,說明史書對國君同樣是有制約作用的。

文天祥在《正氣歌》里,將『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作為天地間正氣的表現之一。講了兩則古代史官誓死捍衛史官直書實錄傳統的故事。

董狐是春秋時晉國的史官?!蹲髠鳌沸暧涊d,晉靈公聚斂民財,殘害臣民,執政大臣趙盾多次勸諫,靈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趙盾只好逃亡。當逃到晉國邊境時,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靈公,于是返回繼續執政。董狐記載道:“趙盾弒其君”。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這個故事就是“董狐直筆”的由來,如果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趙盾確實有點冤枉。但從董狐的例子可以看出古代的史官“不但獨立,還可以照史官的意思,來寫他判斷的事實”。

趙盾尊重這種不為當權者所左右的史官,故董狐能夠直筆而安然無恙,還得到千古名聲。然而,要想秉筆直書,并不是那么輕而易舉的。同樣是在春秋時代,齊國大臣崔杼縱容旁人殺死君主莊公,齊國史官也這樣記載:“崔杼弒莊公”。崔杼惱羞成怒,將他殺害。而史官之弟照樣續記,崔杼又殺其弟。史官的另一個弟弟不畏強暴,繼續據實記錄。大權在握的崔杼也終于束手無策。這就是直筆寫歷史的結果,齊國史官兄弟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捍衛了歷史的真實,其自身也為后人演繹了一段悲壯的歷史。

從董狐開始,《左傳》、《史記》均繼承了求實的史學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虛美,不隱惡”。因此,太史公才會把項羽寫得那么悲壯,描寫劉邦卻多少有點市井流氓相,并不因他是當今皇上的老祖宗而有所避諱。

古代史官的地位可說是相當獨立的,不但獨立,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寫他判斷的事實。而且中國古代還有一個規定,皇帝是不能看史官所記的關于他自己的實錄的。這也是保證史官能真正秉筆直書國君功過善惡的重要制度,——因為歷史是要留給后人看的。

而古代歷史上的圣君、皇帝,大凡都是尊重制度,尊守這種史家行規的(清朝的“圣君”除外,因為他們的“圣名”主要是通過涂抹歷史得來的)。漢朝最著名的皇帝漢武帝就沒有看過史官司馬遷寫的《史記》,所以《史記》中才能批評他。到了后漢時候,王允就埋怨“武帝不殺司馬遷,使謗書(指《史記》)流于后世”。其實王允不知道:光就這一點,說明了漢武帝的尊重史官、遵守制度的態度。

在唐代也有這樣的例子,講的是唐太宗,總忍不住要看史官寫些什么(一個比較自戀的家伙)。據《貞觀政要》記載,貞觀十三年(639年),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記起居注。唐太宗問他起居注里記些什么,并且提出想看褚遂良所記的內容。褚遂良回答說,現在的起居,就是古代的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這就是說,褚遂良堅持原則,不讓皇帝觀看史官所記的內容。

自然古代歷史上為直筆而使腦袋搬家的也不少見,但這些多見于胡朝。前趙昭武皇帝(匈奴人)時,公師就因寫國史而被殺;北魏道武皇帝(鮮卑人)時候,崔浩也因為寫國史被殺。

總的來說,漢族皇帝大都還是尊重這種史家行規的。當今有些人認為宋朝百姓為秦儈塑跪像,是受到了皇權的左右,這是他們不了解古代歷史相對于皇權獨立的地位。這種制度一真到了明代還是被遵守的,我們今天看到的許明朝皇帝荒誕事跡,雖然有滿清夸大詆毀之處,但也都是明代史官秉直記載下來的。

只可惜到了清朝,中國歷史上最為無恥的現象出現了,滿清統治者大規模地銷毀并篡改各種史書。中國人秉直書寫歷史的態度也為之一變,這種習氣一直流毒至今。反而是不了解情況的今人,誤以為古人編寫歷史的態度一直就是這個樣子的!
雖然與西方相比,中國的歷史是走了彎路,從一開始就缺少了民主和自由的基礎,但是卻遠非沒有正氣、骨髓和傳統,“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些其實就是中國人最優秀的傳統。

很顯然,排除不經常出現的政治因素的干擾,在中國古代,包括史官在內的史學家,其治史態度是比較嚴謹的,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秉筆直書,如實地記述各種歷史事件。

古代史家完全不同于當代某些企圖通過“標新立異”來提升“知名度”的喪盡天良的無恥“專家”文人們!更不是那個不學無術而又寡廉鮮恥的“無知小丑”先生所能真正理解的!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