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的三點看法
方克立
一,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是當前意識形態論爭的前沿問題之一。這是我對本次論壇主題的意義和重要性的基本認識?! ?/p>
儒學是在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是當今中國的主導意識形態。二者在同一個國度里先后居于主導意識形態的地位,它們之間有沒有關系呢?是什么關系呢?在“獨尊儒術”的時代,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當然不存在二者的關系問題。但是到上個世紀中期以后,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新中國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意識形態,就存在一個與歷史上曾經長期居于主導意識形態地位的儒學的關系問題了。這個問題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傳統的思想文化,也涉及到馬克思主義本身的本土化即中國化的問題?! ?/p>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曾經有過“左”的教訓,突出地表現為“文革”期間的批林批孔、評法批儒,對孔子和儒學全盤否定,實際上是把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絕對對立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回到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包括要實事求是地對待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重新評價孔子和儒學。新時期的儒學研究,不論是評價高一點還是低一點,一般都采取了一分為二的分析態度,把作為封建意識形態的儒學與作為中華文化重要載體的儒學區別開來,對后者也要進行具體分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發掘和批判繼承儒學中的精華,包括道德價值、人文理想、民本主義、社會和諧思想等等,都受到執政黨和學術界的重視,注意研究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相容相通問題。這是當前中國思想界的主流。但是也有極少數人,繼續持一種二者不相容、不兩立的觀點,他們自稱“儒家”或“新儒家”,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一種非我族類、入主中國的外來文化,堅持“華夷之辨”的立場,明確提出了“以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儒化共產黨”、“儒化中國”的口號。他們的典型言論是“要馬統則不能有儒統,要儒統則不能有馬統,兩者不可得兼”[1]。還有人提出“鵲巢鳩占”說[2],意思是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這個位子,本來應該是儒學的,現在被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占領了,所以他們極力要恢復儒學在古代的那種“王官學”地位,希望重新回到“獨尊儒術”的時代。要與馬克思主義爭奪“王官學”地位,爭奪主導意識形態的地位,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學術問題了,反映了當今中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復雜性和尖銳性,也說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系已成為思想斗爭的前沿問題之一?! ?/p>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已經從理論和實踐上找到了一條解決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問題的正確途徑,不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從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了不少思想資源作為古為今用的支援意識。不過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系是主導意識與支援意識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的一元主導地位越明確、越鞏固,就越能以開放的胸襟吸收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綜合創新,與時俱進?! ?/p>
除了前面提到的兩種把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絕對對立起來的觀點之外,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二者是可以并存、相容、互補的,特別是要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自然就會把研究的重點放在“異中之同”上。但具體觀點差別也很大。肯定二者有相容性,還有一個以哪一種思想學說為主導的問題。有人明確提出了“儒體馬用”論[3],用海外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維明的話來說,就是儒學要取得“文法”的地位而不只是“詞匯”。有人以儒學發展史來涵蓋甚至代替整個中國思想史,認為馬克思主義不過是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在他們看來,儒學是“常理”、“常道”,是神圣天道的體現,其它思想學說都不過是它的一個分殊形態。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唯心主義思想史觀,在今天仍有一定市場。在主張二者可以并存的學者中,還有人提出了“現代社會基本價值體系二元化”的理論,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和儒學作為民族主體價值可以二元并存、相輔相成,不存在誰為主導的問題。這與我們黨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元化理論顯然是不相應、不一致的。主張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可以相容、相通、相結合的學者很多,有人還以“合則兩利,離則兩傷”來說明二者的關系,但論證的角度各不相同。比如美籍華裔學者竇宗儀主要是從哲學認識論和辯證思維方法方面去找二者的相似性、結合點;有的學者則主要是以中國古代“均貧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來接引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生根和發展,就不能不重視儒學主張入世、崇尚道德、追求社會和諧、以人為本、重視經世濟民的人文價值取向;有的學者則更加注重儒學中的某些具有普遍意義和超越性的思想內容,認為這些是可以與馬克思主義相契合的主要之點。我認為這些研究和探討都是有意義的,前提是對儒學采取有“揚”有“棄”的分析態度,繼承和發揚其中能夠“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4]的那部分思想內容,而不是肯定儒學的整個思想體系?! ?/p>
在講馬儒結合的文章中,還有一種抽象地談論“馬克思主義儒學化”和“儒學馬克思主義化”,認為二者是同一個過程的觀點,我認為是不可取的,有混淆二者界線之嫌。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有相容相通之處,并不能否定二者還各有其本質的規定性,不能抹煞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和界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等于馬克思主義儒學化,馬克思主義要是儒學化了它就不是馬克思主義了,就失去了其本真面目。同樣,儒學也不可能馬克思主義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儒學是分析儒學,解構儒學,取其精華,古為今用,同時也要批判其中的封建主義糟粕。大概不能把這叫做儒學馬克思主義化。
“主導意識與支援意識關系”說主要是從古今關系立論,從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立論,強調立足現實,順應歷史發展規律,而又不割斷歷史,將有價值的歷史資源轉化為支援意識,古為今用。“通古今之變”就要有歷史發展的觀點,思想意識形態的更替首先要從社會存在去找原因,不是“天不變道亦不變”,而是世異則道變,“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無弔伐之道,漢唐無今日之道”[5]。社會主義時代也不可能繼續沿用封建時代的主導意識形態。用這樣的觀點來看今日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系,我認為將其定位為主導意識與古為今用的支援意識的關系是符合實際的。不是把儒學看成是完全消極過時的負面意識,而是把它的積極內容轉化為支援意識,這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是有利的?! ?/p>
三,能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成是“儒家社會主義”,或者用所謂“儒家社會主義”來提升甚至取代我國現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思想界必須正視和嚴肅回答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研究中現實性最強的一個問題?! ?/p>
經過30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已深入人心,這面旗幟也成了各種思潮爭奪和曲解的對象。有人把它曲解為“民主社會主義”,已有不少文章進行辨析和批評;也有人把它說成是“儒家社會主義”,而有關討論和辨析的文章卻很少,說明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禮記•禮運》篇到康有為的《大同書》,中國歷史上確有不少空想社會主義或農業社會主義的思想資料,但這些思想與科學社會主義都不可同日而語。近年來利用這些思想資料講“儒家社會主義”的人很多,情況也比較復雜。除了對這個問題進行歷史考察的學術論析文章之外,大都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可以將其區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直接解釋為儒家社會主義。其論證邏輯一般是:所謂“中國特色”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特色,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學為主體,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儒家社會主義。這種論證在邏輯上的不周延是很明顯的,特別是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近現代走向視而不見,怎么能把“中國特色”講清楚呢?二是自由左派的“儒家社會主義共和國”說。大家都知道這是指甘陽,他提出要“通三統”,即打通以孔夫子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明傳統、毛澤東時代的平等和正義傳統、鄧小平時代的市場和自由傳統,形成“新改革共識”;并認為中國的軟實力在于儒家和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含義就是“儒家社會主義共和國”。他的“新改革共識”帶有批評只強調市場、效率、自由和權利的“舊改革共識”的意義,所以要用社會主義的平等、公正原則和儒家的“和諧”理念來補正;其整合三種傳統的“儒家社會主義”也不同于十七大講的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有,“中華”這個概念本來包含地域、民族、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內容,把它詮釋為“明貴賤,別同異”、“嚴華夷之辨”的儒家,能夠得到56個民族和社會各階層的一致認同嗎?三是大陸新儒家的“儒家社會主義”論。其代表人物蔣慶在“政治儒學”中提出了“通儒院”、“庶民院”、“國體院”三院制的“王道政治”方案,并主張重建以儒教為國教的“政教合一”國家。他明確說這不是中國現行的社會主義制度,但又自稱接近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想。這一派的勢力和影響不可低估。有兩個蔣慶的追隨者:一個叫周北辰,他寫了“一論”、“二論”、“三論”儒家社會主義;一個網名叫“菜根書生”,他寫了《從馬克思到孔夫子:中國歷史必然的選擇》等攻擊性更強的文章,也自稱“儒家社會主義者”。還有一個外國人,在清華大學當教授,他寫了《中國的新儒家》一書[6],力挺蔣慶等人復興儒學、重建儒教的活動,稱其為“左派儒學”。他在研究了中國當前的意識形態格局后作出了這樣的政治預言:“在未來幾十年,中國共產黨被貼上中國儒教黨的標簽并不完全是天方夜譚”,為“儒化共產黨”、“儒化中國”大造與論。
上述三種“儒家社會主義”論中,在輿論界影響最大的是第三種,與社會主義最不沾邊的也是第三種,其現實目的和理論實質是什么,值得認真研究。從蔣慶1989年發表三萬五千字長文,對馬克思主義和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制度進行全面攻擊[7],到他近年來提出“復古更化”的系列主張,包括在三院制中,“通儒院”議長要由儒教公推之大儒擔任,終身任職;“國體院”議長由孔府衍圣公世襲,議員由衍圣公指定的歷代圣賢后裔、歷代君主后裔等人士擔任,……這樣一些聽起來像是隔世之夢話,但又確實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儒士共同體專政”的重要內容,如果這就是所謂“儒家社會主義”的話,那么很容易叫人想起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封建的社會主義”的評論:“其中半是挽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回音,半是未來的恫嚇,……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現代歷史的進程而總是令人感到可笑?!?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8" name=_ftnref8>[8]可笑的是還有人把它叫做“左派儒學”!
目前全黨全國都在認真學習十七大文件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不僅要從正面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旗幟、道路、理論體系和實踐運動的深刻意義,而且也要看到它在思想戰線上遇到的來自兩個方面的嚴峻挑戰:一個是“民主社會主義”論,一個是“儒家社會主義”論。從事思想理論工作的共產黨員,有責任根據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和中國的實際,有力地回應這些挑戰,捍衛黨的創新理論?! ?/p>
(本文是作者2008年10月19日在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與中國孔子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08•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高層論壇”的發言,原載《高校理論戰線》2008年第11期)
[1] 《丙戌陽明精舍之行——蔣慶等人談儒學當下發展路線》,《儒學聯合論壇》網站,2006年9月4日。
[2] 見《天熱,來點輕松的》一文的跟貼,《儒學聯合論壇》網站,2008年8月6日?! ?/p>
[3] 韓星:《當代新形態儒學的建構、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儒學聯合論壇》網站,2006年7月10日
[4] 見胡錦濤十七大報告。
[5] 王夫之:《周易外傳》卷五?!敖袢铡笔侵竿醴蛑畹拿髂┣宄鯐r代。
[6] 貝淡寧:《中國的新儒家:變革的社會中的政治和日常生活》,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中譯本即將由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
[7] 蔣慶:《中國大陸復興儒學的現實意義及其面臨的問題》,臺灣《鵝湖》第170、171期,1989年8、9月。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4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