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孟的“仁義”與“利益”之辯及其實質
探索者
孔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皇皇如也”、“傳食于諸侯”,皆為私“利”也;孔孟為益其“一毛之利”而禍害“天下之民”!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13·26》)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8·13》)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都被孟子視為“賊道也”,就是他“仁義”好,是“中庸之道”。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就是墨子,“摩頂放踵”而“利天下”!《莊子·天下》稱:“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孟子對楊子的污蔑。由“楊子取為我”,何以必然得出楊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何以就說楊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楊子取為我”,讓世人要愛自己,要覺悟、覺醒,不要去為天子、將相等的私欲送命!這本身就是對天下之大“利”;在那君權至上的時代里,敢于提出“為我”而不“為君”的口號,真是破天荒,振聾發聵、驚天動地!不用說別的,要頂住孟子之流的攻擊和迫害,就非同小可,絕非“拔一毛”的問題。究竟是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孔孟和帝王將相一伙。他們不僅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而且是寧以天下殉其私利。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一個帝王不是為其一己的私利,把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孔孟之流不是亦一貫奉行“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孟子·公孫丑下·4·7》),“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鄉鄰有斗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孟子·離婁下·8·29》)嗎?“天下有道則見”,“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是為了得“利”;“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無道則隱”、“閉戶”,為何?是為了避害,以免損傷了他們自己的“一毛”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君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君末見?當蔣介石政權已經是土崩瓦解之時了,其好友陳布雷僅因勸其拿出幾萬錢做個樣子,穩定人心,當時蔣介石就火了,把陳布雷罵了個狗血噴頭!《論語·先進·11·9》:“顏回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11·10》:“顏回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11·11》:“顏回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論語·先進·11·8》:“顏回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孔子稱顏回是其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死”,“子哭之慟”,稱“噫!天喪予!天喪予!”,然卻不肯“之車以為槨”,先是以“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搪塞,后只好承認“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你看,孔子視“之車以為槨”而“徒行”勝于“天喪予!天喪予”!豈愿“拔一毛而利天下”!《論語·泰伯·8·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你看,曾子是如何愛惜自己的每“一毛”!試問孔孟誰曾“拔一毛而利天下”過?沒有!他們是一伙滿口仁義而善吃百姓的豺狼。楊子的學說就是讓百姓看清他們一伙面目,愛護和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不要去充當統治階級的犧牲或幫兇。“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孟子一副惡霸嘴臉昭然若揭。在孔孟眼里,他自己的,皆是“正道”、“圣道”;異己的,皆是“異端”、“賊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鄉鄰有斗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有“危”、有“亂”的地方,即需要孔孟發揮治國才能,解決問題的地方,孔孟是不去的,因為那里有險而無“利”;無“危”、無“亂”,即無需其發揮治國才能,解決問題的地方,卻要去兜售他們那一套“治國大道”,因為那里無險而有“利”。這不僅說明其怯懦、自私,說明其并無真才實學,也說明其惟利是圖,是專門摘桃子,掠取暴利者。孔孟一副明哲保身、投機鉆營、看風使舵,不知為恥反以為榮的投機商嘴臉昭然若揭。怎能相信像孔子孟子這種人,能有“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以忠事君”(《論語·顏淵·12·14》)“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15·9》)之高舉?!孔孟鼓吹“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其本人卻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鄉鄰有斗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蔣介石令其將士“不成功,便成仁”時,其本人卻早為自己營造好了安樂窩!“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孔子三個月無官做,就惶惶不可終日,出國必帶上獻給所去國家君主、大臣的見面禮物。可見孔子是一個官迷,富貴迷,是一個靠鉆營謀求官位,尋求富貴者,是一切君王的泛走狗。他自稱“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7·16》),全是自吹自擂的騙人鬼話。《論語·述而·7·12》:“子曰:‘富而可求也,雖然鞭之士,吾亦為之。’”“出疆必載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可見中國賣官鬻爵,以錢買官、行賄得官、私門求官,古已成俗,“源遠流長”!既然“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那么“君子”與“小人”有何差別?“士之仕也”,為“俸與祿”,以及“祭祀”和“飲宴”,大“利”也;“猶農夫之耕也”,為養家糊口也,小“利”也。這不是“君子”與“小人”一樣,都是“孳孳為利者”嗎?“君子的”孳孳為善者”,就是“孳孳為利者”;“利與善”無間也!孟子稱“君子”的“孳孳為利者”為“孳孳為善者”,是何等之“辟”啊!沒有“小人”的“孳孳為利者”,哪有“君子”的“孳孳為善者”!沒有“小人”的“孳孳為”小“利者”,哪有“君子”的“孳孳為”大利者?“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這是“君子”得了“小人”的大便宜而賣乖!
由“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來看,“無君”,無官,孔子豈能“隱”得住!孔子的“富貴”欲,也就是求“利”之心大得很,是很難“隱”住的,甚至于為“富貴”所驅使,寧愿鋌而走險,做犯上作亂者的幫兇。“篤信好學”,篤信周禮,好學周禮。孔子自稱“篤信”,卻又云“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篤信”,乃孔子自稱;“無信”,才是孔子的實際。“守死善道”,死守周禮。“死守”,也是孔子的自稱;“毫無節操”,才是孔子的實際。《論語·陽貨·17·5》:“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論語·陽貨·17·7》:“佛肸[畔],召,子欲往。”
《墨子·非儒下》:“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問,不對。景公曰:‘以孔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mǐ)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幾滅,而白公僇(lù)。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邪行,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義之也。逃人而后謀,避人而后言,行義不可明于民,謀慮不可通于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于白公也,是以不對。’景公曰:‘嗚呼!貺(kuàng)寡人者眾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由此看來,甚至于本是“有道”、平安、太平之“邦”,經孔子一伙的“入”,也要“亂”、“危”起來,渾水摸魚,從中取利,是孔子的拿手好戲。毛澤東曾戲稱:“對孔子的長處應該說到,孔夫子是革命黨,他到哪里,哪里就造反。”(《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人物精選》)《論語·鄉黨·10·6》:“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論語·鄉黨·10·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論語·述而·7·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看來,孔孟并非是“言仁義”,不“言利”,也是“言利”的;其所追求者,也并非是為“仁義”,而是為“利”,“求善賈”,求大“利”也;“謀道”(《論語·衛靈公·15·32》),求大“利”也!所謀之“道”“仁義”就有大“利”。盡管孔孟絕不會“為利天下”而“拔一毛”,但卻為其私利而奔走四方,無論是“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游說列國的孔子,還是“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的孟子,雖曰行“仁義”,實乃皆是“孳孳為利者”也!
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盡心上·13·32》)
孔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皇皇如也”、“傳食于諸侯”,皆為私“利”也;孔孟為益其“一毛之利”,既奪民財、民心,又奪民命,禍害“天下之民”!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大學·11》)
這不僅是孔孟對國家發展經濟的反動,更是對今天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反動。兩千多年來,孔孟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是巨大的,難以估量!
(請進入《研讀四書 評說孔孟》,其網址:http://blog.sina.com.cn/juerenqiyiminfuxiaoti)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