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偉大老子與“進化論”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 2009-12-0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偉大老子與“進化論”  

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進化論”意義  

   

                             

                             探索者  

   

   

內容:  

一、自然科學對宇宙、生命起源和進化的探索和認識  

(一)宇宙、太陽和地球、地球和大氣:  

1、宇宙:  

2.太陽和地球:  

3.地球和大氣:  

(二)生命的起源和進化:  

   1.生命的起源:  

2.生物的進化:  

3.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進化的(現時)結果:  

二、“道”、“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和“萬物負陰而抱陽”的進化論意義  

   

寫在前面:  

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茖W不是妄說,科學家不是江湖騙子??茖W是以事實為根據的,這也正是它的力量所在。否則那就是偽科學、騙子。重溫現代自然科學在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上的探索和認識,對進一步理解和驗證老子關于“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道法自然”和“萬物負陰而抱陽”等學說的真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和有意義的?! ?/p>

   

一、自然科學對宇宙、生命起源和進化的探索和認識  

   

(一)宇宙、太陽和地球、地球和大氣:  

   

1、宇宙:  

   

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在觀測星系的視向速度時發現,其中的大多數星系都飛離地球而去。到1914年,他得到了15個星系的有關數字,其中有13個是退行,其速度約每秒數百公里。  

當天文學家們沿著這條線索繼續研究時,情況就變得越來越明朗了:除極個別距地球最近星系外,所有星系都在背離地球飛馳而去?! ?/p>

1929年,威爾遜山的哈勃進一步研究指出:一個星系退離地球的速度同它離地球的距離成正比。這個規律被稱之為“哈勃定理”?! ?/p>

此后,哈勃定理不斷地得到進一步觀察證實。現天文學家借助于大尺寸的望遠鏡,已經探測到一些離我們地球非常遙遠的天體,其退行速度高達240,000公里/秒以上。  

根據在宇宙中發現的這個普遍現象,天文學家創立了關于宇宙是膨脹著的學說?,F在天文學家已普遍認為宇宙是在膨脹著的。并且還可以利用宇宙的這種膨脹現象來解釋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場方程”。至于宇宙的膨脹,有一種解釋是:膨脹是最初的一次爆炸的結果。1927年,比利時數學家勒默策提出:可能現在宇宙的一切物質最初都是來自于一個超密物質的“宇宙蛋”的爆炸結果。由于這個宇宙蛋的爆炸,才產生了我們這個宇宙。它爆炸后的那些團團物質塵云就形成了宇宙間的各個星系,并且直到現在它們仍然還在向四面八方飛散著?! ?/p>

進一步研究還指出:基本粒子可能就是起源于宇宙蛋的大爆炸的過程中,而化學元素不是在星系世界的進化過程中生成的,它是在恒星進化過程中才生成的。  

至于宇宙蛋的來源,有一種假說,認為宇宙蛋是宇宙開始時的極其稀薄的氣體物質,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而成。即宇宙在其更早的無限久遠之前的某個時期,開始于差不多幾乎是絕對虛空的狀態。以后經過收縮階段而形成宇宙蛋,然后爆炸,再經過膨脹階段,再回到差不多是絕對虛空的某種新狀態,而我們現在就剛好生活在宇宙的這兩者之間比較豐富多彩的短暫時期內。有些天文學家,如英國的邦諾據此還作了一些估算和推論,認為宇宙已經歷了無數次上述“循環”,每次“循環”要經歷約數百億年,即我們的宇宙是一個“振蕩的宇宙”。1965年,美國天文學家桑德奇估計,宇宙的每一次振蕩周期約820億年。所有這些學說,都說明我們的宇宙是一個“演化的宇宙”。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2.太陽和地球:  

   

在遠古時代,就有“宇宙出自混沌”的猜想。十八世紀中期,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采用了這個猜想。并且在哥白尼、牛頓等科學家的有關太陽系結構學說的基礎上和當時已有的科學發現,提出了關于太陽系從云團狀態向現時天體結構演化機制的設想,從而用歷史解釋了現存。他認為一切物質間不僅存在著引力,也存在著斥力。引力使云團狀態的分散物質不斷凝聚,而在小質量物體向大質量物體趨近的過程中,斥力使其產生了旋轉運動。他用這一基本原理來闡述太陽系的形成過程,解釋太陽系的行星和衛星為何處于同一軌道平面上,以及軌道取向、軌道根數等產生的原因。稍后,法國天文學家、數學家拉普拉斯在1796年也獨立地提出了他的假說。按照拉普拉斯的描寫,那形成太陽系的巨大的、收縮著的云團物質,從一開始就旋轉著。隨著云團的收縮,根據角動量守恒原理,轉速將越來越高,云團開始從它快速轉動著的赤道附近拋出一些物質環來。這樣,在形成中的太陽周圍就遺留下一系列的輪胎狀物質云。而這些物質環慢慢地就凝聚成了太陽系中的各個行星;這些行星本身也可能按上述同樣方式拋出了一些小環,就形成了它們各自的衛星。這些假設似乎同太陽系的一些主要特征一致,卻有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致命弱點。例如,1859年,英國數學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從數學上對土星環進行了分析,他證明,不管什么天體拋出的氣體物質環,都只能夠凝縮成土星環那樣的小粒子集合體,而不會使它形成一個大固體,因為萬有引力將把它拆散。另外,據計算,全部行星質量僅有太陽系質量的0.1%,卻擁有太陽系總角動量的98%!但在木星和土星各自的系統中,它們卻存有其系統的大部分角動量!  

1905年,美國科學家錢伯林和莫爾頓又提出一種假說,他們把行星解釋為另外一顆恒星和我們的太陽很近地相擦而過時從太陽和那顆恒星中拉出來的一些氣體物質,而那些留在我們太陽近旁的物質云團后來就凝縮成一些小的“星子”,然后這些“星子”又發展成行星。這就是所謂的“星子假說”。然而實踐證明,這個假說也是漏洞百出,而很快被人們放棄。  

隨著天文學家對宇宙眼界的開闊,使人們不得不去重新認識星系的形成問題。這時星系這一名稱所指的氣體塵埃云,要比拉普拉斯設想形成太陽系之母的云團要大得多。顯然,在這樣一些巨大的物質云團中會發生洶涌激蕩的湍流,而且在這些湍流中還會出現旋渦,而每一個旋渦就有可能凝縮成一個獨立的系統。1944年,德國天文學家韋扎克對這種設想進行了詳盡地分析,經過計算后指出:那些最大的旋渦包含有足夠形成星系的物質。當這樣一個巨大旋渦作湍動收縮時,就會產生出一些子旋渦。每一個子旋渦也很大,足以誕生出一個或多個太陽系來。在太陽旋渦的外緣,又會出現一些亞子旋渦,它們就可能形成行星。當兩個亞子旋渦相碰撞,而象兩個嚙合的齒輪朝相反方向轉動時,在它們的接合處,就會形成行星。因為在這些地方,塵埃粒子會因碰撞而結合。這樣碰撞的結果,就可能先形成星子,然后再形成行星。此后,瑞典天體物理學家阿爾芬又考慮到太陽的磁場在其生成中對旋轉的制動和傳遞作用,而對韋扎克學說加以改進。結果,使這個學說成為一個看來是迄今說明太陽系起源的較好的理論?! ?/p>

就這樣,在浩瀚的宇宙中,出現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地球;賴以生存的環境:月亮、星空和光輝燦爛的太陽。  

由巖石和紅移測得的結果,認為現太陽和地球的年齡都是50-60億年?! ?/p>

    

3.地球和大氣:  

   

天文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后知道,在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上沒有一個有與我們地球上相似的大氣,而使人們推論,地球上的大氣是一系列獨特過程作用的結果,它是得天獨厚的。  

因為在宇宙中,氫、氦、碳、氮和氧占了大部分,而其中氫的普遍性又遠遠地超過其它元素。所以美國化學家尤里認為在氫的數量占絕對優勢的原始大氣I的情況下,碳很可能會與氫化合成甲烷(CH4),氮與氫化合成氨(NH3),而氧與氫化合成水(H2O)。氦和多余的氫可能克服地球的引力而逃逸出去;水形成海洋;甲烷和氨這類較重的氣體會被地球的引力緊緊地保持住,從而成為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而形成大氣Ⅱ。  

而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又會使大氣Ⅱ繼續發生變化。在外行星上這種變化是極微小的,這是因為:其一,它們所接受的來自遙遠太陽的輻射較弱;其二,它們有巨大的大氣Ⅱ層能夠吸收掉來自太陽的輻射,從而使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對其大氣的作用極微弱,而不致于使其產生顯殊的變化。所以外行星大氣中至今仍然是氫、氦、氨、甲烷。但這對五個近太陽的星球:火星、地球、月球、金星和水星的情況就不同了。而其中因月球和水星太小、太熱或既小又熱,不能保持住其周圍的大氣。只有火星、地球和金星的周圍,在開始時具有主要是由氨、甲烷和水組成的薄薄的大氣層。當太陽的紫外線輻射照射在地球的大氣Ⅱ之上層水分子上,就把它“光致離解”,而使其分解成氫和氧。氫可能逃逸出去,而留下氧。由于氧的化學性質活潑,就會同它附近的甲烷作用而形成二氧化碳(CO2)和水;與氨作用形成氮(N2)和水。從而使大氣從甲烷和氨很緩慢,但卻是穩定地轉化成氮和二氧化碳,而氮與地殼中的礦物質發生緩慢的作用而形成硝酸鹽,剩下的二氧化碳則成為大氣的主要成分?! ?/p>

同時,一旦二氧化碳成為大氣中的主要成分后,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就不會再通過水分子離解而使大氣進一步變化了。因為當氧開始以自由態形式積累起來的時候,在高層大氣中就會形成一層薄薄的臭氧層,阻礙紫外線輻射進入低層大氣,從而阻止發生進一步光致離解作用。所以,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是穩定的。  

進而,二氧化碳會產生“溫室效應”。如這個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層很稀薄,又遠離太陽,那么這種效應將很微弱,例如,象火星上的情況,火星上的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但如大氣密度很大,又靠近太陽,那么它的“溫室效應”又將很大,最后使這個行星變的極熱,其全部水都將以水蒸汽的形式留在大氣中,而把它的表面永遠隱藏在不消散的濃云之下。例如,像在金星上的情況那樣。  

而在地球上的情況既不象火星,也不象金星。在地球的大氣中,氮沒有被全部吸入地殼中,而留下的二氧化碳又是稀薄微量的,其溫室效應既不大又不小,既有保溫作用,又沒有形成能窒息萬物的高溫“外殼”。這樣,就不僅使地球成為一個“開放系統”,而且是一個具有負熵的耗散結構的自組織系統。這個由太陽、大氣、海洋和地球所構成的非線性系統,在遠離平衡的條件下,而必定使它其中的物質從無序、熱混沌到有序的不斷轉變和進化,其結果就產生了生命,生命的多樣性,以及生命由低級到高級的多層次進化。  

進而,在地球的海洋里,生命所產生的化學反應又破壞了氮的化合物,把氮釋放出來。這樣,在大氣中開始產生大量的氮氣。此外,細胞發展了借助于不受臭氧層阻擋的可見光把水分子分解為氫和氧的能力。氫與二氧化碳化合,就構成了組成細胞的復雜分子,而氧在釋放出來后,則進入大氣。這樣,地球上的大氣Ⅱ,由于有了生命,其組成又從氮和二氧化碳轉變成由氮和氧組成的現在大氣Ⅲ。隨即,溫室效應變得更微弱,地球依然是冷的,并能保持它的獨一無二的液態水的海洋和其中含有大量自由態氧的大氣層。  

實際上,含氧大氣可能只是地球已存在約50億年歷史的最近幾億年的特征??茖W證明,甚至在6億年以前,其大氣中的氧也只有約現在的10%。  

我們現在有這樣一個含氧豐富的大氣層,首是要慶幸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優越位置和它自身的優越條件,從而使它產生了生命;而正是由于生命的產生又使得它的大氣中有存在自由態氧的可能性,而自由態氧的存在又反過來使得生命能夠得以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而這一切對地球來說又都是必然的。  

   

(二)生命的起源和進化:  

   

   1.生命的起源:  

   

人類真正地能克服宗教的桎梏,而以科學的態度和手段來探索和研究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的問題,是由二十世紀初才開始的。因為只能瓜熟才能蒂落,水到才能渠成,只有伴隨著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進步之果熟,之水到,關于正確認識生命起源和進化的這個蒂才能落,渠才能成?! ?/p>

大多數人類早期的文化中都有一些關于上帝創造第一個人的神話,有的還涉及到其它生命的創造問題。可是人們卻很少把生命的形成完全歸功于上帝的萬能之手,特別是對于低級生命的產生。上帝是至高無上的,圣潔的,是不肖于對那些低下的、骯臟的東西之一顧的。例如人類很早就認為象昆蟲和蛆這樣一些低級生物是從腐肉中自生出來,青蛙是從泥里直接產生出來,老鼠可以從霉爛的麥子里產生出來。這種觀點似乎人們是依據自己實際觀察得到的“想當然”的論斷。無論是古希臘的“思想帝王”亞里士多德,還是中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都對此深信不疑。  

人們第一次對生命起源課題的研究和探索,也是首先避開宗教、神靈,而從這個千百年來習以為常的見解開始的?! ?/p>

第一個用實驗來檢驗這個信念的是意大利醫生雷地。1668年,他決意要看看蛆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從爛肉里生出來。他把一塊塊肉放在一個個瓶子里,有的瓶口蓋上紗布,有的則不蓋。蒼蠅能自由地飛到那些瓶口不蓋紗布的瓶子里,而不能進入那些瓶口蓋有紗布的瓶子。結果表明:只有那些瓶口不蓋紗布,蒼蠅可以自由出入的瓶子里的肉上才生蛆。因此他斷定:蛆是由蒼蠅產在肉上的極為微小的卵孵化出來的。沒有蒼蠅的卵,不論肉腐爛多久,也不能生蛆?! ?/p>

可是,在雷地那個時期以后不久,當人們發現微生物的時候,很多科學家又開始相信雖然從死物里不能產生看得見的生命,但微生物卻可以從死的東西里變出來。因為既使把放肉的瓶子的瓶口用紗布蓋嚴、封好,其中也會長滿了細菌。關于微生物可以產生于死物的觀點又盛行了一個世紀,直到1765年,意大利的博物學家斯帕蘭扎尼才開始對這個信念產生懷疑。  

1765年,斯帕蘭扎尼準備了兩組瓶子,都裝入肉湯。讓其中第一組開口,使空氣可以自由進出;而把第二組瓶子里的肉湯首先加熱煮沸,殺死其中已有的各種微生物,然后封好,不讓空氣里可能有的微生物進入。結果:第一組瓶子里的肉湯里很快長滿了微生物;而第二組瓶子里的肉湯里卻沒有產生出微生物。這就證明了,就連微生物也不能由無生命的物質里產生出來。他甚至還分離出一個單個的細菌,并且看到它分裂成兩個細菌。但這仍然沒有讓人們心服。還有人堅持煮沸能把空氣中的各種“生命力”煮死的說法。為此,在1862年,法國化學家、生物工程的開山鼻祖巴斯德設計并制造了一種瓶子,它有一個既象鵝的脖子又象個橫放的S形的長頸。他不把瓶口密封,空氣能夠進入瓶內,可是空氣中的塵埃顆粒和微生物卻進不去,因為彎彎的瓶頸象個陷坑,起著類似于在下水道中防止臭氣回流的S形管的作用。他在瓶子里放上一些肉湯,安裝上S形的瓶頸,把其中的肉湯煮沸,然后等著看發展。結果,肉湯內保持無菌。空氣中顯然沒有什么“生命力”。這樣,巴斯德的實驗才把“生命力”之說永遠地埋葬了。  

在上面,科學家首先證明了:無生命的物質不能產生生命;而后,科學家要證明的卻是:生命又確實是無生命物質進化來的。而使得這兩個相反的命題統一起來是其條件的不同?! ?/p>

但如果生命既不是神創造的,又不是“生命力”創造的,那么是怎么來的呢?  十九世紀末,有些理論家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認為生命歷來就有的。其中最流行的觀點是瑞典化學家阿倫尼亞斯提出來的。1907年,他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宇宙的形成》,其中說宇宙一直就有生命,生命穿過宇宙空間游動,不斷地在新的行星上定居下來。他說:生命是以孢子的形式游動的,孢子可因無規則運動而逸出行星的大氣,然后靠太陽光的壓力被推向宇宙空間各個角落。他認為:孢子在星際空間里被光輻射推動著一直向前運動,直到它死掉或落到某個行星上安家落戶,發展成活躍的生命。  

但是在1910年,科學家們證明:紫外線能很快殺死細菌的孢子。在星際空間里,即使不算其它破壞性輻射,如宇宙射線、太陽X射線,以及圍繞著地球的范艾倫帶的那些帶電粒子等,只就太陽的紫外線輻射也已經足夠強了。而就人類至今所知道的由蛋白質和核酸(DNA)構成的孢子都害怕輻射的照射?! ?/p>

尤里認為,生命是在大氣Ⅰ中開始的。1952年,在尤里的實驗室工作的研究生米勒(丹麥顯微鏡學家)讓加上氨、甲烷和氫的水循環流經一個模擬太陽紫外線輻射的電弧。一個星期后,他用紙上色層法分析他的溶液,發現除了那些不含氮原子的簡單物質以外,還有甘氨酸和丙氨酸,兩種最簡單的氨基酸,并且似乎還有其它兩種比較復雜的氨基酸?! ?/p>

米勒的實驗結果非常重要:  

第一,這些化合物形成得很快,數量也很多。實驗只進行了一個星期,在他所使用的甲烷中,就有1/6與其它物質形成了比較復雜的有機化合物。  

第二,他的實驗中所形成的有機物恰好都是活的組織所具有的。那些簡單分子變成比較復雜的分子的途徑,似乎正好直接朝著生命的方向前進。在后來更為精微的實驗里,這個朝向生命發展的過程在不斷繼續著。在任何時候,實驗中所大量形成的分子,似乎都是朝向我們所熟悉的生命前進的。這就是自然,自而然之,本質上的意義。  

艾貝爾森繼續了米勒的工作,他進行了一系列類似的實驗,用的是由不同氣體以不同組合方式構成的原始材料。他發現,只要開始時所用的分子中有碳、氫、氧、氮等原子,使用的能源不一定利用放電,就都能形成那些在蛋白質中通常所見到的氨基酸。  

1959年,兩個德國科學家格羅特和維森霍夫設計了一個用紫外線代替放電的實驗,他們也得到了氨基酸。紫外線不僅可以殺死生命,也可以制造構成生命的物質?! ?/p>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期,科學家們在地球外圍空間的氣云里也發現了一些代表朝向這個生命方向發展的最初階段的更為復雜的分子。這一些都有力地說明,簡單物質朝向生命發展的路線是在當時地球環境中的必然,是受阻力最小,而概率最大的“自然”之路?! ?/p>

1968年11月,天文學家在星際間發現了水分子和氨分子的射電波“指紋”;  

1969年,又探測到甲醛(H2CO);  

1970年,又探測到丙炔腈(NCCCN)和甲醇(CH3OH)。  

現在人們知道:可能在塵埃云團發育成地球的那個時候,形成復雜分子的最初發展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地球在最初形成的時候,可能就已經有了氨基酸。1970年,對此出現了有利的證據。錫蘭出生的生物化學家波南佩魯馬研究了1969年9月28日在澳大利亞的一塊隕石。仔細分析發現,其中有微量的五種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纈氨酸和脯氨酸。這些氨基酸都沒有光學活性,所以隕石里的這些氨基酸并不是出于球球污染,即不是由生命過程形成的,而是由在米勒的燒瓶里所發生的那種非生命的化學過程形成的?! ?/p>

1961年西班牙血統的美國生物化學家奧羅利用在米勒實驗中的一種產品氰化氫作原料加到實驗開始時使用的混合物中。結果他得到了很多種氨基酸,甚至還得到了一些短的肽,一些嘌呤和核酸的重要成分腺嘌呤。  

1962年,他又用甲醛作為原料之一,制成了核酸的其他成分:核糖和脫氧核糖?! ?/p>

1963年,波南佩魯馬也做了一些同米勒相似的實驗。他利用電子束做能源,制成了腺嘌呤。此后他同馬里納和薩根一起,進一步把腺嘌呤加到核糖溶液里,在紫外線的作用下制成了腺嘌呤和核糖分子結合而成的腺嘌呤核苷。假如,這時還有磷酸存在,磷酸根就會掛在上面而形成腺嘌呤核苷酸。事實上,可以加上三個磷酸根而形成三磷酸腺苷(ATP)。而ATP是活組織能量處理機制所必需的成分。1965年,他又把兩個核苷酸結合在一起,制成了二核苷酸。假如在研究這個問題的其他實驗里所使用的混合物中加上氨基氰(CNNH2)和乙烷(CH3CH3),就能產生其它一些化合物。在地球的原始時期就可能已存在著氨基氰和乙烷。因此,在地球的原始海洋和大氣里,正常的化學和物理變化毫無疑問地也會發生這樣的作用,從而形成蛋白質和核酸?! ?/p>

在地球還沒有生命的時候,所形成的各種化合物都會在海洋里保留下來并且積累起來。因為那時候既沒有大大小小的生物消耗它們,也沒有游離的氧去使它們氧化或分解。唯一能破壞它們的重要因素是形成它們的紫外線等輻射。可是,海流可以把它們大量地帶到海洋中層的安全避難所中,在這里既遠離遭受紫外線輻射的海面,也遠離放射性活躍的海底。據波南佩魯及其合作者們估計,原始海洋約有1%完全是由這些新形成的有機化合物構成的,其數量超過一千萬億噸。這樣大量的蛋白質和核酸已經足夠供應各種自然力去發揮它們的創造作用了。有這樣巨大的數量的蛋白質和核酸,即使是最為復雜的物質也必然會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出來,更何況還有數十億年的時間可供它們來精雕細琢呢!  

因此,從邏輯上完全可以假定,地球的原始海洋和大氣中的簡單化合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多地形成較為復雜的氨基酸和簡單的糖類;氨基酸又結合成肽;嘌呤、嘧啶、糖和磷酸則結合成核苷酸;經過若干年代,又逐漸形成蛋白質和核酸。最后,關鍵的一步必定終會到來:這些物質通過隨機結合,由誘發而形成了一個能自我復制的核酸分子。這個時刻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生命”的開始?! ?/p>

我們根據自組織理論知道,那時的地球實際上已形成了一個具有負熵的耗散結構系統,它吸收太陽的能量而使自己的簡單物質形態逐漸向復雜、更復雜的物質形態發展、進化,不平衡是它的有序之源,“漲落”是激活它的“種子”,而“漲落”又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對它的偶爾一次騷動、干擾,都可能是投向它的、誘發它產生能自我復制的核酸分子的“種子”?! ?/p>

可見,在生命本身進化之前,有一個“化學演化”的時期。然后,只要有一個“活”的分子,就足以使生命開始發展,而這一切對那時的地球來說都是必然會發生的,從而使地球變成一個朝氣蓬勃,充滿生命的世界。這正象一個受精的細胞能發展成為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一樣。在那時的由有機“湯”所構成的海洋里,頭一個活的分子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億成億地復制出和它自己一樣的分子。而每一偶然的突變又會產生與它稍微不同的分子來,而那些在某些方面效率更高的分子,會犧牲它的鄰居而進行繁殖,并且取代舊有的那些分子。如果有一組分子在暖水中效率比較高,另一組在冷水中效率比較高,就會產生兩種,其中每一種都局限在它最適應的那個環境里。這樣,“有機進化”過程就開始運轉了。  

即使在最初就獨立地出現了好幾種活的分子,但是效率最高的那一個也可能會比其它分子繁殖得更快。所以,今天所有的生物很可能都是同一個活的原始分子的后代。實事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現在的各種生物有那么大的差別,但它們全都有相同的基本性質。它們的細胞都以非常類同的方式進行著代謝。不僅如此,特別有意義的是:所有生物的蛋白質都是由L型氨基酸,而不是由D型氨基酸構成的。也許,后來發展出各種生命的那個原始的核蛋白湊巧是L型氨基酸構成的;由于D型不能和L型形成穩定的鏈,所以,原來湊巧是L型氨基酸的那一個活的分子就通過自我復制而成為極其普遍的了。這并不是說,在自然界中完全沒有D型氨基酸。在某些細菌的細胞壁里和某些抗生化合物里有D型氨基酸,但這是非常罕見的例外?! ?/p>

當然,從活的分子到現在我們所知道的生命還需要跨越非常巨大的一步。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細胞的組織。用人作標準,細胞是太小了,可是從化學結構和相互關系上來看,細胞是極其復雜的。那么,這一切又是怎樣開始的呢?  

美國生物化學家??怂沟难芯空f明了細胞的起源問題。他認為,早期的地球是非常熱的,單靠熱能就足以使簡單的化合物形成復雜的化合物。為了證明這一點,他把各種氨基酸的混合物加熱,發現它們形成了長鏈,同蛋白質分子的鏈很相似。能消化一般蛋白質的酶,也能消化這些“類蛋白”,這種類蛋白可以作為細菌的食物?! ?/p>

最驚人的是,當他把溶解在熱水里的類蛋白冷卻時,發現類蛋白縮到一起,形成一些“微小的球”,這些微小的球和小的細菌那么大。按一般標準看,這些小球是沒有生命的,可是它們至少在某些方面卻表現得和細胞那樣。例如,它們外面也包著一種膜。他在這種溶液里加上某些化學藥品以后,這些小球能象一般細胞那樣膨脹起來或萎縮下去。它們能發芽,甚至這些芽有時似乎還能長大,然后脫落下來。小球能分裂,一個分成兩個,或彼此連成一串。  

大概在生命出現之前,這類不完全有生命物質的聚集物已形成有好多種。有的特別富有DNA,很能自我復制,可是在貯備能量上卻不行。但有的卻能夠很好地處理能量,可是自我復制則不行。后來,這兩類不同的聚集物可能在一起進行協作,每一種都補償了另一種的缺陷,而形成了一個近代的細胞。這個細胞的效率比其形成它的任何一個部件的效率都高得多。近代細胞仍然具有一個富于DNA可自己卻不能利用氧的細胞核,和大量能夠高效率地利用氧但沒有細胞核就不能自我復制的線粒體。線粒體中還有少量DNA,這就表明,它可能一度曾經是獨立存在的東西?! ?/p>

在存有大氣Ⅰ和大氣Ⅱ的時期,原始的生命形態只能靠把復雜的化學物質分解成更簡單的物質并貯存起來和以此時釋放出的能量來維持其生存。然而這時,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又會把簡單物質再次變成復雜的物質。但是,一旦大氣Ⅱ完全形成,臭氧層也已經出現之后,這些生命形態就有了饑餓的危險,因為這時紫外線的供應已被切斷了?! ?/p>

可是在這個時候之前,已經形成了一些類似線粒體的聚集物,其中含有葉綠素,也就是現在的葉綠體的始祖。1966年加拿大生物學家霍德森和貝克用吡咯和仲甲醛作為初始物質,這兩種東西可以在米勒那類實驗里用較簡單的物質制造出來,只是微微加熱3個小時,就得到了葉綠素的基本結構——卟啉環?! ?/p>

在臭氧層正在形成的過程中,雖然含葉綠素的原始聚集物利用可見光的效率不高,可是比沒有葉綠素的聚集物卻好得多??梢姽夂苋菀状┻^臭氧層,它的能量雖然比紫外線小,可是足以使葉綠素系統進行工作。  

最早期的葉綠素的生物可能并不比現在的單個葉綠體更復雜。實際上,現在有約兩千種能起光合作用的“藍綠藻”。藍綠藻是非常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在結構上更象細菌,只是它們含有葉綠素,而細菌沒有葉綠素。藍綠藻可能是原始葉綠體的后裔中最簡單的一種,而細菌可能是葉綠體的后裔,它們已經喪失了葉綠素,而且得靠食死的組織和死組織的成分過寄生生活?! ?/p>

當葉綠體在原始的海洋里繁殖時,二氧化碳逐漸消耗著,分子氧就出現了。結果,就形成了現在的地球大氣Ⅲ。植物細胞的效率不斷提高,每個細胞都含有大量的葉綠體。這個時候,沒有葉綠素的精細的細胞就不能再靠原來的基礎過活了,因為植物細胞已經把海洋里的食物供應一掃而光,除了在植物細胞里面,再也形不成食物了??墒?,沒有葉綠素但配備著精細的線粒體的細胞,卻能依靠吞食植物細胞和剝奪植物細胞制造出來的分子來生存。因為線粒體能很有效地處理復雜分子,并且把這些分子分解時所釋放出來的能量貯存起來。這樣,就開始有了現代的動物細胞。后來,生物變得相當復雜,開始留下我們現在看到的動物和植物的化石記錄了?! ?/p>

由此可知,生命只不過是在我們地球上這個得天獨厚的特殊環境中,簡單物質在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學規律的作用下而生產的必然結果?! ?/p>

   

2.生物的進化:  

   

十八世紀下半葉和十九世紀早期的博物學家,因受惠于那個時代的生產實踐,搜集了他們先輩所未曾有過的大量的、新奇的和詳盡的地質和化石資料。人類在挖掘埋藏在地殼深處的鐵和煤的活動時,地球昔日的歷史也就展示其眼前。被挖掘出來的一件件化石,使人們看到早已在地球上滅絕的生物的概貌。人類發現海底的淤積層原來是古代的內陸,它的堅硬的巖層表面又可能說明它原先是些熔融狀態的巖漿?! ?/p>

這些材料說明,地球表面和其上的生物曾經發生過一些巨大的變化,其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兩者有無關系?  

1695年,英國倫敦雷山姆學院醫學教授約翰·伍德沃德發表《地球自然歷史試探》一文。他認為地球上曾發生規模巨大的洪水,而把大地沖得土崩瓦解,在洪水過后才又形成新的地層。這種早期的災變論被稱之為“水成論”?! ?/p>

1740年,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個修道院院長安登·莫羅提出了一個相反的假說,他認為地質學上的大災變是一系列的火山爆發造成的,是火山灰和熔巖埋葬了那些地球上原有的生物而形成新的地層。這種災變論被稱之為“火成說”。      

進而,從火成說中逐漸地產生出一種“均變論”的學說,它認為地球表面的變化是由于那些現在仍然對其起作用的原因,如:侵蝕作用、泥沙沉積、火山地震等等長期逐漸導致的結果。1795年,被稱為“近代地質學之父”的赫頓之名著《地球的理論》問世。他認為地表內部是熔融的巖漿,外部堅固的地殼把它封閉于其中,而火山可以作為地球內部能量的噴瀉出口,起著某種保險閥的作用。當熔融巖漿從地下裂逢中迸發出來時,就使壓在它上面的巖層發生傾斜,并產生出新的巖層。他的這種“均變論”觀點蘊含著這樣一種意義:  

即現在生物的各種形式是在地質均變作用下古代生物逐漸進化、演變的結果,并非每一種生命形成都是來自于某一獨特的生命創造行為。地球的歷史,可以在地球的地質史中讀到;生物的進化史,也可以在地球的地質史中讀到。  

此后,又有賴爾繼承了他的學說,賴爾在1830年至1833年,相繼出版了他詳細論述“均變論”的巨著《地質學原理》的一、二、三卷,而這些書的副標題:“以現在還在起作用的原因試釋地球表面歷史上的變化”,明確地概括了他的這一思想主旨。賴爾的地質學理論不僅正確地解釋了地球的地質史,而且還隱含著另一個更重要的發現:既然地球從過去到現在永不停息地變化著,那么,在地球上生存著的生物物種也一定會在逐漸地、不停地變化著,而它們的歷史形態可以由大量生物化石告訴我們。因此,地質均變論隱含著生物進化論?! ?/p>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問題,即災禍的兩重性,它不僅可以給生命造成巨大的苦難,也可能給生命帶來向更高層次進化的機會。自然災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人類所能,并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怎樣控制它的危害,而充分利用它可能給人類帶來的利益。  

在生物學上,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在廣泛地考察后,證明了野生生物確實有歷史的進化。遠物種之間在結構上的相似性,有力地說明它們有共同的祖先;而兩個界線分明的物種之間,時??梢圆迦胍幌盗形锓N,而使物種的分類變得十分困難模糊。物種間不存在明確的界限。這又顯然說明:現地球上的各物種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現在的各物種,是同一祖先的生物沿無數不同方向各自不斷地進化形成的?! ?/p>

達爾文又證明了物種的變異必須和選擇相結合才能產生顯著的物種進化。而地球上的現生物就是古生物通過遺傳基因變異和自然選擇而長期不斷進行的改進和遺傳的結果?! ?/p>

而關于生物進化的變異和遺傳的具體機制問題是由與達爾文同時代的奧地利僧人,后來成了修道院院長的孟德爾解決的。他進行了一系列的豌豆雜交實驗,并且提出了一種有深遠影響的理論,正確地解釋了這些實驗結果的意義?! ?/p>

孟德爾把生物遺傳的性狀首先分解成一個個不可再分解的基本單元,然后再對某一個或幾個遺傳單元進行研究,這使他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稱這種單元為“遺傳因子”。他先采用了具有相反遺傳因子的兩株豌豆作父本和母本,一株高,一株矮。如果讓它們各自自花傳粉,各自只會產生高的或矮的后代。這說明它們是純種。孟德爾禁止它們自傳花粉,而是使其雜交。他發現,這樣產生的第一代全是高的,說明高因子T是顯性的,而矮因子t是隱性的,它含有兩個因子Tt。孟德爾又令第一代的Tt自花傳粉或互傳花粉,在產生的第二代中,高矮植株之比為3∶1。孟德爾認為這是第一代的因子Tt相互分離后又重新排列TT、Tt、tT和tt的結果。其中TT、Tt、tT是高莖,而tt是矮莖。孟德爾又用第二代繼續繁殖,發現其后代的高矮比例與上述對基因的排列分析完全一致。當然,孟德爾發現了物種的遺傳因子,以及通過改變這些遺傳因子的可能組合,而實現物種的某些性狀方面的改變,但只這些還不能達到物種的進化。孟德爾只是發現了基因不變的遺傳,而沒有發現基因在遺傳過程中還會發生變異。人們現在知道,基因是染色體中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沿著雙螺旋排列而成的。在遺傳過程中,當其排列順序發生錯位,基因也就改變了。正是因為這種基因的變異,而不是生物表現性狀的變異,才給生物進化提供了可能?! ?/p>

   

3.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進化的(現時)結果:  

   

十九世紀胚胎發育學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驚異的線索,使人們能親自親睹目地球上生物億萬年來進化歷史的大致路線。  

1759年11月,德國青年醫生卡斯帕爾·弗里德里?!の譅柛ピ谒牟┦空撐摹栋l育論》中說:他經過一系列詳細觀察后,發現雞蛋卵黃上面白色胚盤是由相疊的四層組成的。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這四層不斷地產生出新的構造,而逐漸形成了四大生理系統:最上層是神經系統,其次是肌肉系統,再其次是心血管系統,底層是腸道系統。他斷言:胚胎發育并非是已經形成的器官的展開和長大,而是一系列新構造的產生過程。這種胚胎學理論稱為“漸成論”?! ?/p>

1811年,德國自然哲學家、進化論者邁克爾提出“生源說”,認為高等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在解剖結構上和生理上正好重復物種進化過程,而把胚胎發育學和物種進化這兩個過程直接聯系起來。  

1838年,德國近代生物學之父約翰內斯·彌勒的學生德國人羅伯特·雷馬克和瑞士人阿爾貝特·寇力克發現:卵子和精子原來只是簡單的細胞,而胚胎發育過程原來正是由細胞不斷分裂而構成的,是新的細胞、組織、器官不斷形成的過程?! ?/p>

1875年,奧斯卡·赫特維希發現了卵和精子相互結合的過程。他看到幾百萬個帶鞭毛的海膽精子包圍一個卵細胞,而其中只有一個進入到卵的原生質體中去。這時兩個細胞核相互吸引而融合為一個細胞核,形成“種細胞”。正是由這個種細胞的不斷分裂而發育成其胎兒?! ?/p>

德國進化論者、生物學家海克爾則廣泛地對雞、海膽、海綿、水母、猿猴和人的胚胎發育過程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后,指出:整個動物界分成單細胞原生動物和多細胞的后生動物兩大類,兩者的繁殖方式完全不同。原生動物的繁殖即簡單的細胞分裂,是無性繁殖,而后生動物進行的是有性繁殖。種細胞要經過一系列階段才能發展成動物的幼兒。一切后生動物首先都要生成兩個原始的胚層,其狀如腸。這是一切后生動物的共同祖先所具有的構造,他把自己的理論稱作“原腸祖論”。在胚胎進一步發育過程中,每個個體都重演其種系的進化歷史過程。他將不同物種的個體胚胎發育史加以比較,指出它們既有開始,初期的某些共同階段,這顯示它們有共同的祖先;同時它們此后又開始彼此分化開來,逐漸形成它們彼此相異的特征,這顯示它們從共同祖先中分化成不同種類。個體發生就是種系發生的短暫而迅速的重演。這就是??藸柕纳锇l生律,簡稱“重演律”。當今世界各個物種的胚胎發育過程相互比較而形成的整體圖景,正好重演、展示了整個生物世界的樹狀進化歷史。  

他的“重演律”向人們生動地展現了到現在之前我們地球上生物進化的整個歷史過程?! ?/p>

此外,他在進行大量研究后,指出人類和類人猿,如黑腥腥,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也有開始的、初期的共同階段和以后的分化點,論證了人猿同祖。他說:“每一個科學家,只要他睜大眼睛深入到幽暗而極有趣的人類胚胎史的迷宮,并把人類胚胎史和其它哺乳動物的胚胎史進行批判地比較,那么他就可以在這迷宮中發現意義重大的、能照亮我們人類種系發生的燈塔?!边@種比較“完全肯定地證明了人類和靈長類有著相近的種系血緣關系。”(《宇宙之迷》)  

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進化的現在結果?! ?/p>

從十九世紀末葉,??藸柕闹匮萋珊臀锓N進化系譜樹已被大多數科學家作為人類的光輝科學發現而接受下來?! ?/p>

地球已存在45億年。這個說法是相當可靠的。在格陵蘭島就有已存在了38億年的古老巖石。目前已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至少在28億年以前地球上就已有微生物存在。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多數專家說,目前已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在35億年以前,地球上已有生命存在;少數專家則認為,地球上生命出現的時間要比這還要早,可追溯至38億年以前,甚至40億年以前。據報道,現在科學家已發現,甚至在深海海底熱流出口處,水溫高于沸點、有毒化學物濃度極高、含氧量極低的環境,仍然是生命蓬勃滋生的世界。  

生命是環境的產物?! ?/p>

隨著人類的探索,一定會有新的發現和相應的新學說出現,從而補充、修正,甚至改寫上面的論述。但在上面的論述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我們這個宇宙是過去宇宙進化的結果,未來的宇宙是今天宇宙進化的結果。生命是自然進化的產物?!斑M化”是生物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無論報界等媒體對有關“進化”概念引起的爭論如何報導,其實,生物學家對進化概念本身并沒有疑意,只是對進化如何發生以及其進程時間等問題還有爭論。目前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從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這種觀點的可靠性,并不是由單一論證所確定的,而是由生物學家的日常經驗所證明。生物學家做了無數次細致的和一般的觀察,所得結果皆與其相符。生命是物質進化的產物,其特點和形態與所處環境有關。  

如果生命確實是上面所分析的那些物質的物理和化學過程的結果,那么,在任何類似地球的行星上都可能會發展出生命來。據美國宇宙空間科學家多爾在1964年出版的《人能居住的行星》一書中的推導,僅在銀河系中,就約有170億個類似太陽系的恒星系,其中有6億個可供人居住的行星,它們現在都可能已經有了某種形態的生命?! ?/p>

   

二、“道”、“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和“萬物負陰而抱陽”的進化論意義  

   

由上述關于科學對宇宙、地球和生命的進化史的發現可知:  

  1.首先是近乎呈絕對虛無狀態的宇宙之物,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一個超密物質的“宇宙蛋”;然后是這個宇宙蛋,爆炸形成一些巨大的氣體塵埃云團。在這些巨大的氣體塵埃云團中,不僅有洶涌激蕩的湍流,還有一個個巨大的旋渦,這些巨大的旋渦物質以后就發育成個個星系。而這些巨大的旋渦物質在湍動收縮發育成星系的過程中,又會在其中產生一些子旋渦,每個子旋渦也很大,足以發育成一個或數個太陽。而在這些子旋渦湍動收縮發育成太陽過程中,又會在其外緣產生一些亞子旋渦。而這些亞子旋渦最后就發育成了行星和衛星。其中有一團巨大的氣體塵埃云就發育成了我們的銀星河系和其中的太陽系、地球和月球。    

在地球形成后,其地殼仍然通過地震和火山等運動不斷地在變化和發育著,又由于它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有足夠大的質量和離太陽適宜的距離等,而使它上面的大氣層由原始的以甲烷和氨為主逐漸發育成由氮和二氧化碳為主,而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低恰到好處,既不產生嚴重的溫室效應,又能使地球有一個巨大的液態水的海洋和讓自由態氧逐漸開始在大氣中積累起來。而當氧開始以自由態的形式在大氣中積累起來的時候,在高層大氣中就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臭氧層。臭氧層的存在就防止了太陽的紫外線輻射進入低層大氣而破壞和殺傷可能已在地球上形成的生命。  

這樣就在地球上形成了一個能使物質繼續從低序向高序,由簡單形式向復雜結構、組織不斷發展進化的環境?! ?/p>

2.相應于宇宙、太陽、地球、大氣的產生和發育的同時,構成生命的物質也在逐漸地形成和發育著。在宇宙蛋爆炸過程中,形成了基本粒子。在恒星的發育中,這些基本粒子又構成了簡單的元素,宇宙中到處都有氫、氦、碳、氮和氧的蹤跡。在地球的發育中,這些元素又經化合而構成了氨、甲烷的大氣和水的海洋。此后,地球原始大氣和海洋中的簡單元素和它們的簡單化合物,利用太陽的輻射能越來越多地結合成較復雜的氨基酸和簡單的糖類;氨基酸又結合成肽;嘌呤、嘧啶、糖和磷酸則結合成核苷酸;它們的結合進而形成蛋白質和核酸,再進一步由誘發而從其中產生出第一個能自我復制的核酸分子。這就是生命的開始。只要有了這第一個“活”的核酸分子,地球上的“有機進化”的過程就開始了,從而使地球成為一個生命的海洋?! ?/p>

這些最低級的生命利用周圍的能量,一方面不斷地從簡單到復雜和由低級到高級進化;另一方面又通過遺傳基因不斷地傳宗接代和通過遺傳基因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地向各個方向演變。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長期進化和演變的結果。地球經過數十億年的發育,就形成了我們這個由單細胞到多細胞,由植物到動物,由草履蟲到人類的朝氣蓬勃,繁榮昌盛的生命世界!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道”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薄捌渖喜话?,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和“歸根曰靜,是曰復命。”  

據此看來,對老子的“道”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蔽覀兛勺鬟@樣一種對應的解釋:  

“有(宇宙蛋)生于無(道)”—— “道生一(宇宙蛋)”;“一生二”——宇宙蛋生天地;“二生三”——“天地”生第一個可以自我復制的“活分子”;“ 三生萬物”—— “活分子”進化成“萬物”。“一”,就是“宇宙蛋”;而“道”,就是生成它的那個虛無狀態的宇宙之物?!暗郎弧?,就是那個“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的虛無狀態的宇宙之物凝聚成一個超密物質的宇宙蛋。“二”,就是“天”和“地”,“天”意指地球之外的星空,其中主要是指我們天空上的太陽,此外還包括月亮和星辰,而“地”,就是我們的地球?!耙簧?,就是“宇宙蛋”的爆炸,生成了由太陽,月亮和星辰組成的“天”和地球的“地”。“三”,是天、地和由它們孕育出來的第一個能自我復制的核酸分子。“二生三”,就是天地孕育出了第一個生命分子?!叭f物”,就是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式,但其中不包括人類。“三生萬物”,就是第一個生命分子在天地這個環境中通過遺傳、進化和演變而形成現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態,今天的萬物都是那第一個活分子數十億年衍生的后裔。而人類是萬物經過億萬年進化和演變的現在結果,因此人是萬物之靈?! ?/p>

由此可見:在天地的形成,生命的誕生,萬物的生成,人類的出現的過程中,物質形態的每一層次的產生和由每一低層次向高一層次的發展,都純屬在其各個特定環境中,相應物質的一些物理、化學等規律的作用結果。它是必然的,這其中絕對沒有誰的執著或有意而為等等的存在。而且每向高一層次的進化總是以低一層次的進化結果為基礎。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自然”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深刻的科學意義?! ?/p>

在這樣一種認識層次上,那么“道”應是生成“宇宙蛋”之前的那個虛無狀態的宇宙之物,而不是發育成天地的氣體塵埃云狀的物質團。老子所說的“道”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科學含意,則應該是:隨著宇宙的膨脹,增大,星系的逝離,“道”將再次在某種新層次上返回到它那虛無之狀態。然后,再由它的虛無狀態又逐漸“收縮”而重新“凝聚”。進而,再……?! ?/p>

在這其中,最最關鍵、最最重大的一步是“二生三”?!暗郎唬簧?,都是由物理的到化學的,由無機物到有機物的過程;“三生萬物”,是生命隨著環境的變化的進化過程;而“二生三”卻是由有機物向生命體、無生命體向有生命體的飛躍過程!如果把“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看成是量的積累,那么“二生三”就可以看作是質的飛躍!而“人”的出現,可以看作是“三生萬物”生命進化中的一次飛躍!而“人”將來也會有超越其自身的飛躍!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在由基本粒子構成原子,由原子構成分子,由分子構成化合物,……直至生物、人類,物質的形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低序到高序,由低能到高能,由無生命到有生命的每一層次發展中,其具體的各個個體都總是形成于兩種性質相反物質的結合,帶正電荷的質子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結合成原子,呈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相異性質的原子結合成化合物分子,……生物的雌性的卵子和雄性的精子結合而孕育出新的生命,……。而正、金屬、雄就是陽;負、非金屬、雌就是陰。這是老子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自然科學中的真正含意?! ?/p>

至于老子是如何知道:“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等這些的?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第一章》)  

    何以如此?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保ā独献印さ谑隆罚 ?/p>

何以如此?  

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老子·第十章》)  

何以如此?  

請參考筆者拙文《偉大老子與“認識論”》的《圣人的“不行而知”》中有關部分?! ?/p>

何以如此?  

筆者答曰:“不知了,請讀者告訴我。”  

(請進入《研讀四書 評說孔孟》,其網址:http://blog.sina.com.cn/juerenqiyiminfuxiaoti)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再說掩耳盜鈴
  3.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6.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7.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8.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9. 劉繼明|隨想錄(20)
  10.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