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楚文明(筆記)
一、老莊哲學源于分權制的楚文明
舊史家把楚文明視為華夏文明內一個附屬的偏遠次級文明,并將其歸屬于周王朝的“諸侯”。但新考古資料逐漸證明楚文明不但不同于華夏文明,并且很早便擁有自成一體的文化,相當的精致并特殊,甚至比華夏文明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同于華夏文明的“火”及“鳥”類圖騰族,楚文明以“蛇”及“獸”類圖騰為主,分布地區(qū)幾乎遍及黃河南岸到長江南北岸。或許由于山岳及沼澤太多,這個文明的部族通常不大,獨立性高,作戰(zhàn)的機動能力很強,部族間的組織松懈,大多采取平等的聯(lián)盟方式,不像華夏文明有井然有序的階級組織。
華夏文明因為面對大自然的嚴峻挑戰(zhàn),一向講求組織以發(fā)揮集體力量,而周公旦的封建及宗法制度更使社會組織結構的緊密到達了最高峰。當時施政的著眼點是天下秩序的整合,所以力求組織階層分明——王、諸侯、卿、大夫、士、人民,秩序的建立必靠彼此身分的認同,后來儒家學說便以此為藍本而形成。
長江流域一帶,自然條件良好,生存競爭壓力不大,因而哲學家思考上傾向崇尚自然,一切皆為上天所賜,平等成了主要精神。于是以老莊為主的道學,便成為楚人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
二、老子的歷史哲學、政治哲學與倫理學
老子所謂道,“天之道”也,是指事物發(fā)展、變化、運動的總規(guī)律;相當于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的“宇宙中永恒的邏各斯。”而老子所謂德,則是人之道,即人世上禍、福、興、亡、成、敗相互替易變化的規(guī)律。如果說《道經》是老子的自然哲學和方法論;那么《德經》就是老子的歷史哲學和政治論。老子既是一位高深的思辨玄學家,又是一位有權術的政治謀略家。因而在兩千年的中國歷史上,《道德經》一書既是后來很多思辨玄學理論的發(fā)源之地,也是許多政治家、軍事家乃至陰謀野心家,從中汲取斗爭策略術數權謀的秘本珍籍。
老子認為,事物之由不存在(無)走向存在(有),然后,積小而成大積弱而變強,以至于全盛,最終達到頂點。再一變而為走向反面,終至滅亡而消失。如是生生不已,這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生生滅滅、存在發(fā)展所普通遵循的永恒之“道”。
在老子書中,以大量的事例,對道的這一原理作了具體生動的說明。他說:“物壯則老”(30章)“強梁者不得其死”(42章)。“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77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76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2章)。“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2章)。
正是由這一原理出發(fā),老子引出了他的治國。平天下之術,也就是他的政治哲學、歷史哲學、軍事哲學和倫理學。對于老子的這一部分思想,可以歸結為六個字即:以反求正之術。用老子自己的話說即:“玄德深矣,與物反矣,乃復至于大順”(65章)
實際上老子的邏輯是極其簡單的。既然一切事物總是要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大者,將變?yōu)樾。粡娬撸瑢⒆優(yōu)槿酰毁F者,將變?yōu)橘v;那么為了使大者常大,強者常強,貴者常貴,就應該反其道而求之。處大而若處小,處強而著處弱,處貴而苦處賤。即自覺地、主動地使自己經常處在小、弱、賤的地位上。這樣按“道”的規(guī)律發(fā)展,結果則格格是相反即轉化為大、強、貴。
我們可以把老子的這種策略思想概括為以下這樣一個圖表:
以反求正之術
以退為進 以辱為榮 以少為多
以販為進 以缺為成 以損為益
以愚為智 以沖為盈 以柔為剛
以弱為強 以屈為伸 以掩為張
以后為先 以拙為巧 以廢為興
以下為上 以訥為辯 以予為奪
無為則無不為
作為用兵之道老子主張以不戰(zhàn)制戰(zhàn),以退制進,甚至以敗制勝。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雄天下……善有果而以,不敢以取強。(30章)“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勝而不美……勝以喪禮處之。”(31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69章)
這套思想在后世影響極遠。例如毛澤東對江青說:“軍事上是有進有退的,沒有大規(guī)模的后退和轉移,就不能麻痹敵人而最后得到前進和進攻。在政治斗爭中,許多的時候是需要忍耐和妥協(xié),沒有妥協(xié)不能爭取群眾,也不能得到多數的同情。只有看起來是讓步和妥協(xié),才能選擇到最好的進攻時機。每次我們的后退和妥協(xié),包括一定程度上的檢查,都是使我們的對手發(fā)瘋的條件,讓對手到了得意忘形的時候,他們的弱點才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發(fā)起進攻了。”毛澤東本人就是以退為進的軍事高手。
這種以反求正的策略思想推廣于政治斗爭,則可以產生一套設隊陷敵、陰謀制人的權謀術數。故老子說:將欲掩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39章)又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65章)“絕圣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66章)
這種權謀術略構成老子政治哲學中陰險的一面。亦成為后世許多政治、陰謀家張權制敵的法寶。所謂“君王南面之術”者實即指此。
還是從“以反求正”的原理出發(fā)老子提出了他的倫理哲學——一種獨特的人生價值觀點。
第一老子依據相反者相成的原理,認為人類行為的善與惡、美與丑的觀念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反相成、互為依托的。沒有絕對的美,亦沒有絕對的善。美和善,是與丑和惡的觀念相對比較而存在的。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2章)又說:唯之于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2章)
第二,由這種善惡相反相成的價值觀出發(fā),老子抨擊西周晚期儒家的禮義觀念他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貞臣。”(18章)“故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38章)
第三,既然美和善總是相伴著丑和惡,智慧總是相伴著詐偽,禮義總是相伴著墮落,總而言之,既然人類在文明形態(tài)上的每一種進步,都總是伴隨著道德與純樸人性的墮落;那么,對人性最根本的改革,就是徹底地放棄對美、善、智慧、禮義道德和社會物質文明的追求,而回歸于原始純樸無知無欲的人性中去。所以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權,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80章)
后一段話,體現(xiàn)了老子的最高社會理想。這種理想,與儒家的大同理想(《禮記》)是非常不同的。基本上,老子是反對物質文明,反對科技與工藝,甚至反對理智性和知識的。他說: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48章)“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有而不恃,功成而弗居。”(2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63章)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64章)“是以至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3章)
應該指出,老子這種社會理想,表面看是一種反人性、反文明、反理性、反道德的荒謬思想。但另一方面,這正是哲學史上對于人類異化所發(fā)出的第一次抗議呼聲。
根據這種無為而治的人生哲學,老子闡述了他所理想的圣人模式。這種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不敢為天下先”,“知其白,守其辱”,“專氣致柔”——無知無欲無為如同初生的“嬰兒”。
老子這種拒絕承擔倫理責任的人生哲學有其消極的一面。這種消極方面后來在莊子、列子一派的戰(zhàn)國后期道家倫理學中得到更為極致的發(fā)揮。這種消極的道家倫理在認識論上發(fā)展到徹底的懷疑主義、相對主義,在價值論上則是徹底否定生存的責任和意義。不是使人敢于面對歷史,面對社會的挑戰(zhàn),勇敢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而是使人縮入個體生存的蝸殼,以個人的生存得失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因此后期道家實際是一種十分自私的茍生哲學。老子這種無為哲學的消極面,后來與儒家哲學中那種重等級,明尊卑、貴古賤新的哲學相結合,遂成為維系兩千年停滯的中國封建制度的兩大精神枷鎖。
老子的哲學,也是他那個時代的兒子。春秋時代乃是古代中國史上一個天族地轉的大時代。在整個中國的土地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社會的經濟、政治、道德倫理和意識形態(tài),都正在進入一個舊結構解體和新因素重新組合的過程。諸侯起來了,天子失勢了。卿大夫起來了,諸侯又沒落了。短短二百四十年間,大小戰(zhàn)爭二百九十七次,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一。無數世家公侯或陵夷廢滅,或降在皂隸。而昔日的賤臣庶人,卻紛紛登上政治權力的角逐舞臺。一切傳統(tǒng)的典章制度,都在動搖看、顛倒著、掃蕩著。變革的觀念深深浸潤人心。當時有一位歷史學家總結這種歷史進程說:“社樓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已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左傳·昭公32年》)。
老子的哲學思想,是這個歷史時代中的一位貴族知識分子對于當時正在發(fā)生的歷史進程所作的哲學概括。也是他對于時代向他的階級所提出的嚴峻挑戰(zhàn),所給予的理論回答。如果說,老子以物之必交,必反來概括時代的運動乃是深刻的。那么,他以為可以以反求正以無為達有大,以不變之術來抗拒宇宙歷史必變之流,則是貌似機智而實則愚蠢的。
生活于春秋那樣一個變動的時代,老子對于歷史辯證法的這種否定運動是有著深刻認識的。這一點在他的哲學中可以看得十分明顯。然而老子沒有認識到,在歷史的辯證否定中,同時發(fā)生著社會形態(tài)的更新即肯定運動。新的,更高級的社會文明正孕育在舊文明的破壞中。他所看到的只是舊事物、舊制度的崩潰滅亡,卻看不到新的社會組織、新生活的強大萌芽。這也正是老子對人生、對歷史采取那種極為悲觀、消極、無為觀點的原因。
三、大漢文明是南北文明的融合
楚文明在人類文明的貢獻上,絕不亞于黃河流域的華夏體系。中原沒有任何一國的文化比楚人更多姿多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楚人吞并了幾十個國家和部族,透過通婚把各種文化融合在一起。像他們的始租,并非胼手胝足的農神,而是飛揚縹緲的火神;河神更是位妙目流盼的美女。其他的神祗,或是彩衣姣服的巫女,又或桂酒椒漿的芳烈。楚辭更是音節(jié)委婉,詞藻繽紛,充滿哀艷纏綿的情緒。
然而,多元化也增加了整合上的困難,列國中以楚國的地方勢力最是強大,身居最高領導者的楚王,在重要的事務上都必須咨詢各大部族的長老或領袖。加上其族群分散于各地,交通不便,整合集結的力量較弱,使楚國在整體作戰(zhàn)力上并不顯得特別強。例如楚國在抗秦一事上反覆搖擺,背后實有說不出來的苦衷。其間在楚悼王時代,兵法家吳起雖曾以生命為代價,促成楚國的中央集權改革運動,但功效仍然有限。日后,急于施展富國強兵之術的李斯所以會拋棄祖國,西入秦境尋求發(fā)展,也在于深感楚國集結國力困難,規(guī)模雖大,卻不適于激烈競爭的挑戰(zhàn)。因此進入戰(zhàn)國時代后,楚國的領域雖然更大了,但競爭上的表現(xiàn)反而不如春秋時期。
六國里最有條件成就霸業(yè)的,本是楚人。楚國地處南方,土地肥沃,自惠王滅陳、蔡、杞、莒諸國后,幅員廣闊,但正因資源豐富,生活優(yōu)悠,民風漸趨靡爛,雖有富大之名,其實虛有其表,兵員雖眾,卻疏于訓練,不耐堅戰(zhàn)。所以楚國雖然占有南方全部土地,對秦國卻處處被動挨打。楚懷王二三其德,受騙來秦,困苦而死,楚國更是一蹶不振,先后三次遷都。秦滅楚之戰(zhàn),雖然各部落兵力數量非常龐大,即使王翦的六十萬大軍也非其對手。但王翦不以硬碰硬,他下令進入楚境后,各軍團立刻構筑防御堡壘,堅壁清野,不肯進行會戰(zhàn),楚軍雖數度挑戰(zhàn),但王翦以逸待勞,相應不理。久而久之,聯(lián)盟式的楚軍,缺乏強有力的指揮及領導,便逐漸松懈了下來。加上人數龐大,糧食補充困難,行政體系混亂,各自為政,各部落軍團不得已只好向東退卻。王翦趁機追擊,楚軍士氣潰散,被擊得大敗,總司令項燕戰(zhàn)死,郢都也被攻破,龐大富足的楚國因而滅亡。
然而,楚國由于是分權部落國家,因此并未遭到全面擊潰。最后主力的項燕軍團雖然失敗,主將也死于戰(zhàn)場,但分布各地的部族仍擁有相當的獨立抗戰(zhàn)能力。因此早自秦始皇在世時,便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隱言,楚地的游擊活動,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秦始皇三次巡行之所以都以楚地為重點,主要原因便在于此。
始皇去世后,首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使以楚軍作號召,初期聲勢最大的反抗軍——項梁軍團,更是以楚軍主帥項燕的后代自居。劉邦的集團大多屬楚國的平民階級,原本是附屬項梁軍團的副帥,應算得上是楚軍的庶系。所謂楚漢相爭,其實劉邦也是楚人,實際上是楚楚相爭,可以視為劉邦的楚庶系聯(lián)合中原諸侯,以對抗項羽的楚嫡系的一場戰(zhàn)爭。
由于劉邦出身民間,沒有傳統(tǒng)的包袱,立國之初以老莊無為的思想為治國哲學,同時雜取儒法。數千年的華夏文明至此破滅,一個融合華夏文明及楚文明的嶄新文明——漢文明誕生了,而劉邦則是這一新文明的創(chuàng)建者。因此,盡管在史遷筆下,劉邦形如無賴,但是,一代史學大師湯恩比卻認為,人類史上最有遠見、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chuàng)羅馬帝國的凱撒,另一位便是創(chuàng)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
秦能夠興起,秦始皇能滅六國,是因為他不受傳統(tǒng)文化的約束。劉邦能夠戰(zhàn)勝項羽,也跟他沒有傳統(tǒng)的包袱有關。所以毛澤東說,落后往往能夠戰(zhàn)勝先進,原因就在于此。落后方往往不受傳統(tǒng)的約束。所以我反對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提法,為什么我們不能開出創(chuàng)新的文化,而一定要在幾千年前的古墓打轉呢?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老子始終被看做最深奧、最豐富的古代思想家之一。然而,這卻正是中國文化史的悲劇。因為只應該是哲學思辯之起點的地方,卻被后人看作了終點。老子哲學被看作古代思辨哲學的的最高產物,成為后代無數思想家不斷追溯的理論源泉。甚至直到中國哲學中,我們仍可以看到被不斷重復的某些老子哲學命題。黑格爾曾批評老子以“無”為本體的原理說:“在純粹抽象的本質中,除了只在一個肯定的形式下表示那同一否定外,即毫無表示。假若哲學不能趕超出上面那樣的表現(xiàn),哲學仍是停在初級的階段。”
兩千多年過去了,難道我們還“停在初級的階段”嗎?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