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選擇,被歷史拋棄——孔儒大勢已去
渡癡禪師
近年來,復興孔儒仿佛成了中國主流知識分子們最重要的課題。從規模空前的祭孔儀式,到熱炒于丹的《論語》,再到最近的一幕“溫總理拜謁季大師,老人瑞智出和諧方”,以及季老先生建議在奧運會上“抬出孔子”來,精英的文人學者們不遺余力的推銷孔儒,那么孔儒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良方嗎?我也曾經想過,或許儒家思想真能讓社會和諧下來吧,中國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雖然有“三百年朝代更迭定律”,但畢竟繁衍出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種族,中國創造了世界最長的文明延續記錄,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如今我們還能象封建王朝一樣,在革命完成之后,祭起孔家大旗,求得百來年的“和諧”“盛世”光景?然后等著再次被更迭?琢磨了很長一段時間,最終的結論是孔儒大勢已去,當今世界,興儒必亡。依據只有一條——小農經濟時代已經過去,沒有了儒學存在的經濟基礎。
很久以前老僧就有一個疑惑,在戰國時代,墨儒爭鳴的結果是墨敗儒勝,但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墨家思想其實和我們更近。為什么歷史最終選擇了儒家?以前我以為只是儒家的運氣更好,一個叫董仲舒的儒生憑三寸不爛之舌成功的“忽悠”了一代雄主漢武帝,因而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生們從而迎來了他們的延續千年錦繡前程。但仔細想過之后,發現歷史選擇儒家是有其必然性的,這是由儒學的特點所決定的,并不是某幾個人就能左右的。
老僧以前曾經總結過,儒學最核心的內容是一個“禮”字,“克己復禮”是孔夫子的思想核心;但現在我要補充一點:“仁”在儒學里也很重要?!岸Y”構建等級,“仁”模糊等級,“禮”是孔儒之骨,“仁”是孔儒之肉;孔子用“禮”構建社會結構,用“仁”和諧社會關系;所有的尊卑老幼、君臣父子,各有其“禮”、各施其“仁”。儒家的這種精神內核,是很適合小農經濟的發展的。小農經濟的最突出的特點是自給自足,只需要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理想生活就很容易實現。在這樣的模式下,勞動者之間的彼此協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天時對不對?氣候好不好?自己勤勞不勤勞?勞動力夠不夠?這個特點導致了農耕社會內斂的信息交流模式,個人的信息交流圈(社會關系)以血緣為半徑,越遠越談,而這一點正和儒家的“仁”契合。當年墨家強調“兼愛”,儒家強調“仁愛”;“兼愛”以眾生為“我”而愛之,“仁愛”以血親為“我”而愛之。墨家的失敗,就在于他們的思想超越了當時社會的經濟基礎——農耕經濟。墨家成員以手工業者居多,墨子本人也是一個技藝高超的工匠。墨家強調“兼愛”,和他們經常奔走四方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奔走四方的工匠們最需要的是“天下一家親”,那么他們到那里都會如同回家,所以他們強調無差別的兼愛。因為他們的社會關系是建立在社會協作的基礎上的,所以兼愛的社會才能彼此信任,有信任才會有協作。但在戰國時期,農業是社會的核心產業,農業人口也占了絕大多數,統治者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農民的田賦,所以手工業者是絕對的社會邊緣人。所以,墨子的思想雖然很先進(以現代的眼光看),但缺少經濟基礎,最終必然會被歷史拋棄。而儒家思想由于契合了小農經濟,所以必然被歷史選擇。在小農社會的大背景下,受墨家兼愛思想影響的游走四方的工匠們往往成為“游俠”;而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卻可能成為“流寇”。這其實和現代社會一樣,受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工人往往容易變成“流氓無產階級”;而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工人才可能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對同一個群體,指導思想不同,形成的群體特征也就大不一樣。
因為小農經濟的原因,儒學被歷史選擇;同樣,因為生產力發展的原因,儒學也會被歷史拋棄。中國的小農經濟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繁衍了大量的人口,也累積了不少的社會財富。在明朝中后期,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模,重農抑商的小農經濟傳統面臨挑戰。而同時,傳統儒學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從王陽明的心學開始,到李贄的童心說,傳統孔儒一步步的受到挑戰,實際上這也是和當時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必然伴隨著資本主義思想的出現(我認為李贄的思想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契合度相當高)。明朝中后期的社會狀況,政治腐敗,思想混亂,用孔夫子的一句話來形容很恰當——“禮崩樂壞”。其實任何社會嬗變之前,用傳統的眼光來看,一定都會是“禮崩樂壞”的,“禮”不崩則新的秩序(法律秩序)無法建立,“樂”不壞則新的道德無法形成。所以,辯證的看,“禮崩樂壞”其實可能是好事。但是,明朝社會的這個嬗變過程被清軍入關打斷了,中國的民族資本產階級因而“難產”而死。儒學也伴隨著所謂的“康乾盛世”茍延了幾百年的壽命,“康乾盛世”不過是小農經濟的回光返照。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成功,現代交通和信息技術的出現,中國的小農經濟再也不會有發展的時空,中國龐大的人口資源以及遼闊的國土資源,是國際資本垂涎欲滴的肥肉,國際資本是不可能讓中國這么龐大的勞動力重返田園牧歌的小農經濟的,即使我們自己不想發展,自己不想進步,自己不要進入工業文明,國際資本也不會放過的。這是由資本的秉性決定的,而不會以某些人的意志為轉移。
中國社會從“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淪落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其實是小農經濟在世界經濟的地位決定的。作為與小農經濟適應的儒學,曾經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無比輝煌,也造成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任何事物都逃不脫生、長、衰、亡的過程,無論儒學曾經有多好,無論我們怎么的舍不得,孔儒的大勢已去。如同小農經濟的命運,為了遷就小農意識,我們重返小農經濟模式,得到的結果是一個危機四伏的“三農問題”;如果想復興孔儒,那么我們趁早自己準備好“東亞病夫”的牌子吧,自己挖好萬人坑,準備重新返回到一百年前吧。選擇儒學,實際上就是為民族選擇死亡道路。政治人物如果選擇儒學,無疑是為自己挑選了一塊恥辱紀念碑——任何將中華民族重新帶入一百前的人,難道還期望得到歷史美名嗎?王莽的復古,不也成了歷史鬧劇嗎?
真誠的奉勸一下中國社會的強勢群體,別只盯著儒學的“禮”打算盤,別總想著古人在“無后為大”的名目下的妻妾成群,別只想著儒學的好處,別只想著儒學下強勢群體的安全“和諧”,更重要的是在全球一體化的歷史浪潮中,要想著儒學的壞處。信息時代的生產力發展特點是什么?以兩個成功典范蘋果和google公司為例,他們發掘勞動效率的手段只有一個,那就是“程序員萬歲”,只有一線勞動者取得相對平等地位,才可能激發出勞動者的生產效率。擴展到社會,新時代發展生產力的手段也只有一個:勞動者萬歲——勞動人民萬歲——人民萬歲。信息時代,激發效率的要素是平等,而不是孔儒們的“禮”——等級制度。無論強勢群體愿意不愿意,將勞動者放在首位的毛澤東思想,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克己復禮”則國亡,“人民萬歲”則國強。歷史已經走到了這一步,沒有別的選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