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曲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費孝通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講演中提出的,被官方視為從族際政治的角度對中國內部族際關系的一種歷史描述、現(xiàn)狀分析和未來圖示。
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演變,這種理論認為:“公共品的外部性使政府成為必需,這意味著多民族國家及其政府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迷失其中立的立場并淪為為某一特定民族的利益代表者去下場比賽,而要求國家利益至上的各種愛國主義因固化公共物品的擁擠點而在事實上隱含著或預設了代表強勢民族利益主張的觀念,這不僅使得多民族國家背離了它所特有的“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的政治整合功能,而且也失去了作為“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與社會相脫離”的政治合法性”
“族際整合在多民族國家內部的實現(xiàn),歸根結底還有賴于多民族國家及其政府在國內各個民族利益整合方面的公正性和由此而來的合法性。”
毫無疑問這種主張把主體民族和各個非少數(shù)民族放在平均位置,不論是物質還是文化,要取得各方平均必須將主體民族弱化之。
靠弱化主體民族的意識來實現(xiàn)各民族爭奪公共品的暫時平衡,這就是當前國家政策,當前主流輿論“抑漢揚少”、高調《狼圖騰》、“清文化節(jié)”以及一大批歌頌蒙元、滿清影視劇,拒絕宣傳岳飛、鄭成功的由來。
他們的理論依據(jù)是“在合法性的視野里,誰擁有正義或許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沖突各方的利益如何被尊重”,“合法性指對被認作為是正確和公正的對于政治秩序的判斷存在著健康的討論:一種合法性秩序應當被認可,合法性意味著一種值得認可的政治秩序”。所以他們更看重的是各種沖突的利益是如何以及怎樣在一個政治系統(tǒng)當中被調和并被沖突各方所接受的問題:合法性與政治統(tǒng)治的等值對應是現(xiàn)代政治學研究理念當中的一個主要預設,“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是假定某個政治共同體、政權和權威人物的合法性是等值的”。
于是我們看到中國人的歷史觀、是非觀、道德觀從來沒有象今天一樣的分歧和混亂。誰要想取得發(fā)言權,唯一的辦法就是能鬧事。
但是一個沒有正義感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力量的。正義、道義如果都能做交易而犧牲的話,那么這個國家在國際上無法以正義的形象出現(xiàn),也沒有理由要求日本等國反省“軍國主義暴行”。
如果說當時提出“多元一體”論是為了維持現(xiàn)狀,維護統(tǒng)一。而現(xiàn)在卻有人用它來搞分裂,煽動民族自立和對立。有些地方則有意利用“少數(shù)民族歷史”樹立地方意識。
2007年3月28日,臺灣教育部長杜正勝批評說:“搞”是中國大陸的用語,「搞」是中國大陸用語,不是臺灣的習慣用語,不要再亂搞,不要再搞來搞去!。臺灣當局大搞“去中國化”,誰都清楚這是為“臺獨”鋪路。所謂的“去中國化”是什么呢?就是去掉中國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去“漢化”,去“漢化”的同時生造一個臺灣民族。按自己的“語言”重新編排歷史和文化,之后就可以根據(jù)民族國家理論,名正言順地建國了。
“臺灣族”根本不是一個民族,是去臺灣的閩南人后代。從來沒聽說過中國有個閩南族。但是臺灣當局愣是根據(jù)語音的不同,強化臺灣文化同大陸文化絕不相同,大力發(fā)掘臺灣人的文化歷史,生造出這么一個民族來。就臺灣人目前的態(tài)度,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已經占了絕大多數(shù)。如果不是大陸武力威懾,早就公投獨立了。
臺灣人和大陸漢人有著共同的血緣,共同的文字,尚且人為強化不同的文化歷史,冒出一個臺灣民族。就當前的官方民族理論廣泛宣傳的血緣融合、多元一體、民族融合,又有什么效力?有什么影響力?
臺灣現(xiàn)在搞的“去中國化”,大陸民族理論學家是啞口無言無法批判的。因為在他們那里,中華文化不是漢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組成,中國境內所有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中國是“文化聯(lián)合國”。所以即便以后西藏、新疆也搞“去中國化”,也不可能去的了的。那么搞以閩南文化為基礎的臺灣文化更不能說是“去中國化”了。
現(xiàn)在這類事情,不光臺灣發(fā)生,在大陸各地也被各級政府鼓勵。從沒有過的民族文化都能生造,何況原來就有的呢?
比如沈陽搞“清文化節(jié)”,拍電視連續(xù)劇《紫氣東來》、清文化專題片、籌建清文化專題博物館、興建清文化典型題材的城市雕塑、成立清文化研究中心等等。沈陽市政府要通過一系列活動,真正把沈陽文化內涵挖掘出來。宣稱“清文化非沈陽莫屬”。同時有幫閑者歡呼:“清文化節(jié)品牌是一個創(chuàng)舉”(閻崇年語),要“深入發(fā)掘清文化”。于是沈陽在皇寺路雕塑了滿清十二帝銅像,在北陵公園雕塑了皇太極,還要在東陵公園雕塑努爾哈赤、八旗兵群雕。現(xiàn)在他們也開始搞正名,把沈陽銀行改為“盛京銀行”。
接著有人又提出“努爾哈赤像雕塑在沈陽市人民經常活動的廣場、將努爾哈赤群雕建立在我市‘南北金廊’中心交會點”上,并且“希望以此來激勱沈陽人珍視歷史,加速振興的腳步”,“我們的祖先為這座城市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子孫后代應該永遠記住這段歷史,用他們的精神激勵后人。”。在某些人看來,滿洲八旗已經不被當作滿洲人一家的,而是被認為是遠東各個民族的聯(lián)合體,這真與臺獨意識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代,搞的就是“去中國化”,遼東漢人三百萬基本殺光,自造語言文字,自創(chuàng)世紀歷史,說“朱果發(fā)祥”女真人從天上來。明朝人敢越境者殺,迫使明朝政府承認滿洲一直是獨立的。以后滿清統(tǒng)一中國了,但是他們仍然不承認明代中國包括滿洲,修史者為此連丟性命,他們的中國意識是逐步建立的。當滿清被推翻后,滿清后裔又搞獨立了,溥儀等滿貴說“滿洲是滿洲人的滿洲,不是中國人的滿洲”。今天沈陽等地搞這些名堂是在搞清朝意識還是滿洲意識?
現(xiàn)在又有媒體開始宣傳起“壯族祖先布洛陀”來,還聲稱找到了考古學上的證據(jù),并且說這個民族遍布整個東南亞,接著又聲明中華文明是炎黃蚩再加布洛陀組成的。
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竟然作為民族存在的考證有語言嗎?有文化嗎?有DNA測定嗎?其實這和朝鮮人宣傳的檀君沒有什么區(qū)別,所有這些都是通過人造歷史來凝聚民族意識,生造新的民族國家認同。
用安德森話說,這是一種共同的旅程,形成的是新的民族-“想象的共同體”。這些人有意利用“民族文化”搞地方主義,所以才會高調宣傳地方民族政權。他們把自己人和其他中國人之間劃了一個圈,所謂是非、善惡。首先要根據(jù)是圈內還是圈外。所謂“民族團結”、“反對分裂”種種托詞不過是他們維護圈內團結,宣揚地方意識的借口罷了。一旦有一天,他們把這個圈凌駕到中國這個大圈之上,形成獨立意識之共識。那么反分裂的內戰(zhàn)就必不可免。
“多元一體”中的“一體”很粗很淺,不管是否有統(tǒng)一的思想,法律、文化,只要國土統(tǒng)一了,供奉唯一的君主就被稱為“一體”。現(xiàn)在什么事一旦套用上“統(tǒng)一”,官方輿論就說這是中國意識,民族融合,偉大光榮的愛國主義。卻不去管“分裂”也好“統(tǒng)一”也好只是分裂勢力在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罷了。有人就指出“東突”的本質不是“分裂中國”而是要先站住腳跟后“綠化中國”,一旦機會得當,就會像滿清入關一樣來“統(tǒng)一中國”。如果他們真成功了,難道他們就是統(tǒng)一中國的大功臣了?
面對這種局面,有識之士束手無策,而混入宣傳部門的民族主義分子則有持無恐,央視十套尤其嚴重。閻崇年公然以滿洲人的立場“正說清史”,沒人阻止,也沒人能回答這樣的詰問“中國是漢族一家的嗎?”。滿獨網站歡欣鼓舞,竟然宣稱“閻老師可以做我們以后國家的首任文化部長,在此,我們要向閻先生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衷心的祝愿!”
這類事只會越來越多,面對這類事件,大陸官方學者不會批判,只會鼓勵,能做的不過是繼續(xù)把中國是56民族融合來的所謂“多元一體”理論再念三遍,把中國是“中華民族聯(lián)合國”的新觀念傳遍世界。但是世界已經有了一個大聯(lián)合國,臺灣人、其他民族為什么偏偏要加入你這個小聯(lián)合國,這真是緣木求魚!
實際上多元論者自己也承認:“愛國主義的族際整合功效往往不足以抵御那些對多民族國家合法性的爭議。”
“多元一體理論”的根本錯誤在于把民族和民族意識固定化了,并由此出發(fā)考慮所有的社會、文化、政治問題。這只會把民族問題越放越大,同時帶來民族自我意識和排他心理,帶來一系列歷史、文化問題以及是非道德倫理等等社會問題。按“多元論者”所說:“多民族國家內部族際之間對公共品的競爭是一種利益驅動的客觀現(xiàn)實,不光是物質還包括精神文化的產品趨向。但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的稀缺,國家只能在各民族之間做平衡。”其結果是:在一些民族還不滿意的同時,另一部分民族又感到不公平。這種不滿意、不公平的民族心理在不斷地積聚,到一定時候終將爆發(fā)。
所以,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思路不能用“多元一體”而在于“現(xiàn)代化”,在各方面“現(xiàn)代化”的同時把“民族問題”從人們頭腦中抹去。
民族意識最重要的認同是“政治認同”、“血緣認同”和“文化認同”。我們可以在社會發(fā)展這個框架下實現(xiàn)“政治認同”,淡化和批駁“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對于民族心理影響更深遠。但是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并由此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文化的交流,使得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心理發(fā)生不可逆轉的改變。舊的民俗舊的民族傳統(tǒng)受到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難以維持其作為共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存在。尤其對于國內少數(shù)民族,其文化內涵少,更難以獨存。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于漢族就是先例。
其二、分辨、提煉和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是實現(xiàn)民族大一統(tǒng)的關鍵。自古以來,只有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有眾多營養(yǎng)可以提供,有優(yōu)秀文化可以弘揚光大再生成為新文化,完全可以經過揚棄后成為全民性的文化繼承,作為現(xiàn)代中國人的民族特征。
當今的世界國力競爭越來越側重民族文化品質的競爭,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刻的意義。而那些不合于時代的糟粕則是應該當作垃圾拋棄的。成吉思汗、努爾哈赤等以屠殺搶掠出名的所謂“英雄”,他們所謂的“勇敢”“英雄”對于現(xiàn)代社會毫無正面意義,而是反人類反文明的暴行。從這點出發(fā)我們就完全批判之、拋棄之。
本文參考《多民族國家內部諸民族的族際關系》。
相關文章:
中國是每個中國人的中國,為56民族的中國http://xiaomietaidu.blog.tom.com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