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財政部發布了限制本國個人和公司對中國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投資的措施。這一新規發布后,美國企業對此怎么看呢?央視的官方視頻號專門采訪了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總裁約翰·諾伊弗。作為行業協會的領軍人物,諾伊弗的表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國半導體行業的聲音。
諾伊弗特別提到,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迅猛,今年上半年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30%。這樣的成就是在美國對中國半導體企業實施諸多限制的情況下取得的,這讓他深感震撼。諾伊弗認為,美國最新的投資限制措施缺乏必要性。他希望政府能夠將更多精力放在推動行業創新上,而不是一味打壓競爭對手。
美國半導體行業中的許多專家,如諾伊弗,實際上非常清楚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律。他們認識到科技進步源于全球協作,而非孤立對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政策的制定者往往是一些政客,對行業實際情況缺乏深入理解。他們出于冷戰思維,更關注遏制“對手”而非推動本國行業健康發展。
從我個人來看,政策制定者本身的知識水平和視野局限性影響了他們的決策。他們不理解真正能推動行業良性競爭和健康發展的政策是什么。這類策略的執行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對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解,比單純壓制競爭對手要難得多。
例如,臺積電在美國設廠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盡管美國政府提供了土地和資金支持,但實際操作中,臺積電面臨本土勞動力成本高、文化差異以及人才短缺等問題。這些挑戰顯現出政策制定者的某種“理想化”思維,而這些現實問題本應在政策實施前得到充分評估。
再如,英特爾獲得了美國政府大量補貼,但在半導體市場上并未實現顯著的技術突破。盡管其在制程工藝研發上得到了財政支持,但整體進展依然緩慢,市場表現也未達預期。美國政府的大量投入并未成為技術創新的真正推動力,反而可能滋生依賴,導致企業成長遲緩,失去自我突破的動力,這是美國政府沒有想到的。
那么,美國在半導體、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限制,是否真能實現其初衷呢?回顧過去,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限制反而激發了中國的自主研發熱情,我們的行業發展甚至比過去幾十年更為顯著,比如7納米芯片的突破、國產DUV光刻機的研發成功等。目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規模已成全球領先,這些成就都表明美國的限制措施沒有達到遏制效果,反而刺激了中國行業的發展。
美國新一輪限制的意圖無非是希望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保持領先,以鞏固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主導地位。然而,這樣的策略弊端顯而易見。首先,人工智能的研發投入巨大,且回報不明。美國企業如果切斷與中國這一全球最大市場之一的聯系,將面臨市場份額和收入損失,同時也無形中加速了競爭對手的崛起,可能會在全球市場上逐漸失去競爭力。
半導體行業本身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原本中國在該領域落后于美國、韓國和中國臺灣,但美國的限制激發了中國的自主研發動力,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出口國。這些限制措施不僅未能遏制中國的進步,反而推動了中國建立更為獨立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鏈。
從短期來看,美國的限制可能會暫時延緩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追趕步伐,但從中國半導體業過去幾年的發展速度來看,這種優勢恐怕難以持久。回顧美國的歷史,科技的高速發展時期往往伴隨著更加開放、合作的環境,而如今美國似乎正走在相反的道路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